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饲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牛、驴、马、骡、猪、羊、鸡、鸭、 鹅、兔等。1949年,全县共存养大牲畜2.59万头,猪4.92万 头,羊3.4万只,畜牧业总产值34.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8%。1988年, 全县大牲畜存养量达3.7万头,比1949年增加1.11万头,增长42.9%,生 猪存养量33.15万头,比1949年增加28.23万头,增长5.7倍,羊存养17.99万只,比1949年增加14.59万只,增长4.3倍。家禽存养360万只, 比1950年增长21.4倍。畜牧业总产值8769万元,比1949年增加8734.6 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8.50%,农业人均108.54元。
第一章 畜、禽品种
第一节 家 畜
牛 蒙山牛为本县历史上地方良种。1949年全县饲养牛2.29万头 。1956年,县兽医站首次从山东省嘉祥县购买鲁西种公牛,分给各农业生 产合作社杂交改良。1961~1984年,先后引进黑白花奶牛、苏联拉托 维亚役乳兼用牛及南方水牛。1984年,全县养牛25895头,其中蒙山牛 760头,鲁西牛200头,鲁本杂交牛24935头。1985年6月,县家畜育种站 从内蒙古引进利木赞种牛,公、母各1头,在县育种站饲养,开展冷配改 良黄牛。是年,养牛达到28600头。1988年全县养牛35384头,其中杂 种牛占97%,以役用牛为主。
驴 1950年,全县养驴2983头,品种以本地毛驴为主,体型小,耐 粗饲料,抗病力强。但繁殖性能较差。1961年后引进关中驴、德州驴 在县配种站饲养,开展繁殖改良。1979年,全县养驴2520头。1988年,全县饲养驴1624头,以杂交驴为主。
猪 本县历史上有菊花顶大折皮、油胡芦、小金瓜等多种地方品 种猪。1955年,首次从广北农场引进约克夏种猪4头,在岐山农场饲养, 对外配种。1960年,县办养猪场先后引进新金、长白、哈白、沂南二 茬(沂蒙黑)等品种。
1974年
3月
4日
,从四川省荣昌县引进荣昌猪300头, 1974年10月,引进沂南二茬猪400头,分给各公社养猪场和种羊 场饲养。1975年,国营农林场和社办养猪场多次引进荣昌、哈白、新 金、新淮、长白、约克夏、巴克夏、内江、杜洛克、汉普夏、沂蒙黑 等猪种进行杂交改良。1984年,内江、荣昌杂交猪占饲养量的80%以 上。1988年,全县养猪计有11个血统混入,原有地方品种绝迹。
羊 1949年,均为本地黑山羊、白山羊、小尾绵羊品种。1954年3 月,县内首次引进考力代种公羊、青山羊、沙能奶山羊、崂山奶山羊、 美利奴绵羊等。到1988年,黑山羊、青山羊、奶山羊成为县内主要饲 养品种。山羊达12.6万只(包括奶山羊3.599万只),占全县饲养总数的69%。绵羊5.59万只。
兔 50年代中期,少数家庭饲养。1958年,山东省兽医站提供部分 小白兔,在县兽医站专人饲养,供试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用。1959年后,始引进安哥拉兔、长毛兔、西德杂交兔、西德长毛纯种兔,后逐渐引 进英、法两个品系长毛兔及日本长毛兔;引进皮肉兼用型兔种有青紫 兰兔(山羊青)、力克斯兔(獭兔);引进纯种肉食兔有新西兰 兔、日本大耳白兔、弗郎德兔、美国加利福尼亚兔。1988,全县养兔 46.5万只,其中肉食兔29万只,长毛兔17.5万只。长毛兔逐步向西德杂 交兔、安哥拉杂交兔发展,肉食兔逐步向大型或巨型发展。
第二节 家 禽
鸡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群众主要饲养本地鸡种。1955年,县首次从青 岛种鸡场引进莱航鸡,后引进寿光澳洲黑、九斤黄、安徽等良种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县乡镇有关部门 或单位及个人不断从外地引进良种蛋、肉用鸡。1982年后,先后引 进乌鸡、“星杂
288”
、“星杂
579”
、“罗斯”“B
6”
、“S
200”
、 “京白Ⅲ系”、“伊莎”、“白洛克”、“济南红鸡”、“爱拔益加(AA)鸡”等良种鸡种蛋或雏鸡。1988年全县养鸡340万只,计有15个品 系引入,其中“星杂
288”
鸡蛋均重
62.2克
,比本地草鸡蛋
43.4克
增加
18.8
克
,群众欢迎饲养。
鸭 历史上境内农户饲养数量不多。建国后,县内兴修水利,汪、 塘、水库面积扩大,养鸭不断增多。1959年,县畜牧兽医站从外地引 进北京鸭1500只。60~70年代,县内又引进安徽鸭和微山湖麻鸭。 1983年,本县又从外地引进巴巴里鸭1500只。1988年,全县养鸭8万只。
鹅 本县历史上虽有饲养,但数量不多,只是在有水源的村庄农 户中少量饲养。从50年代开始,县内逐渐引进良种鹅。至1988年,本 县从外地引进有五龙鹅、狮头鹅、太湖鹅等3个优良品种。是年底,全 县养鹅达12万只。
第二章 饲草饲料
本县草场主要分布在林间隙地、荒山、荒滩和农田隙地,均为天 然草场,全县计有草场面积83.84万亩,可利用草场75.95万亩。其中 万亩以上草场12个,5000~10000亩的草场24个,1000~5000亩草场63个。 草场利用割草与放牧结合,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粗饲料 主要有农作物秸秆,如根、茎、叶、蔓等均可作饲料。 此种粗饲料,全县年总产3.5亿公斤,扣除工业、生活用草及霉烂变质 草1.5亿公斤,可作畜禽饲草的约2亿公斤,利用率57%,可载标准畜8万 个黄牛单位。各种天然草场,平均每亩产鲜草346公斤,年总产鲜草 2.89亿公斤,折干草9640万公斤,可载牲畜28148个黄牛单位。有各种 阔叶林18万亩,年产树叶2850万公斤,折干为950万公斤,可载标准畜 3800个黄牛单位。全县年产糠麸1444万公斤,酒糟120万公斤,酱油渣 120万公斤,粉渣1885万公斤,豆腐渣100万公斤,共计3669万公斤,可载 标准畜14676个黄牛单位。全县共可提供粗饲料34259万公斤,可载标 准畜126624个黄牛单位。
精饲料 主要有玉米、高粱、地瓜干、豆饼、花生饼等。饲养畜 禽的精饲料占粮食总产量的51.7%,其中地瓜干约占畜禽饲料的60%。
饼类(豆饼、花生饼)每年可提供1662万公斤用作畜禽饲料。酒厂、食 品厂、四坊(豆腐坊、酒坊、油坊、磨面坊)副产品可为2万个农户提 供常年养猪补充饲料。
配合饲料 1984年12月,县粮食局饲料公司年产4000吨的配合饲 料厂投产,生产雏鸡、蛋鸡、仔猪、肥猪、长毛兔、蛋鸭等饲料。 1985年生产配合饲料8000吨,1988年产9000吨。随着饲养业的发展, 全县又先后有1个镇办、4个村办饲料加工厂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共 9000吨。
添加剂饲料 本县畜禽所用添加剂饲料,主要是抗生素、微量元 素、维生素、骨粉、鱼粉、生长素、多维素、氨基酸等.
第三章 饲养 繁殖改良
第一节 饲 养
本县牛的饲养管理比较粗放。平原地区主要靠圈养,山区丘陵地 区冬春圈养,夏秋放牧,每年有7个月的放牧时间。50年代初,农户养 牛一般一牛一栏,或牛、猪同栏。1956年后,牲畜入社,属于集体所有, 实行大圈合槽饲养。饲养员由大队或生产队民主推荐确定。集体扣留 饲草饲料,夏秋季节收青草,按所交数量给社员记工分。农村实行联 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承包到户,原生产队的牛也折价归户饲养使用。1988年,全县仍执行户养、户繁、户有、户受益的政策。本县圈养耕 牛以地瓜秧、花生秧、青干草、高粱叶、玉米叶、麦穰等为主要饲草; 以瓜干、玉米、豆饼、花生饼、麸皮等为主要饲料。奶牛以舍养为主,喂优质青干草、高粱叶、玉米叶、地瓜秧、花生秧、青贮饲料及热喷 饲料;精饲料常喂豆饼、花生饼或配合饲料。
驴以舍养放牧结合。饲草以谷草、豆秸、花生秧为主,杂以喂青 草、高粱叶、玉米叶、树叶等。禁喂地瓜秧、麦穰,以防发生肠结症。
猪的饲养分圈养和放牧两种。本县有秋天放茬子(花生茬、地瓜 茬)的习惯,个别的春夏两季还有放青草的习惯,此法较经济、用料少、收益大,瘦肉率高、但饲养期长,一般需饲养11~13个月。圈养期,粗 饲料以地瓜秧、叶,花生秧、叶,野草、树叶及各种糠秕为主,精饲 料以地瓜干、玉米、豆饼、花生饼、麸皮为主。家庭养猪均将刷锅水、 洗碗水、剩饭、菜汤及全部泔水作为猪的补助饲料。1978年后,集体 养猪单位和个人开始喂打浆饲料。1985年,部分农户和专业户开始喂 配合饲养。
建国后,农村养猪开始为私养,后实行私养公助,饲养粮在统购 统销粮中扣留。1955年全县养猪6.83万头。1956年,采取增养定购政 策。1958年贯彻“公养为主,私养为辅”的方针,开始社队建立养猪 场,集体饲养生猪,是年存养猪8.46万头,其中集体养猪2.61万头,占 总数的33%。1960年,实行“户养猪队包圈”政策,出售肥猪奖励饲料 粮、布票、肉票等。1970年,根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规定, 社员的饲料地不能任意变动或收回,没有饲料地的补助适当数量的饲 料粮,社员所积肥料,合理给予报酬,参加当年收益分配。1975年, 落实了饲养政策,实行“斤猪斤粮”的有446个大队,“斤猪半斤粮” 的有212个大队,实行“户养猪队包圈”的有529个大队。1977年,全县 建立了由194人组成的19个养猪小分队。对社员养猪实施“五帮”措 施(即帮购仔猪、帮建圈、帮防疫、帮饲养、帮积肥),2次贷款37.9万 元,帮购仔猪9551头。1978年,全县养猪26.21万头,其中集体养猪3.76 万头。1985年,生猪全部实行家庭饲养。
绵羊以放牧为主,每年可放11个月。只有早春和冬末大雪封地时 实行舍养,补助少量饲料。黑山羊耐粗耐寒,可常年放牧,不喂精料。 奶山羊以舍养为主,夏秋季节多牵放或拴放。产奶和哺乳期需加喂精 料。
兔的饲养方式主要是舍养、笼养、散养三种。粗饲料以青草、青 菜、树叶、花生秧、地瓜秧为主。肉食兔一般不喂精饲料。长毛兔为 使其多产毛、毛色好,喂少量精饲料。有的在孕期及产仔后加喂适量 精饲料。精饲料以豆饼、花生饼、黄豆、麸皮为主,也有的将剩饭菜 作为兔的补助饲料。1984年后,随着养兔业的大力兴起,兔毛、幼兔价 格提高,人们舍得投资,喂粉碎饲料,增加精料,购买鱼粉、骨粉、 鱼肝油、麦乳精、奶粉等作为添加剂。
本地鸡(俗称草鸡)以散养为主,自由采食,饲料以糠、麸皮、玉米、高粱、瓜干面等为主。城镇居民饲养多采用圈养(网养)。1978年以后, 县内引进良种鸡,饲养上百只或几百只的专业户,采用屋养和圈养相结 合的方法,也有实行笼养的。饲料以各种配合饲料为主,加喂各种蔬 菜及少量矿物饲料、维生素、抗生素、驱虫剂和多蛋素等添加剂。
鸭、鹅一般以散养为主。靠近汪、塘、沟、河、水库的村庄,水 源条件充足,多数早晨放出,晚上赶回家,饲养多的户,多有专人赶 出放牧。
第二节 繁殖改良
1950年,在南泉农场建立种畜站,饲养当地种公牛、驴各1头,对外 配种繁殖,当年对外配种怀孕母牛123头,母驴148头。1956年6月,从鲁 西引进鲁西种公牛20头,对黄牛集中进行繁殖改良。1958年,首次开展 大牲畜人工授精,重点是马配驴,繁殖驴骡。柏林公社北孝义第三生产 队,1头母驴,1胎生2头驴骡,全部成活。1964年全县有适龄母畜9230头,繁殖成活幼畜5626头,占适龄母畜的60.9%。1972年,县家畜配种站 (后改为育种站)建立,推广冷冻精液配种,全县牲畜育种改良工作出现新 局面。据1984年调查,杂交牛已成为本县“当家牛”品种。1988年,平 邑县家畜育种站制作利木赞肉牛冻精颗粒9760粒。柏林乡大石头村、 乔仙庄采用冻精配牛60头,平邑镇东、西张庄、卞桥镇东荆埠、保太 三官庙村等采用冻精配牛18头,繁殖肉用牛成功。
猪为杂交繁殖。1982年对868头猪的品种进行调查,荣昌猪与本地 猪、内江猪与本地猪杂交占30.6%;约克夏猪与本地猪杂交占0.12%, 沂蒙黑杂交占23.8%。1988年引进杜洛克、长白、汉普夏杂交繁殖肉 用型猪,并在10处乡、镇兽医站设配种站,开展人工授精。
1954年,保太区大埠槐农林牧生产合作社首次开展绵羊人工授精, 用考力代公羊和本地母羊杂交,繁殖杂交一代羊416只。1955年,在武 台区牛氏庵建立考力代种羊场。时有种羊64只,其中公羊4只,对内对 外进行交配繁殖新一代,组成杂交群。1963年,全县9处公社有考力代 种公羊27只,繁殖杂交羊1500只。1964年考力代绵羊改良工作移交农 业社经营。1985年,全县有考力代与本地羊杂交羊3.23万只,1988年 发展到5.6万只。
建国40年来,县内共引进、培育畜禽品种65个(包括当地选育2个 品种)。由于不断引进、推广、选育,县内形成多元化、不同层次的 杂交组合、类群或品系,并成为“当家畜禽”。其体型外貌、生产、 繁殖性能、经济性状(皮、毛、肉、蛋、乳、役等),正在向人们需要 的方向发展。原有地方畜禽品种,正逐步减少或被新的类群和品系 所替代。
第四章 疫病防治
第一节 畜、禽疫病
传染病 主要有猪瘟、猪丹毒、猪炭疽、猪气肿疽、 猪痘、猪肺疫、猪流感、猪气喘病;牛瘟、牛结核、牛气 肿疽、牛流感(牛流行热)、牛布氏杆菌病、牛肝片吸虫病、牛炭疽病 ;羊痘、羊炭疽病;鸡痘、鸡 新城疫、鸡瘟、鸡霍乱;兔病毒性败血症(兔瘟)、兔布氏杆菌病、兔 球疽、兔位氏棱菌病等。以猪瘟、猪丹毒、鸡新城疫、鸡霍乱和兔瘟 为多发病。一旦发生,来势猛、传染快、死亡率高、危害大。
寄生虫病 有猪蛔虫、猪胃钭环咽丝虫、猪长尾结节虫、猪细劲 囊尾蚴、猪短阴后圆线虫、猪肺丝虫、猪囊虫、猪肝片吸虫、猪棘头 虫、牛毛首线虫、牛辐射结节虫、牛莫尼茨绦虫、牛腹腔吸虫、牛眼 虫、羊前后盘吸虫、羊捻转胃虫、羊具氏莫尼茨绦虫、羊仰口线虫、 羊毛首线虫、羊哥伦比亚结节虫、羊肝片吸虫、羊结节虫、兔球虫、 鸡兔球虫、驴混睛虫等。以猪蛔虫、猪肺丝虫为常见病。
普通病 有牛口炎、消化不良、肠炎、瘤胃积食、百叶干,瘤胃 鼓气、肺炎、下痢、便秘、四肢疾病、风湿病、心包炎、创伤性网胃 炎、难产、外伤、肿瘤、各种中毒等。马、骡、驴,主要有口炎、消 化不良、胃扩张、肠膨气、胃肠炎、肺炎、便秘、跛行、外伤、各种 中毒病等。
第二节 防疫 检疫
防疫 1951年5月,第一次进行大家畜炭疽病防疫工作,山东省立 兖州兽医院一行7人,在平邑直接参与注射大家畜15000头。1953年夏, 十二区东荆埠村耕牛发生炭疽病,在该村和周围村连续二年开展炭疽 病预防注射工作。1957年,预防注射炭疽病疫苗5000头。1966年2月, 对全县耕牛普遍注射002号疫苗,预防牛口蹄疫。70年代后,牛的炭疽 病、气肿疽、口蹄疫、牛瘟、牛羊疥癣和肝片吸虫等传染病已消灭或 已控制。1955年春,本县首次在仲村、保太两个区使用猪丹毒氢氧化 铝疫苗预防注射,效果较好,受到农民的欢迎。1956年秋,农村普遍使 用猪瘟结晶紫疫苗和猪丹毒氢氧化铝疫苗共同注射。1958年,使用自 制猪瘟兔化弱毒湿苗注射。,60年代初,在部分社队使用猪瘟、猪丹 毒冻干苗预防注射。70年代使用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注射预防。1980 年4月全县组织22人,共用猪瘟、猪丹毒疫苗注射16.23万头,占存养量 的67%,疫苗利用率达78%。
1982年
11月
17日
,检查防疫密度,卞桥公社为 66.2%,地方公社70.2%,铜石公社59.76%,柏林公社87%。1983年后,每年2次防疫注射, 防疫密度95%以上。
1953年1月,在二区、四区、五区等疫情较重的村庄,首次使用 “大杠子针”或“蘸水笔尖”,沾取疫苗,刺种预防鸡瘟。1966年4月,首次使用麦秸秆,蘸取Ⅱ系疫苗给雏鸡点鼻免疫,并试行喷雾免疫 法。1970年,全县预防鸡瘟注射55万只。1981年防疫注射86.9万只。1985年,预防鸡瘟100万只,预防禽霍乱注射20万只。1988年预防鸡瘟 注射320万只。
1984年12月,全县首次预防兔瘟注射2000只。1985年1月,分配兔 瘟防治补助费1.5万元,交各乡镇兽医站使用。1988年,预防兔瘟注射 家兔15万只。
1982年,县人民政府发出布告,首次开展狂犬病预防注射,注射家 犬14819只。
1985年
12月
10日
,根据国务院(1984)80号文件精神,县人 民政府发出《关于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的布告》,规定县驻地、县直 机关、各企事业单位、工矿区、经济开发区、车站,一律禁止养犬; 其他乡、镇村民饲养家犬,一律注射免疫、挂牌、登记、造册;发放家犬免疫证,由兽医部门负责。是年免疫注射家犬6400只。1988年注 射家犬15000只。
检疫 1955年,开始对生猪收购、调运、屠宰进行检疫。1956年, 县兽医站派员进驻食品公司仓库进行检疫。同时,在有生猪交易的集 市,也相继展开,由兽医诊所或防疫员,民间兽医进行此项工作。 1958年后,集市、收购、外调、屠宰等检疫业务由各区兽医站办理。 1959年,全县集市检疫生猪2.5万头,出境检疫3万头,未发生肉食中毒 事故。1963年,集市检疫5.2万头(只),其中大家畜2000头,猪3.9万头, 羊1.1万只,运输检疫生猪2.132万头,大牲畜5503头,检出布氏杆菌病 18头(只)。1982年11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后,全 县集市检疫生猪12万头,牛2800头,羊7万只。出境检疫生猪1万头, 牛1.8万头,羊2.1万只,兔3000只。1985年,在县城西岚兖、平蒙 公路相会处设立县牲畜“五号病”检疫消毒站,检疫运输畜禽及其产 品车辆13405辆(台)。由于检疫措施得力,至1988年未发现因畜禽食 物中毒者,各种传染性疾病得到较好控制。
第三节 治 疗
1913年,康家寨20头耕牛发生疫病,无法治疗,全部死亡。建国后, 党和人民政府对畜禽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1951年, 康家寨村又有20头牛发病,中兽医孙廷现使用苏打、大葱等中草药治 疗,全部治愈。1953年,县内猪丹毒、鸡瘟流行。对猪采用白砒卡耳 法和注射磺胺类药治疗,效果较好,此方法农村至今仍有使用。1955 年,县内组建区级兽医联合诊所5处,当年有1662头牛发生流感,民间 中兽医和兽医联合诊所人员采用中草药、扎针治疗,效果较好。1963 年,全县建立兽医站22处,村村配有防疫员。1964年,采用中西医结合 方法治疗各种家畜疾病1536头。1984年,全县有2881头牛、362头驴、 80389头猪、4868只羊、15332只兔和部分貂、猫、犬、发病,得到及 时治疗。1985年治愈畜禽10万头(只)。1988年治愈牛510头,猪7.8万 头,兔1.1万只。
第五章 大牲畜繁殖基地
平邑县是蒙山牛主要产地之一。1948年1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 发《关于保护与奖励耕畜繁殖暂行办法》和1949年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政 委员会颁发《禁宰耕畜条例》后,平邑县委、县政府采取措施,鼓励 饲养大牲畜,加快了大牲畜的发展。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大 牲畜归农业社所有,集体饲料,专人管理。1958年,大牲畜达3.47万头。 1961年,平邑县被确定为全专区大牲畜繁殖基地。1962年冬,成为全省 6个大牲畜繁殖基地县之一。1964年,成为全国大牲畜繁殖基地,并列为 全国10个样板县之一。是年春,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 长苏春芳,带领行政、科技干部16人,到后孙庄、南申庄、南蒲芦、 西旺沟、大埠槐等大队驻点;临沂专署农业局兽医细菌诊断室主任张 守栋带领技术人员4人,到柘沟、东旺沟、南蒲芦大队驻点;县畜牧局 长王兆盛、副局长郝萍承带领5名科技人员到南蒲芦、乐平庄、驿头、 陈家寨、白马庄等大队驻点。至1964年底,全县13个区49个公社、578 个大队建成为大牲畜繁殖基地,分别占全县总社数的54%、总大队数的 55.7%。为巩固发展全县大牲畜繁殖基地,建立社、队配种站64处, 母畜群224个。成立畜牧委员会的公社67个,大队546个,生产队1979个。 1965年,全县大牲畜繁殖基地发展到13个区、89个公社、583个大队。 1966年8月,本县“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省、地、县工作组陆续撤 离,大牲畜繁殖基地工作也自行结束。
1963年,县境内开放11个牲畜交易市场,打破地区界限,进行有无 调剂。1964年,平邑县制订了大牲畜繁殖基地条件:一、牲畜多,能 够达到自给有余,年内能够出售商品牲畜;二、适龄母畜比例,占存 养量的30%左右;三、基地全年牲畜总增率不低于10%,基地大队全年 牲畜总增率不低于15%;四、有足够的饲料。是年秋,县委印发了蒲 芦公社大牲畜繁殖基地“五改”的工作经验即:将野交乱配、近亲交 配改为选育选配;将大栏混群饲养改为小栏分槽饲养;将不合理的饲 养方法,改为科学的饲养方法(如改按季淡盐);将栏内积肥,改为栏外积肥;将拴牛角、牛耳,改为拴鼻环。中共临沂地委向各县通报了 这一经验。是年,蒲芦公社牲畜发展到410头,比1957年增加234头,粮 食产量提高1.5倍。1965年春,规定大牲畜繁殖基地出售商品牲畜奖售 粮食和预付定金。同年夏,县人民委员会印发《关于大牲畜繁殖基地 工作暂行条例》,决定对大牲畜饲养繁殖好的单位进行重奖。具体是: 繁殖成活1头幼畜,6个月评估,奖给总价值的15~25%或50~60个工日, 或称奖励“一条牛腿”,奖励饲养员70%,奖励使役员30%。1965年全 县开放23个大牲畜交易市场,出售的商品牲畜奖售兑现粮食15万公斤。
1963年底,平邑县大牲畜发展到30256头,比1962年同期增长2.06%, 占总增数的118%,出售商品牲畜5333头。1964年1~9月份,全县大牲畜 繁殖成活幼畜4823头,占适龄母畜的52%,成活率居全国10个大牲畜基 地县之首。9月底存栏30566头,比年初净增1%;总增3758头,占年初数 的12%;出售商品牲畜3476头,占总增数的92%。商品率居全国10个大 牲畜基地县第4位。是年,繁殖成活幼畜6100头,死亡淘汰1500头,净 增4600头,出售商品牲畜2856头,占净增数的62%。1965年1月,蒲芦公 社调剂种公畜,调换母畜,建立母畜配种卡和配种站,开展土种选育。 全公社16头种公畜,经鉴定合乎种用的5头全部固定下来,专人专栏喂 养。
2月
8日
《大众日报》在头版刊登了《蒲芦公社牲畜发展粮食增产》 的文章,介绍了该公社“农牧业结合,自繁自养为主,建立领导组织, 认真贯彻政策,建立繁殖基地,抓好饲草饲料,推广‘三五’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比学赶帮,不断前进”的经验。
3月
12日
,平邑县召开 大牲畜繁殖基地评比大会,出席大会代表605人。会议由15个公社56个 大队向全县发起“搞好大牲畜繁殖基地”的倡议竞赛活动,印发了 《倡议书》。评选出柏林、唐村、郑城、白彦等4个先进区,蒲芦、土 门、松林、后河、苍山、于庄、埠庄、东阳、杨谢、孝义、石河、杨 庄、安靖、马家峪、彭泉、苏城、万山庄等17个先进公社和143个先 进大队、193个先进生产队、192个先进个人。会后,平邑县人民委员 会将大牲畜繁殖基地活动、落实情况,向中央农业部作了专题报告。 5月,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大牲畜繁殖基地座谈会,平邑县县长 马玉文参加,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接见,并合影留念。是月,将蒲芦公社大牲畜繁殖基地情况,拍摄成 12幅巨型照片,参加临沂专区农业先进典型学大寨巡回展览。1965年,全县出售商品牲畜3984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