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泄洪排涝
第一节 河道治理
县境内河流主要属季节性山洪河道,源短流急,每遇大水,则河 水涨溢,沿河粮田、民房受淹。解放前无河道治理工程。1952年10月, 县政府组织技术人员始对河道进行了普查、规划,并采用以工代赈的形式对河道进行了治理。主要是疏通河道,裁弯取直,打坝筑堤等。至1988年,全县80%的河道达到了行洪标准,解除了险工隐患。
浚河治理 1950年4月,县建设科和郑城区公所,组织常庄、车庄、野鸡坡等12个村庄的民工300余人,在常庄至车庄河段修建砌石顺河坝。
1952年冬至1953年6月,利用老区建设经费,完成了平邑镇的河湾村,仲村西河村,保太区的柳家村,西皋区的西皋、张里,丰阳区的大丰阳等村庄的河坝、河碉修建工程。
1975年3月至1978年12月,武台公社先后治理了浚河上游武台公社境内支流3条、主河道1条;支流河治理长度4.5公里,宽
20米
,深
1.6米
, 比降千分之四。主河道治理长6.9公里,其中上游河段自北武台至武沟寨,河长4.5公里,河宽
45米
,深
2.5米
,比降千分之二点五;下游自武沟 寨至南武沟村东,长2.75公里,河宽
56米
,深
2.5米
,比降千分之二点五。 总投工140万个,完成土砂122万立方米,砌石7万立方米。通过治理,河弯取直,河堤石砌,提高了行洪能力,减少了沿河村庄洪涝灾害。
1975年冬至1976年,铜石公社组织劳力治理西皋河4.7公里,总投工18万个,完成土石26.6万立方米,扩造地580亩。1975年冬,全公社组织1.5万人,对西皋至张里段进行取直疏通河道治理,总投工15万个,治 理1.5公里,完成土石21万平方米,扩造地500亩。1976年冬,昌里产区组织2500人,对昌里水库以下至昌里河段进行治理,治理2公里,投工1.7万个,完成土石3.5万立方米,扩造地80亩。西皋产区组织3000人, 对西皋河下游治理1.5公里,总投工1.3万个,完成土石2.1万立方米。
1979年,铜石公社组织2000名劳力对庞家村河中游的马宅子河段进行治理,治理2公里,总投工6万个,完成土石方10.5万立方米。
1984年春,卞桥公社组织劳力,从杨庄水库下游至兴仁庄东资邱中下游治理15公里。治理后平均河面宽
45米
,行洪流量300立方米/秒,总投工11万个,投资3万元,完成土石22万立方米。通过治理,浚河干支流河道行洪能力明显提高。
温凉河治理 1953年秋至1954年春,苗庄区(今魏庄乡)组织4000名劳力,治理自卖饭棚至费县关阳司河段7.5公里,并砌筑了两岸河堤工程,投工日35万个,完成了土砂筑方工程10万立方米。
温凉河发源地的白彦镇西南羊角湖段,来水面积21平方公里,河道弯曲,河床平坦,每遇洪水则泛滥成灾。为彻底根治,1978年10月至1979年10月,白彦公社成立了改河工程指挥部,组织5000名劳力,利用农闲季节大干,治理了金斗庄至羊角湖东北长2.55公里的河段。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洪峰流量366立方米/秒,河底宽
45米
、水深
2.5米
,比降五千分之一,河堤高
4米
。付出劳动工日63.35万个,完成土石砂32.4万立方米。
第二节 涝洼治理
全县涝洼面积13.78万亩,主要分布在:仲村南湖,回龙湖,三阳武阳湖,平邑南湖,武安湖,资邱湖,荆埠湖。建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除涝作为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坚持“上下游兼顾” 的原则,采取以排为主,排灌结合,干、支沟并举与田间工程相结合,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做法,在本县范围内基本根治了涝灾。
回龙湖治理 回龙湖包括仲村镇的回龙庙、驿头、中流庄、东流庄、西流庄等5个村,耕地面积1.23万亩。过去因地势低洼又无排水系统,每逢汛期,则形成历史上有名的雷泽湖,有的年份平地水深达
1米
多,最大洪水流量为
18.9立方米
/秒。致使内涝成灾,作物减产或绝产。自1953年以来,湖区人民挖沟排水修筑台条田,先后挖排水沟4条,长
9公里
。1971年,通过治理跃鱼沟及仲村西河改道东去,基本解决了该湖的内涝。
仲村南湖治理 仲村南湖,位于县城北部仲村以南,耕地面积0.6 万亩。由于历史上没有排水设施,遇到丰水年,湖内积水成灾,形成解皮涝。1955~1961年,仲村区党委、政府组织2万余人,进行了治理。共挖排水干沟3条,长
6公里
,支沟20条,长
4公里
,开挖土方2万多立方米。1975年,仲村公社又组织治理专业队,重新开挖仲村至魏平庄入 跃鱼沟的排水沟,长
6公里
;乐里庄至临城(原名新庄)、南屯、利国庄入跃鱼沟的排水沟长
10公里
,开挖土方30万立方米,投工日15万个,投资15万元。治理后,基本解除了内涝。
三武阳湖治理 三武阳湖包括大三阳、徐武阳、谭武阳、杨白壤、高白壤等18个村庄,统称“三武阳湖”,耕地面积3万亩。1970年冬,县成立三武阳湖治理指挥部,组织3000余名劳力,在武阳东修建排水干渠
400米
。1980年,在武阳西岭开挖了一条截流沟,疏通了武阳至民居庄的骨干排水沟,将积水排入跃鱼沟。与此同时,在湖片又搞了引河渠3道,打机井60眼,发展了灌溉,使全湖区90%的粮田成为涝能排、旱能浇的高产稳产田。
平邑南湖治理 平邑南湖为万亩湖片,过去常遇涝灾。1975年,平邑镇党委、政府组织劳力对该湖片进行了治理,将湖区的黄泥沟改道
2公里
,取直疏通,使西南方向的牛山来水,经平邑五村入浚河支流兴水河挖田间排水沟7条,共完成土石2.
1
万立方米
,解决了该湖片的内涝, 使之成为万亩丰产湖。
武安湖治理 武安湖受东部丘岭来水影响,又没有合理的排水系统,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形成了1.5万亩的涝洼湖,其中涝洼1.1 万亩,解皮涝0.4万亩。1964年11月,柏林区党委组织发动2000余人,奋战一冬春,开挖干沟2条,长
6.64公里
;支沟36条,长
31.2公里
;条田 沟1346条,长
349.9公里
。使历史上的涝洼湖变成了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田。 ]
资邱湖治理 资邱湖总面积0.25万亩,土层较厚,适宜双季种植, 但过去未曾治理,每逢汛期形成内涝。1972年春,县委、县革委派出工作组,实地勘察、设计,组织卞桥公社群众进行了治理,开挖干、支沟14条,长
10.2公里
,修建筑物60座,完成土石方28万立方米,投资10万元,涝洼地得以根治。
荆埠湖治理 荆埠湖过去即高洼不平,又无排水系统,每遇大水, 便汪洋一片,庄稼受灾,粮食减产。1964~1978年,卞桥公社党委组 织群众,综合治理,按干、支、斗、农四级排水进行施工。共搬动土方50万立方米,投工26万个。使该湖达到了涝能排,旱能灌,路成网,地成方的高产稳产田。
跃鱼沟治理工程 跃鱼沟(亦称跃牛沟)位于县城北,呈西北东南走向,西起雷泽湖,东经平邑镇东张庄入浚河,全长
11.49公里
;汇集白 马乡老邱峪及岐山乡马家峪流域水源,总面积134平方公里。由于沟 多弯曲,延长了线路,促成了中、下游沟底过缓,除驿头村以上沟宽百余米外,以下多为
10米
左右,故泄洪能力差。每逢汛期来临,洪水漫溢成灾。建国后,流域内即进行了零星治理。为根除灾害,1971年12月,县委、县革委成立了跃鱼沟工程施工指挥部,调集仲村、保太、城关等公社劳力,进行了开挖治理,分两期施工。第一期治理自牛家庄公路桥至东张庄段,长
6085米
。第二期工程自牛家庄公路桥以上至驿头村,长
5400米
。
跃鱼沟工程设计驿头村以上段底宽
3米
,输水流量
24.2立方米
/秒; 驿头村至牛家庄公路桥段,底宽
22米
,输水流量
102.4立方米
/秒;牛家 庄公路桥下游至龙石桥段,设计底宽
42米
,输水流量
179.6立方米
/秒;龙石桥至浚河段,设计底宽
82米
,输水流量
309.4立方米
/秒。
跃鱼沟治理工程按设计要求取直、疏浚,修建了生产桥5座、跌水代桥3座、渡槽1座、涵洞8座、护岸3处,共完成土石方166.75万立 方米,投工170.37万个,投资118.33万元。工程建成后,从根本上解除了雷泽湖、仲村南湖、同台湖、三武阳湖等5.35万亩农田的内涝。
第二章 水利工程
第一节 水 库
1953年2月,保太区柳家村在村东北兴建拦河蓄水塘坝,1955年扩建为小(二)型水库,为本县第一座蓄水工程。1957年10月,埠庄水库开工兴建,调集丰阳区劳力1500名,国家投资5万元,历时10个月建成。库容180万立方米,为本县建设最早的小(一)型水库。
1958年秋,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组织全县人民全面掀起兴建水库、打大口井等蓄水工程的建设高潮。至1959年初,全县铺工的大、中、小型水库工程有:唐村、担山两座大型水库;吴家庄、公家庄、燕家庄、岳庄、杨庄、安靖、乔家村等7座中型水库。后因资金和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停建担山大型水库和燕家庄、乔家村等中型水库。继后,各类型水库建设工程不断铺开。截止1988年底,全县已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小(一)型水库23座,小(二)型水库109座,塘坝678座。总控制流域面积601.62平方公里。
大型水库 唐村水库位于浚河支流小淮河上游唐村河段,控制流域面积263平方公里。总库容1.49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20万亩, 校核16.76万亩,设计装机容量1655千瓦,年发电量300万度,为县内唯一大型水库。集蓄水、养鱼、发电为一体。
1958年
11月
6日
正式开工兴建。施工中共调集全县民工3万余人,他们居住简陋秸草工棚,吃地瓜、高粱面窝头,用落后生产工具,于
1959年
10月
1日
按时完成施工任务。施工期间共评出劳动模范1637名,其中一等模范235名,特等劳模26名。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及电站组成,共完成土石方199万立方米,投工日317.6万个,总投资1008.2万元。
大坝主体工程完工后,对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分期进行了岁修加固,1976年投资80万元新建北输水洞、加深加宽溢洪道。1984年修建 总干节制闸及泄水闸。1960~1988年,续扩建、岁修工程投资251.33 万元,投工日124.09万个,完成土石方89.14万立方米,工程标准质量逐步提高。1981年7月,水库电站建成发电,至1985年,安装3台机组,达到了设计总装机容量,年发电量215万度。建库以来,经高水位考验,达安全标准设计。
1971年
8月
25日
降特大暴雨,洪水位居实际防洪水位
190.87米
以下
188.56米
,超过警戒水位, 泄洪流量
110立方米
/秒,削减洪峰88%。1970年、1974年、1981年汛末蓄水量均超过8500万立方米。
1960年3月,成立水库管理局。1984年6月改为水库管理所,为副局级事业单位,时有职工106人。是年设立公安派出所。
中型水库 1958年6月至1975年10月,境内先后建成吴家庄、公家庄、杨庄、安靖、大夫宁、昌里等中型水库6座,集水总面积302.6万平方公里,总库容1.458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8254亿立方米,设计灌 溉面积37.2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72万亩,完成土沙石513.91万立方 米,投工日422.39万个,国家投资970.4万元。
昌里水库 昌里水库(原称红旗水库)位于西皋河上游昌里村南,控制流峪面积160.7平方公里,设计为大型水库。1970年12月开工,开工后组成城关、仲村、武台、东阳、丰阳、白彦、临涧、魏庄、铜石、地方、卞桥等11个民工团及郑城、流域两个移民建房团,上工人数最多时达3.5万人。1971年9月,大坝骨干工程完工。共完成土方118.7万 立方米,石方5.
1
万立方米
,工日118万个,投资331.5万元。后又多次进行岁修加固。1973年搞了大坝石护坡垒砌。1974年,开挖溢洪道、修通了防汛公路。1978~1986年,安装了发电机组,对变形坝坡及石护坡进行翻修,加高维修防汛公路。
1979年
8月
2日
遇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水位居实际防洪能力水位
197.52米
以下
192.5米
,全部拦蓄。1985年汛末最高蓄水量为3083万立方米。
1971年6月设水库管理局。1981年降为中型水库管理。1984年9月 改为水库管理站,股级事业单位,同时设立公安派出所。
吴家庄水库 1958年10月开工建设。第一期组织城关镇2000余名民工,至1959年3月,完成大坝清基、回填。第二期调集城关镇、铜石、保太等公社民工5000多人,从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完成了大坝加高及放水洞、溢洪道等主体工程建设,共投资107.7万元,投工2.3万 个,完成土石79.
6
万立方米
。1972年6月后,逐年对水库工程进行了加固建设,分别加高了大坝护坡,改建了放水洞,加深加固了溢洪道,搞了坝后排水等。
1971年
8月
27日
,最高水位居实际防洪能力水位
199.67米
以下
195.73米
。自建库以后从未溢过洪。
公家庄水库 集公家庄河、大埠槐河两河水源,控制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1958年10月动工兴建,施工队伍以保太公社为主,同时调集仲村、武台两公社1000多民工支援,最多时达6000余人。12月在西库大坝基本完成后,东库开工,1960年8月,两库主体工程竣工,共完成投资145.65万元,工日112.84万个,工程量99.
1
万立方米
。1961~1962年,大坝复土加高,完成工程量3.78万立方米。1974~1979年,先后进行了闸下行洪道开挖、溢洪闸及消力池建设、闸下陡坡开挖和下游河道护砌等,共投资146.9万元,投工41.66万个。1981~1988年,完 成溢洪闸墩和油压启闭处理、西库大坝灌浆、非常溢洪道加固、闸前围堰清除、溢洪闸机架桥改建等工程。
杨庄水库
1959
年11
月7
日
开工,施工队伍以卞桥公社为主,调集铜石、柏林两公社1000余名劳力支援,1960年6月完成水库主体工程。共完成投资212.05万元,工日40万个,工程量105.62万立方米。水库建成后,由于尾工较大,历经岁修加固,水库险情解除。1965年进行了大坝加固、加高;1977年5月加高心墙,大坝戴帽
1.3米
;1979年进行了石护坡翻修,外坡复土培厚等多次岁修工程,达到了安全标准。
1970年
9月
25日
,发生建库以来最大洪水,溢洪道泄量
152立方米
/秒,实际 削减洪峰10%。
安靖水库 1958年6月卞桥公社修建,原为小(一)型水库,1967~1968年扩建为中型水库,大坝系粘土均质坝,呈罗圈型,控制流域面积35.1平方公里。主体工程共投资86.05万元,投工日69.25万个,完成土沙石46.57万立方米。1969年后,多次对主体工程进行维修加固。1973~1979年,先后搞了改建维修放水洞闸门,翻修大坝护坡和对大坝复土、灌浆,溢洪道维修等工程。1983年后,更换溢洪闸门,维修了防汛公路,使水库工程达到了设计要求。
1970年
7月
25日
,经受了最大洪水 的考验,汛末蓄水量达925万立方米。
大夫宁水库 1970年9月开工兴建,1975年9月竣工。工程分四期进行。第一期自开工至1971年8月,主要进行了大坝清基回填上土,坝高达
16.
3
米
;第二期自1971年11月至1972年8月,主要搞了大坝上土加高,建坝下排水沟;第三期自1973年4月至6月,主要完成了坝下游沙壳填筑,大坝石护坡工程;第四期,1974年5月至1975年9月,进行了石护 坡接高,溢洪道开挖及输水洞修建等。至此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共完成国家投资86.2万元,投工日80万个,工程量59.22万立方米。在 主体工程完成后至1988年,先后多次进行岁修加固和尾工处理,完成投资28.2万元,投工日22万个。
1980年
9月
4日
,最高水位居实际防洪能力水位
199.7米
以下
196.68米
,削减洪峰100%。汛末蓄水量达660万立方米。
小型水库、塘坝 自1957年11月至1976年,先后建成小(一)型水库23座,控制流域面积198.31平方公里,总库容5486.60万立方米,兴利 库容3408.
04
万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7.05万亩。总工程量完成土石 508.22万立方米,投工941.15万个,投资5259.19万元。小(二)型水库109座,控制流域面积188.46平方公里,总库容1847.75万立方米,兴利 库容983.
02
万立方米
,有效灌溉面积2.24万亩。总工程量完成土石439.
1
万立方米
,投工219.5万个,投资119.21万元。到1988年,已淤积2座, 还有107座。塘坝678座,控制流域面积452.13平方公里,总库容183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18.73万立方米。投资197.42万元。到1988年,已淤积40座,尚有638座。
第二节 灌 渠
唐村水库灌渠 1959年10月施工,1960年10月基本完成干支渠土方开挖和筑堤工程。原设计灌溉面积20万亩,1983年,“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规划)核实灌溉面积16.76万亩,有效灌溉 面积10万亩。有干渠4条,长
41.4公里
;支渠12条,长
52.2公里
,干支渠建筑物480座。灌区主要包括平邑、白马、仲村、保太、东阳、温水、唐村岭7个乡(镇)及泗水县历山、马庄等85个自然村。
1963年,省水利厅批准扩建二干及支渠开挖22.63公里。建筑物96座,投资15万元。1977~1985年间,完成干支渠改线6.39公里,石渠 4.43公里,干、斗渠进水闸、人行桥等建筑物61座,改建渡槽、进水洞、泄洪闸等110座,完成土石223.97万立方米,钢筋砼1124立方米,工日 255.44万个,投资530万元。渠系输水能力由原来的8.85立方米/秒,增 加到17.7立方米/秒。70年代后,由于工程老化、退化、年久失修、配套不健全等原因,到1985年灌溉面积下降至2.6万亩。1986年,灌区内的平邑南湖进行了配套建设,投资36万元,建石砌渠22公里恢复改善 灌溉面积10万亩,灌水周期由原来的40天,缩短为18天;亩用水量由原来350立方米,下降到210立方米。1987年,省水利厅将灌区列入基建 工程,投资40万元,完成总干砌石渠(单侧)0.4公里,一分干衬砌渠1.48 公里,支渠衬砌4公里,干支渠建筑物110座,完成工程量2万立方米,工日12.02万个,经费54.5万元,其中自筹14.5万元,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 万亩。1988年,省水利厅拨给灌区配套工程经费30万元,县自筹20万元, 完成二干一支砌石渠0.2公里;二千三支砌石渠3.5公里,建筑物44座; 二千一分干砌石渠0.48公里,生产桥1座;二、三支渠接长各0.5公里, 建筑物20座。工程量1.7万立方米,工日8.7万个,恢复改善灌溉面积 1.5万亩,被省水利厅、地区水利局评为优质安全工程。到1988年,该灌区共投资1286.44万元,实灌面积达到8.5万亩。
昌里水库灌渠 设计灌溉面积15.9万亩,有效灌溉 面积5.8万亩。灌区主要包括东阳、温水、铜石、张里、地方等乡镇的96个村。
工程分四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于1973年11月开工,组成施工指挥部,调集城关、东阳、铜石、地方、卞桥等11个公社的3万多名劳力,翌年1月底竣工,开挖西干渠长12.3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34座,完成土石54.8万立方米,工日78万个,投资15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3万元,社、队自筹39万元。第二期于1974年12月动工,1975年8 月竣工,完成西干渠开挖长11.47公里,西干东分干渠6.25公里,开挖支渠 7条,长28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97座,其中渡槽5座,人行桥8座,泄洪闸2座,扬水站11座,其他建筑物71座,完成工日38.9万个,投资90万元,其中国家70万元,社、队自筹20万元。第三期于1975年12月开工,1976 年11月竣工,开挖东、西分干渠全长14.2公里,支渠12条,长30.52公里,建渡槽6座,倒虹吸1座,共完成土石18.9万立方米,工日27.5万个,投资 5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2万元,自筹14万元。第四期于1977年3月动工, 同年12月竣工,对已建的190座大小建筑物进行了整修,共完成土石2.74万立方米,工日0.98万个,国家投资21万元。另外于1978、1979年 又对东干渠进行开挖,共完成土方7.7万立方米,石方8.1万立方米,工 日39万个,投资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万元,社、队自筹16万元。1979年进行了东干扩建和西干尾工处理,共开挖干渠4公里,支渠3.2公里,修涵洞、人行桥等建筑物7处,搬动土石方13.02万立方米,投工 7.96万个,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万元,社、队自筹10万元。
到1988年,该灌区共建成干渠2条,长29公里,设计过水流量8立方 米/秒;分干渠2条,长19.5公里,过水流量3立方米/秒;支渠12条,长 31公里。完成渡槽23座,涵洞6个,人行桥112座,泄洪闸17座,斗渠闸门 219个,扬水站17处,进水闸4座,节制闸1处,分水闸2处,千米倒虹吸1座, 空心坝1处.连拱坝1处,地下渠2处,其他小型建筑物一部,共动用土石 方量247万立方米,投工293万个,投资568.3万元,其中国家324.6万元, 社、队自筹234.7万元。
吴家庄水库灌渠 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 灌溉面积0.5万亩,灌区主要包括白马乡的15个村。原设计分南、北两 条干渠,南干渠尚未开发。北干渠于1960年10月开挖,1965年5月竣工, 开挖干渠长9.8公里,支渠3条,长3公里,输水能力为0.3立方米/秒,修 建筑物26座,其中桥梁21座、渡槽2个,投资12.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8.8万元,自筹4.1万元。历年平均实灌面积0.23万亩。
公家庄水库灌渠 原设计灌溉面积2.33万亩,有 效灌溉面积1.7万亩,控制保太乡25个村庄的土地。1961年9月开发,1963年3月竣工,分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长6公里,有支渠5条,长5公 里,东干渠过水流量为1.77立方米/秒。西干渠8.5公里,有支渠两条, 3.5公里,西干渠输水量为1.88立方米/秒。干、支渠建筑物共有95座。 共开挖土石方28.6万立方米,完成工日33.8万个,总投资67.95万元。 灌区开发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兴建,未列入国家基建项目。
杨庄水库灌渠 控制杨庄水库下游资邱乡25个村庄 的土地。设计灌溉面积2.2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2万亩。1962年开 挖,1964年开灌,1974年灌渠工程全部竣工。分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长13公里,有支渠3条,长4.8公里;西干渠3公里,设支渠4条,长6.2公 里。干支渠建筑物78座,输水流量1.5~2.0立方米/秒。共完成工日 120.3万个,总投资183.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9.8万元,社队自筹154万 元。
大夫宁水库灌渠 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 灌区包括保太乡东部和柏林乡西北部的19个村庄。1972年12月开发, 分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长5.7公里,建筑物31座,输水能力设计2.6立 方米/秒,实达0.7立方米/秒;西干渠4.6公里,建筑物22座,设计输水能 力1.0立方米,实达0.5立方米/秒。共完成土石方13万立方米,工日 14万个,投资32.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4万元,社、队自筹20万元。
安靖水库灌渠 设计灌溉面积2.95万元,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 主要控制卞桥镇23个村庄的土地。灌区分东、西两条干渠。西干渠于 1969年11月开发,1970年竣工;东干渠于1972年3月开发,10月竣工。 西干渠15公里,有支渠2条,长4公里,东干长9公里,有支渠8条,长14公 里。东、西两干渠共修建筑物109座,共完成土石方26.6万立方米, 工日31.8个,投资121.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9.2万元,社、队自筹31.8 万元。
岳庄水库灌渠 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主 要控制地方镇18个村庄的 土地。1960年10月开发,1964年竣工。分东、西两条干渠,东干渠长 5.6公里,有支渠两条,长9公里;西干渠长1.4公里,有支渠两条,长1.9 公里。东、西两干渠输水流量分别是1.2立方米/秒、0.7立方米/秒, 两干渠共有建筑物123座。灌区开发共完成工程量18.5万立方米,工日 20万个,总投资25.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5万元,社、队自筹13.2万元。
1986~1988年,地方镇党委、政府发动灌区群众,修复干、支渠 14公里,建筑物50座,新修石渠1.45公里,完成土石方8.78万立方米, 投工日4.7万个,投资110万元,其中县、乡、村自筹105万元,恢复改善 灌溉面积1万亩。
第三节 扬水站
至1988年,全县建设机、电扬水站418处,配套电机4568千瓦,机械242台,6489马力。灌溉面积千亩以上万亩以下的38处,配电机24台、 1073.5千瓦,机械37部、2046马力。
高庄扬水站 位于铜石镇高庄村西浚河东岸,引浚河水源,为万 亩以上国营灌溉扬水站。配备不脱产管理人员14名。
1958年开工建设,初为土渠引水。1974年改为拱型渡槽,工程为2 级扬水,引水渠1条,长
200米
,引水流量
0.37立方米
/秒。输水主干渠1 条,长
485米
,分干渠3条,长
8.15公里
。二级设蓄水池、塔式扬水站各 1座,扬程
15.
5
米
,支渠
0.65公里
。1958年采用“东方红”54马力柴油 机,配12SH-A水泵。1974年改为135马力柴油机,配16#“丰产”
24A
水 泵。1982年改为75千瓦电动机1台,配24#“丰产”水泵1台,180千伏安 变压器1台,机房3间。至1988年共投资45万元,投工日11.5万个,完成 工程量6.
8
万立方米
。
北近台扬水站 建于1971年春,1972年11月竣工。引泗水县泗河 上游贺庄水库水源,为国营万亩灌溉扬水站。配不脱产管理人员14名。
扬水站为二级扬水,一级设在贺庄水库东岸的崖壁上,二级设在 北近台村西
0.5公里
处。总干渠长
1.7公里
,开挖两条干渠:一干渠 长
3.55公里
,支渠7条,长
4.15公里
;二干渠长
3.25公里
,,支渠6条, 长
2.0公里
,干、支渠共有建筑物22座。一级配100千伏安变压器3台, 55千瓦电动机3台,共装机165千瓦,10#水泵3台,提水流量为0.39立 方米/秒;二级配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55千瓦电动机2台,总装机110 千瓦,提水流量
0.46立方米
/秒。至1988年共投资34万元,投工13万个, 完成工程量3.26万立方米。
第三章 农田灌溉
境内灌溉主要以水库、塘坝灌溉为主,平原地区辅以井灌。建国 前只少量水井用以灌溉,没有其他灌溉工程。建国后,党和政府带领 人民修水库、筑塘坝、挖山泉、打井、建扬水站,农田灌溉面积不断 扩大。50年代发展灌溉面积19.7万亩,60年代有效灌溉面积31.47万亩。 70年代后各种灌溉工程全面开发,恢复和改善灌溉条件,至1988年,全县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5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 的62%。历年最大实灌面积29.4万亩,平均实灌面积18.6万亩。
第一节 水库、塘坝灌溉
50年代初,境内兴建小(二)型水库2座,始引库水浇灌农田。1958 ~1969年,唐村、吴家庄、杨庄、公家庄、安靖、岳庄、乔家庄、陈 家庄、马家峪等大中小型水库灌区开发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农田灌溉。 70年代后,昌里、大夫宁、七一、外柿子峪、高家庄等中小型水库的 建成以及众多塘坝工程的兴建,使各水库渠系遍布灌区,水库灌溉形成 网络化,成为境内灌溉的重要水源。至1988年,境内有大中型水库灌区 7处,小(一)型水库灌区23处,小(二)型水库灌区109处,塘坝灌区678处。 设计灌溉面积54.9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6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5 处,千亩以上万亩以下29处。
第二节 提水灌溉
扬水站灌溉 50年代未,境内始引用河水、库水修建扬水站灌溉 农田。1958年,铜石区为引浚河水源于高庄建扬水站一座。1972年,改 建为二级扬水站,受益范围为铜石镇北部8个村,设计灌溉面积1.14万 亩,有效灌溉面积0.9万亩。1971年,仲村镇北近台引贺庄水库水源, 修建北近台扬水站。仲村镇的北近台、南近台、兴民庄、西岭庄、回 龙庙及泗水县的齐家庄、两泉庄等7个村受益.设计灌溉面积为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为0. 6万亩。至1988年,全县建设机、电扬水站418处,总 提水能力506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86万亩,按设计灌溉面积达千 亩以上万亩以下的38处。
井灌 1958年9月,县委、县政府调集全县5000名劳力,集中在东 阳、仲村、埠阴、柏林、固城等6个小平原区打井浇灌农田,当年打井 733眼,发展灌溉面积19.7万亩,但因质量差,后大部废弃。60~70年代, 县委发动全县群众掀起打井抗旱高潮。仲村镇陈家寨村,1976-1988 年,自力更生,投工1.5万个,打大口井19眼,其中16眼打了井中井,修砌
6
公里
防渗渠道,形成井灌网络化,全村1300亩耕地果园实现了水利化。 1988年在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粮食亩产平均
425公斤
,人均收入800元。 1985年全县共有机电井1263眼,其中大口井1191眼,灌溉面积为9.57万 亩。1988年发展到1360眼,其中大口井1237眼,深井123眼,已配套机电 井973眼。砖石土井6749眼,其中用于农业灌溉的1551眼。灌溉面积发 展到15.42万亩。
第三节 引河灌溉
1950年,白彦区大北径村兴建闸河蓄水工程,引水自流灌溉土地20 亩。1955年春,武台区万山庄兴建引河灌溉工程,浇灌农田500亩。 1960年,全县引河工程发展到22处,控制灌溉面积4万亩。至1966年, 全县完成引河引泉灌溉工程144处。1976年,平邑镇西张庄于平邑东 河桥处修引河工程,以地下涵洞输水,自流灌溉面积达3000亩,为县内 最大引河灌区。至1988年,全县引河灌溉面积发展到6.7万亩。
第四节 喷 灌
1976年12月,县始购进喷灌设备并于康家寨进行喷灌试点。1978 年,全县建半固定式喷灌机476套,喷灌面积4万亩。1979年,城关公社 东张庄建半固定喷灌站,配有10眼大口井,地下埋管
400米
,移动塑料 管
2400米
,喷灌面积1500亩。1980年春,省水利厅在东张庄召开喷灌现 场会议,推广喷灌技术。
1982年
3月
14日
,成立平邑县铜石喷灌服务 公司,1984年6月,更名为平邑县水利水产局喷灌服务公司, 具体负责推广喷灌技术,经营喷灌机具配件,开展维修业务。到1988 年,全县拥有喷灌机械4300套,喷灌面积达到12万亩。
第四章 水土保持
县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构成126个小流域。全国解放前,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53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4%。农民利用挖沟排 水,垒石坝培地堰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但不能抵御洪水的冲刷。 每遇暴雨则水冲沙压,山岭坡地损失殆尽。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发动群众,大搞治山治岭,封山造林。1951 年,位于蒙山南麓的大埠槐村在华东劳动模范、林牧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长傅兴贵带领下,开始封山育林。经过两年的努力,将4000亩宜林 山滩全部绿化。1956年,全县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总结推广大埠槐村 绿化荒山的经验,发动群众在全县掀起了封山造林治山整地高潮。 1957年冬,县委副书记李希祥带领全县四级干部赴厉家寨等地参观学 习,后调集4000名劳力,在武山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工作,挖鱼鳞坑、竹 节沟、水平沟,整修“三合一”梯田(深翻整平、培地堰、竹节沟倒 流水)。治山治推动 了全县水土保持工程的开展。1985年春,成立平邑县治山指挥部, 全县10万余人出动,经过一冬春的奋战,全县共建谷坊2155座,挖水 平沟748道,打拦河坝481道,水簸箕1810个,鱼鳞坑2650万个,整修“三合一”梯田3.16万亩,加上原有治理面积共有80平方公里。荒山荒坡 植水土保持林5.6万亩。1963年后,全县落实林业政策,进行林木确权 发证,调动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1964年春,县成立了水土保持委 员会,将水保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全县当年林业育苗1.1万亩。 1965年6月,县委、县人委成立了马家峪小流域治理指挥部,对马家 峪流域从治山整地,建谷坊、修塘坝,植树造林等着手进行了综合治 理。1966年,全县造林20多万亩,绿化河滩4万亩。
1976~1978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治水整地为中心,山水林田路 全面规划,对全县的大部分荒岭坡地进行了治理。
太平岭治理前,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亩产一直在
100公斤
左右。1976年11月,柏林公社党委成立会战指挥部, 统一规划,全面施工,组织近万名劳力展开治理太平岭会战。会战一 年,投工157万个,投资10万元,完成土石方235.45万立方米,修三级 公路8条,生产路48条,全长
56
.
72
公里
,路旁植树0.7万棵,深翻整 地0.965万亩。其中建高标准田400余亩,修地堰长
21
.
44
公里
,地堰栽 植桑140万株,开挖排水沟、渠300条,长
45公里
,建桥、涵、闸15座,扬 水站2座,蓄水池4个,田间建筑物千余座,使昔日的万亩山岭薄地变成 了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田。
青风岭坐落于保太公社公家庄、大夫宁两水库之间,南北长4公 里,东西宽
2
.5公里
.有4个岭头,16条山沟,总面积1.1万亩。治理前, 土层簿,石头多,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1976年11月,保太公社党 委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发动8000多名劳力,进行了综合治理。奋战一 冬春,建扬水站8处,塘坝6座,平塘12个,挖排水沟16条,长
8
.
75
公里
, 修机耕路13条,长
15公里
,深翻整地8100亩,其中高标准梯田233亩。
1976年11月,郑城公社党委组织6000余名劳力,在苏家崮流域展开 农田基本建设会战。奋战一冬春,搬动土石方32万多立方米,投工17 万个,修交通干线一条,长
2公里
,生产路7条,长
2
.
8
公里
。修水库1座, 塘坝2座,打大口井1眼。使昔日的黄土梁子变成了小平原,山顶坡地 建成了保肥保水的高标准梯田。继后,人们又不断地进行了综合治理, 闸山沟、修塘坝、建谷坊、大搞封山造林,初步改变了当地的自然面貌。
1982年6月,国务院《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提出治理水土流失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此后,全县水土保 持工作,采取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措施,重点治理了魏刘庄乡大 埠槐流域14平方公里。推动了全县“两山”(自留山、责任山),“五 荒”(荒山、荒沟、荒滩、荒坡、荒水)治理工作的开展。仲村、武台、 保太、柏林、卞桥等五个区,14个小流域相继展开了治理,实行承包 责任制,确权到户,插标立界。全县有2700户承包了荒山,承包面积40 万亩。
80年代初,大埠槐流域在县、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发动流域 内的广大干部、群众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大搞水 土保持工作。经过治理,到1988年,先后培植银花100万墩,营造经济 林2500亩,防护用材林5500亩,整水平梯田278 0亩,建蓄水坝74座,拦沙 谷坊1200多道,修环山路
22公里
,开围山渠
0.
8
公里
,建扬水站3座,修引 水石砌渠
4公里
,总投资45.5万元,投工41万个,搬动土石方80万立方米,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80%以上,基本达到了水不出流域,土不下 山。1988年,流域内各村庄人均收入达到440元,口粮
340公斤
,甩掉了 贫困帽子。
流域内的大埠槐村,自1951年至1988年,先后挖鱼鳞坑1.5万个, 开水平线4条,长
2.
5
公里
,修小(一)、(二)型水库各1座,塘坝3座,拦水 谷坊4座,拦沙谷坊300多道,打大口井1座,建扬水站1处,680亩山岭薄 地全部整成了水平梯田。控制了水土流失,解决了农业用水。60%的 土地得到了灌溉,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1988年,人均收入700元, 人均口粮
280公斤
。
流域上游的北王庄村,自1982年以来,在党支部书记王传武带领下,共营造薪炭林500亩,经济林400亩,栽植各种果树1.2万棵,沟底压 条1万墩,栽植金银花8万墩,将250亩波浪田、顺坡田改变为水平梯田。 砌地堰1.
5
万米
,建蓄水塘坝18座,拦沙谷坊200多个,建扬水站2处,蓄 水池13个,引水渠
3.
5
公里
,环山路
7.
5
公里
,围山渠
800米
。经过治理, 水土流失面积已控制在80%以上。1988年,农林牧副业总收入32万元, 粮食总产量16.
5
万公斤
。人均口粮,由1980年的
218.
5
公斤
增加到450 公斤,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90元增加到800元,成为全县率先致富的典 型。被称为水土保持中小流域治理的“北王庄模式”,受到山东省水 土保持委员会和水利部的表彰奖励。
1986年,天宝山乡党委、政府认真总结了该流域多次集中治理经 验,先后组织上万名劳力,垒砌顺河坝
16公里
,建塘坝、谷坊136座, 蓄水35万立方米,打大口井9眼,建蓄水池186个,修筑桥涵2座,修石砌 渠1.
9
万公里
,扩大灌溉面积2500亩,解决了4个村的人畜吃水困难。治 山整地3000亩,造水土保持林2500亩,搬动土石方24万立方米,投工日 35万个,投资20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90万元。治理后,做到节节建坝, 沟沟拦蓄,基本上实现了山区水利化。
天宝山流域的九间棚村座落在海拔64
0米
的龙顶山上,水土流失严 重,人畜吃水困难。1985年以来,他们在村支部书记刘加坤的带领下, 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自力更生,筹措资金,全力开展冶山治水 工作。共投资15万元,投工日15万个,架了
1500米
的高压输电线路,修 了
7.
2
公里
的环山路,治山整地120亩,修扬程
97米
的扬水站1座,砌环山 渠
4300米
,铺设输水管道100
0米
,建蓄水池38个。家家吃上了自来水, 解决了全村农田、果园灌溉,果品年均总产10万公斤,经济收入30万 元。1988年,该村人均收入750元,口粮
350公斤
,甩掉了贫穷帽子,成为山东省水利 先进典型,受到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1986~1988年,以水土保持,开发农业后备资源为重点,实行生物 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大搞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全县先后治 理小流域19条,治理面积123.5平方公里,营造水保林7.35万亩。治 山整地26万亩,修引水石砌渠
28562米
,扩大山区灌溉面积1.1万亩。到 1988年底,全县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4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的42%, 营造水土保持林15万亩,经济林18万亩,水土流失得以控制。
第五章 抗旱 防汛
建国以来,抗旱防汛工作一直被列为全党全民的大事。1955年,第 一次成立以由县委书记张亚宾为政委、县长王洪奎为指挥,副县长王 秉伦任副指挥的抗旱防汛指挥部,以后每年县委、县政府都对抗旱防 汛指挥部领导成员进行调整充实。指挥部一般由县委、县政府的主要 领导人分别任指挥、副指挥,县直计划、财贸、水利、林业、农业、交通、邮电、粮食、商业、供销、银行、卫生、民政、财政、公安、 气象、物资等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抗旱防 汛的具体工作,由水利局主要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建国后,除1952年、1958年、1964年、1974年无旱情外,其他年 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出现。成灾面积50万亩以上的特大旱灾年份就 有1949年、1959年、1966年、1978年、1983年、1988年等10余年。
1966年秋旱,县委动员全县人民掀起打井抗旱高潮。全县共组织 打井队531个,1.35万人,七、八两月新打井898眼,修复旧井1798眼, 边打井边抗旱,保证了秋季作物的丰收。 1978年7-8月份,全县干旱。当伏天一个多月无雨,花生枯死脱 壳,大豆叶黄,地瓜秧干落叶,棉花落蕾掉桃。全县农作物全部受灾, 减产五成的18万亩,减产八成的15万亩,基本绝产的8万亩。县委、县 革委连续召开三次电话会,四次有线广播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克服畏 难情绪,投入抗旱。县、公社、产区、大队都成立了抗旱领导班子, 县社两级抽调干部650多名,深入重点干旱区同群众一块抗旱。全县投 入抗旱劳力15万人,开动各类提水机器870部,水车200部,水斗2500个, 水桶2.8万付。7座大中型水库和250座小型水库、塘坝全部开闸放水, 利用机井650眼,扬水站182座,引河145处,把灾情减轻到最低限度。
1983年夏,出现严重干旱。自1982年12月至1983年3月上旬,平均 降雨
25
.
5
毫米
。5-6月份,仅降雨
11毫米
。致使水库汪塘干涸,地上水 资源奇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全县43万亩正当扬花灌浆的小麦“火 干”,50多万亩夏播作物不能及时下种,人畜缺水的村庄越来越多。 县委、县府组织机关、厂矿、部队的机动车辆为严重缺 水村庄的群众送水,抽调县直机关干部310人,社直机关干部615名,深 入农村,发动群众抗旱。是年,县政府发放救济款19.8万元,帮助群众 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1988年,全县86万亩农田受旱,其中成灾面积21.5万亩。全县平均 降雨
378毫米
,仲村、岐山、武台等乡镇仅降雨
185毫米
,地下水位普遍 下降5-
10米
,导致全县320个村庄,15.7万人缺水。县委、县政府把抗 旱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县六大班子领导分片包干,县直单位和各乡镇 抽调175名干部深入重点村庄,发动群众抗旱,共投入抗旱劳力40万人, 利用水库、塘坝440座,机井、大口井617眼,扬水站115处,手压井、土井2450眼,其他水利设施4678处,引用地上水3870万立方米,地下水 1670万立方米,动用机械2891部,汽车、拖拉机280辆,春灌小麦34万 亩,春田造墒2万亩;夏灌7.1万亩;秋田造墒种麦39万亩,灌溉总面积 达127万亩次。大旱之年,取得较好收成。全县粮食总产2.55亿公斤, 其中小麦0.745亿公斤。
每年汛期,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根据各水库工程状况,做出水库控 制运用方案,确保水库安全。要求做到水库不倒坝,河堤不决口,内 涝不成灾。各级各部门分别组织防汛抢险队伍时刻准备水库抢险工作。 县水利系统组织专人搞水文、雨量观测及汛情传递工作。各大中小型 水库设水文站22处,雨量站23处,形成完整的水文报汛网络。省抗旱 防汛指挥部为县防汛办公室和唐村、昌里等大中型水库配备了无线电 双工(单工)报话机。及时准确地向各级领导机关报告雨情、水情,便 于领导作出决策。
1956年,汛期来的早,雨量大,暴雨连续出现。县委、县府组织力 量,对全县河流、工程险工、涝洼地等进行了检查排队,拟定防汛计 划,
6月
20日
在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作了布置,
6
月24
日
县政府又 召开了各区区长、水利干部会议作了具体研究。全县15个区建立防汛 大队,95个乡建立防汛中队,组织防汛常备队118个,4254人,预备队120 个,6688人,抢险队37个,1524人。苗庄、白彦两区组织联合防汛队在 沿河地段备秸草6.
5
万公斤
,木桩0.11万根,木板850片,门板1160扇,筐 篓1038个,席片290张,麻袋292条,提灯150个,以备抢险急需。汛期全 县抢修库塘286座,坝堰13.1万道,水井948眼,堵河道决口15处,为受 灾群众修理房屋5250间。县政府三次下拨救济款1.8万元,调运荞麦 种0.11万斤,发给灾区群众用于晚秋播种。
1957年
7月
1日起
,连续降雨,其中暴雨8次,致河道决口、洪水漫溢, 230多个村庄受灾。灾情发生后,县防汛指挥部组织干部分点把口, 县委书记马绍仁,县长王洪奎等领导带领人员到浚河沿岸察看雨情, 组织被洪水围困群众抢险救灾。县直机关全力以赴组织抢险,按单位 对险工河段分工包干,昼夜看守、加固抢险。在浚河铜石段河水漫溢 时,西皋区党委书记张永孝、区长庄开绪等十余名领导干部,带领村 民400多人到铜石、北诸冯、前村、庄上、姜家庄,指挥群众抗洪抢 险,将老人、小孩及主要财产转移到安全地带。同台乡组建的防汛大队,下设3个中队,42个小队,共300人。
7月
12日夜间
大雨,防洪队员连 夜冒雨在沿河村庄开沟排水,逐户检查房屋。当夜倒塌房屋20余间,但 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7月
15日
,暴雨过后,县、区、乡立即成立了生产救灾委员会,对 无房屋住的855户受灾群众,发放房屋救济款1.5万元,秸草10万公斤, 帮助建房2110间,对2469户发放救济衣款3万元,棉布1.55万米。
1964年汛期,连续降雨40多天,同台湖、仲村南湖、三阳湖等地 势低洼地带,积水半米多深。县防汛指 挥部组织平邑、仲村、保太公社数千名劳力,开挖疏通了县城东北部 龙石桥东至西张庄的排水沟,加宽了民居庄以南至跃鱼沟的排水系统, 治理了大三阳、平邑南湖黄泥沟的排水,避免了10万亩涝洼地受淹。
1965年
7月
27日
,全县普降大雨,部分地区降暴雨。当晚,县委召 开紧急广播大会,号召全县人民紧急动员起来,立即投入抗灾斗争, 县、区组织23个工作组,抽调189名干部,分赴各公社、水库及沿河村 庄,检查和安排防汛工作,落实抢险事宜,组织调集浚河沿岸村庄抢 险队1450人,随时准备抢险。保太区委书记李全升带领20多名干部,连 夜奔赴沿河村庄,检查、清除了河道障碍物。地方区委调集抢险队700 人上坝防守,修复大坝冲沟。雨后(28日),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领导骨 干27人,深入受灾较重的城关、铜石、卞桥区进行检查,部署灾后工 作,各区、社也同时组织工作组53个,237人,深入灾区进行检查、慰 问,发动群众生产救灾。
1980年
6月
29日
,仲村、武台、保太、柏林、卞桥、城关等6个公;社降暴雨,灾情严重。武台公社的孟家庄至东武沟沿河
6公里
一片汪洋, 冲塌石砌河坝
4公里
,冲毁土地2.5万亩。
6月
30日
,县委召开紧急电话 会议,从县直机关抽调大批干部,组织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和广大群 众共同救灾。大雨期间,柏林公社党委主要负责人带领了420名抢险 队,冒雨赶赴陈家庄水库一起加固除险,保证了工程安全。武台公社南 武沟大队组织100多名群众冒雨加固河坝,保住了200多亩粮田。
第六章 饮水工程
据1980年普查,全县有常年缺水村544个,32.7万人;季节性缺水村庄320个,15 万人。多分布在山区,每年缺水一般在半年以上,有的达9个月。 这些缺水村庄人们不得不把吃水当作生活中的大事来办。如 东阳乡黄草坡一带一遇天旱则往返十几里路到锅泉挑水吃,曾流传着 这样一首民谣:“黄草坡吃水难,拾起钩担下锅泉。大脚还好受,小 脚的喊皇天”。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山区人畜吃水工作,帮助打井、 挖山泉、建水池、修塘坝等。1952年,国家拨款18万元,先后为城关 区的贺庄、毛家洼、王家庄、高家庄,东阳区的晗哺庄、黄草坡、石 盆、潘家井,仲村区的西岭庄、北大支坡等村庄兴建了吃水工程。 1986年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解决人畜吃水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 组长,水利局、山区建设指挥部、扶贫办公室、电业局、财政局等有 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解决人畜吃水问题。在资金工程施工等 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同时积极争取得到外援支持,以解决群众吃水 难的问题。
1988年2月后,省地领导关心境内山区人民吃水难的问题,多 次邀请并陪同国家水利部、农业部、经贸部国际联络局等领导及外国 专家来县,对缺水严重的平邑镇黑峪,东阳乡石盆,流峪乡南蒲芦、 三合二村、上小峪村,铜石镇小官路村,郑城镇马家洼、宁安庄以及 老邱峪流域、彭泉流域等地进行了考察访问,并就如何解决人畜饮水、 水土保持、搞好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1月
26日
,山东 省水利厅项目办公室在临沂召开了粮援项目区工作会议,确定平邑县 为联邦德国粮援项目单位。12月成立了县联邦德国粮援项目办公室, 具体负责项目工程。
1988年3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对本县的人畜饮水经费在原有的 基础上,每年增拨700万元,从而加快了解决人畜吃水工程的进度。到 1988年底,全县已完成人畜吃水工程271项,其中打深井115眼,大口井
81眼,建扬水站38座,水池29个,水窖2个,引泉6处,总投资857.2万元, 其中国家投资507.2万元,群众自筹350万元,已解决缺水村庄244个, 14.412万人。
第七章 淡水养殖
第一节 资 源
境内已查明的鱼类资源共23种,分属于四个目中的八个科,分别是: 鲤形目鲤科的:鲤鱼、鲫鱼、白鲢、黄鲢、鳙鱼、草鱼、赤眼鳟、 鱼、马口鱼、团头鲂、鲦、麦穗鱼、棒花鱼、鱼、鲴鱼。 鲶形目中的鳅科:泥鳅;鲶科:鲶鱼;科:黄鱼。合鳃目合鳃科: 黄鳝。鲈形目鲡鱼科:罗非鱼;科:鳜鱼;鳢科:乌鳢。1961年从长江引进鲢鳙、草鱼,已成为本县的主要养殖鱼类。 1987年从邹县引进日本白鲫,已在唐村水库繁殖苗种。水库害鱼有马口鱼和鲶鱼,汪塘害鱼主要有乌鱼和鲶鱼。野鱼有 鲦、鱼、麦穗、棒花鱼等。
第二节 养 殖
全县共有自然水面60652亩,其中宜渔水面42031亩。水库、塘坝 宜渔水面27847亩。各大中型水库竣工蓄水后,分别成立了水库渔业 队负责鱼种繁育、投放、捕捞等工作,各小型水库也由所在村队管理、 利用,发展养渔业。
1979年前,县及县以上水产部门每年投资在10万元以上,帮助各水 库渔业队建立鱼种繁育基地及各种渔业设施。80年代后,政府从饲料、 资金诸方面优先支持养殖业,促进了渔业生产发展。1966年,唐村水 库建鱼种池15亩,当年培育鱼种40万尾。到1988年,鱼种池发展到300 多亩,每年培育大规格鱼种600万尾。1977年后,分别于唐村水库、昌 里水库、公家庄水库建设鱼种催产孵化设备3处,公家庄水库1983-1986年共孵化鱼苗6000万尾。
水库放养鱼种以花鲢为主。各大中型水库都具备鲤鱼自然繁殖条 件,鲤、鲫鱼资源十分丰富。1965年,公家庄水库鱼产量平均
20公斤
/ 亩。1987-1988年,安靖水库达到
35公斤
/亩。1985年,县水产部门购进 网箱400只,当年在唐村水库放养60只。1988年,昌里水库东点王相才 放养网箱30只,箱产成鱼
150公斤
以上。1988年,唐村水库投放大规格 鱼种60万尾,年捕捞成鱼38吨。水库养殖已成为境内鲜鱼供应的主要 来源。
全县汪塘1250个,水面7225亩,养鱼面积已利用5704亩。60年代初 开始利用汪塘养鱼,但利用率很低。60年代末70年代初,群众自发地 组织养鱼。随着养鱼技术的逐步推广,汪塘鱼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 地方镇大泉村开挖养鱼池30亩,其中高产池10亩,单产
250公斤
/亩以上。 1986年白彦镇东石门村开发汪塘养鱼60亩,其中高产池8亩,单产400公 斤/亩。1987年武台乡武台村程业柱利用田间汪塘(面积8分)养殖草鱼, 折亩产
600公斤
。但相当一部分汪塘单产在
100公斤
/亩以下,产量不高。
第三节 捕 捞
60年代以前,境内民间多利用撒网捕捞河道、沟渠、汪塘中有价值地野生鱼类,如鲤鱼、乌鱼、鲶鱼、鱼、马口鱼等。70年代,各 大中型水库相继成立了渔业队,水产业有了发展。养鱼专业村、专业 户越来越多,从事水产捕捞的专业人员不断增加。
1988年,全县有机动船6只,渔用铁船8只,木船18只。汪塘所用 网具主要是拉网和撒网。水库所用网具主要是三层挂网和胶刺网。 1988年全县有张网一副,拉网7盘,三层挂网140副,鱼花网12副。大中 型水库大多采用常年作业,小水库、塘坝、汪塘大多采用季节性集中 捕捞。水库刚建成时,野鱼少,水质肥,成鱼起捕规格大,产量高。 后来水库野鱼越来越多,鱼种放养规格小,数量不足,产量不稳定。 1966年鱼产量120吨,1973年135吨,1980年404吨,1984年308吨,1988年 鱼产量达到1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