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前,全县大部分土地被地主、富农占有。无地、少 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只得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地租。轻者, 对半分成;重者,交纳地租后,所剩无几,不能糊口。遇到天灾人祸, 贫苦农民只得向地主借高利贷。借粮,春借一秋还二,或春借粗夏还 细。借钱,年利息3~5分,以土地或财物作抵押,到期不归还,就“驴 打滚”,利上加利。全县拥有千亩以上土地的大地主有白彦集孙鹤龄、 保定庄谢美娥、武安村孙宝珠等,他们都靠租地、雇工、高利贷剥削 穷苦农民。在沉重的剥削下,穷苦农民时常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甚 至家破人亡。1942年秋,石崮庄共170户,780人,为躲避地主逼债催租, 有50户外出逃饭谋生,其中7户死绝于外地。
1942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 展群众运动的决定》,5月中旬,鲁南区党委在山阴北山村开展“双减” 试点,贫雇农用血泪事实诉说地主的罪恶,进行谁养活谁的说理斗争, 迫使地主李殿甲实行减租减息,改善雇工生活待遇。1943年底,八路 军歼灭刘桂堂匪部后,各村纷纷成立农救会、各救会,开展反奸诉苦斗争。
1944年1月,双山县在白彦集召开群众大会,县长刘剑代表抗日民主政府宣布没收 一批罪大恶极的汉奸地主的全部财产。1944年11月,全 境第一次解放。1945年,开展土地还家运动,但未形成高潮。1946年5 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 《五四指示》),指示各地将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 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7月,鲁南区党委发出《关于执行中央“五四指示”的决定》。秋冬,全县全面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2月,平邑县土改复查工作基本结束,共从 地主手中改出土地11776.28亩,查出隐瞒漏报土地3682亩,除留部分学 田和复员田外,农民分得土地12942.8亩。其中,贫农18496人,分得土 地8166.7亩;雇农3425人,分得土地3983.3亩;中农3532人,分得土地 792.8亩。1948年冬,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纠正土改复查中侵犯 中农利益的过头行为,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 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土改成果。1950年秋, 贯彻《土地改革法》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解决土地 悬案,划定阶级成分,确权发证。1950年底,全县共有耕地471615.05 亩,非耕地46682.91亩,39073户,175970人。土改结束时,贫雇农 22221户,98668人,占有土地252590.85亩,人均2.56亩,占有非耕地 23309.09亩,人均0.24亩;中农14704户,67136人,占有耕地196366.03 亩,人均2.91亩,占有非耕地17899.29亩,人均0.27亩;富农864户, 4601人,占有耕地11212.1亩,人均2.44亩,占有非耕地1571.64亩,人均 0.34亩;地主1275户,6247人,占有耕地9928.18亩,人均1.59亩,占有 非耕地810.13亩,人均0.13亩;其他成分者占有耕地55.98亩,公田 4542.53亩。土改后,获得了土地的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喜气洋洋地发展生产。
第二节 农业集体化
互助组 1943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指示,号召全国人民组织起来, 实行变工互助,开展大生产运动,支援抗日战争。平邑人民积极响应, 组织起来,发展生产。郑城区南岔村在邱如一带领下,实行变工、换 工,开山造地,封山造林,成为鲁南地区开展互助合作的一面旗帜。1946年,孟家武阳汪士文将本村19户农民94人,组织成立长年互助组, 在人力、畜力、农具、种子和技术等方面相互帮助,采取工换工,畜 换工等方法,记工记帐,发展生产。1947年,石崮庄由16个农户组成 互助组。是年底,中共中央华东局下达指示,号召人 民采用自愿结合、等价交换的办法,开展互助合作。1948年,全县共 有13850户农民,组成2528个互助组。1949年春,平邑县政府下达指示, 要求各区乡对变工组、互助组进行整顿、巩固、提高。全县共成立互助组2808个,参加农户15704户。到1950年底,共有互助组3327个,参加 农户18692户,劳动力21219个,占全县总劳力数的37.76%。1951年,中 共中央发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全县深入开展 互助合作运动。到1955年,共成立互助组6603个,参加农户73064户,占 总农户的73.6%。
农业合作社 1951年,山阴区里山蒋村18户农民在赵庆信带领下, 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实行土地入股,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们将210亩 土地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劳记工,按工和土地、农具 等股份统一计算分红。中共滕县地委发现这一典型后,即派农委同志 前往帮助指导。1952年,天宝区杨家庄党支部书记杨志安带领24户农 民,组织了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共有耕地271亩,按土质或年 产量折价入股,以每产150斤粮折为1股,共折为249.9股;将790棵梨树、40棵山楂树和40棵柿树除留下150棵自养自用外,折为185股;对荒山河 滩地实行统一管理,其收益按地三劳七分红;对军属烈属实行优待,由 代耕户拨给工分,参加分配。杨志安是年出席了省农业劳模大会。到1953年底,平邑县有309个农户组成1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其3955亩耕 地,当年小麦平均亩产190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46.5公斤高出3倍。1954年全县有1935个农户组成7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冬~ 1955年春,是平邑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发展的时期。1955年7月, 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下达后,全县合作化运动 蓬勃发展,年底有12989个农户组织了566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1月,县委制定了《关于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案》,决 定在互助合作运动基础好的武阳乡和埠阴乡试点,将东埠阴、西埠阴 及前南埠崖、后南埠崖4个自然村的1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并 吸收尚未加入初级社的农户743户、3272人,耕地5600亩,成立了光明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当年夏粮喜获 丰收,2952亩小麦总产264845公斤,平均亩产89.5公斤,比全县平均亩 产61.5公斤增产45%。武阳乡孟家武阳、徐家武阳、谭家武阳、沈家 武阳、王家武阳和孙家武阳6个自然村的8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 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650个,3606人,耕地4350亩。该社 实行区域化种植,根据土质、地势等自然条件,确定农作物种植品种 和面积,固定劳力,固定投资,统一收割、统一分配,超产奖励。县委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广全县,很快形成合作化高潮。1956 年,全县有97939个农户共组成1091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耕地835790亩, 其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70个,55710户。全县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88%。在1091个合作社中,有689个社比上年增产,占合作社总数的63%, 212个合作社粮食产量与上年持平,192个合作社产量略有下降。产量 下降的合作社多是一步登天造成的,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原则,以致秋 后出现少数富裕中农闹退社的现象。1956年冬至次年春,全县开展整 社运动。1957年,经过整顿和合并,全县有农业合作社910个,入社农户103109户,占农户总数的96%,入社总人口456577人,占总人口的96.63%。 其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7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8个。未入社的 共4276户,15943人,占农业人口的3.37%。1958年春,全县又调整为789 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107369个,占总农户的99.8%,基本完 成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DK200〗
人民公社 1958年8月,毛泽东发表“还是办人民公社好”的 谈话。继之,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9月,县委工作组在保太区埠阴乡和三官庙乡进行试点,将57个农业社 组成红旗人民公社。到10月底,全县相继成立红旗(保太)、东风(平邑 镇)、光明(东阳)、红星(武台)、火箭(铜石)、福山(唐村)、超美(临 涧、山阴)、元帅(固城)、八一(地方、天宝)、建华(资邱)、红光(仲 村)、跃进(卞桥)、新华(柏林)、常胜(白彦)、五一(郑城、常庄)、 先锋(朱家村)等16处人民公社,入社农户108053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8%,入社农民皆成为公社社员。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经 济组织,也是“政社合一”的基层政权组织。人民公社化后,“一平二调” 的“共产风”刮遍全县,平调财物总额达952.1万元。1959年3月,将 16处人民公社改划为以地名命名的14处人民公社,即朱家村、柏林、 铜石、唐村、卞桥、郑城、仲村、白彦、天宝、武台、东阳、临涧、 保太、平邑镇人民公社。4月,全县贯彻郑州会议和中共八届七中全会精神, 左倾错误有所纠正。秋,党内开展“反右倾”运动,重新刮起高 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普遍取消自留地、家庭副业, 生产再遭破坏。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 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制定“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通过贯彻中央指示和“八字”方针,全县政治、经济形势有所好转。5月,将14处人民公社改为14个区,区以下 建立101处人民公社。1962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 案)》,逐步实施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 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管理体制,社员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生活水平 逐步提高。1963年2月,全县调整为13个区,92处人民公社。1964年后, 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文化大革命” 时期,误把集中劳动和平均分配当作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大加推广。 作物种植单一化,“一刀切”。过分强调“以粮为纲”。生产瞎指挥、 “大轰隆”,加之乱割“资本主义尾巴”,农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1971年4月,改建15处人民公社。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 人民走上改革之路。至1984年6月,将公社全部改为区。至此,全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已不复存在。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7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县内开始对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方式实行改革。1980年,全 县范围内开展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柏林公社足食庄生产大队春天 将120亩长期闲置的荒地分给全村社员耕种,收获量比生产小队集体耕 种管理的地块高1倍。冬季,该大队决定将全部土地包干到户,对果 园、林场和大型农机具实行定人管理、使用、维修的制度。结果1年 大翻身,社员平均口粮370.5公斤,粮食总产由1980年的9.3万公斤增加 到18.35万公斤,增产97%。1981年,全县4076个生产队中有4020个落实 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占生产队总数的98.6%。其中2438个生产队 实行部分土地承包,占总队数的59.8%;全部包产到户的316个生产队, 占总队数7.75%。其余1266个生产队采用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两统 一(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和一包(包分配)到组的办法。1982年,全县 普遍推行大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承包者除完成对国家承担的 征购任务和农业税,交纳乡村提留外,一切收入归自己所有。1984年以 后,县委贯彻“无农不稳”和让一部人先富起来的指示,进一步调整 产业结构,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形势一年比一年好。
第二章 农业布局
第一节 农业区划
1984年,在开展农业区划调查的基础上,将全 县划分为北部林牧区、中部平原粮菜区和南部油林区。农业区划的 划分,对指导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部中山林牧区 位于县境北部,包括仲村、武台、保太、柏林 和卞桥5个区11个乡镇,共114个行政村179个自然村及万寿宫、大洼、 明光寺、海螺寺国营林场,总面积360.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74%;耕地126776亩,占该区总面积的23.46%,占全县耕地面积的 10.32%,人均耕地1.24亩,高于全县平均数的2.4%。
本区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是山高坡陡,土壤以岭砂土、石碴土为 主。薄层土占45%,厚层土仅占21%。20度以上的陡坡面占70%,地域气 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是野生植物和中草药的天然生长地带。区内 草木植物100科共600种,可入药的动、植物500余种,已被利用200余种。 该区林牧业发展历史悠久,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41.82%,林木成片集 中,覆盖率达31.43%,木材蓄积量为31.78万立方米,有乔木树种42个科87个属共223种,灌木树种36个科52个属共104种,藤木植物9科16属35 种。故发展林业潜力很大。区内群众有饲养牛、羊等食草牲畜的习惯, 是蒙山牛和蒙山羊的饲养集中地区,是大家畜繁殖的重要基地。
中部平原粮菜区 处于蒙山前、沿浚河两岸的低丘地带,包括平 邑、仲村、武台、保太、东阳、柏林、卞桥、地方和铜石9个区的21 个乡镇322个行政村304个自然村和国营平邑农场、浚河林场,总面积 548.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0.04%。有耕地46584亩,占该区总面 积的56.66%,人均耕地1.3亩,高于全县平均数7.43%。
该区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经济、文化发达,人口集中, 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商品流通渠道广,交通方便,兖石铁路、岚兖公 路、蒙滕公路和博徐公路交汇平邑,形成城乡之间交通网络。区内农 业生产机械动力占全县同类机械动力的80%以上。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土壤多属褐土、潮土、潮褐土,少量砂土地。土壤肥沃,保水保肥能 力强,是小麦、玉米和蔬菜的集中产区。粮食总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62.6%,蔬菜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85%。水利灌溉方便,是浚河上游12 个大、中、小型水库的集中灌区。有浚河支流17条,引河灌溉和井灌 能得到充分利用,水灌面积达85%以上,是本县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 农作物种植大都采用一年二熟制,复种指数在150%以上。
区内沿浚河干支流两岸林木茂盛,林业基础较好。到1984年,有 林用地27274亩,其中用材林15375亩,防护林2409亩,各种经济林9850 亩。另外,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石膏、铜、金、铁、石英沙、焦宝 石的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
南部低山油林区 位于县境南部,包括魏庄、白彦、郑城、临涧、 丰阳、流峪6个区的全部和平邑、东阳、铜石、地方4个区的一部分, 共33个乡镇601个行政村776个自然村和国营锅泉林场、四开山林场、 天宝山林场,总面积916.6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0.22%;区内有 耕地354105亩,占该区总面积的25.75%,人均耕地1.05亩,低于全县平 均数13.33%。
该区属低山丘陵,以石灰岩、片麻岩为主。土层薄,多为石碴土 和砂碴土,宜林面积大。宜林面积391577亩,现有林木占地214042亩, 占宜林面积的54.66%。该区东部的天宝山区是黄梨、山楂、苹果、核 桃和柿子的集中产区。金银花遍布全区,尤以郑城、流峪生产的金银 花最负盛名,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70%以上,是金银花生产基地。花生 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60%以上,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75%。
第二节 农业结构
清朝、民国期间,境内居民以农为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他 各业亦不能合理发展。
新中国建立初期,本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 济。1949年,农业总产值为3402万元,其中农、林、牧、副产值分别占 农业总产值的94%、3.5%、1.7%、0.8%,渔业为零。1958年以后,片面 强调“以粮为纲”,忽视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加之三年困难时期 的影响,1962年,林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6.6%。经过1963~1965年3年经济调整时期的积极努力,产业结构始趋向合理发展;五业比重 分别为72.2%、12.5%、6.9%、8%、0.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 委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全面发展多种 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开始得到全面发展。1983年,农 业总产值达到15673万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产值 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分别为69.3%、2.9%、17%、10.7%、0.1%,出 现了牧业、副业的大发展局面。198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0771万元, 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农业总产值增加了17132万元,增长了 1.26倍,各业比重日趋合理。
第三章 农作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境内农民历代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的种类主要有小麦、 玉米、高梁、谷子、地瓜、大豆及小杂粮。粮食作物主要产区分布在 城关、铜石、仲村、卞桥、柏林、保太等乡镇,种植粮食作物共有81 个品种。
小麦 本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建国前,小麦种植技术落后,管 理粗放,产量低而不稳,且易发生病虫害。1949年,小麦种植面积共 有42.1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1.99%。总产量1528.75万公斤,占粮 食总产量的23%。建国后,小麦种植在农技农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 大改革。1960年,小麦种植面积仍保持40万亩左右,亩产在
50公斤
上下 徘徊。60年代起,开展大面积小麦丰产试验,设立样板田,实行深耕、 密植,改良品种。从原有品种小红芒、红秃头、乖乖头、蚰子麦等品 种,改种推广了碧玛1号、碧玛4号、徐州438、泰农153、平原50、钱 交麦、石家庄407、北京8号、济南4号和6号、内乡3号、丰产3号、矮 杆6号、昌潍9号、泰山1号、泰山4号、鲁滕1号、红白蚰包、泰山5号、 百泉41、白高38、郑州3号、济南13、山农63、鲁麦1~4号、百泉 3039等。60~80年代,本县小麦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0万亩左右。 1984年,种植小麦44.02万亩,亩产平均
201公斤
,总产量8848万公斤,占 粮食总产量的28.28%。1988年,全县播种小麦40.89万亩,平均亩产183公 斤,总产量达7481.
5
万公斤
。
玉米 建国前,本县农民很少种植。1951年,开始在保太、仲村、 城关等区平原地带大面积试种,当年播种春玉米3439亩,主要品种有 金皇后、小粒红。1954年,先后引进二马牙、双跃4号、双跃8号、双 跃150、群单105、泰单150、泰单71、烟三6号、鲁原单4号、丹育6号、 聊玉2号、掖单2号、烟单11、烟单14等品种。1955年,全县玉米播种 面积33381亩,平均亩产
130.5公斤
,比种植高梁增产49%。1956年,播种 面积达10.53万亩。“文化大革命”期间,玉米播种面积减少,一般年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到1975年,玉米播种面积又显著增加,全县种 植面积10.8万亩。1978年达14.24万亩,其中夏玉米有13万亩,单产达
220.5公斤
,平均每亩比1955年增加
90公斤
,亩产增加69%。1984年,全 县种植玉米18.42万亩,占粮田面积的16.75%,亩产达
285公斤
,总产达 到5244.
5
万公斤
。1988年,共播种玉米19.48万亩,平均亩产
281公斤
, 比1978年亩产增加
65.5公斤
,增长29.7%。
地瓜 建国前本县就广种地瓜,为山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49 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15.6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1.85%,亩产量为
945.2公斤
,地瓜总产占粮食总产量的22.33%。地瓜品种为本地品种, 产量低。农业互助合作以后,本县大量推广种植胜利百号,该品种秧 粗短,地瓜大且集中,产量高。1965年,全县地瓜栽种面积达42.4万 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4.05%,占粮食总产量的56.2%。“文化大革命” 期间,地瓜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40万亩左右,并先后推广栽种一窝红、 丰收黄、北京553、南京92、青农2号、徐州18和19及提纯复壮系品种, 地瓜总产在粮食总产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使地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84年,全县种植地瓜32. 92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9.94%,占粮食总产的47.3%。到1988年, 全县栽种地瓜面积为28.22万亩,总产量达15057万公斤,占粮食总产量 的40%。
杂粮 本县杂粮品种较多,包括高梁、谷子、大豆、荞麦、绿豆、 豇豆、赤小豆等。1949年,种植杂粮面积为71.5万亩,占粮食播种总面 积的54.25%。其中高梁32.8万亩,谷子13.2万亩,豆类等种植面积 为5.5万亩。杂粮产量低而不稳。高梁平均亩产
62公斤
,谷子平均亩产 只有
49公斤
。后来,杂粮品种虽经改良,但产量上升缓慢,致使播种面 积愈来愈少。1965年,杂粮种植面积20.1万亩。1975年12.06万亩,高 梁和谷子亩产量突破
100公斤
。1984年,种植面积为11.86万亩,高梁平 均亩产
197公斤
,比1949年增加
135公斤
;谷子平均亩产
174.5公斤
,比 1949年增加
125.5公斤
;大豆等杂粮单产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豆类作 物的种植在50年代初期有45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40%,其中大豆 播种面积为23万亩。1984年,大豆播种面积只有2.73万亩,杂粮播种总 面积共有14.59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3.27%,占粮食总产量的 7.66%。1988年,杂粮播种面积13.42万亩,仅为粮食总产量的0.8%。
第二节 经济作物
本县主要的经济作物有花生、黄烟、棉花、大麻等30个品种。 1949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8.7%。建 国以后,经济作物有较大的发展。1953年,播种面积增加到25.5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21.98%。1956年,种植经济作物26.71万亩,占总耕地 面积的22.83%。人民公社化后,农业生产趋向扩大粮食作物种植。1960年,经济作物仅有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1%。在以后的十几 年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略有增加。1976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恢复 到23万亩。1978年后,扩大以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广黄烟 生产,1979年扩大到25.3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5.83%。经过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和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1985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 2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8.9%。到1988年,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一 直保持在此水平上。
花生 本地人民称之为果子,种植历史悠久。1949年,全县播种 花生18.1万亩,亩产只有73公斤。1956年,扩大到20.63万亩。1958年 后,农业生产受“以粮为纲”影响,花生播种面积显著减少。1960年, 全县花生种植面积仅有3.44万亩,降到历史最低水平。1961年,种植花 生8.35万亩。1970年,种植面积15.3万亩。1980年达21.75万亩,成为 本县花生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1984年,全县种植花生19.02万亩,平 均亩产(皮果)180公斤,总产量达3433万公斤,亩产和总产分别比1949年增加 147.26%和162%。1987年,平均单产(皮果)201公斤,总产3514万公斤,个别地 块亩超500公斤。成为本县历史上花生生产最好的年份。本县自60年 代起对原有品种大匍秧、大站秧、小铁把等进行淘汰和更新换代,先 后又推广了伏花生、油果、大兴花生、临花1号、临花2号、白沙171、 徐州68-4、海花1号、海花11、新城早等30多个品种。花生重点产区 分布在白彦、郑城、临涧、魏庄、丰阳、铜石等6个乡镇,其产量占 全县花生总产的65%左右。
黄烟 建国以前,本县农民习惯种植土烟。建国后,土烟种植面 积时有增加。人民公社化后,忽视了农民对土烟的需求,曾一度出现 紧缺。1974年,开始引进黄烟新品种,在0.2万亩试种中,亩产60公斤,总产达12万公斤。1976~1980年,全县黄烟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万亩 左右。1985年,播种面积达5.37万亩,亩产129.5公斤,总产量达664.5 万公斤。由于出现卖烟难,1988年实际种植面积为3.38万亩,亩产124 公斤。黄烟栽种主要分布在仲村、保太、柏林、丰阳、平邑、地方等 乡镇,其总产量占全县黄烟总产量的85%。
棉花、大麻 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积极发展棉麻生产,家 家植棉,户户纺线,织布,做军鞋,有力地支援了战争。1949年,全 县棉花种植面积2.7万亩。1953年,种棉面积4.2万亩,成为本县历史上 植棉最多的年份。以后植棉面积逐渐下降,亩产量也不断减少。到70 年代末,棉花种植面积只有0.72万亩。棉花重点产区分布在城关、仲 村、保太、柏林、铜石等乡镇。大麻种植重点产区分布在浚河及其支 流沿岸,多为园田化种植。山区亦有零星种植。自50年代末至80年代, 大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1988年,全县种麻面积仅有200亩,亩产50公 斤,总产1万公斤。
第三节 蔬菜 瓜果
蔬菜 县内种植的蔬菜主要品种有萝卜、白菜、菠菜、芹菜、马 铃薯(俗称地豆子)、西红柿、辣椒、葱、蒜、茄子等14科50余种。当 地种植的萝卜原有品种产量低、质量差,经多次引进推广新品种,如 鲁萝1~3号等品种,尤以鲁萝1号受到农民喜爱,其产量高、耐贮藏、 味道醇厚、清脆可口,生熟皆宜。白菜经过引进新品种,本县以种植 山东晚4号、鲁白1号、鲁白7号、鲁白8号和80-1等为主。本地有“种 好一亩园,胜种十亩田”的说法,家家户户种植时令蔬菜。“文化大 革命”后,蔬菜种植面积减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生产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种菜积极性不断提高,逐渐更新蔬菜种 植技术和方法,推广新品种,实行塑料薄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法,使蔬 菜种植打破时空界限,缩短了蔬菜生长期,使新鲜蔬菜提前上市,即 使在深冬腊月,也能买到刚刚采摘的黄瓜、西红柿和辣椒等蔬菜,保 证了市场供应,方便了人民生活,稳定了物价,增加了农民收入。1984年,全县蔬菜园地面积1313.96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1988 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6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全年蔬菜生产在3500万公斤左右。
瓜果 县内种植的瓜类主要有南瓜、西瓜、北瓜、冬瓜、黄瓜 、甜瓜、脆瓜等。南瓜种植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旧社会,贫穷人家 以此为代食品充饥。建国后,农民仍喜欢在山区岭头地边、沟旁坝崖 栽种南瓜。西瓜种植也有悠久的历史。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民始引进 种植西瓜新品种,主要有郑州3 号、丰收1号、金钟冠龙、新红宝、特大新红宝等,经济效益明显增加。种植最多的是新 红宝西瓜,其产量高,成熟早,甘甜多汁、清爽宜人,是消夏解 暑的佳品。在80年代前,只有一些零星种植。80年代后,开始大面 积种植,保持在每年3~4万亩左右。1987年起,庞庄乡进行西瓜基地建 设,每年种植面积在4000~5000亩,所产西瓜畅销省内大中城市。
第四章 农技 农艺
第一节 耕作制度
连作 建国前,本县作物种植多采用连作方式。以春地瓜、春花 生、春大豆等春播作物为主,连作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7.8%。 1956年,一年一作种植面积减少到45.7%。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到1984 年,一年一熟的连作面积,只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7%。多数连作制农 田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土层浅薄,只宜播种春地瓜、春花生等作物。
轮作 建国以后,本县开始推广轮作技术。50年代中期,轮作面 积占耕地面积的20%,由建国前的15.2%上升了近5%。1975年,上升到 33%。1984年,全县一年二作种植面积达到耕地面积的40.5%。轮作种 植面积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土层深厚有一定肥力的土地。50~60年 代主要播种作物,是小麦和夏大豆。70年代以后,增加夏地瓜、夏花生、 夏玉米、夏高梁及谷子的种植面积。实行二年三作的土地面积在建国 前占有较大比重,1946~1948年,本县耕地面积为33.77万亩,二年三 作种植面积1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建国初,二年三作播种面积 占耕地面积的24.5%,1956年降为17.5%。到1985年,二年三作种植面积只占15.2%。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
间作套种 本县1954年开始推广夏玉米套种技术。1960年起推广 小麦同豌豆间作套种。1971年,学习莒县小麦与苕子间作套种经验,当 年春在元郭一村大队种植260亩试验田。亩产麦
325公斤
,玉米
350公斤
, 苕子埋入地下做绿肥,提高产量,增加土壤肥力。是年秋,全县推广 元郭一村麦苕间作经验,共间作套种2.5万亩。1975年,全县间作3万 亩。1976~1978年,均在3~4万亩左右。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后,停止 麦苕间作套种,夏玉米套种面积自70年代中期逐渐扩大。1976年,全县 小麦套种玉米11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2%,并推广了小麦间作油菜 的试验。1980年,全县套种玉米12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4%。1983 年套种13.5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69.2%。
第二节 栽培管理
适时播种 小麦播种 建国前,多在“寒露”开始播种小麦,至“ 立冬”结束。建国后,政府提倡适时播种,区分不同地情墒情,因地制宜。墒 情差的抢先播种,墒情好的晚一点播种,山陵薄地适当早种, 平原沃地可适当晚种。自70年代起,当地农民较为普遍地按照“白露 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抢墒播种,至迟在“寒露” 前后完成播种任务。对晚茬麦则采取适当补救措施,如催芽、密植和 增施基肥等。
玉米播种 70年代中期,本县夏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夏玉米播种 期一般在麦收前后。套种则在小麦收割前5~7天播种。1981年,元郭 一村大队进行夏玉米套种试验,比直播夏玉米可亩增加产量
28.6公斤
, 增产6.5%。80年代初,本县部分村队试验育苗移栽的方法,将夏玉米同 棉花、黄烟一样,用营养钵育苗移栽,缩短了夏玉米生长期。
地瓜育苗 本县地瓜育苗适宜期在“春分”前后,气温在22~25℃ 左右。50年代以前,地瓜育苗习惯凭借地温实行地炕育苗。50年代后, 开始推广苍山县中心炕育苗法,60年代推广地下回龙火炕、地下温床 和通心炕育苗法。1960年,全县建地瓜育苗炕8804个,其中地下温床和通心炕2377个,中心火炕1948个,回龙火坑4489个。中心火坑中间温度 高,两边温度低,不易掌握。70年代中期,本县又推广三道沟节煤火 坑育苗法,具有出苗快、好、多的特点。1976~1977年,又试验地瓜秧 越冬育苗和储存鲜地瓜秧栽种春地瓜的方法。8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 包制实行,给农民生产增添了新的活力。农民除使用火炕育苗外,大 量采用地炕覆盖塑料薄膜育苗。春地瓜栽种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于“谷雨”至“立夏”之间进行。夏地瓜多在麦收前后栽种。部分夏 地瓜采用春地瓜壮苗剪栽。
合理密植 小麦 建国前小麦每亩播种量在4~6公斤左右。50年代初,本县 开始推广小耧窄行播种,行距4~6寸,每亩播种量:平原地为10~12
.5
公斤
,丘陵山区地为6.5~7
.5
公斤
,介乎二者之间地块为7.5~10公斤。 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化后,违反自然规律,小麦亩播种量在15~17.5公 斤左右,部分地块亩播种
50公斤
以上。致使小麦播种密度过大,很多 地块的麦子不能抽穗结籽,倒伏严重,造成减产绝产。1961年后,根 据按当地条件确定密植的原则,一般麦田播种量在7.5~10公斤左右。 具体播种数量视当地土质状况和肥力、墒情、茬口早晚及品种特性、 麦粒大小及播种方式而定。1963~1964年,推广“犁掩麦”播种 法。1965年推广“单沟畦”和“二龙骑虎”播种法。1966年,将单沟 畦改为双沟大畦,畦宽达4.3尺。1976年,推广滕县史村大队稀播 高产经验,亩播种量在4~6公斤左右,使中产田控制在亩播种5~8公斤 左右,入冬前能分蘖60~80万株,成穗30~35万左右。亩产
400公斤
以 上的高产田播种量在6.5~7
.5
公斤
左右,入冬前分蘖70~90万株,成穗 40~45万左右。1978年,部分地块使用11行和9行播种机,一畦一机,播 种深度在
4厘米
左右,下种均匀,出苗齐全,很受农民欢迎。土地联产承 包以后,播种小麦仍实行畦田种植,便于平整和播种、浇水。
玉米 50年代后期,玉米播种实行等行种植,一般行距2尺,株 距1.2~1.5尺,采用穴播点种方法,每亩播种量2.5~3公斤,出苗后10 天左右间苗,每亩留苗1700~2000株。70年代后,玉米播种时行距增大, 株距缩小,增加点播穴数,实行大小行种植,大行距为2.4尺,小行距 为1.6尺,增强通风透光性能。早熟品种每亩穴播数量在3500~4000株, 中晚熟品种在3000~3500株。1977年,元郭一村大队科技队试验,将 丹育6号玉米实行大小行密植播种,每亩3000株,亩产
390公斤
,比等行 距(2尺)播种亩产
371.25公斤
。增产
18.75公斤
,增加5.1%。
地瓜 1960年,本县推广地瓜密植技术,在8.2万亩地瓜田实行大 沟双行栽种法,栽种墩数由50年代的1500墩增加到2000~2500墩。 1961年,在仲村兴民庄试种100亩春地瓜,平均亩产鲜地瓜
2187公斤
, 比原来采用单行种植增产20%。1976年前后,推广小垄密植法,春地瓜 垄距
70厘米
,每亩栽种3000~3500墩,夏地瓜垄距60~70厘米,每亩栽 种4000墩以上。1978年,东阳公社赵家庄大队试验,小垄密植比大垄栽 种能增产20%以上。
花生 50年代花生种植为平种,每亩在3000墩左右。60年代起,伏 花生种植面积扩大,每亩增加到4000~5000墩,并在6万亩花生田推广“小万”或小条播种。“小万”(小方)宽3.5~4.5尺,长30~60尺不 等,视地块长度而定。每“万”间开挖间隔沟宽1.5尺~2尺,深1.5尺, 加深了种植部的土层,涝能排水,增加了抗旱能力,比平种增加产量在15%左右。6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起垄种植,早熟品种行距0.8~1尺,墩 距0.6~0.7尺,每亩在9000墩以上,中晚熟品种每亩在8000~9000墩左 右,其行距1~1.2尺,墩距0.6~0.8尺。
施肥 50年代前,种植农作物全部使用农家肥,自1952年开始推广 化学肥料。
50年代以后,随着化学肥料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群众逐渐摸索出 一条“宁施一条线,不施一大片”的施肥方法,改变过去施肥技术粗 放的习惯,将耕前撒布改为条播沟施的办法,50年代前后,春播作物 一般使用农家肥3~5车(750~1250公斤),夏播作物一般是白茬播种, 除夏地瓜需耕地起垄时施入基肥外,种植其他作物不进行耕地翻土施 基肥。秋播作物一般施农家肥4~6车(1000~1500公斤),个别有条件 的农户施用发酵腐熟的豆饼,肥田效果更好。所施农家肥均为人畜圈 肥、沤制土杂肥等。50年代中期,政府号召大养其猪,沤制土杂肥,用 种植绿肥作物等办法,发展农家肥生产。1958年,全县掀起积造农家肥 的热潮。1962年,县人民委员会提出“以肥为帅”的口号,开展“养、 积、造、拾、挖”的生产农家肥运动,农牧并举,以牧养农;私养为主,公私并举。1980年以后,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进一步调动了农民 积造农家肥的积极性。1981年,全县平均亩施基肥10车(
2500
公斤
)。1988年,全县春播作物平均亩施用农家肥料10车(
2500
公斤
),夏播作 物施用农家肥6车(
1500
公斤
),秋播小麦亩施农家肥12车(
3000
公斤
)。
1952年,县供销社首次购进硫酸铵1.
2
万公斤
。1957年,又推广使 用硝酸铵、氯化氨、尿素、过磷酸钙等。1972年后,农 民大量施用合成氨、氨水、碳酸氢氨等化肥,农家肥用量减少,使部 分土地中氮素过剩,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缺乏,作物所需氮、磷、钾 比例失调。1979年,本县推广使用磷酸二铵、三元复合肥料。以后几 年中,化肥使用逐渐由单元素化肥向多元素化肥发展。
菌肥作为种肥的新家族也使用相当普遍。1952年,本县推广花生 根瘤菌拌种,此后,花生根瘤菌的使用历年不衰,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1971年秋,全县施用本县生产的“5406”抗生菌肥、磷细菌肥拌种播 种小麦,亩增产在1.8~40%和5.6~6.5%之间。
70年代中期,本县开始采用根外施肥法,多用于叶面喷洒。1972年, 于小麦灌浆期间喷洒3万亩“九二0”,增产3.9~8.9%。采用将尿素、 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三元复合肥料等稀释成一定浓度, 于作物生长后期喷洒,弥补作物生长后期肥料不足。80年代起,根外 追肥技术由小麦推广到地瓜、玉米和花生、蔬菜等作物,由单元素肥 料,发展到多元素肥料,由1次追施,发展到多次追施。1988年,全县 农作物进行根外追肥的面积达37万亩次。
1977年,平邑县农技站对8个公社的40块麦田进行了越冬植株及土 壤营养诊断。1978年2月,又对城关一村、元郭一村大队16块麦田诊断, 进行营养配方施肥。1978年4月,临沂地区农业局向全区各县农业部门 转发了《平邑县小麦植株营养诊断的初报》,号召各地认真开展作物 营养配方施肥。1983年,本县使用配方施肥的小麦面积有1万亩,1986 年有10万亩,1987年和1988年分别达到20万和25万亩。后逐步推广到 玉米、花生、西瓜、西红柿等作物种植中。
第三节 作物保护
全县危害主要农作物的病虫害有157种,其中病害89种,虫害68种。
常发性的病虫害有89种,其中危害较重的有37种。50年代以后,人民群 众积极开展灭虫防病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群 防群治,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本县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采用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法, 不断强化防治措施。引进选用抗病良种,增强抗病害能力。采用种子 处理技术,漂种、浸种、拌种等,起到了较好的防病效果。冬耕翻地, 消灭越冬害虫,杀死部分病菌。使用人工防治措施,捕打、诱杀害虫, 以及使用赤眼蜂、瓢虫等进行生物防治,也起到很好的灭虫效果。另 外,农药及药械器具的大量推广使用,也大大减轻了病虫害对作物的 危害。
小麦病虫害防治 60年代以前,县境内小麦主要病虫害是线虫病、 黑穗病、蝼蛄、蛴螬、金针虫,危害面积较小,采用泥水漂种、药剂 拌种,更换良种等措施,较快控制病虫害蔓延发生。随着新品种不断 引进和耕作技术改革,小麦锈病、白粉病、一代粘虫和红蜘蛛成为本 县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锈病 包括条锈病、叶锈病和杆锈病3种。农民称前两种为“黄 疸病”,后者为“黑疸病”。小麦锈病多在4~5月份份天气干旱、气 温较高时发生蔓延。防治小麦锈病主要使用200~250倍敌锈纳溶液或 稀释1000倍代森铵喷洒,封锁发病中心,防止蔓延扩大。全县1950~1988年累计发病面积有102.2万亩。除1959年发病较轻(全县锈病危害 4000亩)外,其他年份都有较重锈病危害。1964、1975两年分别发病15 万亩和14.3万亩。
白粉病 1973年前,本县很少发生白粉病。防治白粉病主要在发 病初期喷洒0.5~0.8度石硫合剂,中后期喷洒500~800倍50%退菌特, 或喷洒1500倍多菌灵。隔5~7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效果更佳。 1974~1988年,累计发病面积有38.9万亩,仅1977年就有15万亩小麦受 白粉病危害。
线虫病 1940年,线虫病开始在本县危害小麦。50年代初期,群众 开始采用泥、盐水漂种杀菌、风选、筛选及晒种等办法,控制线虫病 的发生。1954年,全县65%的农户采用泥、盐水漂种法,漂种播种的小 麦占全部播种面积的69%。到50年代末期,仍采用漂种法处理种子,减 轻线虫病造成的危害。1950~1964年,全县累计发病面积有57.19万亩,1973年,对13处公社26个大队116个小队3764亩麦田调查,有246亩受线 虫病危害。发病麦田多是种植鲁滕1号、北京8号品种地块中发生。 1974年,全县淘汰了这两个品种,线虫病基本得到控制。
粘虫 又称五色虫,是一种远距离飞迁害虫,每年可发生三代, 第一代在4~5月份发生,危害小麦叶穗。防治一代粘虫主要在三龄前 消灭,使用粘虫散或50%滴滴涕粉或2.5%敌百虫,每亩喷洒1.5~2公斤。 三龄后,喷洒40%的乐果乳剂或1000倍90%晶体敌百虫溶液。
红蜘蛛 有长腿蜘蛛和园蜘蛛两种,主要危害小麦幼苗叶片。防 治红蜘蛛主要采用初春镇压和喷洒“六六粉”等办法,掌握在3月中、 下旬,将越冬幼虫在孵化成虫前消灭。红蜘蛛成虫后可用1%的六六六粉喷洒,每亩1.5~2 公斤,或将6%的六六六粉0.5公斤拌50公斤细沙土制 成毒土撒施,每亩撒毒土25公斤,或用0.5度石硫合剂喷雾。在长腿蜘 蛛和园蜘蛛混生地区要每亩撒施1.5~2公斤1.5%乐果粉,或每亩撒施1.5~2公斤1.5%的1605粉,也可用40%乐果乳剂稀释1000~1500倍液喷 雾。1958~1988年间,除1959年和1964年两个春季因雨水较多未发生 红蜘蛛危害外,其他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玉米病虫害防治 70年代以前,玉米病虫害主要是黑粉病、黑穗 病和棉铃虫。70年代以后,玉米杂交品种推广和种植制度改革,这些病 害基本得到控制。随之而来的是大、小叶斑病、玉米蚜虫及各种螟虫 和玉米花叶病与褐斑病等。70年代中期,叶斑病成为危害玉米的主要 病害。玉米叶斑病防治,主要是喷洒25%可湿性多菌灵500~800液,或 喷洒1000~1500倍50%干菌灵。50年代以前,玉米种植较少,玉米螟危 害较轻。60年代初,多是采用挖除卵块,控制幼螟的办法。60年代后期, 主要使用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玉米心叶期发现玉米螟可撒入六六六 毒砂或1605乳剂制成的颗粒毒剂,抽穗期宜用800~1000倍敌百虫滴滴 畏,在雄穗期或花丝盛期后7天左右剪去花丝用300倍敌百虫泥封穗口, 效果也很好。1977年,首次引进赤眼蜂,在元郭一村500亩玉米地防治 第二代玉米螟,防治效果达90%。
地瓜病虫害防治 本县种植地瓜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管理粗 放。60年代以前软腐病、干腐病和甘薯天娥较严重,经过品种更新和 浸种等得到控制。后又发生黑腐病、烂根病和蛴螬危害。黑腐病又称黑斑病。地瓜黑斑病防治方法首先是选用无病瓜块育种,在育种前将地瓜种块用药剂浸泡。1965年春,本县用1%硼砂浸 种防治黑斑病,效果达80%以上。另外选用无菌秧苗,实行轮作换茬和 冬耕冬翻等方法,控制黑斑病的发生。
根腐病又称烂根病。1971年首次发生,受害面积1500亩。1972 年起,选用抗病品种烟薯3号、丰薯1号、南京92、莒薯2号、一窝红等, 选用无菌薯种,轮作换茬,处理病源,高剪秧苗,控制带菌种苗栽插。1978年又引进徐薯18,1981年普及徐薯18种植,基本得以控制。1971 ~1983年,累计受害面积达49.91万亩。1983年以后,基本控制了根腐 病发生。
花生根结线虫病防治 1958年,本县首次发生根结线虫病。1962 年,全县受害面积达7.6万亩。通过轮作换茬引进新品种,淘汰染病品 种及药物防治,1967年基本控制了根结线虫病的发生。70年代以后,本 县引进花生新品种27个,部分品种缺乏严格检疫,1976年起全县有根结 线虫病害1000亩。1976~1984年,均有零星病害发生,累计发病面积达 8.39万亩,减产皮果41.93万公斤。经及时防治,1985年再次控制了根 结线虫病的发生。
蛴螬的防治 当地又称“大牙”,其成虫即金龟子,亦称金龟甲。 蛴螬是本地主要的地下害虫。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一 般6月份幼虫变成虫后再产卵,花生、地瓜受害最重。岚兖公路以北受 害者重于岚兖公路以南,尤以卞桥、柏林、保太为重。防治幼虫时可 于6月下旬至7月中、上旬亩施苏六粉1.5公斤,或用辛硫磷颗粒剂2公 斤兑细土30~40公斤开沟施入根部附近,然后复土。虫害较重的地块 则宜用50%辛硫磷乳剂6~8两兑水500~750公斤浇墩,效果较好。防止 成虫,可采用人工捕杀、喷药毒杀和毒树枝诱杀等。1985年捕杀金龟 子3500公斤,插毒枝面积达7930亩,有效地杀灭了蛴螬成虫,减轻了危害。
第四节 品种改良
选种育种 50年代前,农民使用的种子均为田间选种。50年代起, 国家采用就地选种,就地繁育,就地推广和群众自愿互换为主的品种改 良方针。1950年,全县5382户农民在田间选种,选种面积3.79万亩。后
来又采取田间选种与场间选种相结合的办法,发动农民进行选种。 1956年,采用自选、自繁、自育、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的方针, 推动品种改良工作,并在全县建立了育种田8.2万亩,育出优良品种 1113万公斤。1957年,全县有留种田9.26万亩。是年,卞桥区邱上村一 村民选育出建华大豆新豆种,抗干旱,适应性强,产量比“火燎烟”大 豆高出20%左右。人民公社化后,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选种育种。 1963年,全县4058个生产小队,对6万亩麦田进行片选,共选出195万公 斤种子,纯度在95%以上。70年代以后,以农村大队农科队为主,县统一 供种繁育种,种子纯度达97%以上。1975年,元郭一大队培育出“元郭1 号”小麦品种,经试验,高肥水种植样板田可使亩产达552.5公斤,大 田种植亩产达391公斤。1979年获地区科技成果3等奖。1976年,郑城 公社毛家庄大队选育的“一枝笔”高梁品种,亩产250~300公斤,高 产地块达500公斤以上。1978~1988年,90%以上高梁种植面积播种了 “一枝笔”。1979年,流峪公社外柿子峪选育出大麻叶花生品种,比 其他品种增产20~30%。1980年,外贸部门将该品种花生仁列为出口产 品。1982年,东武安又选育出“武选2号”小麦品种,亩产达400公斤 以上。农业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民多从种子部门购买新引 进品种,间或自选部分种子种植。〖DK120〗
引进推广 自50年代起,本县开始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到1988年共 引进抗病良种215个,其中小麦95个,玉米41个,地瓜16个,花生31个,高 梁7个,谷子5个,棉花4个,大豆7个。50年代起,在小麦种植中,主要推 广徐州438、蚰子麦和胶东扁穗、齐大195等,经过1954~1965、1965 ~1974、1974~1980、1980~1988年的4次品种更新,推广种植了泰农 153、大粒半芒、石家庄407、平原50、跃进8号、济南8号、济南1、2、 3号。1956年引进碧玛1号和碧玛4号,在保太区新华农业社试种5900亩, 比红秃头增产37%,1957年在全县推广种植。1962年,全县有24万亩 种植了碧玛1号和4号品种。1966年,引进北京8号、济南5号、济南4号、 徐州8号等品种,种植面积为1405亩。不久,又引进白蚰包、徐州15、 济南9号、泰山2号等品种,并引进了墨西哥小麦叶考拉、伊尼阿等品 种。70年代中期,白蚰包、红蚰包等品种锈病严重,逐渐由泰山1号所 取代。在20个小麦品种试种中,泰山1号亩产量达412.5公斤,具有抗锈 病,适应性强等特点,种植面积很大。1974年对泰山1号进行高倍繁殖,1978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70%。1978年引进济南 13号后,耐干旱,抗倒伏,适应性强,并进行了高倍繁殖,亩产为480.2 公斤。1979年,泰山1号发生锈病,逐渐由济南13号取代。1981年,全县 种植济南13号小麦22.6万亩。之后,又引进冀麦7号、莒农4号、科红1号、鲁麦3号等品种。在玉米品种改良中,1950年引进金皇后,1956 年种植6.88万亩。不久又引进了白马牙、二马牙、华农1号及杂交品 种。1963年引进双跃3号系列品种,比金皇后增产40%以上。70年代初, 本县推广种植烟单6号、泰单71、丹玉6号等品种。1978年,全县种植 烟单6号玉米6.4万亩,泰单71号玉米5.6万亩。1977年后,推广杂交品 种丹玉6号、鲁单3号、聊玉5号等,更换了泰单71及烟单6号等品种。 1979年,临涧公社朱家庄种植丹玉6号玉米,亩产达583公斤。1981年, 全县种植丹玉6号达7万亩。1983年起,本县以种植烟单14号、聊玉5号 为主。1984年,种植烟单14号6万亩,聊玉5号10万亩,淘汰了丹玉6号等 品种。在地瓜品种改良推广中,1952年首次引进胜利百号,1956年,本 县栽种胜利百号地瓜10万亩,该品种具抗干旱、生长期短、产量高、 含淀粉高等特点,到1961年全县普遍栽种了胜利百号。到70年代中期, 胜利百号退化,易感染黑斑病和根腐病,产量也降低,本县又引进推广 了南京92、青农2号、济薯7号、莒薯2号等品种。1978年引进徐薯18 并高倍繁殖,在柏林公社贾庄试种,比胜利百号增产40%。1980年栽种 徐薯18的面积达30万亩,占地瓜栽种面积的80%。1982年起,全县普遍 栽种徐薯18。在花生品种引进改良中,50年代中期推广种植站秧、蹲 秧,取代了原有花生品种小铁把、爬秧等品种。1956年,种植站秧、 蹲秧面积达17.2万亩,占花生种植面积的84.6%。1958年又引进的伏花 生,具有抗旱、早熟、适应性强等特点,成为当时优良品种。1973~ 1978年,除部分地块种植伏花生外,又引进海花1号、白沙106、68-4、 中选6号等品种,尤以68-4为优,能抗旱、抗病、早熟、高产,1976年 引进后,就深受农民喜欢,经试种平均亩产皮果为425.6公斤,1978年 起在全县普及推广种植。
杂交制种 本县自60年代中期开展玉米、高梁的杂交制种试验。 杂交第二代则产生分离造成减产。1966年,全县配制双交玉米种25万 公斤,其中双跃3号1200亩,产种15万公斤。70年代又配制了泰单71、烟单6号、丹玉6号等杂交品种。80年代初期,配制了鲁元单4号、烟单
14号、掖单2号等杂交品种,一直保持好的生产势头,持续种植到80年 代末期。1965年本县在300亩地中进行高梁杂交制种, 1966年又有2500亩高梁杂交。1970年10月, 县农业局派员赴海南岛种植杂交高梁66亩,产种0.594万公斤。以后又 相继配制了原杂10号、晋杂5号、沈杂1号、原杂4号等品种。1977年, 高梁杂交制种工作停止,大量种植“一枝笔”培育品种。
第五章 农业经营管理
第一节 计划管理
平邑县自1950年起开始编制农业生产计划,计划当年种植冬小麦13.5万亩,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10.4万亩、花生7万亩、棉花2.486万亩、其他作物3.7852万亩。根据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 方针,县政府又制定了1951、1952年工业原料作物种植计划。根据国 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1953年制订了本县在“一五”期 间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计划以及农药、化肥、农机具推广计划。全 县人民在互助合作运动推动下,积极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小麦、 高梁、玉米和地瓜种植面积及总产均超过计划。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破坏了农业生产计划的执行。1961年,贯彻“八字”方针,重新认真制订农业生产计划。1962年,实行生产小队 为基本核算单位,改变过去生产权在小队、分配权在大队的做法。1964年,县委、县人委在农业生产恢复调整的基础上,制订了1964~ 1970年加快农业生产发展计划。1971年开始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中,农 业生产计划得不到落实,产量低而不稳。1976年开始的“五五”计划, 农业生产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在种植布局上逐步形成区域化。1980年, 试行承包责任制,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状况宜粮则粮,粮油兼顾, 合理安排种植。黄烟生产亦有较快的发展。
第二节 劳动管理
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过程中,农民形成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劳动习惯。40年代,全县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实行变 工互助,解决部分农户劳力缺乏等困难,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 50年代,发展互助合作,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对专业技术性强的农活, 让有专业特长的农民包工完成,如饲养、副食品加工、木业、铁业等, 实行小段包工,同工同酬。农村人民公社化初期,对社员实行军事编 制,采用大兵团作战的办法,劳动力由公社统一调动。60年代初,县 委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案)》,恢复评工记分办法,以生 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在农业生产中包工、包肥料、包产量和超产 奖励。生产队劳动组织进一步加强,将生产队分成生产组,实行包工 定额到田,小段包工,小组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及奖惩制度。生产大 队成立科技专业队,从事种子改良,高产田实验田的推广实验及农副 业加工等。同时,县委、县政府推广了白庄开展“五好社员”(政治 好、思想好、劳动好、团结好、纪律好)活动的做法,强化了全县农村 劳动力管理。1966年以后,推广“大寨记工法”,实行按月或季评定工 分,提倡自报公议,只看政治表现,不看劳动效果。出现了出工不出 力,干活一窝蜂的现象,影响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1972年后,全县 恢复评工记分和劳动定额管理。1981年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家 户户不误农时,独立安排农活,独立经营种植,由过去的劳动高度集 中趋向相对分散。在开展大型农田基本建设及公路修建等公共事业方 面,一直采用民办公助和义务工制。80年代以后,全县加强对山水林田 路的综合治理,每个劳动力每年要出20个以上义务工日。农民义务工 日的使用,一般由区(乡)或公社调剂20%,产区调剂20%,村(生产大队) 调剂60%。凡应出义务工的农民,不能出工者,向村(队)交纳相应的 工日工资,由多出工日者代为完成。
第三节 财务管理
农村帐务在实行变工互助时期,互助组的现金收入和支出只记流水式日记帐。农业合作化时期,各农业生产合作社设有专职会计,进 行财务登记,实行会计核算。会计现金帐使用收付记帐法,集体财产 记有固定资产帐,在分配中采用预算、决算制度,在夏、秋两季分配 粮食柴草时,将社员工分、肥料帐按一定比例带入分配方案中,年终 决算,使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得以兑现。1956年,全县有
78.9%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财务公开,按月、季公布帐目,接受社 员监督。人民公社化以后,帐务管理受到“共产风”影响,一度混乱。1962年,落实中央关于国民经济整顿的八字方针,贯彻民主办社、勤俭 办社、经济公开的原则,对大跃进期间实行平调的物资进行退赔,逐 步理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1965年,县政府贯彻临沂地区农业局会计 制度改革方案,将钱物混合记帐改为分开收付记帐,将现金、财产、 工分和肥料,公开张榜公布,期限由季度改为每月或10天,并在全县推 广5帐(总帐、工分日记帐、现金日记帐、财产物资明细帐、收益分配帐)、3簿(工分登记 簿、肥料登记簿、固定财产登记簿)、4单(记帐凭单、现金收入单、现金支出单、财产物 资明细单)式财务管理制度,使农村集体 财务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1966年后,一些农村财务帐目遭到“造反派”的破坏, 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财产受到损失。1972年,贯彻省民主理财会会议 精神,恢复5帐、3簿、4单制度,加强群众对财务工作监督。全县农村 学习保太公社北王庄生产大队民主理财经验,成立管事会和监事会, 加强对集体财务的管理。1984年,北王庄村被农业部评为全国民主理 财先进单位,村支部书记王传武被评为山东省农业生产劳动模范。县 委、县政府于1983、1986年两次对农村财务管理进行整顿,保证农村 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农村集体财产管理工作自变工互助开始逐步得到加强。农业生产 互助组和合作社时期,建立了一定的物资管理制度,对农具、化肥、 种子等物资,出库由负责人签字后,保管员方发给。对集体的牲畜, 多实行集体饲养,部分社组则实行轮流饲养。1956年,据718个农业生 产合作社统计,有612个合作社对牲畜实行固定饲养棚的办法,设专人 饲养,有185个合作社在牲畜饲养中采用“六定一奖”,即定工、定草、 定料、定肥、定膘情、定役用和达标奖励的办法。人民公社初期,集 体物资被无偿调用。1962年,县委贯彻中央指示,对平调农民物资损 失进行了赔偿。之后,农村普遍加强了物资管理工作。1981年,全县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的物资大部被分到户。1982年后,农民 的物资不断增加,特别是农民个体购置农业机械,联户购置农业机械的 户数增加很快,自购自用,服务农业,方便生产和生活,推动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1985年,全县个体农户拥有的固定资产达6695万 元,各类联合体拥有固定资产119.3万元,各行政村拥有固定资产3550 万元。
第四节 收益分配
土地改革后,农民多自耕自食。互助组时,实行换工制度,年终 结算用工多的农户向出工多的农户付出一定报酬。初级农业合作社时 期,实行计划种植,统一分配,年终将收入扣除应交公粮及农业税、 公益金及种子等,实行土地为四、劳力为六的分配方法。高级农业合 作社时期,土地为集体所有,牲畜及大农具也作价归社,实行按劳分 配,多劳多得。对荣残烈军属及五保户,实行优待工日,照顾一定工 分。对职工家属,实行预定工分加照顾的办法,按平均口粮所需工日 数制定预计工分计划,达不到预定工分指标的部分口粮,要向合作社 交纳按国家粮食牌价计算的粮款。人民公社初期,农业产品由公社确 定分配和扣留计划,采用工资和供给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收益分配。
1961年春,纠正一平二调错误,农村公共食堂停办,取消供给制,恢 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制度。1962年实行人七劳肥三或人六劳肥四, 荣残烈军属及职工家属和五保户采用优待工,照顾工的办法分配。 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7463万公斤,人均口粮
87.5公斤
,平均分配27.5 元。1963~1972年的10年间,人均口粮只有2年超过
150公斤
,人均分配 保持在30元上下。1972~1978年,收益分配实行人七劳三办法,口粮分 配实行定量计算,即1~3岁、4~6岁、7~9岁和10岁以上的人口,按
4-6-8
-10计成分配。1978年,全县粮食总产为20983万公斤,人均口粮
200公斤
,人均分配53.8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2年,农村经济体制 改革,全县推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规定农民除负担一定的税金及提留外, 剩余部分全部归农民所有。是年,全县农民平均分配首次超过150元,口 粮超过
250公斤
。1988年,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值达47089万元,粮食总产25089 万公斤,分配31349万元,人均388元,平均口粮
254公斤
。
第六章 农田建设
第一节 平整土地
平邑县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5%。自50年代中期起,全县人民发 扬“愚公移山”精神,大搞治山治岭和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改变原有 的穷山恶水面貌。
1956年9月,全县大搞畦田化建设,提高了土地的平整度,便于 播种和灌溉。1957年,有3.5万亩小麦实行畦田化播种。1958年, 开展大兵团作战,掀起深翻整地高潮,建设高标准畦田,达到路成网, 田成方,能灌能排,便于机械化作业。到1960年,全县平原地带实现畦 田化。1964~1965年,平均每年10万人出工,治理丘陵地带,建 成15万亩样板田。在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中,整地改土成为农业 生产的中心内容,每年秋收后到处都可看到整地的场面。各公社、生 产大队,均成立了“战山河战斗队”或专业队,开发荒山荒滩,修建 “大寨田”。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重点整治了回龙庙、武安、仲 村、荆埠等小平原及浚河沿岸阶地共16.9万亩。1976~1978年,全县 统一规划24个治理片,15万人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治理了仲村、武台、 保太、柏林、卞桥5个公社在蒙山前一线的
50公里
8万亩山丘地带和白 彦、魏庄2个公社的温凉河沿岸2万亩土地与其他8个公社的浚河两岸8万亩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不断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平整地面,开荒造田,提高土地利用率。1986~1988年,全县整平地 面26万亩,开垦荒岭荒滩6.5万亩。
第二节 改良土壤
全县20°以上的坡地有23.7万亩,占总面积8.67%。这些坡地, 沙土、粗沙土或粗骨土流失严重,土壤胶体粘粒和养分减少,土壤含 沙量增多,透水透气性增强,肥力下降。全县裸岩面积17.38万亩,土 层深度不足20厘米的山岭地35万亩。这些地土层浅薄,不利作物根系发育,怕涝怕旱,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进入50年代以后,提倡改良土壤, 实行深耕深翻,压沙改土,增施农家肥料,合理使用化肥,轮作间作,培 养土地肥力。1953年起推广双轮双铧犁和7寸步犁,提倡套耕,增加深 度,疏松土壤,一般深度5~6寸。1956年秋,全县有12万亩麦田深耕在5 寸以上,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6%。1958年,麦田普遍深翻5寸以上,部分 达到1尺,少数样板田深翻2尺左右,个别试验田深翻达
1米
。1959年,首 次使用拖拉机耕地,深度一般在1尺左右。1960年,全县整治了20万亩 丰产田,实现园田化、畦田化种植。到70年中期,全县农田机耕地不断 增加。1976年以后,全县掀起学大寨高潮,县组织学大寨工作队,深 入社队,大力开展治岭改土大会战,全面整治丘陵涝洼地带。其中, 仲村公社兴台岭整改砾石沙土地7000亩,柏林公社太平岭,深翻改土 9700亩,保太公社青风岭深翻整地8100亩,建成高标准大寨田233亩。 太平岭在整治前,亩产粮食只有100公斤,整治后亩产达400公斤。此 后,全县对2.5万亩片麻岩地进行了改良,改善了土壤结构。在改良土 壤中,还积极采用客沙压土和客土压沙及增施农家肥的办法,不断增 加土壤中的有机质。
第七章 农机具
第一节 手工农具
本县使用的传统农具有犁、耙、剜犁、耩子、镢、锨、铁耙、 铁叉等。自50年代起,改良旧式农具。1951年首次引进七寸步犁,1955 年又引进双轮双铧犁。先后将木制水车改良为手摇水车、双筒水车、 手压式水车、脚踏式水车和龙骨式推动水车。1955年,全县引进解放 牌水车232部,1956年达到708部,手摇式水车33部。60年 代中水车使用相当普遍。随着水库灌溉渠网的修建和抽水机械的使用, 到70年代末,这些水车被淘汰。田间收割工具主要有镰刀、镰镢、镢 头和抓钩等。场间脱粒用具有木杈、木筢、木锨、扫帚、碌碡、簸箕 等。农村使用的运输工具,建国初主要是扁担、钩担、绳、筐,少量独轮木车,个别农户用牛或驴驮运。1953年,推广胶 轮手推车。1955年,全县有胶轮手推车4889辆。1956年,推广胶轮 地排车和胶轮马车。1969年,共有胶轮手推车14098辆,胶轮地排车 1151辆。1985年,有胶轮手推车120870辆,胶轮地排车6132辆。
第二节 动力机械
县内农业动力机械包括: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农 用汽车等。50年代,农业机械只限于少量的机耕作业,后随着机械种 类增多,经营范围扩大到场间、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50年代末, 全县有柴油机60台,704马力;汽油机7台,304马力。60年代,全县农业 机械有了较大发展。70年代,电力机械增加较快,部分大队通了电, 开始使用电动机械。1975年,全县共有农用动力机械1531台,1.8万马 力。其中,电动机械149台,1937马力。1980年,农用动力机械达3256 台,4.3万马力。其中,电动机械1412台,1.7万马力。1984年,农业机 械总动力为11.6万马力,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1210.2马力。其中电动 机2374台,3.2万马力;柴油机3815台.3.75万马力;汽油机254台,941马力;农用拖拉机1640台,3.9万马力,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17.5台;农用汽车63辆,5964马力;机械喷雾(粉)器105台,438马力; 农用机动三轮车45辆,225马力;机引用具1771台,各种无动力机械 12790台(辆、部)。1984年全县种植业总耗人、畜、机动电力11734.99
万马力小时,人、畜、机(电)结构比为:1:0.4:0.45,种植业机械化程 度达到30.5%。1988年,农用机械总动力为11.6万千瓦,折合15.6万马 力。其中,柴油机3941台,3.7万千瓦;电动机3250台,3.2万千瓦;汽 油机110台,376千瓦;农用拖拉机3005台,3.8万千瓦;农用汽车104辆, 0.8万千瓦。
第三节 农机作业
1959年5月和1960年7月,本县两次从外地购进尤特兹—45型和热 特—25型拖拉机2台,1960年10月又购进东方红—54型拖拉机2台。 1961年1月,成立县拖拉机站,负责拖拉机经营管理工作。在农田作业
中,拖拉机站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推行机耕生产合同制,同生产大队 签订合同,保质保量,不误农时。对机耕收费明确规定,1963年每标准亩收费1.2元,1965年改为0.9元,补贴0.3元,
1966年
6 月
1
日起又降低为0.8元。1967年,拖拉机站有大中型拖拉机4台,机具 配套比为1:2.25。1970年后,人民公社拖拉机数量增加,部分生产大队也购买拖 拉机,县拖拉机站经济效益逐年降低。1980年,县政府将县拖拉机站全 部人员和财产合并到县水泥厂,公社和大队拖拉机逐渐取代了县拖拉 机站的农田作业,并由单一的耕耙发展到运输、收割、播种、脱粒及 农副产品加工等。1970年起,白彦、铜石、仲村、地方、保太、柏林、 卞桥、武台、城关、临涧、东阳、郑城、丰阳和魏庄等公社先后成立 拖拉机站,加强对公社和村队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对拖拉机实行统 一计划、统一使用、统一检修、统一结算,进一步完善生产合同制度, 在“三夏”和“三秋”生产中显示了农业机械化的巨大优越性。 1973年,全县机耕地面积为8.16万亩,1976年达到31.76万亩,耙地6.46万亩,播种2.53万亩,机械收割600亩。到70年代末,全县机械耕、 播、收及农副产品加工程度都初具规模。农业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 制后,公社拖拉机站和生产大队拖拉机大都廉价转包给个人使用,少 量农机具在80年代初受到损坏。1984年,公社拖拉机站只有拖拉机89 台,生产大队经营的拖拉机只有490台,而个体承包和个体户自购或联 户购置的拖拉机达1061台。全县农机总投资3100.64万元,联户和个体 户投资达1687万元,机耕面积39.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7%,机播面 积0.98万亩,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34%。排灌机械全县达3598台,供1003眼机电井配套使用,供浇面积达49.08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有 保浇面积0.4亩。到1988年,户营拖拉机达2848台,实现机耕面积41.5 万亩,机械收割200亩,小麦脱粒达9.21万亩。耕、耙、脱粒等机械化 程度大大提高。
第四节 农机管理
农民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家必备杈耙扫帚扬场锨和犁 耙绳索赶牛鞭,较为殷实富有的农户还具有独轮车和牛驴供使役。土地改革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具增加很快。互助组成立后,农 村中将农具同劳力一样记工分红,农民参加劳动,自带所需工具,按 工具价值及使用情况,随劳力一同记工分,参加分配。 不随身使用的工具拿出交人使用,所得分同劳动力统算分配。初 级农业合作社成立后,又将农户所有农具入股记分分红,集体保管、 统一调剂使用。人民公社化以后,农具、牲畜及部分家具都作价归公, 为公社生产大队所有。每到农忙前,合作社或生产大队对农具进行检 修,为农忙做准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农业生产全部推行联产 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积极购置农具,部分农民还 个人或联户购置农业动力机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生产强度,提高了 生产效率。县农用动力机械管理部门认真贯彻机务管理规定,不断提 高机务人员的操作水平,正确使用、维修、保养,做好优质服务,进 行安全生产。机务管理人员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努 力做好机务管理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对所有机车实行“三定”
(定人员、定机车、定农具),使每台机械做到“三不漏”(不漏油、不 漏气、不漏水),作业完毕时做到“四净”、“五好”(油净、气净、 水净、机具净和调整良好、润滑良好、电气良好、紧固良好、使机械 常年处于良好状态)。实行单车核算,按月、季检查计划完成情况。 农机部门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精打细算,增加收入,降低消耗,按 照财务制度和规定,严格财务开支,严格对油类及物料管理。在农机 具使用管理过程中,认真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做好劳力调配,处理 好劳动报酬,调动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 潜力,增加经济效益。对机务人员实行“三定一奖(定机具、定消耗、 定报酬,对超额完成任务、节约油料、降低维修费的人员给予表彰和 奖励)。自1975年以后,全县农用拖拉机完好率均在80%以上。农技校 和监理站在1986、1987和1988年被省、地农机系统评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