李富山
《平邑县志》是平邑县历史上的第一部县志。它的出版问世,是全县人民企望已久的一件大喜事,非常值得庆贺。
平邑县因驻地平邑而得名。据境内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考证,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自古迄今,境域和隶属关系多变。商周时期有颛臾国。秦朝属薛郡。汉代设南城县、南武阳县,并一度置平邑侯国。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费县。1940年6月,设费南县、费北县。1943年12月,费南县改称费县。1946年4月16日,鲁南行署颁布训令,将费县易名为平邑县,平邑县政府正式成立。之后,境域曾分属平邑县、蒙山县、白彦县。1952年3月和1953年8月,蒙山县、白彦县先后撤销后,几经局部区划调整,平邑县于1956年始形成现在的版图。这里,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古迹荟萃,名胜众多,人民有着悠久的斗争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人民锐意改革开放,勇于开拓进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急需编辑一部能够充分反映县情的综合性资料书籍。有鉴于此,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于1982年组建专门班子,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修志工作。如今,一部百万余字的县志正式出版,填补了这项空白,这对全县人民进一步了解平邑、建设平邑、振兴平邑,必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新编《平邑县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了平邑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的演变情况,贯通古今,囊括百业。面对这一浩繁的系统工程,10多年来,全县有70多个单位、数百人参与,广征资料,勾稽史册,缜密筛选,审慎考辩,字斟句酌,笔耕不辍,终于在完成37部部门志、专业志的基础上,完成了建县以来的第一部县志并得以付梓面世。可以说,这部县志字字凝聚着修志人员的心血和汗水,篇篇都是各行各业通力合作的结晶。同时,在县志编纂过程中,省、地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各兄弟县、市的同行都曾给予亲切指导、热诚帮助,使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提高了志书的整体质量,基本达到了“体例完备、观点正确、内容翔实、文字简练”的要求。在县志编纂的中后期,我有幸两次参与组织领导工作,亲身感受到了从事这项事业的艰苦、辛苦、清苦性,广大修志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是值得称道和学习的。为此,我代表平邑县人民政府和全县人民,谨向所有关怀、支持史志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广大修志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抚今追昔,感慨良多,谨书此文,权以为序。
注:李富山同志现任中共平邑县委副书记、平邑县县长、《平邑县志》编纂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