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农民只在房前屋后 栽植零星树木,为数甚微。1949年,全县仅有庙残林等3.5万亩,林木 覆盖率只占1.27%。建国后,林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50年代,鉴于植被稀少,水土 流失严重,风沙、山洪、旱涝灾害频繁的现象,全县掀起了以减轻水 土流失为主要目的的山地护林建设和以防风固沙为目的的营造河滩林 的热潮。60年代中期开始,除继续大搞山滩绿化外,又在平原农田开展 了林网建设。70年代中期,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至1988年底,已造林 绿化58.96万亩,其中用材林8.3万亩(内有速生丰产林4万亩),经济林 25.64万亩,防护林22.58万亩,薪炭林2.36万亩,其他林木0.08万亩。 实现林网化6.63万亩,四旁植树达890万株,人均10.3株;条类795万 墩,林木覆盖率23.5%。
第一章 林木资源
第一节 林种分布
境内林种有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经济林5种。 主要分布为蒙山防护用材林区、浚河温凉河两岸防护用材林区、天宝 山经济林区、四海山防护经济林区,总面积274万亩。
用材林 本县用材林主要树种有赤松、油松、黑松、刺槐、杨类、 泡桐等,大部分布在浅山、近山、低山土层较厚、坡度在30度以下的山坡山洼处。境内河滩林90%以上属于用材丰产林,河滩用材 林约占全县用材林的50%左右。其中以浚河、温凉河及其上游主要支流河 滩为主。用材林以杨类为主,是本县出产木材的主要来源。到1988年, 全县有用材林8.3万亩,占有林地面积14.1%,木材蓄积量13万立方米, 其中速生丰产林3.56万亩。尚有发展用材林宜林地和可以改造的疏林 地片面积12.3万亩,占有林地总面积的16.4%。
防护林 全县防护林乔木树种主要以侧柏、 松类、刺槐、栎类等为主,多分布在深山、远山、高山上,坡度一般 在30度以上,土层瘠薄。中南部山区多为石灰岩,土壤瘠薄,含水量 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绝大部分为水土保持林,以早绿化、早覆盖、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目的。浚河、温凉河沿岸,防护林以防风固沙 护堤为主。到1988年,全县有防护林22.58万亩,农田林网化面积6.63 万亩,多分布在仲村、柏林、保太、卞桥、资邱等乡镇。有农田隙地 23.5万亩,已搞农田间作3.5248万亩,多植花椒、楸树、棉槐等。
经济林 境内经济林栽培历史悠久,树种以苹果、梨、山楂、桃、 柿子等果树为主。天宝山经济林区是黄梨、山楂集中产区。 到1988年,全县有经济林25.64万亩,其中干果10.77万亩,水果6.65万 亩。
干果类以板栗、山楂、花椒、核桃等为主,多分布在山地坡脚、 坡面或沙滩岸边,一般不与农田争地。
特用经济林,现有茶、桑、条、竹、金银花等,多在地埂、地堰、 沟坡、沙滩栽植,也有成片地块和密植园。
金银花分布全县,以郑城、流峪、张里、铜石等乡镇最多。
茶,1971年开始从安徽、浙江等地引种,以武台、保太、郑家峪 等乡为重点。1976年发展到1146亩,1979年累计3002亩,1988年下降到 不足400亩。
毛竹,1972年万寿宫林场从福建省武夷山引种,至1976年发展到 24.6亩。1987年调查,每亩立木株数650株,平均高
13.
5
米
,胸径 8.5厘米。当年发笋每平方米0.6株。
第二节 林木品种
建国前,境内乡土树种有松、柏、国槐、榆、椿、楸、楝、杨、 柳、梨、山楂、柿、桃、杏、樱桃、板栗、核桃、桑、腊条等。建国 初期,开始引进优质树种,主要有黑松、白皮松、水杉、加杨、华山 松、红松等。1952年春,首次从辽宁省引进苹果树苗12090株,在国营 林场栽种。1957年,海螺寺林场引种马尾松。70年代,先后引进意大利 杂交杨72、69、63、45等系号杨及北京605、0092、8000号杨、太青 杨、小意杨、德杨、健杨等杨树系列新品种。各引进树种体现了当地 树种优势,有的成了当家树种。
1988年,全县共有木本植物91科173属416种,其中属当地乡土树种 58科259种,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种植成功的有31科121种。
乡土树种 银杏科:银杏(又名白果、公孙树)。
松科:油松、黑油松、赤黑松。
柏科:侧柏(柏树、扁柏)、千头柏(扫帚柏)、园柏(捻柏)、球柏 (球桧)、金叶桧(金星桧)、塔柏(塔桧)。
杨柳科:毛白杨、小叶杨(南京白杨)、青杨、二杨(平邑二杨)、 旱柳(柳树)、龙爪柳、垂柳(水柳)、簸箕柳(杞柳、筐柳)、腺柳(河 柳)、蒙山柳(新变种)。
胡桃科:枫杨(枰柳)、胡桃(核桃)、胡桃楸、野核桃、华东野核 桃(变种)、山核桃。
桦木科:榛(榛子)、毛榛、鹅耳枥、小叶鹅耳枥(变种)、坚桦、 蒙山鹅耳枥。
壳斗科:板栗(栗子)、麻栎(橡子、柞树)、栓皮栎(软皮栎)、槲 树(大叶菠萝)、锐齿槲栎、北京槲栎、蒙古栎(柞树、青同栎)、辽东 栎。
榆科:白榆(榆树、家榆)、大果榆(黄榆、山榆)、黑榆、春榆
(山榆、变种)榔榆(要榆)、小叶朴(黑弹、八麻子)、大叶朴(八麻子)、 朴树。
桑科:桑(家桑)、鸡桑(小叶桑)、蒙桑(崖桑)、构树(楮树、楮 桃子)、柘树(柘桑)、无花果。
毛莨科:牡丹、大叶铁线莲(草牡丹)、短尾铁线莲、毛果杨子铁 线莲、太行铁线莲。
木通科:木通。
木兰科:辛夷(栏、木笔、紫玉兰)、玉兰(白玉兰)。
防已科:木防已(青藤、狗嘎子)、蝙蝠葛(又豆根)。
腊梅科:腊梅(黄梅花)、素心腊梅、馨口腊梅。
樟科:山胡椒(牛筋树)、三丫乌药(山姜)。
虎耳草科:大花疏溲(华东溲疏、哨子棵)、小花溲疏、绣球(八 仙花)。
蔷薇科:华北绣线菊(弗化绣线菊、桦叶绣线菊)、三裂绣线菊 (三桠绣球)、土庄绣线菊(柔毛绣线菊)、多花蔷薇(野蔷薇)、七姊妹 (十姐妹)、月季花、玫瑰、木香花、棣棠花、重瓣棣棠(变种)、牛迭肚 (山楂叶悬钩子)、茅莓(小叶悬钩子、托盘子、朝阳莓子)、多腺悬钩 子(白里叶莓)、西北枸子、山楂(酸楂)、山里红(变种)、毛山楂、野 山楂(黄山楂、花楂)、花楸树(百华花楸)、水榆花楸(水榆)、 (水梨、香楂)、皱皮木瓜(铁梗海棠)、白梨(梨树、黄梨)、沙梨(酥 梨)、杜梨(棠梨)、豆梨(绵杜梨、明杜梨)、褐梨(大杜梨)、秋子 梨、花红(林檎、沙果、蜜果子等)、湖北海棠(甜茶、野海棠、太山 海棠)、垂丝海棠、海棠花(海棠)、山定子、楸子(海棠里)、榆叶 梅(兰枝)、杏(杏树)、山杏(野杏)、梅(梅花、酸梅)、李(李子树)、 桃(桃树)、蟠桃(扁桃、悦并桃)、油桃(利尖桃、尖桃)、碧桃(重瓣 碧桃)、垂枝碧桃、寿星桃、紫叶桃、山桃(山毛桃、花桃)樱桃(山樱 桃、青肤樱、樱花)、郁李(赤李子、车李子)、麦李(钝齿赤李),欧李 (磨盘李子)。
豆科:合欢(绒花树、芙蓉树)、山槐(山合欢)、紫荆(紫珠、满 条红)、皂荚(皂角树)、小叶锦鸡儿、葛藤(葛条、野葛)、达呼里、 胡枝子、毛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细梗胡枝子、长叶胡枝子(长 叶铁扫帚)、截叶胡枝子(截叶铁扫帚、绢毛胡枝子)、细叶胡枝子、 阴山胡枝子(白捐甲花、野苜宿)、槐树(家槐、中槐、国槐)、龙爪槐 (变种、倒垂槐)、苦参(地槐)、黄檀(白檀、檀树)、吉氏木兰(山兰、 苦帚根、花木兰)、本氏木兰(铁扫帚、野兰枝子)、马棘(野蓝枝子)、 紫穗槐(棉槐)、紫藤(藤萝)、杭子梢。
芸香科:花椒、竹叶椒(钩椒、山椒)、香椒子(崖椒、小花椒)、
臭檀(抛辣子、臭椿芽)、枸桔(枳、臭杞)。
苦木科:臭椿(椿树、樗树)、千头椿、刺椿(刺叶椿)、苦木(苦 树皮)。
楝科:苦楝(楝树、楝子树)、香椿(香椿芽)。
大戟科:山麻杆、算盘子(萌芦头)、叶底珠(一叶秋)、雀儿舌头 (黑勾叶)。
黄杨科:黄杨(豆瓣黄杨)、小叶黄杨、瓜子黄杨)、雀舌黄杨。
漆树科:黄连木(楷树)、红叶黄栌(黄栌、光叶黄栌)、毛黄栌、 盐肤木、漆树(大木漆)。
卫矛科:卫矛(鬼箭羽、斩鬼箭)、白杜(丝棉木、桃叶卫矛)、垂 丝卫矛、胶东卫矛(攀援丝棉木)、扶芳藤(爬行卫矛、爬墙虎)、冬青 卫矛(大叶黄杨、正木)、金心黄杨(变种)、银边黄杨(变种),南蛇藤 (鸦雀食)、苦皮藤(苦皮树、马断肠)。
槭树科:五角枫(五脚树、元宝槭、平基槭)、地锦槭(色木槭、 五角枫)、长裂葛萝槭(何斯槭、山青桐)。
无患子科:栾树、文冠果(文官果)。
鼠李科:鼠李(臭李子、牛李子)、锐齿鼠李(牛李子、园鼠李子)、 园叶鼠李(山绿柴、护山棘)、小叶鼠李(疏璃枝、护山棘)、猫乳(长 叶绿紫)、枣(大枣、红枣)、酸枣(棘)、龙爪枣(曲枣)。
葡萄科:葡萄、山葡萄、葛(彦里、山葡萄)、毛葡萄、桑叶葡 萄、婴奥(野葡萄)、华北葡萄、律叶蛇葡萄、白蔹、爬山虎(红葡萄 藤)、导叶爬山虎(爬墙虎)。
椴树科:华东椴、短柄椴、扁担木(孩儿拳头、扁担杆)。
锦葵科:木槿、白花单瓣木槿(变型)、粉紫重瓣木槿(变型)。
梧桐科:梧桐。
杜仲科:杜仲。
柽柳科:桧柽柳(华北柽柳、阴柳)。
瑞香科:芫花(芫花条、药鱼草)。
胡颓子科:牛奶子。
千屈莱科:紫薇(百日红、痒痒树)、翌薇(变种)、银薇。
石榴科:石榴、白石榴(变种)、重瓣红石榴(变种)、玛瑙石榴 (变种)、墨石榴(变种)、月季石榴(变种)、重瓣月季石榴(变种)、重瓣白石榴(变种),黄石榴(变种)。
八角枫科:八角枫(勾儿茶)、瓜木(猪耳桐)。
五加科:刺楸(后娘棍)、五加(五加皮、刺五加)。
山茱萸科(四照科):毛来(车梁木、毛来木、黑椋子)。
杜鹃花科:尖叶杜鹃(映红杜鹃、映山红)、照山白(小花杜鹃、 照白杜鹃)。
柿树科:君迁子(里枣、软枣子)、柿树、野柿(变种、山柿)。
山矾科:白檀(灰木、山矾、百走、山葫芦)。
野茉莉科(安息香科):玉铃花(薄皮树、白云木)。
木犀科:(蜡条、白蜡树)、大叶白蜡树(花曲柳、苦枥白蜡树)、 雪柳(五谷树、过街柳)、连翘(刮拉鞭、黄花杆)、金钟花(细叶连翘、 狭叶连翘)、紫丁香(华北紫丁香)、白丁香(变种)、四季丁香(绣球丁 香、野丁香)、桂花(木犀)、丹桂(变种)、银桂(变种)、四季桂(变种) 、女贞(蜡树、冬青)、小叶女贞(小白蜡树)、水蜡树(钝叶水蜡树、 陆安)、流苏树(牛筋子、茶叶树、四月雪、雪罗树)、迎春花、探春 花(迎夏)。
夹竹桃科:夹竹桃(六月桃、臭楸树)、臭牡丹(臭八仙、臭芙蓉)、 白棠子树(山指甲、小紫珠、紫珠)、黄荆(荆棵)、黄荆条(荆条变种)。
茄科:枸杞子(狗奶子)、夜香花(夜来香花、夜香树、洋素馨)。
玄参科:楸叶泡桐(山东桐)、毛泡桐(紫花泡桐)。
紫葳科:梓树(河楸)、楸树(金楸、金丝楸)、灰楸、凌霄花(凌 霄)。
茜草科:鸡矢藤(鸡尿藤、臭皮藤、牛皮冻)、六月雪(满天星)。
忍冬科:接骨木(接骨丹、公道老)、木绣球(绣球花)、天目琼花 (鸡树条子、山绣球)、陕西荚莲(土兰条、鸡骨头)、雪球荚莲(雪球、 粉团)、金银花(忍冬花、双花、花子)、金花忍冬(黄金银花、黄花 忍冬)、金银木(马氏忍冬)、苦糖果(骆驼布袋、狗蛋子、史氏忍冬)、 郁香忍冬(羊奶子)、锦带花。
禾木科:淡竹(竹子)、阔叶箬竹(实竹子、竹、箬竹)。
百合科:华东菝葜(粘鱼须)。
引种树种 罗汉松科:罗汉松。
松科:日本冷杉、杉松(辽宁冷杉)、黑松(日本黑松)、落叶松 (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黄花松(长白落叶松、朝鲜落叶松)、日 本落叶松(富士松)、金钱松、雪松、红松、华山松日本五针松、白皮 松(虎皮松)、赤松(日本赤松)、欧洲赤松、樟子松、马尾松、黄山松 (台湾松)、火炬松(台大松)、湿地松、海岸松、西黄松(美国黄松、 美国长叶三针松)。
杉科:杉木(刺杉)、柳杉(中国柳杉、日本柳杉)、落羽杉(落羽松)、 池杉(池柏)、水杉、北美红杉(长叶世界爷、红杉、巨杉)。
柏科:北美香柏(美国金钟柏)、撒金柏(黄金球柏)、柏木(垂丝 柏、川柏)、日本扁柏(钝叶扁柏)、孔雀柏、日本花柏(花柏)、线柏 (垂花柏)、绒柏、羽叶花柏、偃柏(偃桧)、九柏、鹿角桧(万锋桧)、 北美园柏(铅笔柏)、铺地柏(爬地柏)、粉柏(翠柏、翠兰柏)、刺柏、 欧洲刺柏(璎珞刺柏)。
杨柳科:加杨(加拿大杨)、美杨(钻天杨)、抱头毛白杨(抱头白杨)、八里庄 杨(太青杨)、小意杨、加隆杨、北京杨(800号)、健杨、意大利 214杨、沙兰杨、科伦158杨、意大利72杨(圣马丁诺杨)、意大利63杨 (哈佛杨)、意大利69杨(鲁克斯杨)、意大利45杨、西玛杨、阿万佐杨 (鲁依沙杨)、天系号欧美杨。
桦木科:日本桤木(赤杨)、辽东桤木(洞叶赤杨)。
胡桃科:青线柳(摇钱树)、美国山核桃(薄壳山核桃)。
壳斗科:锥栗。
木兰科:二乔玉兰(苏郎辛夷、朱砂玉兰)、厚朴(紫油厚朴、川 朴)、凹叶厚朴(庐山厚朴)、荷花玉兰(广玉兰、洋玉兰)、鹅掌楸(马 褂木)、杂种鹅掌楸(杂种马褂木)、北五味子(五味子)。
樟科:樟树(香樟)、檫木(檫树、黄楸树)。
海桐花科:海桐。
金缕梅科:枫香(路路通、枫树)。
悬铃木科:三球悬铃木(法桐)。
蔷薇科:洋梨(西洋梨、茄梨)、枇杷(枇杷果)、苹果、红叶李 (紫叶李)、樱花(日本早樱)、欧洲甜樱桃(烟台大樱桃)、日本樱花 (东京樱花)。
豆科:北美肥皂荚、狼牙皂、刺槐(洋槐)、无刺槐、毛刺槐(江
南槐、紫雀花)。
芸香科:黄檗(黄柏、黄皮罗)、桔。
大戟科:乌桕。
漆树科:火炬树。
冬青科:枸骨。
省沽油科:野鸦椿。
胡颓子科:沙棘(醋柳)。
珙桐科:喜树(旱莲、旱莲木)。
猕猴桃科:猕猴桃。
山茱萸科:山茱萸、青木。
山茶科:茶、红花油茶。
木犀科:美国红岑(长叶白蜡、洋白蜡)、油橄榄。
藤黄科:金丝桃。
瑞香科:结香(黄瑞香、雪里开)。
小檗科:南天竹。
马鞭草科:大青(青草山)、豆腐柴(臭黄荆、豆腐木)。
玄参科:兰考泡桐(兰考桐)、白花泡桐(泡桐)。
紫葳科:美洲凌霄。
茜草科:栀子花(栀子)、大花栀子(变种)。
禾本科:毛竹、刚竹(胖竹)、绿皮黄筋竹(槽里黄刚竹)、黄皮绿 筋竹、黄皮绿筋竹(黄皮刚竹)、佛肚竹(佛竹、密世竹)、苦竹(乌云 竹梢、伞柄笔)。
百合科:凤尾丝兰。
第三节 古稀树木
境内古稀树木主要有国槐、流苏、侧柏、银杏、藤萝、皂荚、黄 连木等15种27株。多植于寺庙及村内。
铜石镇十字庄、魏刘庄乡卓家村及柏林乡小河村内国槐为境内最 古老树木,均植于唐代,现仍长势旺盛。郑城镇宁安庄古槐年代久远 不可考,树干分腋处枯空,上同时生有椿树、梓树(俗名河楸)及侧柏 各一株,其中椿树高10余米,胸径
0.15米
。秋冬季节,河楸果实倒挂,
椿荚随风作响,实为奇观。
地方镇西固村流苏树,据1738年(清乾隆三年)年所立“明故处士马 三公之墓”碑文记载,时已“大数围,高二丈余,树叶古茂,迥异凡 木。”流苏树,俗称“雪萝树”、“牛筋子”,雌雄异株。现此树高
15
米
,树围
4.5米
,树冠如伞,枝干虬曲,每逢小满前后,开白色小花, 如雪似玉,满树银装,令游人赞赏不已。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第二章 植树造林
县境内封山造林有着悠久的历史。金世宗大定三年(公 元1163年),由玉虚观道人皇希极植松柏700余株。成林后,“东 连玉虚观,西临蒙阳河,远近视之,若云气郁兴……”。 元、明、清代和民国初,民间多在寺庙、祖茔、宅旁、院内植树。 1941年,山东省政府公布《山东省造林实施方案》,此时,万寿宫、 明广寺、大圣堂、小圣堂、山阴寺等寺庙的侧柏多已成材,僧人、道 士并营造幼林,部分山庄富户也雇人造林。1943年,境内部分地区解 放,蒙山前的广大群众,开始封山造林,农救 会、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团组织,纷纷营造纪念林。1946年, 平邑县成立实业科,将境内的庙产、庙林及刘桂堂的祖坟林收归国有。 1947年春,国民党军侵占县境,修工事,叉鹿寨,大肆砍伐林木,成材树 几乎荡然无存。1949年,全县仅存残次林3.5万亩、四旁树木90万株。
建国后,持续开展群众性造林活动。 1950年,县政府为搞好植树造林活动,发放了3000公斤补助粮。1951年 春,从莒南县的相邸、大店、山和曲阜孔林引进橡子种10.5万公斤, 分配给蒙山山区直播造林。1952年,为搞好封山造林,在全县范围内发 动群众,改烧柴为烧煤。是年,全县封山7.91万亩,造 林8080亩。共植树692万株。1953年,贯彻执行政务院“自采种,自育 苗,自造林”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合作造林,实行 自种自有。1954年,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依靠互助组广泛开展群众 性的造林、育苗、护山工作”的方针,县委在贯彻实施中,坚持“普 遍造林,重点封山育林,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用材林、水果和桑、 花椒等经济林,”从河南引进栎类种子8864公斤,在深山远山进行直 播造林。1956年,根据“依靠合作社绿化祖国”的方针,县委发动群 众采集树种15.75万公斤,进行直播造林,形成了社社造林、户户栽树 的高潮。至1957年,全县共封山55万亩,新造林33万亩。
1954年春,县委、县政府发动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在浚河两岸义务 营造“青年林”、“三八妇女林”。1956年春,全县有8.5万名青少年、机关干部和农民上阵,在沿河两岸植树7.78万株。1959年,国营浚河 林场建立,沿浚河两岸造林。1962年后,县委、县政府以浚河林场为样 板,掀起河滩造林高潮。浚河林场3年植树105万株,栽棉槐85万墩,共 造林3100亩,带动了丁家庄、颛臾、白庄、东阳店子等沿岸18个村 庄的造林活动。白彦、地方、卞桥、铜石、临涧、保太等 区,都在沿河两岸搞起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河滩乔灌混交林。至 1964年,全县257个村队65314亩宜林河滩,已造林50868亩,渠道造林 2600亩。
1962年,县委确定“以营林为基础”,大抓山地、河滩和四旁植 树造林。1965年春,县委在铜石公社石顶山搞样板山,调动有关社队林 业人员千余名、林业技术干部26人,用1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石顶山综合 治理工程,栽树13万株,压金银花11万墩。接着,对仲村公社马家峪流 域近万亩山滩进行了重点治理,植树造林3000余亩。栽树65万株,混 交棉槐80多万墩。
1974年,县革委重点抓了四旁绿化及营造河滩丰产林。1976年,全 省丰产林现场会在本县召开,进一步促进了河滩造林。1978年,从江苏 省泗阳县、仪征县引进意大利杂交杨72、69、45等系号新品种,首先 在浚河林场和西围沟大队河滩栽植,长势良好。省、地领导对平邑县的 丰产林建设非常重视,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由点到面大搞了丰产林建设。以河 滩为主,新建杨树、刺槐丰产林2万亩。西围沟村栽植的10年生72杨 大径材丰产林,平均树高
26.4米
,胸径32.8厘米,亩蓄积量达20.354立 方米,为一般杨树的4倍。北温水村栽植的6年生69杨丰产林,亩蓄积量 达15.339立方米,年亩生长蓄积2.557立方米。
1981年12年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 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制定了实施办法。1982年,县成立 了绿化委员会。
3月
12日
,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在校学生2000余人,在 浚河林场河滩内,开展义务植树活动,营造丰产林110亩。从是年起每 年植树节前后,全县都开展7-10天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1985年,县 委、县政府重点抓了14个小流域的开发、治理。在全民治山治岭的同 时,栽植各种果树265万株,营造用材防护林2万亩,新建果园5万亩。 县政府拨款购买刺槐苗45万株,当年完成育苗万余亩,创历史最高纪录。
1986年,是本县造林最多的一年,共造林10.6万亩,其中,经济林7.1万 亩,用材林0.8万亩,防护林1.9万亩,薪炭林0.8万亩。是年,县政府先 后4次召开乡镇长会议,重点部署林业生产,春季、雨天掀高潮,一年四 季不间断。1987~1988年,县长与各乡镇长、乡镇长与各村主任签订 了绿化责任状762份,绿化了大小山头115个。
第三章 林 场
第一节 国营林场
1948年至建国前,人民政府先后建立国 营天宝山、蒙山、山阴寺林场。国营蒙山林场,设大洼、万寿宫、明 广寺、海螺寺分场;国营天宝山林场设小圣堂、锅泉分场。 建国后,经省政府批准,将蒙山林场改 为国营大洼、万寿宫、明广寺、海螺寺4处林场,并进行扩场、划界。 1959年,锅泉分场从天宝山林场分出,建立锅泉林场。同年底,国营山阴寺林场改为四 开山林场,国营浚河林场建立,境内共有8处国营林场。
1963年,国营大洼、万寿宫、明广寺、海螺寺4处林场,改属蒙山 管理局管理,直辖于临沂专员公署,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蒙山管 理局撤销,4处国营林场又复归平邑县管辖。1988年,全县8处国营林 场,有各种经济联合体和家庭林场192个,共经营面积8.4212万亩,其中 林地6.2473万亩,宜林地3540亩,木材总蓄积量达16.6万立方米。职工 268人,其中工人253人,技术员15人。汽车7辆,摩托车5辆,各种型号拖 拉机3部,各种机械43台,房屋面积9322平方米,年产粮食65.25吨,木 材出材量1639立方米。当年总产值295.55万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 162.97万元。
大洼林场 1948年8月建场。1950年开始大面积造林,设有苗圃 68亩。1958年因育苗成绩显著,获国务院农业先进集体奖。1960年造 林任务基本结束。至1988年总面积18236亩,有林地11248亩,其中 松类7898亩,蓄积量18409立方米;侧柏348亩,蓄积量3039立方米;栎类1725亩,蓄积量18409立方米;刺槐927亩,蓄积量2182立方米;杨类 64亩,蓄积量143立方米;竹类6亩,板栗185亩,其他50亩。松类和刺 槐林已相继进入工艺成熟阶段。
1988年,有职工40人,其中干部2人。场内配有130汽车1部,12马力 拖拉机1部,12马力柴油机1台,750公安摩托车1部,汽油机2部,电动机3 部。建房面积1434平方米,有大口井1眼,职工门市部1处,人造肉厂,木 材加工组各1处,工副业生产年盈利1.8万元以上。架设高压线路
1000 米
,电话线路22华里,通车公路直达场部。
万寿宫林场 1948年8月建场,为省实业厅重点指导单位之一。建 国初期,从四川、云南等地调来杜仲、乌桕等种子,从费县塔山林场 及烟台等地调入黑松、赤松种子,每年育苗百亩以上,造林1500~ 3000亩。1958年,荣获林业部“农具改革成果”奖。至1964年,完成造 林任务。1975年进入采伐期。1978年,荣获临沂地区“科学技术成果” 奖。
1980年经费达到自给。1984年开始试办职工家庭林场,1986年, 经省林业厅审定,被命名为“全省国营林场体制改革先进单位”,并 给予奖励。1987年,被县政府命名为“四防安全先进单位”。
1988年,林场总面积22775亩,有林地17340亩,其中松类13979亩, 蓄积量38520立方米;落叶松182亩,蓄积量150立方米;栎类2272亩, 蓄积量6124立方米;刺槐445亩,蓄积量1521立方米;杨类65亩,蓄积 量251立方米;竹类32亩,板栗289亩,苹果68亩。
该场有职工61名,其中,干部1人。房屋建筑面积1938平方米。修 建小型水库3座,正常年份果园、苗圃、丰产林、竹林及职工用水均可 解决。有解放牌汽车1部,12马力柴油机1部,750型公安摩托车1辆,汽 油机3部、电动机3部,架设高压线路5华里,电话线路12华里,修建林 道50华里,通车公路直达总场场部。修防火线8华里。蒙山后设店子分 区1处。
明广寺林场 1948年9月建场。1988年总面积16695亩,有林地 11088亩,其中松类9048亩,蓄积量22027立方米;栎类1038亩,蓄积量 2377立方米;刺槐877亩,蓄积量3414立方米;落叶松78亩,杨类10亩, 板栗、胡桃等25亩。
1952年栽植板栗、胡桃等。1954年开始大面积造林,1964年完成造林任务。主要树种为黑松、赤松、油松、刺槐、栓皮栎等。1965年 重点转向营林阶段,全面开展幼林抚育和病虫害防治。1977年开始对 低产林进行改建。1980年经费达到自给有余。
1977年6月,在省、地科研及业务部门协助下,建立林业科研实验 室,开始对刺槐、楸树等优良品种进行组织培养。1986年8月,“组织 培养刺槐优良无性系苗木”通过地区级鉴定。是年,被临沂地区行署 命名为“先进单位”。之后,实验室搬迁到平邑县林业局科学实验站, 继续开展组织培养和其他实验项目。
1988年,全场职工42名,其中干部1人。建房面积1400平方米,场内 有嘎斯BJ、130汽车各1部,750公安摩托车1辆,12马力柴油机1部,3.5 马力汽油机1部,电动机4部,电锯、镟床各1台,修筑通车公路20华里,林 道8华里,小型水库1座。在塔峪设分区1处。
海螺寺林场 1948年建场(原为明广寺分场),场址设在柳家村。 1953年搬迁到海螺寺,下设云台寺分区。1988年有林地2447亩,其中 松林面积1592亩,蓄积量3057立方米;栎类298亩,蓄积量940立方米; 刺槐352亩,蓄积量1195立方米;杨类33亩,蓄积量152立方米;其他 208亩。
1952年开始大面积造林,1963年完成造林任务。1974年改种新疆 核桃10亩,3年结果,质量好,产量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年, 从南方引进火炬松、湿地松进行栽培,生长良好,为当地其他松类生 长量的2-3倍。继之,在本县6处林场推广引种造林。有苹果园95亩, 年产苹果15万公斤。
1988年有职工37名,130汽车1部,12马力柴油机4部,三轮运输摩托 车1部,750公安摩托车1部,6.5马力电动机3台,房屋建筑面积1000平方 米。修建小型水库3座,大口井1眼,灌溉用水基本自给,通车林道4华里, 架设高压线路10华里,修建森林防火线50华里。
天宝山林场 1948年秋,成立国营天宝山林场(包括现有 的锅泉林场)。天宝山区由于黄梨、山楂等果树较多,1953年建起天 宝山园艺场,1958年并入天宝山林场。
1950年开始大面积造林,1962年完成造林任务。1988年,全场总面 积4958亩,有林地4156亩,其中侧柏2272亩,蓄积量2140立方米;刺槐870亩,蓄积量2679立方米;松类461亩,蓄积量969立方米;杨类 102亩,蓄积量371立方米;其他78亩,蓄积量372立方米;苹果263亩, 黄梨、山楂等110亩。
果品生产是该场的骨干项目,年收入占总收入的90%左右,年产 各种果品35万公斤,年产值13~15万元。1960年经费自给,1980年后自给 有余。
苹果,主要品种有金帅、青红香焦和大小国光。80年代后期,又 引进美国新红星、玫瑰红、红富士等,成为本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黄梨,主要品种有子母梨、绵梨、槎子梨、茌梨等,栽培历史悠久, 目前尚有百年以上的老梨树,仍结果不衰。
1979年,场内修建水库1座,蓄水3万立方米,解决了果园、丰产林、 苗圃等项生产的部分用水。1987年建面粉厂1处,日产面粉2000公斤。
1988年,全场有职工50人,其中干部3人。配有130汽车1部,12马力 拖拉机1部,柴油机1台,机动喷雾器4部,喷灌机2部,建房面积1750平方 米,林道5华里,架设高压线路2华里。
锅泉林场 原为天宝山林场之分场,1959年独 立,是由旧时锅泉的黄教寺和赤梁院的开福寺两处庙林及巨匪 刘桂堂的7处坟林联合组成的。后经扩山划界,总面积达6552亩。 1965年基本完成造林任务。
该场林地多为山顶山脊,裸岩颇多,土壤干瘠,在5851亩林地中 有侧柏53396亩,生长不良,成材困难,1988年,蓄积量1485立方米,全部 为防护林。另有刺槐281亩,蓄积量289立方米。柿、杏等经济林 174亩,均承包给个人管理。全场经济收入低,经费不能自给, 依靠上级补差解决。1987年,在所辖的铜石分区苗圃驻地,新 建商业门市部1处,解决了部分经费和职工子女就业问题。
1970年后,该场全体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靠镢刨锨挖,肩 挑人抬,劈岭填沟,改造良田近20亩,受到省林业厅、地区行署的奖励。 1986年,实行承包责任制,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1988年,有职工15人,房屋建筑面积740平方米。高压线路架设到 场部,修建扬水站1处,并将80余亩苗圃地改建成50余亩的果园和丰产 林,生产出现新的生机。
浚河林场 1959年建立。1960年春,县委、县政府发动千余名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当年造林900余亩,到1962年,3000余亩河滩全部造 林。全场总面积3148亩,除40亩苗圃和160亩特用地外,余之大部为加 杨纯林,少部为杨、刺槐混交林。1988年,总蓄积量8675立方米。建 场初期,实行先灌木后乔木的育林办法,收益较快,经费在3年内达到自给有余。1963-1966年,先后出席山东省、林业部召开的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受 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奖励。林业部副部长惠中权 和华东局计委、省地负责人曾先后到该场视察。
1965年,在山东省林科所的指导下,进行人工招引啄木鸟防治蛀干 害虫试验研究,取得较高价值的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和好 评,受到省、地及全国科学大会奖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上 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先后来场拍摄制片,并在全国播放。
1988年,有职工32人,其中干部2人。场内设有蛋白肉加工厂、木 材联营经销点、饭店各1处,并配有柴油机2部,汽油机3部,电动机3台, 机井(水塔)1眼。建房面积1350平方米,架设高压线路
500米
,电话线路
200
米
。
四开山林场 1959年建场,总面积2万亩。1962年经调整下放,落 实面积为9170亩。1965年与山阴寺林场合并,重新划定山林权属,落实 面积为8990亩。
该场林地分散,插花林、地埝树较多,管理不便,场群纠纷不断, 加之林地资源缺乏,立地条件差,林木生长缓慢,建场20多年,经济 效益始终不高,经费困难,达不到自给自足。
1987年开始筹建花岗岩石材场。1988年经济开始好转,除还清各 项债务外,尚盈余5万多元。全场有林地面积7897亩,宜林地957亩。林 地多为防护林,面积7557亩。其中松类5111亩,刺槐 1548亩,侧柏863亩,其他35亩,总蓄积量12353立方米。经济林340亩,其中苹 果75亩,栗子265亩。
1988年,有职工24名,其中干部2人。房屋50间,配有汽车1部,12马 力柴油机1台,机动喷雾器2台,新修大口井1眼。
第二节 集体林场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群众造林。除国营林场
外,集体林场越来越多。1951年,大埠槐林牧合作社成立,封山造林绿 化荒山。继后,境内众多农林合作社、林业合作社成立,林业生产走 上了国营集体合作造林的轨道。1955年,全县有农林牧合作社51处, 农林合作社162处,林牧合作社2处,林业合作社12处,农林互助组1836 个。60年代初,林牧合作社转为队办林场。1980年底,全县队办林场 412处,多分布在蒙山、四开山、天宝山区及浚河两岸。1982~1984年, 集体林场先后承包给私人或专业户、专业队管理。至1986年,全县尚有 队办林场62处,村队联办林场1处,共经营面积33900亩。集体林场办得 好的有:大埠槐、北温水、东围沟、杨谢等林场。
1962年至1966年,县以国社(队)合营形式与122个大队签订了 造林3.4万亩的合同任务,实际完成24051亩,国家投资167779元。国家 (甲方)负责种苗和全部造林营林工资,社队(乙方)负责造林,营林管理, 成材按比例分成。1978年9月调查,白彦、魏庄两公社沿河国队合营林 场37个。林木管理好、营林面积大、成材树木多的大队有白彦公社的 燕家庄、小营,魏庄公社的小魏庄、南武城、水泉沟、西苗庄、东苗 庄、下土桥、东故县、庄木头、石家庄等11个大队。1978年根据上级 指示,合同终止,林权归集体所有。
第四章 林业管理
第一节 林木权属
建国前,境内林木权属主要分私有和官有两种形式。1941年山东 省政府公布《山东省造林实施方案》后,将森林分成国有林、省有林、 县有林、铁道林、矿山林、私有林等6种。境内蒙山天然林为省有林, 其他均为有私有林。1946年,平邑县人民政府将小圣堂庙林、庙产改 为国有,建成国营小圣堂林场。
建国后,林木权属几经变更。大片森林荒山归国有,由人民政府 经营管理。结束土改后,部分山林分到农户管理。1950年,山东省人 民政府颁布《分山划界办法》后,在柏林乡郭家庄开办分山划界训练班。1952年,全面开展分山划界,明确了权属,出现了国家、集体、个 人3种所有制形式。1956年,大办高级农业合作社后,县委、县人委 规定:少量零星树木仍归社员所有;幼林和 苗圃,由合作社偿付工本费转为合作社所有;大片的果树、茶、桑、 竹和其他经济林,作价入社,归集体所有,作价款分期付给社员;大 量的成片林,视材积分类估价转为合作社所有,价款从林木收益中分 期偿还。1958年,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林木权属被打乱,公、 私所有的林木均可随意砍伐。1961年6月,中共中央颁布《林业十八条》 后,林木权属有所稳定。1963年,全县进行第一次林木确权发证,共颁 发林木所有证109096张,从而划清了国家、集体、社员个人三者之间 的林木权属和植树造林地片。“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割“资本主义 尾巴”,全县林木权属再度呈现混乱状态。1981年,在全县范围内进 行第二次林木确权发证工作,共发证14.5万张。划分自留山16.99万亩, 有1.4万户分到自留山。并逐步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主要有5种形式: 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工定奖;大包干;农林间作的树木随地走, 责任到户,增值部分按比例分成,或扣除歇地面积减少承包量;将小 山滩或村头空闲地划给户整地、栽树、管理,收入按比例分成。至 1988年,全县林地、宜林地全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经落 实,有自留山9万亩,责任山35万亩,其余为集体经营。其中林业专业 户1115户,承包4.5万亩;一般承包户3500户,承包13.5万亩;集体林 场5个,承包1.5万亩。
第二节 护林防火
解放前,私有林木由所有者自己保护;成片的山林由所有者雇人 看管;集体所有或官有的山林靠政府颁布乡规、山规约束或设专人 看管。1935年,成立蒙山天然林管理委员会,设专员1人,林警12名,蒙 阴、费县(含今平邑县)、泗水、沂水等4县县长及专员为委员;县署 设林警2-4人,担任护林、防火、防盗、巡查,并与各乡镇联络;各乡 镇长为林场管理人员,督促各村看青人员及更夫一并看林,警备队、 自卫团等协助保护。但这些组织有名无实,加之战争频繁,林木不断 遭受破坏,特别日军及国民党军侵占时期,一度大量砍伐,损失甚重。
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护林防火防盗工作。50年代初,各区乡设 护林委员会,各村设护林小组,开展群众性护林活动。1952年,全县全 面分山划界、明确权属后,发动群众改造锅炉,提倡烧煤,确保山皮 免受破坏。“大跃进”期间为炼钢而大量伐木烧木炭,致使林业资源 受到严重破坏。1963年后,结合林木确权发证,大部分生产大队制定了 护林公约和护林守则,并固定护林员看护。各国营林场及部分大队规 定了封山期,一般冬初至春末,不准进山放牧、拾柴、打猎等。对进 山者逐一登记,严禁带入火种,在主要入山路口处设护林防火、防盗 等标志。“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护林组织处于瘫痪状态,乱砍滥 伐、毁林烧荒现象时有发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生产 责任制,个别地方曾出现毁林开荒、毁果园种地的现象。
1979年,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又 连续发布了几个有关护林防火的公告、决定,县政府及时贯彻落实, 刹住了乱伐风,使护林防火防盗工作走向正轨。
1980年
5月
4日
,县公 安局、林业局对裤腿、洼店两村参与哄抢砍伐大洼林场树木者 进行严肃处理,行政拘留6人,罚款16人,警告处分4人,并追 回了所砍伐的树木。1983年3月,县政府组织公安局、检察院、法院、 林业局及临涧、郑城、流峪公社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对四开山林场林木被 盗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处理,逮捕3人,罚款1万余元。1984年,平邑县护 林防火指挥部成立,县委、县政府领导任指挥,下设办公室,并配有 专职人员。1986年,经临沂地区行署批准,县公安局在万寿宫林场、大 洼林场、明广寺林场、海螺寺林场、四开山林场分别建立林业派出所, 每所配备3-4人,与有关乡镇公安派出所配合搞好国有林场护林防火防 盗工作。1987-1988年,全县国营林场的林木未再发生被盗伐现象。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种类 平邑县常见的林果病害有30余种,主要有泡桐丛枝病 、毛白杨破腹病、松落叶病、松烂皮病、杨黑斑病、枣疯病、果树腐烂 病、落叶病、炭疽病、轮纹病、褐斑病、缩果病、早期落叶病、 白粉病、干腐病、黑痘病、霜霉病等;常见虫害200余种,危害最严重
的有松毛虫、舟蛾、袋蛾类、毒蛾类、天牛类、蝽蟓类、尺蠖类、卷 叶蛾类、食心虫类、蚜虫类、叶甲类红蜘蛛、介壳虫、蚜虫、桃柱螟、 螨类等。
病虫害防治 建国前,林木病虫害不为人们重视,出现病虫害一 般只能任其发展、蔓延,往往出现严重的毁林毁果现象。
50年代,主要采取人工防治方法。1955年11月,县委首次举办467 人参加的林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训练班,为全县林果病虫害防治 培训了骨干。60年代开始大面积使用药剂喷洒防虫治虫,常用药剂有 “DDT”、“六六六”、马拉硫磷、“1605”、波尔多液、石硫合剂 等。1965年秋,浚河林场试验人工招引、保护大斑啄木鸟,防治森林 中的天牛等害虫,获得成功。进入70年代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越来 越大。同时,在全县大力推广啄木鸟防治害虫经验。柏林、铜石、保 太、卞桥、地方、东阳、白彦、魏庄等公社杨树林中,普遍挂招引木, 啄洞率达80%。1976年春,县林业局租用新泰县莲花山飞机场飞机对境内蒙山 山区松林喷洒药剂,防治松毛虫。80年代进一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 治的方针。在造林时加强林木种苗的检疫,开展预测预报并合理采用 生物、化学和人工防治措施,充分发挥林果本身的抗御能力和控制作 用。1984年,县林业局配备专职森林植物检疫员,并设立虫情测报点。 1986年,国家林业部、省林业厅、地区林业局联合在蒙山开展松毛虫 综合防治试验,费县、平邑、蒙阴三县有关人员参加。林业部每年拨 款15万元,连续防治3年。本县在蒙山片乡镇林业站、国营林场联合成 立3处防治松毛虫服务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果园实行各 种形式的承包制,果农加大了管理措施,按各不同时期分别采取防治 结合的办法,减少了病虫害的危害。
第五章 果 品
第一节 果树品种
全县果树有100多种,主要有梨、山楂、苹果、桃、葡萄、柿子、
枣、杏、海棠果、板栗、核桃、樱桃、石榴等。
梨 主要品种有子母梨、绵梨、油绵梨、槎子梨、粗皮甜、鸭梨、 长把梨、香水梨等。子母梨素享盛名。
山楂 有30多个品种,其中甜红子、伏红子、草红子、紫肉红子、 银红子、二红子、歪把红子、桔红子、面红子、沂山山楂、小磨盘红 子、小黄红子、大红子、莱西山楂、扁红子、长把红子、毛红子等17种为主要品种。
苹果 主要品种有青香蕉、红香蕉、金帅、红玉、红金丝、大国 光、小国光、大鲜果、小海棠、白海棠等。
桃 主要有毛桃(又分酸毛桃、甜毛桃、半口毛桃)、五月红、六 月鲜、上海蜜、杭州蜜、秋白桃、蟠桃、沪005、雨花露、黄锦桃等。
葡萄 品种有龙眼、牛奶、玫瑰香、巨峰、黑奥林等。
板栗 品种有薄壳、红光、红栗、毛栗、青毛软刺等。
核桃 主要品种是地方品种和引进的新疆薄壳核桃。
第二节 果品生产
境内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种类较多,尤其以黄梨、山 楂为著称。建国后,全县果品产量和质 量逐年提高。至1984年,水果面积达7.04万亩,总产量3758万公斤。 是年冬,县委、县政府决定大搞治山整地,退耕还林栽果;省委、省 政府又从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广大农民栽 培果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自筹资金购置优质苗 木。到1988年,全县果园面积达28万亩,其中黄梨3.5万亩,苹果11 万亩。果品总产量达7000万公斤,其中黄梨2600万公斤,苹果2150万 公斤,山楂900万公斤,葡萄700万公斤,板栗30万公斤,核桃
4万公斤
。
天宝山区黄梨享有盛名,旧时有“两个济宁州,赶 不上一个大峪沟”的美称。梨区主要分布在天宝山、铜石、郑城三个 乡镇,地方、流峪、白彦、武台、卞桥、魏刘庄等乡镇也有少量栽培。 1949年黄梨产量307.
5
万公斤
,1957年达458万公斤,1978年发展到 1613.
5
万公斤
。1985年,天宝山、铜石、郑城三个乡镇黄梨产量占全 县总产量的80%。天宝山乡年产量1250万公斤,铜石镇年产650万公斤,
郑城镇年产100万公斤。天宝山乡新庄有梨树15000株,最高年产量225 万公斤,平均亩产
2500公斤
以上,平均株产
150公斤
,最高株产达750公 斤,居全县之首。年产黄梨75万公斤以上的村庄有天宝山乡大闸口、 赵家庄、两泉等;年产40万公斤以上的村庄有天宝山乡新华、罗圈崖、 王家庄、小闸口、千秋湾、苗家庄和铜石镇的王家村等;年产量25万 公斤以上的村庄有天宝山乡的北岭、和乐、范家台、袁家沟、唐家庄 和铜石镇的李家村、郝山头、黄家庄、董李庄、彭家泉及张里乡的小 广泉,郑城镇的油篓、桃峪等。总计,全县有黄梨年产量
5万公斤
以 上的村庄69个,总产量2119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85%。1988年黄梨 总产量达2600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7倍多。
山楂多分布在郑城镇的油篓、桃峪,张里乡的上大峪、下大峪、大 广泉、麻窝,铜石镇的马宅子、牛寨子、李家村、王家村、董李庄、 郝山头、石泉、彭家泉、大圣堂等,近年来遍布全县。山楂栽培历史 悠久,明、清时期已是境内的重要果类之一。20年代初,掀起栽培 山楂的高潮,时境内已有100多村庄先后栽培山楂。建国后 到1957年,全县已有山楂5000亩,9.5万株,年总 产量107.
5
万公斤
。1983年,全县栽培山楂13328亩,年总产量500万公 斤,居全省之首。到1988年,年总产量900万公斤。
苹果是境内主要水果之一,栽培历史较短。1952年引进,主要栽 培在武台、魏刘庄、保太、卞桥、地方、郑城等乡镇,后逐渐发展, 现已遍布全县。1957年栽培面积达5500亩,17.5万株。1970年达2.1万 亩,总产量175万公斤。1988年底,全县栽培面积11万亩,总产量2150 万公斤。
桃,自60年代起引进新品种,80年代新品种大量引进发展,到 1988年,全县栽培面积12000亩,总产量3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