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县情 >> 平邑文化 >> 平邑县志 >> 平邑县志 >> 正文
第十一编 交通 邮电
   时间:2003-10-30    点击:

第一章  道    路

 

第一节  古    道

境内多山,古代路窄道险。《左传》载,“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邾人城翼,还,将自离姑。公孙曰‘鲁将御我’,欲自武城还,循山而南”。“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伐我(指鲁国),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克之。”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据此可知,境内至迟到春秋时已具有东西、南北通道。    明清时期,境内主要道路东西3条、南北6条,其中东西3条为交通要道。北部东西要道从费县上冶入境内辉泉,向西经资邱、卞桥、安靖、孝义、贾庄、柏林、保太、仲村、南近台到泗水县石井、泉林为其一;中部东西要道从费县员外庄入境内地方集,向西经西固、小平安庄、诸冯铺、铜石、小官路、公利庄、小井、保定庄、平邑、八埠庄、舜帝庙到泗水县历山为其二;南部东西要道由费县关阳司入境内关西庄,向西经庄木头、大魏庄、苗庄、西石门、青山岭、向西南至滕县境为其三。    南北通路以平邑为起点有5条。南行,自平邑经东阳、流峪、车庄、常庄、山阴、白彦到滕县,也可从常庄向南偏东经郑城、黑风口、关西庄至关阳司、梁邱。西南行,自平邑经石崮庄、南阳、申庄、唐村、马槽到邹县城前。东北行,从平邑经大三阳、埠阴、保太、三关庙、九女关到蒙阴县常马庄。北行,从平邑经庞居庄、牛家庄、仲村、水沟、武台、白马关到蒙阴县王家庄。西北行,从平邑经庞居庄、牛家庄、仲村、岐山庄、武岩庄到新泰县放城。另外,从古蒙祠万寿宫北行至蒙山主峰龟蒙顶有登山的东蒙古道1条。    清末至民国年间,境内主要道路与其基本相同。

第二节  公    路

国道   1条,即东西横穿平邑县境的干线公路连(云港)菏(泽) 线。此线1935年动工修建,初名为滋(阳)临(沂)公路。1956年改为岚 (山头)兖(州)公路。1986年始称327国道。境内东起地方镇利沟村, 西止白马乡舜帝庙,全长41.26公里。由东向西沿途经过利沟村、地方镇、红石岭、大泉村、西固村、小平安庄、庞家村、和气庄、铜石镇、大沟崖村、堡前庄、北温水村、东围沟村、西围沟村、桥头庄、颛臾村、平邑镇、八埠庄、毛家庄、白马庄、舜帝庙村等21个村。该公路古代是车马大道,后几经修补,改建而成。1949年,进行全面修整,并加强了养护。1951年重修了平邑东河漫水桥。1955~1957年,对穿过平邑镇街里的路段改线,并在全线修建桥涵,其路基宽7.5米,粒 料路面宽3.5米。到1958年,成晴雨畅通路线。1959~1960年,铺筑碎石路面及铺筑磨耗层。1971~1973年,路基加宽至8.5米。1974年,铺筑沥青路面,路面宽7米,油层厚2厘米。1982~1984年,路基加宽至14米,路面宽12米,沥青路面宽7.5米,成为3级公路。横贯鲁南的这条交通干线,车辆往来频繁,日交通量3278车次,其中汽车日交通量为1748车次。    省道   共有5条,皆为干线公路。分别是:石兖线(编号016)、岚济线(编号017)、新枣线(编号036)、枣徐线(编号037)、平滕线(编号 068)。    石兖线(石臼所~兖州)  原名石(臼所)泗(水)公路。1986年改称016省道,西段由泗水拓展至兖州。县内路段全长20.88公里,由东北向 西南依次经过孟家庄、孙家庄、武台村、水沟村、西乐里庄、鲍家坡、仲村镇等7个村。明、清两代为铺递路线。建国前及建国初期,仅能供行人及马车行走,不能通行汽车。1950~1962年,经过初步改建、加宽,始能季节性通车。1963年,将白马关坡度由原来的14%降到8%后, 始能通行汽车。1970年,再次进行改建、加宽,修建桥涵,并铺筑15厘米厚的泥结碎石路面。1978年,白马关~仲村路段(15.3公里)铺筑 沥青路面。至1988年,全线桥涵齐全,晴雨皆通车。时境内路段16.75公里为3级公路,4.13公里为等外路,路基一般宽9米。    岚济线(岚山头~济宁)  又称017省道,原名临(沂)济(宁)公路。 境内东起关西庄,西至却庄,全长23.49公里。是横贯平邑南部地区,与境内连荷线平行的主要路线之一。由东向西穿越关西庄、庄木头村、魏庄、张庄、卖饭棚、小营、大营、白彦、货郎铺、沙家庄、官庄、界牌沟、南径、却庄等15个村。原为山区大道,路线大多沿山根或河道伸延,路基窄、地势低、弯道多、水沟多、缺桥少涵,建国前不能通行汽车。1950年整修后,勉强能通行汽车。1952年开始 进行养护、管理。1958年2月,正式通车。1960~1962年,对路基狭窄、地势低洼、线形弯曲的路段进行改建,改线20公里,增建桥涵76处。1964~1965年,分段进行改建,裁弯取直,修建桥涵,加高加宽路基,改善路面。改建后,路基一般宽6.5米,路面宽4米,达到4级公路标准。1974~1975年,再次改建。此后,逐年修补、养护,全线桥涵齐全, 绿化整齐,晴雨通车,成为3级公路。日交通量为1852车次。    新枣线(新泰~枣庄)  又称036省道,原名博(山)徐(州)公路。境内北起岐山乡北大支坡村,南至魏庄乡关西庄,全长61.43公里。由北向南沿途经过北大支坡、岐山庄、梅家沟、仲村、鲍家坡、 临城、南屯、牛家庄、庞居庄、同太庄、平邑、大南泉、小南泉、东阳店子、东旺沟、红泉庄、黄林、流峪、孟家庄、车庄、东南岭、裴家沟、前范家洼、松林、郑城、小陈庄、崇圣、黑风口、五里庙、铁城子、关西庄等31个村。明、清两代,属铺递路线。1954年9月,仲村至平邑路段新筑路基,加宽路面,10月竣工通行汽车。1958年,新修仲村至武岩庄路段11公里,并铺简易碎石路面5公里。1959年改建平邑至仲村路段12公里,路基宽10米。1961年1月,平邑至关西庄路段施工修建,2月10日开始通车。1962年,整修平邑至关西庄路基。10月,修建东阳河漫水桥。1963年12月, 改线、整修穿越平邑镇街里的路段。1965年,修通仲村至放城(新泰县) 路段9.9公里。1967年,改建黑泉庄路段。1968年,改线加宽赤梁院至车庄路段。1969年,改建车庄至常庄路段。1972年,普修仲村至北大支坡路段,其中铺筑碎石路面2公里,修建桥涵5座,总长187米。 1973~1974年,仲村叉路口至平邑9.24公里路段改线。改线后路基宽9 米,路面宽8米。1979年,改建东阳向南2公里路段,改建后路基宽9米,路面宽8米。1981年,改建仲村至放城路段。改建后路基宽13米,路面宽12米。1983年,改建常庄至郑城路段。1984年改建郑城至黑风口路段。改建后常庄至黑风口路段路基宽8.5米,路面宽7.5米。1986年,平邑至东阳路段5.5公里改线,改线后路基宽12米,其中平邑城区1公里路段路基宽25米。1988年4~10月,改建黑风口路段,其压实度、平整度达2级公路的水平。至此,该线县境内路段3级公路面标准的21.96公里,4级公路面标准的39.47公里。路基宽度7.5~9米,路面宽度7~8米。沥青路面7.5米/11.7公里(宽/长),碎石路面12米/10.15公里, 沙土路面8米/39.58公里。桥涵齐全,晴雨通车。日交通量2452车次。    枣徐线(章邱县枣园~徐州)  又称037省道,该公路在县境西南黄坡乡境内通过。境内路段北起张山头村西南,南到大朱家庄村南,全长9.49公里。穿越柿树沟村、大朱庄2个村庄。该路段原为山间羊肠小道,建国后,逐渐加宽加高,始能跑车。1969年,该线列为国防公路建设项目(工程代号:0909),按5级公路标准施工,并修建桥涵。1970年4月,铺筑石子路面。路基宽7.5米,路面宽5.5米。全线桥涵齐全,晴雨通车。1986年定为3级公路,路基宽10米,路面宽6米,日平均交通量为733车次。    平滕线(平邑~滕州市)  又称068省道,境内北起平邑镇,南至五块石,全长32.44公里。由北向南依次穿越平邑县城、石崮庄、东峨庄、西峨庄、西皋村、张家庄、郑家峪、大峪沟、巩家村、北庞庄、五块石村等11个村。原为山区车马大道及人行小道,坎坷难行。1938年8月,山东省国民政府《交通后勤联席会议对公路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修建滕县~平邑~蒙阴的道路,但因战争等原因,终未完成。1950年,两次整修35公里。1951年秋,完成邵家岭村的险路整修、降坡工程。1952~1957年,进行零星修补。1958年,整修改建,裁弯取直,加宽路基, 修通了平邑~石崮庄~唐村岭~吴家庄~五块石~滕县路段,开始通行汽车。1959年,修建唐村水库,将此路隔断。1965年改线19.1公里后, 始全线畅通。此后经逐年修补养护,达到4级公路标准。路面为沙土改善路面,路基宽7.5米,最大纵坡8%。沿线桥涵齐全,晴雨通车。    县乡公路   平邑县乡公路,大多是1958年开始修建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县乡公路的 建设和养护。到1988年先后建成县乡公路16条,总长200.7公里。县境内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公路为辅,向四 外辐射的交通网络。    南大路(南阳~唐村岭)  全长5.7公里,途经北申庄、洼子地村。此路原为“平滕线”的一段。1965年4月,平滕路改线后,南大路成为县城通往唐村水库及乡驻地的专用路段。1988年,为4级公路,路基宽6.5米,路面为沙土结构。    柏埠路(柏林~西埠阴)  全长5.2公里,始建于1968年。途经富绕庄、东埠阴、万庄3个村。为4级公路,路基宽7米,路面为砂土结构。    董泗路(董家官庄~泗水)  县境内路段东起辉泉,西至泗水县界, 长32.7公里。由东往西依次过辉泉、资邱、卞桥、固城、柏林 、富绕庄、德埠庄、西子宿、保太、李家白壤、谭家武阳、北昌乐、鲍家坡、仲村、南近台等15个村。1959~1964年修建。1966~1968年改建修整,但仍不能全线通车。1988年,修通富绕庄至仲村路段,县内路段全线畅通,有3级公路45公里,4级公路28.2公里。路基宽5.5~7.5米,路面结构碎石路面6.2公里,沙土路面26.5 公里。    平保路(平邑~保太)  全长9.4公里,路经大三阳、西埠阴两村。初建于1958年,后因农田侵占,不能通车。1970年经普修、改建后恢复通车。1971年10月,平邑至龙石桥路段改线2.5公里,改线后路基宽13 米,路面宽7.5米。路面为沙土结构。    铜昌路(铜石~昌里)  长141公里,由北向南依次经过西皋、红旗新村、北张里庄、南张里庄等4个村。建于1971年。4级公路,路面砂土结构,路基一般宽6米,最窄处宽5.5米。    大围路(大洼~东围沟)  全长12.1公里,经过围沟、永安庄、固 城、卞桥、利沟、栏马、龙虎寨、池家寨、城子、大洼等10个村。1971年,由大洼驻军修建。1973年5月,交县交通局管理养护,为 4级公路。路面砂土结构的9.1公里,碎石结构的3公里,路基宽6米。    柏万路(柏林~万寿宫)  长5.1公里,途经巩固庄、柘沟村,1972 年修建。为4级公路,路基宽55米,路面沙土结构。是县城通往万寿宫和蒙山主峰龟蒙顶的必经之路。    海大路(海螺寺~大三阳)  长14.4公里,经过柳家村、后孙家庄、前孙家庄、公家庄、鲁埠、堤后等6个村。建于1974年,为4级公路。路基宽6.5米,路面沙土结构。    铜彭路(铜石~彭泉)  全长88公里,经过十字庄、王家村、董李庄等3个村庄。初建于1971年,1978年重修。为4级公路,路基宽7米, 路面沙土结构。    千王路(千行庄~王家村)  全长6.4公里,经过楚家岭、王崮山 、宝山庄、杨家庄、黄山顶、康家庄等6个村。建于1980年,路基宽6米,路面沙土结构,为4级公路。    地庞路(地方~庞庄)  全长49.83公里,沿途经过义合庄、南金池、南京庄、范家台、两泉、辛庄、张家庄、赵家庄、左廉 峪、大闸口、小闸口、南沟、小北庄、郑城、铁里营、邱家庄、小辛庄、山阴、李家沟、棠棣峪、黑石片、上河、大涝泉、瓦子埠、临涧、张家洼等26个村。该路段是由几条路段连接而成。1953年,修建地方至辛庄段。1971年,修建辛庄至郑城段和庞庄至山阴段。1983~1985年,经过改建及新建部分路段,将此路 连接起来,有3级公路标准的路段5公里,4级公路标准的路段44.83公里。 路面为沙土结构。    车枣路(车庄~枣梨)  全长22.4公里,经过蚕厂、黑石查、 南沟、里山将、山阴、石洞口、白彦、燕岭、小黄草坡 、大黄草坡等10个村。建于1986年,路基宽8米,路面沙土结构,系4级公路。    资红路(资邱~红石岭)  该路长9.3公里。沿途经过丘上、巩家村、东石井、兴仁庄、东固等5个村。1987年修建。为3级公路, 路基宽8.5米,路面沙土结构。    火车站进站路  兖石铁路境内路段火车站进站路共3条。温水~温水火车站进站路,长35公里;铜石~和气庄火车站进站路,长083 公里;地方~地方火车站进站路,长187公里。此3条进站路均建于1986年,路基宽6米,路面沙土结构,为4级公路。

第三节  铁    路

境内兖石铁路(兖州~石臼)   路段自西向东起止桩号:79K+000m~118K+550m,全长39.55公里。1979年3~7月定测,1980年4~12月设计,铁道部十一工程局于1981年4月1日开始施工,1984年11月7日通车,1985年12月31日起交付济南铁路局临管运营。兖石铁路为一级铁路,其正线现设单线,预留 修建复线的条件。境内设有平邑、温水、和气庄、地方4个火车站,均系客货运站。设计年货运量40.5万吨,年最高客运量29.1万人次。

第二章  桥    涵 第一节  古    桥

据《费县志·桥梁》记载,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费县有古桥110座,属今平邑境内的45座。1986年,尚存古桥13座, 仅保留残桥或遗迹的5座。新中国成立后,在古桥原址上或附近重修桥7座。因年代久远,长期失修,加之战乱及洪水冲击,其余古桥已湮没或废弃。    小卞桥   在卞桥镇东卞桥村东南,始建于1622年(明天启二年), 唐君禹创修。1868、1905、1926年3次重修。为3孔石拱桥,长16.3米, 宽3.9米,高3米,跨径3米。设计独特,造型精美。两边石栏,雕刻细致,玲珑剔透。原桥头石狮2对,石鼓4个,桥侧龙头3个,向北迎水而伸, 生动传神,富有民族特色。    温水上、下桥   建于1673~1678年(清康熙十二至十七年)。在温水乡南温水村东南。上桥在北,3孔石板平桥,长6米,宽4米,高1.3米, 跨径0.8米。下桥在南,9孔石板平桥,长33米,宽3.2米,高1.8米,跨径 1.2米。    仁义桥   又名济善桥,在平邑镇八埠庄北,为5孔厚石板平桥,长7.5米,宽4米,高2.2米。创修于明天启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 1926年,李炳魁等又募捐重修。桥西数步,另有1孔厚石板平桥,名为 “铁桥”,长4.6米,宽5.5米,高2米。传与仁义桥同时创修。    白鹊桥   在卞桥镇东荆埠村北,始建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由唐宏倡修。后被水毁,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重修。此桥为一孔石拱桥。后因桥窄,交通不便,在原桥东加宽2米。    公义桥   在柏林乡汪家坡村南,当地人称南桥。兴建于1741年 (清乾隆六年),竣工于1745年(清乾隆十年),由汪永渊等集资修建。1758年重修。1925年,改建为3孔石拱桥,西侧中孔桥板上有浮雕石剑1把。古桥原有石碑12块,现尚存3块,其余皆毁。    埠西桥   位于地方镇埠西桥村南。埠西桥村原有南北二桥,现存南桥为石板平桥,创建时间不详。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1879年 (光绪五年)重修,并先后立碑3块。原桥栏杆、龙头均已破坏。北桥已毁。    鸣凤桥   位于东阳乡赵庄村西。1798年(清嘉庆三年),高伯仓等修建。为3孔石板平桥,长5.4米,宽3.3米,高2米。桥面由横3块、长5 块石条铺成。    大观桥   位于温水乡南温水村。创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重修。桥长9.6米,宽4.6米,高1.8米,跨径1.4米。系5孔石板平桥,桥板两层, 上薄下厚,侧面原有龙头3个,现尚存2个。    镇西桥   在地方镇,旧名沂阳桥。创建年代不详,1893年左宝贵捐资重修,石拱3孔,长9.5米,宽5米,高3米,跨径2.4米,桥南原有石 碑13块,现已毁。    碌碡桥   在地方东门外,1893年由左宝贵为首集资修建,为2孔石板桥,桥长8米,宽4米,高1.6米,跨径1.5米,桥腿用23个半大碌碡砌成, 桥板13块,故名“碌碡桥”,现桥仍完好。    遇圣桥   在柏林乡贯庄村南,创建年代无考。相传老莱子曾在此处遇见孔子,后建遇圣桥纪念。3孔石拱,全长12.9米,宽14.4米, 高3.4米,跨径2.9米。原桥头栏杆、龙头已毁。    孝思桥   位于白马乡舜帝庙。原桥并排3座,有中君、文东、武西之分。左右两座先后废弃。所剩1桥为1孔石板桥。长10.6米,宽5.5米, 高3.7米,跨径3.7米。    永济桥   位于牛家庄村中。清雍正年间,村人牛文启倡建。原为3孔石板桥。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时改为5孔石板平桥。长 9.1米,宽39米,高2米,跨径3.6米。此桥尚存,为村中月河两岸群众来往的通道。    甘露桥   故址在东阳乡大井村西。唐朝贞观年间创建。1721年 (清康熙六十年)重修。现桥仅存北翼边墙,其他无存。    拱浚桥   故址在温水乡兴孝庄东。建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 1921年重修,并立碑1块,现仅存3孔石板。    跃牛沟桥   又名化桥、长兴桥,位于仲村镇流庄村南。1743年 (清乾隆八年),村人刘子横等修,为1孔石拱桥。现已埋在唐村水库干渠之下,成为梁下桥,流庄原另有古桥3座,万言桥、永宁桥、五龙桥, 已无存。    射兔桥   在柏林乡宋河村东。传说古代有一皇帝经过此处,援弓射兔,故而得名。创修于明朝,为3孔石板平桥。现因整地改水,已衍为陆地桥。    白玉桥   在地方镇大宋家庄南白玉河上。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 村人孙之佩创建。后重修5次,为5孔石板平桥,全长13米,宽2.5米, 高1.4米,跨径1.5~2米。    利济桥   在地方南门外,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王在廷等修建。为一孔石板桥。    广济桥   在九女关西。1829年(清道光九年),村人贾永朴等修建。已毁。    龙石桥   在大三阳村南,村人李石龙创建。原为2孔石板拱桥,已毁。    龙水桥   在大三阳村西南,又名兴阳桥。1621年(明天启元年)创建。1972年,跃鱼沟改道,原桥拆除,在原桥东20米处,新建公路桥一座,易名龙石桥。    会浚桥   位于武台乡水沟村南,由赵灿斗等建。为3孔石板平桥, 长11.5米,宽3.9米,高2.6米,跨径2.7米。1947年,因战争需要,曾拆毁1孔。1948年,重新修复。    太平桥   在九女关西南2里。1731年(清雍正九年)创建,后毁。现已在原址上重建新桥。    继先桥   在地方北河津,原为石板平桥,秋搭春拆,由杨氏族人出资修建。现桥依旧秋搭春拆,为木桩木板平桥。由附近庄出资,轮流修建。

第二节  公路桥

国道桥梁   县境内327国道共有桥梁12座,其中大桥4座,中桥1座,小桥7座,总长1007.67米。    利沟桥  大型双曲拱桥,位于地方镇利沟村西。1974年10月建成, 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下部为重力式墩台。4孔~20米(孔数~每孔长度。以下同)。全长148.9米,高11.85米,桥面净宽8米,人 行道2×0.75米。设计载重量,汽-18吨,挂-60吨。总投资36.65 万元。    庞家村桥  位于铜石镇庞家村东,大型石拱桥。7孔~15米,全长131.3米,桥高4米,桥面净宽7米。1970年12月建成通车,投资12万元。设计载重量汽-13吨,挂-60吨。    铜石桥  位于铜石镇南,大型桥梁。13孔~20米,全长298.6米, 混凝土拱桥,高9.4米,桥面净宽7米。1973年建成通车,投资40万元。载重量汽-13吨。    平邑东河桥  位于平邑镇东,大型桥梁。建于1973年,桥上部为石拱结构,下部为重力式墩台。19孔~10米,全长229.43米,桥高4.5米, 桥面净宽7米。设计载重量汽-13吨。总投资11.27万元。    西固桥  位于地方镇西固村西,中型桥梁。4孔~16米,石拱,全长83米,高4米,桥面净宽7米,建于1976年10月,总投资11万元。载重量汽-15吨。    省道桥梁   县境内石兖线(016省道),沿线共有桥梁6座,总长254.16米,其中大桥1座,中桥1座,小桥4座(长84米)。    水沟桥  位于武台乡水沟村北,大型桥梁。5孔~20米,石拱,全长125.26米,高5.5米,桥面净宽7米。建于1976年10月,总投资28万元。设计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    孙家庄桥  位于武台乡孙家庄西,中型桥梁。6孔~6米,全长44.9米,高4米,桥面净宽7米。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76年,投资3.5万元。    境内岚济线(017省道),有中桥1座,小桥15座(长206.89米)。    南径桥  位于黄坡乡南径村南,中型桥梁。6孔~4米,石拱,长 35.4米,高1.9米,桥面净宽6米,载重量汽-13吨。建于1966年11月,总投资1.12万元。    县境内新枣线(036省道),桥梁共有22座,总长799.76米,其中大桥2座,中桥4座,小桥16座(长234.5米)。    东阳桥  位于东阳店子村北,大型石拱桥。全长218.1米,高6.3米, 桥面净宽10米,9孔~20米,1986年4月动工修建,1987年5月竣工通车。总投资77万元。设计载重量汽-20吨。1962年修建的东阳河漫水桥在此桥西20米。    常庄桥  位于流峪乡常庄东南岭村西,大型石拱桥。5孔~20米,高5.3米, 桥面净宽6米,人行道2×0.25米,全长120米。1969年11月1日动工修建, 1970年4月30日竣工通车,总投资13万元,载重量汽-13吨。    跃鱼沟桥  位于仲村镇牛家庄东南,中型石拱桥。建于1973年10月,总投资3.5万元。5孔~7米,载重量汽-13吨。    浚河桥  位于平邑镇八村东,中型石拱桥。1986年11月修建,总投资35万元。4孔~10米,全长51.06米,桥高6.5米,桥面净宽23米。载 重量汽-20吨。    车庄桥  位于流峪乡车庄村中,中型石拱桥。全长56.3米,桥 高2.7米,桥面净宽6.8米。5孔~8米,于1968年8月修建,总投资1.81万 元。载重汽-13吨,挂-60吨。    范家洼桥  位于郑城镇前范家洼村北,中型砼板桥。7孔~6米,全长 69.8米,桥高5.4米,桥面净宽7.1米。建于1985年11月,总投资30万元。 载重量汽-20吨。    县境内枣徐线(037省道),路段有小桥5座,总长79.1米,均为永久式小型桥梁。桥面净宽均为7米(拦杆在外),设计载重量汽-13吨,挂 -60吨。    境内平滕线(068省道),路段有中桥3座,小桥6座(长61.9米)。    平邑南河桥。位于平邑原南门外。此处原有一座1880年修建的15孔石板桥,俗称南板桥。1971年,在原南板桥址建新桥。新桥3孔~ 20米,中型,石拱,长32米,高4.5米,桥面净宽10米,人行道2×1米。设计载重量汽-15吨。    长岭桥  位于郑家峪乡长岭村东南,中型石拱桥。3孔~8米,长41米,高5.1米,桥面净宽7米,设计载重量汽-15吨。建于1981年3月, 总投资5.8万元。    庞庄桥  位于庞庄乡北庞庄东北。建于1983年,总投资8.05万元。 9孔~20米,中型砼平桥,长93米,高2米,桥面净宽7米。载重量汽-13吨。    县乡公路桥梁   南大路(南阳~唐村岭)有小桥2座,共长37.3米。    柏埠路(柏林~埠阴)小桥2座,共长12.1米。    境内董泗路(董家官庄~泗水),路段有大桥1座,中桥3座,小桥7 座(共长70.9米)。    高家白壤桥  位于保太乡高家白壤村东。建于1987年,属大型桥梁,16孔~10米,全长16米,高6.4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宽各为 0.75米,桥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20吨,挂 -100吨。    卞桥西桥  位于卞桥镇西,中型石拱桥。20孔~2.5米,全长73.3 米,高3.3米,桥面净宽6.1米。桥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66年。    固城东桥  位于柏林乡固城东,中型石拱桥。6孔~6米,全长51米, 桥高4.5米,桥面净宽5.9米。下部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68年。    子宿桥  位于子宿村西。中型石拱桥,6孔~8米,全长68米,桥高 5.7米,桥面净宽8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 -15吨,挂-80吨。建于1987年。平保路(平邑~保太)有大、中桥各1座。    大三阳桥  位于大三阳村东北,大型石拱桥。27孔~8米,全长 259.2米,高2.8米,桥面净宽6.7米,下部为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86年。    龙水桥  位于向阳新村西南。中型砼板桥。桥长44.2米,高3.4米, 桥面净宽5.4米,4孔~10米,桥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车15吨,挂-80吨。建于1964年。    铜昌路(铜石~昌里)有中桥1座,小桥9座(共长87.4米)。    昌里南桥  位于张里乡昌里村南,中型石拱桥。全长46米,3孔~10米,高3.4米,桥面净宽5.4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 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78年。    大东路(大洼~东围沟)有大桥1座。    东围沟桥  位于温水乡东围沟村南,砼板大桥,25孔~6米,全长150.8米,高5.5米,桥面净宽6.1米。下部为重力式墩结构,U型桥台。设计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1972年修建。    柏万路(柏林~万寿宫)仅有小桥1座,总长27米。    海大路(海螺寺~大三阳)有中桥2座,小桥3座(共长26.05米)。    后孙家庄桥  位于魏刘庄乡后孙家村庄南,中型石拱桥。3孔~8米,桥长30米,高4.5米,桥面净宽5.5米。下部为重力式墩结构。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20吨。建于1976年。    鲁埠北桥  位于保太乡鲁埠村北,中型石拱桥。3孔~8米,桥长30米,高4.5米,桥面净宽5.5米。下部为重力式墩结构,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    铜彭路(铜石~彭泉)仅有小桥1座,长10.1米。    地庞路(地方~庞庄)有中桥11座,小桥6座(共长69.7米)。    南金池桥  位于天宝山乡南金池村西,中型石拱桥。建于1984年。6孔~9米,全长74米,高4.5米,桥面净宽6.25米。桥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    红梁河桥  跨于天宝山乡红梁河上,中型石拱桥。2孔~10米,全 长32.8米,高3米,桥面净宽6.8米。下部为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84年6月。    两泉桥  位于天宝山乡两泉村南,中型石拱桥。5孔~8米,桥长 60.63米,高3米,桥面净宽6.8米。下部为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84年。    辛庄桥  位于天宝山乡辛庄村,中型石拱桥。3孔~10米,桥长45米,高5.4米,桥面宽6.25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84年。    大闸口桥  位于天宝山乡大闸口村北,中型石拱桥。3孔~8米, 桥长38.5米,高5.5米,桥面净宽7.2米。下部为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 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84年。    小闸口桥  位于天宝山乡小闸口村东。建于1984年,中型石拱桥, 2孔~9米,桥长44米,高8米,桥面净宽7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 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    郑城桥  位于郑城村西北,中型石拱桥。6孔~8米,桥长64米,高4.8米,桥面净宽7.1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 -15吨,挂-80吨。1986年建。    埠西桥  位于郑城镇埠西村东北,中型石拱桥。3孔~8米,桥长38米,高4.2米,桥面净宽7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 量汽-15吨,挂-80吨。1986年修建。    小辛庄桥  位于山阴乡小辛庄村东南,中型石拱桥。6孔~8米, 桥长64米,高3.8米,桥面净宽7.4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1986年修建。    涝泉桥  位于临涧乡大涝泉村西北,中型石拱桥。3孔~9米,桥 长42米,高3.4米,桥面净宽6.4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1981年修建。    临涧东桥  位于临涧乡临涧村东,中型砼板桥。12孔~6米,桥长91米,高2.7米,桥面净宽6.5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1972年,四海山部队投资修建。    车枣路(车庄~枣梨)有中桥2座,小桥5座(共长89.18米)。    后河桥  位于山阴乡下后河村东,中型斜石拱桥。5孔~8米,全长59.08米,高2.65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下部结 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86 年。    山阴桥  位于山阴乡山阴村,中型石拱桥。3孔~8米,全长30.5 米,高2.8米,桥面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75米。下部结构重力式桥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建于1986年。    资红路(资邱~红石岭)有大桥1座,中桥1座。    红石岭桥  位于地方镇红石岭村东。全县最长的双曲拱大型石拱桥,12孔~20米,全长363米,高7.9米,桥面净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桥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20吨,挂- 100吨。1986年修建。    石井桥  位于资邱乡石井村西南,中型石拱桥。9孔~8米,全长95米,高5.1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0.85米。下部结构为重力式墩,U型桥台。载重量汽-15吨,挂-80吨。1987年建。    火车站进站公路桥梁   境内火车站进站公路有2座小桥:温水火车站进站路,小桥1座,长10米;地方火车站进站路,小桥1座,长6米,均为1986年修建。

第三节  铁路桥

兖石铁路在平邑县境内有主要桥梁(大、中型)18座,其中大型桥梁4座,共长1088.33米,中型桥梁14座,共长813.91米,另有小桥18座。分别建于1981~1983年间。

第四节  涵    洞

国道涵洞   327国道平邑县境内共有涵洞54处,731.8米,其中倒虹 吸19处,264.8米,防护工程42处,151.03米。    省道涵洞   石兖线(016省道)平邑县境内沿线有涵洞47处,658.91 米,其中倒虹吸2处,23米;漫水工程1处,40米;漫水桥1处,100米; 防护工程23处,3685.6米。岚济线(017省道)县境内有涵洞54处,388.8 米;防护工程6处,271.3米。新枣线(036省道)县境内有涵洞142处,1781.25米,其中倒虹吸19处,398.2米;防护工程34处,6205.08米。枣徐线(037省道)境内有涵洞56处,548.77米;防护工程24处,2970.2米。 平滕线(068省道)县境内路段有涵洞34处,337.05米;漫水工程4处, 398米,其中漫水桥2处,52.3米;防护工程4处582米。    县乡公路涵洞   南大路(南阳~唐村岭)有涵洞8处,116.4米。柏埠路(柏林~埠阴)有涵洞8处,49.6米;过水路1处,50米,宽6米。董泗路(临沂市董家官庄~泗水)平邑境内路段有涵洞64处,586.4米;漫水 桥(路)2处,399米(桥长9米);倒虹吸1处,12.1米;防护工程6处,333米。平保路(平邑~保太)有涵洞1处,91.1米;防护工程2处,143.5米。 铜昌路(铜石~昌里)有涵洞22处,181.9米;防护工程6处,1326米; 过水路1处,7.7米。大围路(大洼~东围沟)有涵洞46处,434.3米;防护工程6处,6556米;过水路1处,37米。柏万路(柏林~万寿宫)有涵洞 6处,37.3米。海大路(海螺寺~大三阳)有涵洞20处,138.6米;防护工 程5处,5577米;过水路1处,205.4米。铜彭路(铜石~彭泉)有涵洞16 处,87.5米;过水路2处,26.3米。千王路(千行庄~王家庄)有涵洞18 处,130.6米;倒虹吸1处,40米;防护工程2处,450米。地庞路(地方~ 庞庄)有涵洞162处,1726.62米;防护工程25处,3939米;倒虹吸1处, 50米。车枣路(车庄~枣梨)有涵洞73处,623.2米;漫水桥2座,135米。 资红路(资邱~红石岭)有涵洞29处,261米;防护工程5处,1227米;倒虹吸2处,22米;过水路1处,长50米,宽8.5米。火车站进站公路共有涵洞5处,34.2米,其中温水火车站进站路有涵洞4处,25.2米;地方火车站进站路 有涵洞1处,9米。兖石铁路平邑境内路段共有涵洞85处。

第三章  运    输 第一节  运输工具

建国前,民间运输工具主要有独轮拱车、二把手推车、轿及毛驴等。1929年境内始有自行车。1931年,滕县靳世科首次在平邑大集拉黄包车(俗称东洋车),多为政界人士、当地富商、富户乘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独轮拱车成为人们支援前线的重要运输工具。    全国解放后,交通工具不断改进。50年代初,开始使用胶轮手推车,小胶轮地排车,亦有少量马车运输,后逐渐在民间推广。特别是人畜力地排车至今仍为服务性行业运输的主要工具之一。1956年,县搬 运社购进人力三轮车3辆,用于接送旅客,1962年停止使用。1967年,县 运输公司用195型柴油机作动力改制机动三轮车,可载重2吨,至1982年被淘汰。    1959年,县内购进第一台拖拉机。1966年,县人民医院首次购进跃进牌救护车1辆。1968年,县运输公司购进解放牌货车1辆,载重量4吨,用于运输。1973年,临沂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在平邑建立汽车10队, 配客车5辆,经营公路客运业务。1980年,县委首次购进上海牌轿车1辆。进入80年代,各种客货运输车辆不断增加,吉普车、轿车、面包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已成为人们客货运输和代步工具。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各种机动车辆4622辆,其中汽车523辆,内有客车38辆,货车334辆,吉普车98辆,轿车45辆,特殊用车8辆;拖拉机3005台;各种牌号摩托车649辆,轻骑445辆。

第二节  货    运

民间运输   建国前,民间 货物运输,以短途为主,季节性强,货主临时募人,运价不定。解放战争时期,民间运输把支前中的货物调运和群众运输生产结合起来,保证了前线的胜利和解放区建设。50年代初,民间运输仍为个体、分散的季节性运输,运输工具多以排车为主,运输人员三五成 伙,自联货源,运价面议,出发无定时,朝聚暮散。运输人员多集中在平邑、仲村、铜石、地方、白彦、临涧等大集市。农业合作化后,集体富裕村庄开始购置马车、排车,组织运输队。1956年,全县有运输队18个,人力车96辆,完成货运量32166吨。1958年9月,成立县运输指挥部,抽调马车58辆,排车252辆,胶轮推车2378辆,木轮推车1269辆, 组成12个小车营,一个马车连,4个排车连,运输钢铁、矿石、煤炭、粮食等物资。是年,完成货运量62640吨。1980年,民间长年运输队有人畜力地排车191辆,拖拉机27台,小胶车队10个,262人。临时运输车队有人畜力车55辆,拖拉机117台。长年参加营运载货汽车42辆,各种型号拖拉机968台。1985年,社会营运载货汽车108辆,其中个体联户45辆,180个吨位。各类型拖拉机658台,其中个体346台。1988年,社会运输载货汽车227辆,771.5个吨位,其中个体联户载货汽车42辆,168.5个吨位, 其它机动车192辆,其中个体190辆。各种型号拖拉机1683台,2957个吨位,其中个体1651台,2897个吨位。完成年货运量732432吨,周转量59832592吨公里。    专业运输   专业运输包括国营、集体和非交通系统的专业运输。    国营专业运输  始于1949年4月,营运路线为兖州至临沂路段。1951年2月,蒙山、平邑、泗水、曲阜等县由临沂汽车运输公司营运。同年7月,平邑至兖州货运归临沂汽车运输公司承运,平邑至滕县货运归济宁运输公司承运。1958年8月,平邑至济宁地区各县的往返货运,平邑至滕县的货运由济宁交通局营运。1959年7月5日,县设立调度区,人员由地区派驻,负责平邑至兖州,费县至兖州,平邑至滕县,平邑至蒙阴等长途干线的运输任务。1960年,临沂地区汽车五队派驻平邑,与汽车站合并,时配货车21部,103个吨位。1973年8月,临沂汽车运输公司在平邑县建立汽车10队,时配车20辆,114个吨位。是年9月正式营运, 当年完成货运量25670.6吨,货运周转量1926112.2吨公里。1979年,国 营专业运输完成货运量91515吨,周转量8671508吨公里。1985年,临沂 汽车10队有载货汽车23部,102个吨位,完成年货运量42143.4吨,周转 量5367211.9吨公里。1988年,有载货汽车25部,103个吨位,完成货运量44897.3吨,周转量5729141吨公里。    集体专业运输  县运输公司是平邑县最大的集体专业运输车队。    1960年,该公司有排车180辆,驴拉斗小四轮19辆,马车4辆,年货运量17264吨,周转量276219吨公里。1964年,为增加运输量,改制排车回空大杠。1967年,以195型柴油机为动力改制三轮柴油车6辆。同年,购置解放牌载重4吨汽车1部。1973年,有地排车17辆,三轮柴油车16辆,货运汽车5部。是年,县运输公司货运汽车发展到34部,完成年货运量 49605吨,周转量为744220.72吨公里。全年安全行驶1518351公里,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63%,千吨公里成本率下降100%,车吨月产提高14%,年创利润216031元。1985年,有货运汽车42部,挂车42部。年货运量 41500吨,周转量5778000吨公里。1988年,拥有汽车49部,挂车49部,完成年货运量65100吨,周转量11291000吨公里。总收入220.17万元,年 利润18.6万元。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1985年以原平邑城关车队组建。有汽车6部,26个吨位,挂车6部,26个吨位。1988年,货运量0.24万吨,周转量23万吨公里。    非交通系统车队运输  1977年后,一些大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原为本单位生产服务的车辆,经过逐步更新,添置新的运输工具,承运能力逐渐提高,除为本单位生产、服务外,还将多余车辆兼营社会服务性运输。1988年,全县有非交通系统车队10个,拥有各种载货汽车68部,265.5个吨位,挂车23部,91个吨位。其中县第二水泥厂车队, 1977年组建,1988年有货运汽车23辆,92个吨位,挂车8辆32个吨位。年货运量3.8万吨,周转量65万吨公里。县粮油运输公司车队,1985年3月组建,有各型号大吨位货车14部,85个吨位,挂车1部,4个吨位。1988年,货运量1.8万吨,周转量276万吨公里。县电业局车队,1977年11月组建。有汽车3部,11个吨位。属非单独性经济核算的专业性运输车队,对外一般不承运业务,只兼营行业性运输。县肉联厂车队,建于1979年4月。拥有汽车7部,22.5个吨位,机动三轮车1辆,0.5个吨位。1988年, 货运量04万吨,周转量27.2万吨公里。县家俱厂车队,组建于1985年 8月。拥有汽车6部,18个吨位,挂车2部,8个吨位。1988年,货运量0.1万吨,周转量11万吨公里。县化肥厂车队,始建于1980年2月,拥有汽 车3辆,7.5个吨位,机动三轮车1辆,0.5个吨位。1988年,货运量0.9万吨,周转量60万吨公里。县造纸厂车队1985年7月组建,拥有汽车5 部,28.5个吨位,挂车3部,15个吨位。拖拉机2台,4个吨位。1988年,货运量1.5万吨,周转量107万吨公里。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车队,建于1979年1月。有汽车5部,14个吨位,拖拉机2台,4个吨位。1988年,货运量0.21万吨, 周转量64万吨公里。    铁路货运   平邑站年运输能力要求1800万吨,设计2000万吨,通过能力要求38对列车,设计为40对列车。区段货运量近期上行161万吨,下行1264万吨。近期货运列车18对,其中摘挂2对,零担1对,直通13对。区段列车2对,单线储备率20%。县境内年货运量为405万吨。发送物资主要有钢铁、矿建、水泥、粮食及其他各种物资。到达物资主要 有煤炭、石油、钢铁、矿建、木材、化肥、食盐及其它物资。年货发送量18.7万吨,年货物 到达量21.8万吨。

第三节  客    运

公路客运   1936年底,济宁至费县路段通行客运汽车,时途经平邑大街,车来售票,乘人稀少,车次来往不定。晴天通车,雨天停运。1938年,因战乱客运班车通行中断。1940年,恢复通车。1943年,日伪华北交通公司兖州营务所,在平邑设立汽车客运代办站。1944年中断,1948年恢复。1949年冬,设立平邑汽车站。主要客运路线西至兖州,东到临沂。1956年3月,新开辟平邑至孙村客运线。7月,又新开辟平邑至滕县客运线。1959年,长途客运线完成年客运量83387人次,周转量4653433人公里。1973年8月,临沂汽车运输公司在平邑建立汽车10队,时配客车5辆,有客座190个。是年,完成客运量29112人次,运客周转量1978794人公里。1978年,平邑汽车站有客车11辆,客座405个,长途客运线路5条。完成年客运量431454人次,客运周转量183790人公里。县内短途客运发展较快,全县15个区大都有班车通行。1984年,平邑汽车站客车增加到16辆,客座 647个,其中通道车1辆,东风车3辆,中棚12辆。长途客运线路有平邑至临沂、兖州、蒙阴、沂水、张店、莒南、济南、邹县、滕县、枣庄等10条,全长2176公里。城乡线路有6个班次,总长1070公里,住宿点5个,主要线路有平邑至大洼、郑城、白彦、临涧、岐山、上冶。日始发车32个班次,过路车34个班次。日均客流量2400人,年客运量693960 人次,客运周转量30748548人公里。1985年,平邑汽车站有客车22辆, 客座1338个。日始发车38个班次,过路班车76个班次,日均客流量2700 余人,完成客运量1002794人次,周转量46385655人公里。1988年,平 邑汽车站营运长途线路11条,日始发班车43个班次,日均客流量3500多人。年客运量1311282人次,周转量75192396人公里。有客车29辆, 1354个座位。年客运量1570462人次,客运周转量87592396人公里。    1984年12月1日,平邑镇高泉村村民首次购买客车1辆,开始个体长途营运。1985年,个体联户客车发展到5辆,134个座位。1988年,全县个体客车9辆,230个座位。    1983年,城关镇3人合伙购买第一辆机动三轮车,开始在汽车站前, 从事短途客运业务。1988年,城乡个体,联户共购买机动三轮车50辆,从事县乡村间客运。同时,摩托车、人力三轮车也在汽车站、火车站接送过往旅客。    铁路客运   1985年12月31日营运开始。 1986年,开通济南~石臼所普通客车1对 (1988年改为普通快车);济宁~临沂普通客车1对(1988年改为兖州~ 石臼所)。境内四站年吸引旅客58.2万人,年发送旅客27.28万人。

第四节  运输管理

建国前,县内运输业被封建把头操纵,无即定章程,也没有固定运价。建国后,废除交通运输中的封建制度,稳定运输市场,贯彻中央制定的“三统(统一货源受托,统一平衡安排,统一计费标准)管理制度,运输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繁荣。1959年,县交通局对县内的长短途运出、运入物资的托运计划进行审查,编制季、月报表。1960 年,按照先中央后地方,先区外后区内的运输原则,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效能,建立托运计划制度和运输生产平衡制度。1963年10月,建立城关交通管理站,开办运输管理业务。规定:凡参加运输的马车、人力车,由交通管理站进行编组、编队,加强管理。运费结算,凡专业民间运输合作社车队,由搬运合作社负责统一结算,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马车、人力车及民间运输车队运费,由交通管理站负责结算。 1964年7月,建立地方交通管理站,1967年撤销,其业务交城关管理站代办。1975年,对民间运输人员和车辆发放运输证和牌照, 无证无牌照人员一律不准参加民间运输和装卸工作。1976年,全县 办理运输证和牌照参加营运的车辆有:地排车2297辆,手推车21124辆, 拖拉机311辆。1978年5月,恢复地方交通管理站。同时,新建仲村、保太、柏林、铜石、流峪、白彦、临涧等7个交通管理站。1979年8月,县联运办公室开展联 运业务,实行一车一票制度,运费结算由联运办公室统一结算。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和社队自有车辆(包括拖拉机),凡搞营运性运输,一律向联 办报送托运计划,实行装车通知单。1981年,撤销流峪、保太交通管理 站。1982年,增设东阳、保太、丰阳、魏庄、流峪、郑城、武台、卞桥等8个交通管理代办站。1984年,贯彻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执行国 务院关于农民个人或联户购买机动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的实施办法》,农民个人或联户购买的机动车辆船只和拖拉机从事营业性运输,向规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向税务部门办理纳税登记,领取登记证,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理保险业务,取得投保证明方可营运,凡从事客运,客运路线须经县(市) 级交通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报地市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方可营运。是年,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运输业户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交纳的管理费由交通管理部门代收。其标准为:汽车每月每吨收管理费8元,拖拉机每月每吨收管理费5元,其它机动车辆参考执行。1987年8月,交通管理人员统一着装,实行全行业管理,执行“统 筹、协调、服务、监督”的八字方针。维护交通运输秩序,保证货畅其流,客便于行,提高社会效益。是年,撤销8处交通管理代办站。 1988年,全县有城关、仲村、白彦、铜石、郑城、保太、卞桥、地方、临涧等9处交通管理站。

第四章  公路养护 第一节  干线公路养护

干线公路的养护由县公路管理站负责。建国初,实行道班养护制。每2.5公里路段设道班工人1名;每40公里路段设路政干事1名。时设路政干事1名,养路员15名。1953年,组建地方、铜石、桥头庄和毛家庄4个养路工班(俗称道班房),共有9个养路组,34名养路员。实行“民工建勤”、“工群共养”制。1956年,设群众养路组9个,均以公路沿线社、队为单位组建,固定人员较少,每公里1~2名。群众养路员以养护路面为主,农忙时回社、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随队记工分。1962年,岚兖路(今327国道)增设养路工班1处。全县5处养路工班,共有养路工人41名,另有群众养路员58名。1969~1980年,先后新组建柿树沟、张庄、沙庄、流峪、东阳、牛家庄、武台、仲村等8处养路工班。全县12处养路工班有群众养路员201名。1983年,根据山东省交通厅《公路养护定员标准》,调整公路养护组织,制定“包干合同”。各养路工班实行“投资包干,独立核算”和“四定一奖”制度。1986年,“养路工班”改名为“养路分站”。1986~1987年,新建郑城、庞庄、石崮庄3个养路分站。到1988年,平邑县公路管理站共辖15个养路 分站,有干部、职工106人,群众养路员236人。

第二节  县乡公路养护

县乡公路养护组织由县交通局管理,按路段分属各交通运输管理站群众养路员具体负责。1965年,全县共组织县乡公路养护组49个,群众养路员110人。1975年,全县县乡公路183.4公里(包括乡村公路),由 111个生产大队负责组织养护,共有群众养路员191人。1978年,全县9个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所共管理33个群众养路组,有群众养路员187人。1982年,各路段实行公路养护责任制。到1988年,全县共有县乡公路15条,共长201公里,养护里程179.01公里。8个交通运输管理站管辖9个养路队,共有群众养路员185名。    1957年前,县内养路员工主要使用铁锨、铁镐、扫帚等简易工具,效率不高。1958年,使用“三角回沙器”,养护工效大为提高。1971年,新添置8马力拖拉机和“改革三轮车”。1978年,革新改制了 推沙器,工效提高10倍以上。1979年,改制了自动翻斗车和1.35吨小型 压路机,其它养路工具也有很大改进。1988年,共有筑、养路机械18台,其中 汽车6辆,拖拉机8台,压路机4台,基本实现了养路工具机械化。

第三节  道路绿化

建国初期,境内行道树多是公路沿线群众自己购买树苗,自行栽植,自行管理。后由国家购买树苗,动员养护员、机关团体、学校栽植,由公路养护员管理。1956年开始干线公路绿化,由国家购买树苗,公路养护员及沿线生产队出工栽植,养护工人进行管理。此后,凡新建公路路段,均在翌年春栽植行道树。栽前,制定计划,周密安排, 做到地段落实、苗源落实、树株落实。新植(或更新)行道树树苗,胸径须达3厘米以上,高度须达3米以上。栽后,划分责任路段,分工定人,加强管理。做到防伤皮、防倒枝、防留杈、防头小。及时防虫、治虫、浇水培土,保证成活率在80%以上,成树后无明显空白路段。

第四节  养路费征收

公路养路费征收,根据“以路养路,征收专用”的原则,实行统 收统支,统一管理。    平邑县养路费征收工作始于建国初期。当时,只征收畜力车养路费。因征收范围小,业务简单,征收数额亦很少。公路站未设专职征 收员,由站内会计代管此项工作。征收养路费标准是:小驴车每月缴纳养路费1.5万元(旧人民币);马车每月缴纳养路费3万元(旧人民币)。1956年,县搬运合作社成立后,其缴纳养路费的费率是每月每车运费的6~8%。1970年,公路站设专职养路费征收干事1名,负责全县养路费征收业务。是年,征收养路费2万余元。此后,随着运输工具的不断更新,机动车辆逐年增加,养路费的征收范围逐渐扩大,征收业务逐步增加,征收数额亦逐年上升。1979年,全县养路费征收额34.65万元,是1970年的17倍。1985年前,汽车养路费的征收标准是:主车每月吨74元,挂车每月吨37元,拖拉机、革新车每月吨24元或按运费的6%征收;县运输公司的货运车则按其运费收入的12%征收。1985年以后,汽车按 主车月吨115元,挂车月吨58元计征,参加营运的三轮摩托车按每月45元征收养路费;拖拉机按每月吨45元,畜力车按每月3元进行征收养路费。1985年,全县征收养路费241万余元。1987年下半年,县内拖拉机养路费征收业务由县公路站移交给县交通局办理。是年6~12月,县交通局征收养路费44万元。1988年,县公路站设养路费征收科。是年,全县共征收公路养路费324万元,其中县交通局征收养路费105万余元。

第五章  交通监理 第一节  交通安全监理

交通安全宣传   1956年后,随着运输车辆的增多,交通安全宣传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有关部门经常利用会议、黑板报、宣传画、文娱演出进行宣传。教育群众不要在公路两侧行道树下乘凉睡觉;不要在公路上放牧牲畜等。对违犯交通规则者,随时进行教育。1965年后,临 沂地区交通局每年派文艺宣传队来本县演出宣传交通安全的文艺节目;本县也印发《关于加强公路和水上交通秩序,确保交通安全的通知》,放影《交通安全常识》幻灯片等。1972年,成立县安全委员会,各公社建立安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交通安全情况,解决交通管理上的有关问题。1976年,县交通监理站成立后,从宣传交通法规安全常识入手,利用广播、宣传车、电视、电影等宣传工具,到农村、厂矿、学校巡回播放。每年平均播放50余场。    交通安全联组   1978年,学习洛阳“交通安全联组”的经验,全县组织了4个安全联组,经过不断地充实、完善,到1986年,安全联组 发展到32个。1988年,达42个。每个联组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设有正、副组长,负责联组的各项活动。安全联组每月活动一次,组织驾驶员学习交通法规、安全常识及交通方面的业务知识,加强对驾驶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驾驶员考核培训   建国后,随着社会车辆的急剧增加,驾驶员队伍亦日益庞大。1973年,本县各种机动车驾驶员283人。1985年,全县驾驶员达到2528人。到1988年,各种机动车驾驶员达5805人,其中汽 车驾驶员1078人,大型拖拉机驾驶员2365人,中、小型拖拉机驾驶员854人,简易三轮车驾驶员487人,摩托车驾驶员529人,轻骑驾驶员492人。    1980年前,驾驶员考核均在临沂地区监理所进行。1980年,对拖拉机驾驶员的考核,下放到县监理站办理。1986年5月,对摩托车、轻骑和机动三轮车驾驶员的考核,也下放到县监理站办理。凡车主办理驾驶证,必须首先凭单位介绍信到县监理站领取驾驶员体检表,办理学习证,参加学习,接受培训。学习期满后,再凭单位介绍信到监理站办理报考手续,经监理站审核后,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理论和技术考试。合格者由交通监理部门发给驾驶证。1988年,全县共核发机动车辆驾驶证1208个,其中拖拉机驾驶证704个,简易三轮车驾驶证227个,摩托车、轻骑驾驶证227个。    路检路查   1976年,交通监理站建立后,组织法定人员上车、上路,整顿交通秩序,纠正违章,清除路障。对事故多发地段重点把守,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1980年,对公路沿线进行检查,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1985年10月15日,在平邑召开岚兖路西段5县(兖州、曲阜、泗水、平邑、费县)安全联防会议,签订了《联防公约》,加强交通安全工作,堵截逃跑肇事车辆,压缩交通事故发生。1986~1988年,路 检、路查人员重点清理县境内6条干线公路上的隐患路段,清除违章建 筑230余处;清理小贩摊点1500余个;整顿集市6处;撤掉妨碍交通视 距的广告牌200余块。同时,还整顿了停车场及非机动车看车处,设立个体客车停车场。在干线公路上设立标志牌和安全标语牌120余块, 过路标语4处,规划道路标线10公里,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

第二节  车辆审检

车辆入户   1980年,拖拉机入户手续,由临沂地区交通监理所下放到县交通监理站办理。凡车辆已固定使用的单位或个人,符合申领规定,经初检合格的车辆即可核发正式号牌。1986年,摩托车入户手续亦由地区下放到县交通监理站办理。到1988年底,全县机动车入户1082部,其中拖拉机入户501部,摩托车、轻骑入户共439部,简易三轮车入户142部。    车辆审核   1957年前,机动车辆较少,当时监理业务主要是为人、畜力车发放牌证。1958年,为不使人、畜力车停放时妨碍交通,在岚兖公路沿线设5处人力车停车场。1960年,为保证交通安全,运输线 路畅通,监理干事配合各有机动车单位,进行监督、检查。1964年,贯彻执行《汽车运输安全生产试行条例》,对社会上41部客、货车和临沂运输公司驻平邑县的汽车五队的42部汽车进行审核,审核结果合格率达95%以上。1973年对全县机动车普遍进行审核。大拖拉机36台,合格率97%;小拖拉机56台,合格率94.3%; 摩托车15辆,合格率92.3%;汽车53辆,合格率96.2%;各种革新车辆,合格率100% 。1976年8月,县交通监理站建立,监理工作开始走向正轨。监理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检验车辆,核发号牌和行驶证,监督保修质量, 掌握机动车辆的分布、异动情况。根据《机动车管理办法》和《交通规则》的规定,对已领有牌证的机 动车辆每年进行一次审核,掌握机动车的动态,督促有车单位和个人加强对车辆的 维修、保养,使车辆经常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确保行车安全。机动车年审多采用逐车检查的方法,每年多在4~5月进行。1986 ~1988年,平邑县机动车辆参审率和参审合格率3年均在95%以上。

第三节  交通事故处理

建国初期,机动车辆较少,很少发生交通事故。1957年1~6月, 全县共发生交通事故6起。1958年,全年发生交通事故11起,其中翻车事故6起,碰坏人力车事故3起,死亡1人,重伤1人,轻伤4人,经济损失 5000余元。1961年,发生交通肇事13起,其中翻车3起,压伤、碰伤3人,撞车2起,旅客跳车(死1人)1起。1962年,发生交通事故14起,死1人,伤 8人,经济损失3176元。据1971~1975年不完全统计,全县发生交通事故54起,死亡8人,重伤8人,轻伤15人,经济损失2万余元。1976年8月, 县交通监理站建立后,县内交通事故处理由监理站负责,对违章肇事司机依监理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吊扣注销驾驶证,罚款或行政拘留等处分,对造成重大事故者,报请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978年,县政府成立了由公安局、交通局、车站、县运输公司、 农机局5个单位组成的县安全委员会和4个社会车辆安全联组。 1976~1985年,境内共发生交通事故518起,死亡160人,重伤364人,经济损失430333元。1986~ 1988年,共发生交通肇事189起,死亡68人,处理交通肇事责任者175人, 其中追究刑事责任的2人,处以治安拘留的13人,治安警告的8人,扣证罚款的152人。

第六章  邮    政 第一节  邮运线路

干线邮路    1948年,兖州至临沂的邮政干线由人工转运。1949年,改为马车转运。1953年,开办了兖州至临沂委办汽车邮路。1960年3月,改办自办汽车邮路。    支线邮路   1948年10月,县邮电局迁进平邑镇后,开辟3条支线邮路。其中平邑至唐村,全长15公里;平邑至昌里,全长25公里;平邑至王崮山,全长30公里。当时,支线邮路全为徒步运邮。1952年,增开平邑至保太支线邮路1条,全长10公里,此时4条支线邮路均改为自行车运送。1956年11月,又开办了平邑至仲村、武台;平邑至柏林、卞桥; 平邑至铜石、地方;平邑至郑城;平邑至唐村、临涧;平邑至丰阳; 临涧至白彦等7条支线邮路。1960年将原有支线邮路调整为6条。第1 条从县邮电局经仲村至武台返回,全程35公里;第2条经保太、柏林至卞桥返回,全程长50公里;第3条从县邮电局至郑城返回,全程60公里;第4条从县邮电局,经过唐村至临涧返回,全程70公里,第5条从县邮电局至丰阳返回,全程13公里;第6条是白彦邮电支局去临涧邮电支局自取邮件。1965年,县邮电局分发给各公社邮电支局的邮件改由汽车站托运。从1970年开始,将汽车站委办的邮件改为自办邮运,邮电局用汽车、三轮摩托车载运邮件,分两条支线邮路运送。第1条是从县邮电局出发,经仲村、武台、保太、柏林至卞桥邮电支局返回,全程100公里;第2条从县邮电局出发,经丰阳、临涧、白彦、魏庄、郑城、流峪至东阳邮电支局返回,全程110公里。    城乡邮路   1948~1965年,县城设投递员1人。1966年增加到2人。分两条邮递路段,板桥路以东以西各为1条邮递路段。1986年8月,投递员增加到3人。城内分东西北3条投递路段。浚河路南、板桥路以东为东路段;板桥路以西为西路段;莲花山路为北路段。东路段有88个投递点,全程长23公里;西路段有106个投递点,全程长22公里,北路段有95个投递点,全程长22公里。    乡村投递路线,1948~1952年共计18条。1953年8月,增加5条。后又增划14条,共有乡村投递路线37条。1956~1985年,经多次调整,全县共有乡村投递路线41条,全程长1594公里,乡村投递员37人。1987年, 共有乡村投递路线46条,全程长1895公里,有乡村投递员34人。1988年, 对乡村邮路进行合理调整,新增投递路线8条,共计54条,全程长1877公里。

第二节  邮政业务

业务项目   1942年6月,费南县战时邮局(平邑县战时邮局前身)成立。后实行“邮、发”合一,将大众日报社费南分销处并入邮局,自此,邮政业务主要是担负报纸及信函投递。1947年,因 解放战争所需,邮情合一(邮局和军队情报站合并),主要任务为军事通信,侦察情报。1948年,恢复收费信函业务,有平信、挂号信、印刷品、名信片4种。1949年,开办普通包裹、普通汇款。1950年,增加代售税花,代销书画及刊物订销业务。1951年,开办征询和代购商品业务。1952年,增办国际挂号、信函、国内保价信函、保价包裹、快递保价小包业务。1956年,开办电汇业务和代收货价业务。1957年,政府机要通信交给邮局代理。1960年,增办特种挂号信函。1979年,增办乙类保价包裹、国际包裹。1980年,设立报刊零售部。1986年8月,开办邮政储蓄业务。    业务量   1949年,出口函件1289万件,出口包裹908件,出口汇票1385张,订销报纸累计110000份。1957年,出口机要文件2333件。1987年,出口函件112.93万件,出口包裹2.07万件,出口汇票2.67万张,出口机要文件789件,订销报纸累计1014.09万份,杂志41.70万份。1988年, 邮政出口函件116.40万件,出口机要文件768件,出口包件1.90万件,出 口汇票2.91万张,订销报纸累计1040.33万份,订销杂志期刊累计62.74万件。

第七章  电    信 第一节  电    话

长途电话   1953年8月24日,开通由滕县邮电局经转的长途电话,办理电话业务。12月,架通平邑县至临沂一对实线长途电话线路。1964年,开通平邑至费县、泗水长途电话线路,安装长途电话会议 机2部。1973年,增设平邑至临沂3路终端载波机。1984年11月,开通平邑至泰安、济宁长途电话线路。1986年,新增半自动平邑至临沂电话线路1条,增设长途电话交换机1部。1987年,增设平邑至兖州、济 南长途电话线路,增添12路载波机1部。长途电话业务量,1953年通话单447张,1965年12964张,1978年33024张,1988年98877张。1988年长途电话费收入315032元。    市内电话   1953年10月,县邮电局接收部队移交的1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部。当年,在县城架设邮电局至县政府、县酒厂两条空明线路,杆线长2杆公里。县政府、县酒厂各安装电话单机1部。1957年, 杆路长增至10杆公里,架空明线38对公里,电缆0.6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40对公里。增设磁石电话交换机1部,总容量100门。市话装机67部,年市话费收入5506元。1965年,杆路长度21杆公里,架空明线49对公里。电缆1.3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105.3对公里。增设磁石电话交换机2部,容量350门。市话单机133部,年市话费收入10002元。1975年,杆路长度46杆公里,架空明线108对公里,电缆3.5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200对公里。增设10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部,市话单机244部。1983年,长途、市话、农村电话机台分设,市话交换机容量710门,市话装机329部。1988年,杆路长14杆公里,架空明线26对公里。电缆 18.8皮长公里,电缆芯线20.8对公里。设管道1管公里,2孔公里。市话装机845部,年市话费收入134620元。    农村电话   1956年,开办农村电话业务,当年安装农村电话3部。1957年11月,架通5条通往全县17个区、乡驻地的农村电话线路,杆路总长238杆公里。架空明线238对公里,安装电话28部,年农话通话单11200张,电话费收入7500元。1958年,8处邮电支局安装磁石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0门。1965年,增架杆路总长860杆公里,架空明线638对公里。装有磁石电话交换机的邮电支局(所)达12所,电话单机142部,年电话通话单107160张,农话费收入47951元。1975年,杆路总长增至 1267杆公里,架空明线1068对公里,15处公社邮电局全部安装磁石电话交换机,农话单机265部。1978年,增设农村电话会议机2部。1981年,农话单机419部。1988年,农村中继杆路162杆公里,农话中继线条323对公里,用户电缆25.4皮长公里。共安装磁石电话交换机16部,总容 量820门,农话单机614部。全年农电通话单389093张,农话费收入 519392元。

第二节  电    报

1953年8月24日,开通平邑至滕县人工话传电报。9月,改人工话传为人工电键收发,当年拍发电报658张。1964年,增设无线电收发报机1 部。1965年,拍发电报9804张,1978年,拍发18588张。1981年,增设电传收发报机2部。1982年,新设载报机1部。1986年,增加4路插报机1部,自动发报机2部,电传打字机1部。1987年,新增短波发信机1部。1988 年,增加全电子电传机2部,年发报总量达82309张,是1953年总发报量的125倍,电报费收入167244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平邑县委 平邑县人民政府  承办: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9-4211087  举报邮箱:pyzwgk@ly.shandong.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260031  鲁ICP备05027550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602371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