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地方组织
第一节党组织建立与发展
今县境内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是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建立的。1932年3月,在费县师范讲习所读书的李伯瑾(李锡瑜,贾庄人)、诸葛昌林(西西皋村人)和在临沂三乡师(山东省立第三乡村师范)读书的鲍天仇(鲍衍钦,鲍家坡人)、唐军(唐绍,仲村镇人)各自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7月,李伯瑾返里,秘密地发展党员,至1933年春,先后介绍王儒珍、王绍安、王绍英、李锡路、刘玉伦、刘玉成、孙宝璧等人入党,分别在贾庄、武安建立党小组。与此同时,诸葛昌林、高锡贵分别在西西皋村和石崮庄建立党的小组。1933年春,鲍天仇、唐军在仲村介绍郝存友、刘瑞新(刘结挺)、齐克让、张超民、吴鸿立、郝存印等人入党,并在鲍家坡建立党小组。除鲍家坡党小组归临沂三乡师党支部领导外,其他小组均属郯城党组织领导。至1933年夏,境内有党支部1个,党小组5个,党员30余人。此为境内党组织第一个发展时期。
1936年,境内党组织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费县师范讲习所读书的平邑籍青年学生赵光(赵广德)、王力生(王桂艳)、王依群(王瑞昌)、李平、李朴、李堂彬、李祖恩、张立鳌等人,由当时在讲习所任教的省委宣传部部长林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党员不断增加,同年10月建立中共费县支部,王宗一任书记,崔晓东、李祖恩为委员。年底,林浩离费赴济,又在行前组建了中共费县工委,王宗一任书记,崔晓东、王力生、李祖恩、张云鳌为委员。1937年7月,境内有党员50余人,设县级工委1个,党支部1个,党小组10个。同年底,境内各地党组织相继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但都在顽强地独立开展工作。
1938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率省委机关及四支队进驻柘沟,恢复党的组织活动,重新建立费县工委。省委宣布,费县工委现时的重要工作是恢复和整顿各地党组织,积极发展新党员。本月,中共地方中心支部成立,赵光任书记,时克、王依群为委员。6月,中共费县县委建立,同时建立了一、五、六4个分区委。
1940年6月,横穿境内的滋临公路被日军切断,山东分局决定以滋临公路为界分为费南、费北两个县,中共费县县委改称费北县委,辖上冶、卞桥、固城、保太、仲里5个分区委。至1945年12月,费北县委有分区委5个,党支部184个,党员3226名。费南县组建后,成立费南工作委员会,辖常庄、流峪、丰阳、山阴、天宝5个分区委。10月,正式建立中共费南县委员会,辖常山、福山、丰山、山阴、白彦、由吾、天宝、崇崮、历东9个分区委。
1943年12月,费南县改称费县后,费县县委辖常山(一区)、福山(二区)、营山(三区)、山阴(四区)、崇崮(五区)、丰山(六区)、天宝山(七区)、历东、黄山、岳朋(1945年8月划出)等分区委。1944年底,费县有分区委10个,党支部348个,党员3678人。
1946年1月,蒙山县建立,境内有仲里、保太、固城、卞桥4个分区委。1952年3月,蒙山县撤销,其仲里、保太、固城、卞桥分区委划归平邑县委。1947年9月,白彦县建立,辖有境内白彦、苗庄、山阴、临涧4个分区委,至1953年8月白彦县撤销,上述4个区委划归平邑县委。
1946年4月,中共平邑县委成立。时辖平邑、福山、营山、临涧、崇崮、丰山、天宝山、东阳、山阴等9个分区委,其中临涧、山阴两个分区委于1947年10月划归白彦县。1949年9月,平邑县委有分区委8个,党支部146个,党员2106人。1953年8月,平邑县委辖16个分区委。1956年设立中共平邑镇委,朱田区委划归费县,年底,全县共有16个区(镇)委,155个党总支,431个党支部,党员8759人。
1958年3月,全县16个区委调整为25个乡(镇)党委。秋,全县乡(镇)党委又调整为20个。1959年3月乡改公社,撤销常庄、固城、资邱、苗庄、天宝山、山阴6个乡党委,保留14个公社(镇)党委。1962年5月设立魏庄公社党委。1963年3月改公社党委为区党委,区委下辖公社(小公社)党委,时有区党委13个。至1965年12月,全县有党支部999个,党总支19个,党委95个,区委13个,党员1203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党的组织受到冲击。党的活动处于不正常状态。1971年,县第四届党代会召开,建立县委,随后,各公社相继建立党委。1976年底,全县有党委19个,党总支103个,党支部1264个,党员19506名。
1984年6月,全县15处人民公社党委改为15个区委,区委下辖65个乡(镇)党委。1985年8月,撤区并乡,建立26个乡(镇)党委。至1988年底,全县有党委31个,党组16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1495个,党员26610人。
第二节县级组织机构沿革
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
1936年11月,中共费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建立,王宗一任书记,李祖恩任宣传委员,崔晓东任组织委员。工委未设工作机构。1937年增补王力生、张云鳌为委员。1937年11月,费城暴动失败后,和中共山东省委失去联系,开始独立活动。1938年3月,山东省委及四支队进驻柘沟后,与失去联系的党员恢复组织关系,重新建立费县工委,张若林任书记,李柏瑾、王力生、王敬明为委员。
中共费县委员会
1938年6月中旬,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省委改称)书记郭洪涛率省委机关及四支队二、三团南下滕县途经仲村,主持召开中共费县工委部分成员会议,决定撤销费县工委,成立中共费县县委及部分分区委,县委隶属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12月,隶属中共中央山东分局,1939年7月隶属中共尼山特委。1940年6月,费县县委撤销。
中共费北县委员会
1940年6月,中共费县县委改称中共费北县委,县委常驻万寿宫、光固尧、大小公馆、猪尾巴沟一带,隶属中共鲁南区党委;1940年12月,隶属中共鲁中区党委;1941年8月隶属蒙山工委;1942年5月,隶属中共泰南地委,12月隶属中共泰宁中心县委;1943年9月,隶属中共鲁中三地委(泰南地委)。县委工作机构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军事部、民运部、敌工部、群委会、青委会、武委会。县委委员:刘次恭、徐元泉、崔晓东、张振华、李鲁生、张雄、刘光耀、李伯瑾、朱琳、马鸿祥、时克、李夫、刘希密、陆纵横。
中共费南县工作委员会
建于1940年6月,邸励任书记,工委常活动在常庄一带,隶属鲁南区党委。工委工作机构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工委委员:邸励、王新、张林夫、牛一萍。1940年10月,费县工委撤销。
中共费南县委员会及中共费滕工委
1940年10月,中共费南县委员会建立,先后隶属鲁南区党委、费南中心县委、鲁南区党委。张林夫、于康、周南先后任书记。县委工作机构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敌工部、群委会、武委会。县委委员:张林夫、于康、周南、马健、杜牧、汪亚民、阎化平、刘鹏、江林、赵选辰、王力生、李子敬、赵寿亭、安志诚、孙恕之、贾山。县委常驻常庄、蒲芦、丰阳一带。
1941年6月敌伪顽匪四面夹击费南,形势恶化。中共费南县委被迫撤到滕费交界地带活动。费南县和滕县部分区合并建立了中共费滕工委。张林夫任书记。费南县委机构即是费滕工委机构。8月,费南形势好转,费滕工委即撤销,张林夫率费南县委返回境内。
中共费县(费南县改称)县委
1943年12月,费南县委改称费县县委。先后隶属鲁南区党委和鲁南区党委一地委。周南、杨士法、木森先后任书记。县委工作机构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群委会、武委会、敌工部。县委委员:周南、杨士法、木森、马健、杜牧、汪亚民、安志诚、蔡得琪、张开诚、殷俊、赵寿亭、贾山、杨辛、孙恕之、刘鹏、刘砥石等。县委常驻蒲芦、流峪一带。
中共费滕边工作委员会(鲁南实验县)
1942年6月,中共鲁南区党委决定,将费南南部和滕县北部划出建立了费滕边实验县,又称鲁南实验县。隶属鲁南区党委、费南中心县委。党内建立了中共费滕边工委,李青、王韬先后任书记。工委设:组织部、宣传部、敌工部、各救会。1943年9月,形势好转,费滕边工委撤销。
中共费西工委(天宝工委)
1942年11月,鲁南区党委决定将天宝山区一带从费南县划出建立费西工委,又称天宝工委。隶属费南中心县委。工委未设立工作机构。1943年11月,刘桂堂部被歼,费南形势好转,中共费西工委撤销,其下辖的天宝分区委复归费南县委,由吾、大山分区委划归温河县委。
中共费南中心县委
1943年春,日伪顽加紧破坏费南抗日根据地,形势严峻。为加强对抗日根据地领导,统一协调费南、费西、费滕边三县的活动,便于对敌斗争,鲁南区党委在费南建立中心县委。统辖费南、费西、费滕边县工(工)委。一一五师民运部长李青任中心县委书记。中心县委和费南县委合署办公。1943年11月,刘桂堂部被歼,费南中心县委撤销。
中共蒙山工委
1941年8月,为了发挥蒙山战略要地的作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建立中共蒙山工作委员会。辖费北、费东两个县委。工委书记于杰,委员:于杰、徐元泉、鲁干。1941年10月,由费北行署主任徐元泉主持工作。工委未设工作机构,和费北县委工作机构合署办公。1942年3月,蒙山工委撤销。
中共蒙山县委
1946年1月,费北县和费东县合并成立蒙山县。县委常驻上冶、西荆埠一带。隶属鲁中二地委(沂蒙地委),1949年隶属沂水地委。县委在新中国成立前工作机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武装部、民运部;建国后工作机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民运部、农委、纪委。新中国成立前县委书记为:刘次恭、刘夏峰、赵长利;建国后县委书记为:赵长利、董林汉、杨梦浦、孙志瑗。1946~1949年县委委员:刘次恭、李伯瑾、时俊、魏化之、孙庆福、马鸿祥、张扬、陈东阜、朱晓、薛锐、鲁川、田守朋、刘夏峰、赵长利、杨诚、尚文东、李怒潮、马玉珍、高新矩、王桐。
中共白彦县委
1947年8月,鲁南区党委决定在平邑县、滕县、邹县、枣庄交界地段成立白彦县。隶属鲁南区党委一地委,1948年7月改属鲁中南四地委,1949年7月隶属尼山地委,1950年隶属滕县地委。县委开始驻洼陡,1950年5月白彦县和麓水县合并为白彦县,县委驻山亭。陶友亮、商向前、马俊卿、程之光先后任书记。新中国成立前县委委员:陶友亮、商向前、马俊卿、刘勇、黄华、黄岱生、袁振华、李子正、宋英、任一人。新中国成立前工作机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武装部、青委、农委、妇委;建国后工作机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民运部、农委、纪委。
1953年8月,白彦县撤销。
中共平邑县委员会
1946年4月,费县县委改称平邑县委。县委驻东阳、平邑一带。隶属鲁南一地委,1948年7月,隶属鲁中南四地委,1949年6月隶属尼山地委。1946~1949年,木森、刘砥石、王一民先后任县委书记。这期间的县委委员:木森、马健、刘砥石、黄逸滨、殷俊、江声、王林、王一民、刘鹏、林风伍、赵寿亭。工作机构设有: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武装部。
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中共平邑县委先后隶属滕县地委和临沂地委。工作机构: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农村工作委员会、县委党校、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增设县直机关党总支和妇女工作委员会,1956年先后设立财贸部、工业交通部、文教部、政法部和工会工作委员会。王一民、张季夫、刘杰、张亚滨先后任书记。
1956年5月~1966年5月,张亚滨、马秉伦、李守克先后任书记。1954年2月,县委始设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9人。1959年4月设书记处,书记处书记5人。1962年11月撤销县委书记处,改设书记、副书记。县委隶属临沂地委至今未变。县委工作机构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监察委员会、生产合作部(1960年2月撤销,1963年2月改设农村工作部)、党校、政法部(1958年撤销,1960年2月恢复、1962年7月又撤销)、文教部(1958年1月撤销)、财贸部(1962年5月撤销,1964年7月又设立财贸政治部)、工业交通部(1962年5月撤销)、县直机关党总支(1957年2月改称机关党委)。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区乡村各级党组织被“造反派”夺权,全县党组织陷入瘫痪状态。1968年2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人民武装部政委兼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县革委会取代了县委和县人委;接着全县各区相继成立区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区委和区公所。1970年3月,中共平邑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立,刘亚东兼任组长。1971年12月,县委职能部门由办公室、政治部、组织组、宣传组、党校等组成。这些工作机构同时也是革委会的工作机构。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1976年10月至1988年12月,郑文训、王培先、支玉斌、綦敦祥先后任书记。1984年2月,开始机构改革。县委工作机构逐渐健全,设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县级机关党委(1978年8月县级机关临时党委改称。1980年5月又改称县直机关党委)、统战部(1980年7月设立)、政法委员会(1982年6月设立)、农工部(1984年6月农委改称)、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2年3月设立党史办公室,1984年6月称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信访办公室(1986年6月设)、老干局(1985年9月老干科改称)、组织员办公室(1984年7月设)、企业政治工作部(1986年5月设,1987年10月撤)、机要科(1984年8月设)、调研室(1988年4月设)。
第三节历次代表大会
新中国建立前,本县未召开过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
1954年10月12日至16日,全县党的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直机关和各区党员负责干部134人。会议主要内容是传达贯彻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讨论通过了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业增产运动的意见。
从1956年开始,党的代表大会开始排列届次,自1956年~1988年,共召开了7次党的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5月中旬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00人,候补代表20人。
这次代表大会,由张亚滨代表前届县委作工作报告,大会总结了解放以来,党领导全县人民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党的建设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情况;提出了继续整顿、巩固、发展农业合作化、大力发展生产和肃清暗藏反革命的任务。
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选出委员20人,候补委员2人。
中共平邑县第一届委员会召开会议,选举常委7人:张亚滨、马绍仁、李中全、王洪奎、张凤楼、刘立生、王平安。张亚滨任书记,马绍仁、李中全任副书记。
大会还选举出席省第一次党代会的代表6人,候补代表1人。
中共平邑县第二次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7月26日至3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418名,列席会议代表358名。
这次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了李守克代表第一届县委所作的《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报告》,集中讨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巩固人民公社、夺取农业大丰收的问题。大会通过四项决议:(一)关于前届中共平邑县委向大会作的工作报告的决议;(二)关于加强农村人民公社劳动管理的决议;(三)关于加强人民公社财务管理的决议;(四)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转变领导作风的决议。
大会选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28名,候补委员5人。
中共平邑县第二届委员会选举常委13人,李守克、朱凤九、马玉文、李希祥、关道臣、王平安、张凤楼、邵其禄、郭孟芝、金昌梓、单立志、殷茂盛、王少光。李守克任第一书记,李希祥、关道臣、朱凤九、马玉文为书记处书记。
大会还选举了出席省第二次党代会的代表和候补代表。
中共平邑县第三次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3年11月17日至2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398人,列席代表46名。
这次代表大会,听取并审议了李守克代表前届县委向大会所作的《第二届党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检查和今后任务的报告》;全面讨论了本县3年来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纠正“五风”、调整体制、改善党群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制定了今后7年的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大会通过了《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决议》。
大会选出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3人,候补委员2人。
中共平邑县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常委9人:李守克、李希祥、关道臣、马玉文、王平安、单立志、金昌梓、邵其禄、殷茂盛。李守克任书记,李希祥、关道臣、马玉文为副书记。大会还选举出席省第三次党代会的代表和候补代表。
中共平邑县第四次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四次代表大会于1971年12月20日至25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960人。
这次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刘亚东代表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作的《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为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工作报告。
大会以“军、干、群”三结合,“老、中、青”三结合的要求,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委员会,选出委员34人。
中共平邑县第四届委员会选出常委11人:刘亚东、李守克、张志英、张立堂、苏梅山、王平安、刘书修、吴兴汉、丁广利、张新好、马君渭。刘亚东任书记,李守克、张志英任副书记。
当选34名委员中,军队党员代表10人,占29.4%,地方党员干部代表12人,占35.3%;群众党员代表12人,占35.3%。全委员中,中年24人,占70.6%,青年10人,占29.4%。全委平均年龄39岁,全委中妇女5人,占14.7%,新党员2人。
中共平邑县第五次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80年9月28日至30日在县城召开,应出席代表361人,实到代表344人。
这次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了王培先代表前届县委所作的工作报告。大会就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了贯彻落实措施。通过了中共平邑县纪律检查临时委员会工作报告。
大会选举了第五届委员会,选出委员36人,候补委员4人。
中共平邑县第五届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决议》,选出常委11人:王培先、丁甲同、滕绪林、吴步合、刘德平、杨安太、国玉郭、王继瑞、王茂义、卢之光、陈连运。王培先任书记,丁甲同、滕绪林、吴步合为副书记。
选出的平邑县第五届委员会中,年龄最大的58岁,最小的28岁,56岁以上的5人,45岁以下的15人,平均年龄48.2岁;妇女2人,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9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7人。常委会中56岁以上的2人,45岁以下的4人,平均年龄48.3岁,中专毕业生2人,正副书记平均年龄53岁。
大会还选举产生由11名委员组成的中共平邑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会选举了出席省第四次党代会的代表3人,候补代表1人。
中共平邑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六次党的代表大会于1984年10月5日至7日在县城召开,代表386名,实到代表381人,候补代表38名。
这次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了支玉斌代表前届县委作的工作报告。大会研究确定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志改革,勇于创新,加快全县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目标;研究制定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规划和措施;研究讨论了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在四化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实现党风根本好转的重要措施。大会通过了中共平邑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平邑县第六届委员会,选出委员35人,候补委员5人。
中共平邑县第六届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改进作风的几项规定》,选出常委11人:支玉斌、綦敦祥、李崇仁、张兴铭、李才笃、孟宪荣、张家业、黄启才、卢之光、熊子和、郭兆信。支玉斌任书记,綦敦祥、李崇仁、张兴铭任副书记。
中共平邑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平均年龄42.9岁,其中,35岁以下的5人,占12.5%,36岁至45岁的22人,占55%,46岁至55岁的13人,占32.5%;文化程度,大专15人,37.5%,中专6人,占15%,高中4人,占10%,初中12人,高小3人,共占37.5%。
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由13人组成的中共平邑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省第五次党代会的代表。中共平邑县第七次代表大会
中共平邑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于1987年8月19日至20日在县城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00人,实到会代表289人。
这次代表大会,听取、审议并通过了綦敦祥代表前届县委作的工作报告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大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研究制定了本县工农业发展短期计划和长远目标的具体措施;探索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方法步骤;讨论确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方针任务;探讨顺利实现新时期县委领导班子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下简称“四化”)的有效途径。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委员会,选举出委员31人,候补委员3人。
中共平邑县第七届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的决议,选出常委10人:綦敦祥、杨培才、刘文荣、张兴铭、李才笃、黄启才、卢之光、陈连运、王立春、彭继安。綦敦祥任书记,杨培才、刘文荣、张兴铭任副书记。
大会还选举产生了由13人组成的中共平邑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出席省第六次党代会的代表。
第四节纪律检查工作
1951年9月建立中共平邑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56年1月,改为监察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监察机构被取消。1979年7月,建立中共平邑县纪律检察临时委员会。中共平邑县第五次代表大会根据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2月,根据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平邑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前,纪律检查和监察机构,在检查处理党员和党的组织违反党的章程、党的纪律、共产主义道德和国家法律、法令的案件中做了大量工作。严肃了党纪,维护了党规党法,保证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的完成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1979年重建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后,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员中普遍进行了以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中心的党风党纪教育;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同各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1979~1988年,处理违纪党员288人,其中开除党籍80人,留党察看79人,撤销党内职务49人,严重警告42人,警告21人,批评教育17人。教育挽救了一批党员干部,对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威信起了积极作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会同有关部门,澄清了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重大是非问题,实事求是地平反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
第五节党员
党员概况
境内党组织始建于土地革命战争中期,党员成分多为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学生。至1937年7月,境内有党员50多人,以仲村、柏林、地方居多。这些党员,多数早年参加革命工作,有的牺牲于战争年代,有的成长为高、中级干部。
1940年后,随着共产党县、区、村党组织的建立,党的队伍不断扩大。1945年境内有党员5601人。1946年,境内党组织重点吸收在反奸反霸斗争中涌现出的骨干分子入党,党员发展到7094人。1947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沂蒙山区,党组织遭到破坏,党员为5220人,到1949年,党员人数下降到2104人。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党组织贯彻发展党员“积极慎重”的方针,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内来。1956年党员有8759人,1978年党员达到20512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党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程度及年龄状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88年全县党员发展到26610人。
党员教育
抗日战争前,因党组织处于地下秘密活动状态,没有集中整顿或培训。
1939年春,中共费县县委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支队政治部帮助下,在马家峪村举办了有30多人参加的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培训班。一一五师政治部负责人黄励作报告。经15天的培训,学员大多分配到各分区委工作。
1941年春,中共费北县委举办党员和村干部培训班,先后培训4期,每期30余人,20多天。县委组织部部长张振华具体负责培训工作。
1941年秋,中共费南县委在一一五师民运工作队和鲁南区党委的帮助下,先后在天宝、常庄、山阴举办党员培训班,为村级政权建设培训干部。1943年春,中共费南县委组织县区领导干部,在团瓢店进行整党整风,集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随即,各分区委组织了由分区委干部和村党支部参加的整党整风运动。
1943年秋,中共费南县委在南蒲芦村建立高级民校,先后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60余人分批进行了培训,每期培训半个月。培训结束后,部分学员充实区政权工作。
1947年冬,中共平邑县委、蒙山县委结合土改工作,普遍开展了以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运动。1949年6月,中共平邑县委建立党校。抽调在职干部50余人培训半年,分配到基层党政群团组织工作。
1950年冬,全县开展了克服骄傲自满、功臣自居思想和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作风为重点的整风运动。
1951年下半年至1954年春,中共平邑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整顿的指示,用党员标准八项条件,对党员进行了登记、审查和处理。
1953年~1956年,为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培训党支部书记、委员及办社骨干共3800人。
1957年~1965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需要,先后培训机关厂矿及农村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长和服役制干部及部分党员脱产干部共39000人。
1972~1976年,为开展“批林整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教育,培训机关厂矿和农村党支部书记及各单位理论骨干2600人。
1977年,为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和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需要,全年轮训农村党支部书记1100人。
1978~1984年,拔乱反正,清除左倾错误影响,使党员干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训机关、厂矿、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文化大革命”中入党的新党员、领导骨干共8430人。
1985~1987年,县乡村三级先后进行整党运动。这次整党以清除左倾错误影响,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为重点。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解决部分党员党风不正问题。
1986~1988年,先后举办各类学习班、培训班、读书班3期,共培训部、委、局、乡镇领导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4878人。另外,1988年党校教师赴乡镇巡回讲课轮训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乡镇领导干部3200人。
第二章社会团体
第一节工人团体
职工救国会
1940年9月,费北县在华家村召开全县职工代表大会,成立费北县职工救国会(简称职救会),选举陈华鲁为会长,孟庆雨为副会长。1941年8月,费北县干部训练班结束后,村级职工会普遍建立。1945年夏,费北县职救会长由张子正担任。1940年6月,费南县职工救国会建立,牛一萍任会长,后由李寻之任会长。1940年冬,李寻之牺牲后,武烈任会长,武烈牺牲后由丁工接任会长。1941年10月,费南村级职工会逐渐建立。1942年春,县职救会长丁工调离,由赵克吉继任。1944年12月,张文接任。1944年冬,费县职救会在平邑镇恒茂酒店召开店员大会,成立平邑店员工会,会员100人,张立彬任会长,这是费县职救会所辖的最大一个工会组织。1945年1月,费县职救会在平邑镇召开职工代表会,选举张文为县职救会会长,王恩功、冯文才、赵景莲为副会长。1945年3月,费县职救会会员3288人。
解放战争时期,蒙山县职救会会长由刘曰江担任,平邑县职救会会长由张文担任。1948年4月,蒙山县、平邑县职救会撤销。
抗日战争时期,职救会发动广大会员开展各项抗日活动。1941年,费北县职救会动员散居农村的手工业者,在蒙山前的猪尾巴沟、裤腿、洼店、大洼、羊栏子一带办起了修械厂、被服厂、制鞋厂,供应军需,有力地支援了抗日部队。1943年冬,张杨和孙友德两人奉泰宁县党组织指示,到岐山煤矿开展工人运动,先后组织3次工人罢工,迫使资本家李绍义答应工人们提出的增加工资、缩短工时、设立澡塘、建立工会等项要求。矿工会公开成立,并成立了矿工大队,这是境内第一支工人武装。与此同时,平邑镇酒店、油坊、杂货铺等8个店铺的89名店员,秘密组织发动旨在增加工资的集体罢工,也取得了胜利。
1945年1月,费县职救会在平邑镇先后组织建立了铁业合作社、木器合作社、皮革合作社,为部队生产镐锹和皮带、枪套等产品。全县以合作社形式组织起来,开展生产运动。据1946年《鲁南时报》的《解放区人民有吃有穿》文章报道:“全鲁南纺织合作社办了1100处。……纺织工作最好的平邑县一共400个庄子就办起了339个合作社,有社员46523人,股金达到340万元(北海币),纺织小组1400个,纺车1800辆,织布机1187架”。
1946年8月,平邑县职救会发动广大会员掀起动参热潮。三区东公利庄织布工人郭敬之积极动员徒弟们参军,亲自送他们上前线。小井村木工董广才动员自己外甥参军。《鲁南时报》曾报道他俩的事迹。平邑镇店员工会同农会一起,斗争了汉奸地主,把清算出的5000元伪币给民兵买了枪和子弹。其他各区职救会同农救会一起发动了反奸反霸诉苦和土改等运动。
工会
1953年,县一级工会组织虽未建立,但全县供销、商业、粮食、邮电、教育、金融和公路站、仲村酒厂等系统和单位均已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共有职工781人,会员341人。
1956年7月,平邑县职工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成立。10月,成立平邑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时有基层工会组织64个,职工3600人,会员1665名。
1958年3月,平邑县工会联合会成立。
1959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平邑县工会联合会撤销。11月,平邑县工会联合会恢复并进行工作,遂改称平邑县工会委员会,时辖基层工会委员会37个,全县6136名职工,共有会员1361人。1963年5月,根据省总工会指示,平邑县工会改称平邑县总工会。
1966年6月,全县职工6092人,工会会员3685人,基层工会组织67个,基层工会专职主席、副主席3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总工会和各级工会组织先后被“工人造反指挥部”和“工人代表委员会”(简称“工代会”)取代。
1972年12月,平邑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群众工作组负责工会工作。1973年3月,根据上级恢复工会组织的指示,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小组。1975年5月30日,充实调整平邑县总工会筹备领导小组。6月,县总工会成立,随之各基层工会组织陆继恢复。
1979年1月20日,平邑县总工会委员会改称平邑县总工会。1988年底,全县有职工18244人,工会会员16735人,其中女会员4710人,基层工会组织由“文化大革命”前的67个发展到146个。
历届工会代表大会第一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63年5月29~31日在县城召开。参加会议代表应到200人,实到171人。由王树昌代表平邑县工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了由13名委员组成的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5人,主任1名,副主任2名。王树昌任县工会主任。
第二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75年6月27~29日在县城召开。应参加会议代表360人,实到308人。大会由王树昌代表县总工会筹备小组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了由35名委员组成的第二届工会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会委员11名,主任1名,副主任2名。王树昌任主任。
第三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79年12月28~30日在县城召开,应到会代表410人,实到399人。由王树昌代表前届县总工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了40名委员组成第三届工会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19人,主任1名,副主任2名,王树昌任主任。同时选举产生了平邑县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四届工会代表大会于1987年11月25~26日在县城召开。会议代表282人(其中女代表39人),特邀代表20人。大会选举产生了由23名委员组成的平邑县第四届工会委员会,其中常务委员9人,主席1名,副主席2名,苏常清任主席。大会还选举了第四届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
工会主要活动组织职工开展各项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新中国建立初,工会开展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为主要内容的先进生产者劳动竞赛。至1956年底,县工会联合会筹委会,召开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对评选出的5个先进单位、259名先进生产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平邑镇供销社记帐员姚方华(女)被树为全县先进生产者标兵并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1958年,开展了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9月底,全县技术革新项目38项,试制新产品117种。1959年,开展了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红旗竞赛活动。参加这次竞赛的单位389个,职工6869人,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2760条,采纳实施4645条,涌现出先进集体106个,先进生产者2125名;有9人和11人先后出席省和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3年,开展了以“三学”“三学”即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大庆精神。为内容的争创“双五好”“双五好”即“五好企业和五好职工”。五好企业:政治工作好、完成计划好、企业管理好、生活管理好、干部作风好。五好职工: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遵守纪律好、经常学习好、团结互助好。竞赛活动。至1964年底,评选出3个五好企业和120名五好职工。70年代开展了“创大庆式企业”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80年代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
搞好职工后勤服务。50年代,各级工会就把职工后勤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60年代和70年代,各基层工会配合行政部门重点抓了办好职工食堂为中心的后勤生活工作。1982年,开展了以“生产、生活、后勤”工作小指标百分竞赛为内容的活动。同时还组织举办了炊事人员技术培训班。1984年开始,职工后勤工作向着“食堂餐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炊具机械化”的方向发展。1986年,各基层工会开展了兴办“五小”“五小”即:小食堂、小澡塘、小幼儿园、小医务室、小招待所。事业竞赛,解决职工的“五难”“五难”:吃饭难、洗澡难、就医难、入托难、住房难。1988年底,全县90%的职工食堂用上了和面机、馒头机、搅肉机;有125个单位购置了冷藏箱、电烤箱、水饺机。全县还兴办小食堂162个,小托儿所24个,小招待所11个,小澡塘36个,小更衣室22个,小医务室11个。有16个单位为女职工购置安装了“冲洗器”,有的建立了女澡塘,有的安装了淋浴。
加强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从50年代到1966年,对职工开展了业余文化教育。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先后开设初小、高小、初中班,有关单位办起了扫盲班。1976年1月16日县内第一所“七·二一”工人大学在县机械厂建立。1977年11月,全县共建这种大学24所,学员493人。1978年5月,整顿后仅存3所,后停办。1976年9月至1982年,各基层工会办起41所职工政治夜校,有1400名职工参加学习。80年代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1984年9月,县总工会及有关部门办起理工科电大班1个,33名学员来自厂矿企业,1987年27人毕业。
增强主人翁意识,参政议政管好企业。新中国建立初,工人通过管理委员会参与企业管理。60年代,在部分厂矿企业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大会”等管理制度。80年代,全县重新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简称职代会)。1984年,在全县基层工会组织中开展了“职工之家”和争当“职工之友”活动。1986年底,全县应建“职工之家”的98个单位全部“建家”,并全部获得合格证书。1988年底,全县112个单位实行了职代会,占全县146个基层工会的76%。
第二节农民团体
农民协会
1929年2月,费县建立农民协会,由进步律师唐绍典任主任,王兰斋、杨占升、陈子齐等为成员。尔后,各区乡也都相继建立了农民协会,全县有农协会员5000多人。农民协会组织发动群众、揭露地主豪绅和贪官污吏的罪行,并在康太庄(今平邑县)区农民协会驻地召开“抗三捐”(自卫捐、枪支捐、过往军队招待捐)誓师大会,公开斗争了大地主李琢等人,打击了地主豪绅嚣张气焰。1929年7月,国民党“清党”,查封农民协会,各区、乡农民协会也同时被查封。
农民救国会
1940年6月和9月,费南县和费北县先后成立农民救国会(简称农救会)。费南县由孙玉尊、李嘉鸾、岳鹏先后担任农救会长。费北县由鲁众、李夫、葛策先后担任农救会长。抗日战争期间,两县各区、村均建立了农救会组织。据1945年3月统计,费县农救会会员31064人。解放战争时期,蒙山县农救会先后由刘爱焦、杨诚、段吉厚任会长。平邑县由岳鹏任农救会长。1947年,农救会改称为农民联合会(简称农会)。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农救会带领广大农民开展抗日救亡、减租减息、反奸诉苦、土地改革、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农会组织撤销。
贫下中农协会
1965年底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13个区、92处公社和1016个大队都相继建立了贫协组织。“文化大革命”中,全县各级贫协组织被各级“贫代会”取代,1973年召开贫下中农代表会议,恢复了县贫协。1965年~1980年,县贫协共召开3次代表大会。1980年贫协撤销。
第三节青年团体
学生救国联合会
1936年10月,成立费县学生救国联合会。该会设干事会,由赵光、李瑞祥、盛清润等五人组成。1937年7月,费县学生救国联合会改称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费县分队,民先分队部设干事会,由李瑞祥、盛清润、胡震等人组成,民先分队建立后,进行了抗日宣传,演出抗日话剧和大唱抗日救亡歌曲。民先组织后为青年抗日先锋队代替。
青年救国会
1938年1月,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简称青抗先)。1940年6月后,费南、费北县均成立青年救国会(简称青救会),代替青抗先组织。抗日战争时期,费北县青救会长先后由赵光、续宗先(艾阳)、赵志坚(诸葛昌华)、管庆本担任;费南县青救会长先后由鲁光(黄士印)、王树森(新闻)、田涛、密兆才担任。1945年3月,费县有青救会员9905人。解放战争时期,平邑县青救会长先后由密兆才、张文东、张建华担任,副会长由金石开、白兆兰、邱伯兰担任,蒙山县青救会长先后由赵中、杨策、于瑞昌担任。青救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工作,宣传抗日,发动青壮年参加各抗日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发动青年参加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组织青年拥军支前。1949年撤销。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平邑县委员会
1949年春,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平邑县委员会,邱伯兰任书记,后翟文孝接任。1957年,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平邑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团县委设:组织、宣传、工农青年、学少部和办公室。1966~1971年,红卫兵造反夺权,团的领导机构瘫痪。1972年各级共青团组织机构恢复。1988年,基层团委36个,团总支116个,团支部1678个,团员35757人。
新中国建立后,团的工作主要是: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发挥突击队作用,成为党的得力助手;组织团员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加强对青年的革命传统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在各行业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青年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1949~1988年,县团代会共召开15次。每次团代会均由团县委负责人作报告,总结上届的工作,安排下步工作任务,选举团县委领导成员。
第四节妇女团体
组织沿革
1940年6月,费南、费北两县成立县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抗日战争时期,刘光耀、戴彬、鄢峰先后任费北县妇救会长;夏天真、洪波、马伟昆、张英、吴昆、戴维珍先后任费南县妇救会长。期间,两县各区、村分别成立了妇救会组织。解放战争时期,张淑德任平邑县妇救会会长;鄢峰、辛毅、王永芬先后任蒙山县妇救会会长。1945年3月,费县有妇救会员30850人。1948年11月,平邑县有妇救会员15781人。
1948年底,妇救会改称妇女联合会,1950年改称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又改称为妇女联合会。期间,徐秀兰、宫秀云、郑志英、巩德英先后任平邑县妇联主任。1962年,全县建立基层妇代会813个。1964年,全县1016个大队,均建立起妇代会。1966~1973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妇女组织瘫痪,活动停顿。1973年,召开妇女代表会议,恢复建立平邑县妇女联合会,从公社到生产大队都建立妇女组织。1988年,全县26个乡镇均建有妇联组织,县直机关建有78个女工委员会,全县建立妇代会基层组织1047个,乡镇企业妇女工作小组52个。
主要活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大妇救会员舍生忘死救亲人,拥军优属慰问伤病员。发动广大妇女动员亲人参军入伍,开展拥军支前活动。凡共产党部队途经境内或战斗结束后,妇女组织总是首先发动组织广大群众,召开联欢会、祝捷会。淮海战役前夕,平邑县21000名妇女突击碾米磨面35万公斤,蒙山县妇女为准备大军渡江,50天做军鞋9万双。
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妇女学政治、学文化。1951年,平邑县开展大规模的妇女学习运动,据8个区年底统计,办长年识字班172处,学员14817名;冬学294处,女学员11751名。1958~1960年,全县开展扫盲运动,89335名妇女文盲有60%摘掉文盲帽子,涌现扫盲模范1534名。
广大妇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争创“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1958年,保太公社武阳生产管理区代表光荣参加了全国妇联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武玉春、姚方华、苗传月、吴加荣、薛玉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1名妇女出席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79年,赵加兰、李京花、吴进美、陈兴合、韩传兰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省妇联表彰“三八”红旗手4名,“三八”红旗集体2个。1979~1988年,受县妇联表彰的“三八”红旗手181名,“三八”红旗集体135个,“五好”家庭343户,女能人304名。
广大妇女忘我劳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1951年,平邑县7个区39387名妇女参加修订爱国公约,开展爱国增产捐献活动,支援抗美援朝和生产救灾。1952年5月,有6775名妇女参加变工组。1956年后,全县妇女参加封山造林,治山治岭水利建设及各种妇女专业队。1973年,妇女专业队大量涌现。1975年3月8日,县内第一个妇女“三八”连——辉泉“三八”连成立,分8个排,共150人。年底,全县建“三八”连1000个。1979年4月统计,全县有559名妇女组成8个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有121名妇女组成26个养猪积肥专业队,有338名妇女组成55个养蚕专业队;有49000名妇女组成3100个麦田管理专业队。
1986年,全县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达11215户。1988年底,全县妇女专业户达17430户。
兴办托儿所、幼儿园。各级妇联积极兴办托儿所、幼儿园解决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后顾之忧。1951年秋,县妇联首先在北申庄试办农忙托儿所。1952年8月,全县看孩子组发展到61个。1958年,薛玉美、甄洪美被评为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朱家村公社西皋生产队幼儿园和临涧公社下洼生产托儿所被评为全国儿童先进集体。1959年,全县兴办托儿所3159处,入托儿童57680名;幼儿园300余处,入园儿童12320名。1978年,全县设常年园所(包括育红班)209处,入托儿童8339名,保教人员401名,农忙园所5741处,入托儿童15958人。1985年,托幼园所发展到294处,入托儿童10920名。1988年,全县园所488处,其中,城镇办园所27处,入托儿童960名,占4~6岁应入托儿童的96.7%,农村入托率44.9%。
参政议政,管理国家大事。1956年,全县有女乡长、副乡长、乡委委员262名,女社长4名,副社长69名,社务委员819名,会计17名,监委41名。1959年,全县有女公社书记2名,女乡长2名,大小队女生产队长4560名。1963年,全县有女队长、女委员3520余人。
1988年12月,全县各级妇女干部1146人,副局级以上干部19人,进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295人。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52年5月在县城举行,会期3天,代表118名。县委副书记刘杰作形势报告,孙学英传达省妇女代表大会精神,吕秀云作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广大妇女勤俭持家,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大会选举县妇联委员9人。
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1959年筹备,后因抗旱等原因未开。
第三届妇女大会于1960年12月12~14日在县府礼堂举行,实到代表251名(因病因事缺席99人)。县委副书记朱凤九作政治报告,董作莲作工作报告。大会以生产救灾为中心,总结了近几年的工作,表扬了各个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布置了今后的任务。选举县妇联委员23人。
第四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63年3月8~15日在县府礼堂举行,实到代表294人,列席84人,县委副书记关道臣作《关于当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徐巧云作《关于第三届妇女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报告》。大会总结了两年来的妇女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布置了进一步加强广大妇女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大会选举县妇联委员19人。
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66年5月22~26日在县府礼堂召开,代表313名。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殷茂盛作《关于突出政治的报告》、巩德英作工作报告;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介绍经验。大会总结了3年来的妇女工作,号召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高潮中去,为超额完成农业生产计划而奋斗。大会选举了第五届县妇联委员21名。
第六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73年3月8~10日在县府礼堂召开,代表1100名。县委常委刘书修讲话,董作莲作《全县妇女团结起来,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的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全县广大妇女“批林整风”,进一步“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大会选举县妇联委员35名。
第七届妇女代表大会于1979年4月18~22日在县府礼堂召开,代表503人。县委副书记滕绪林讲话,巩德英作工作报告。大会围绕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个中心,总结交流妇女工作的经验。大会授予43个“三八”红旗集体、58名“三八”红旗手称号。大会选举县妇联委员45名,其中常务委员7人。
第八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85年3月8~9日在县府礼堂召开,代表394名。县委副书记李崇仁讲话,李智明作《立志改革、勇于创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半边天”作用》的工作报告。大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总结回顾了上次县妇代会以来的工作,围绕“四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讨论确定今后妇女工作的任务;表彰了“三八”红旗集体29个,“三八”红旗手52名,托幼先进集体31个,先进个人41名,“五好”家庭102户;选举县妇联委员47名,其中常务委员11人。第九次妇女代表大会于1988年12月8~9日在县商业局会议室举行,代表261名,县委副书记刘文荣、地区妇联崔荣华分别讲话;李智明作《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振兴平邑贡献力量》的报告。大会以中共“十三”大精神为指针,认真总结本县妇女工作在改革开放中的经验,研究确定今后妇女运动的任务和妇联工作的改革。差额选举出县妇联委员45名,常务委员7人。
第五节少年儿童团体
儿童团
1940年,费南、费北两县均建立抗日救国儿童团(简称儿童团),年龄一般9~15岁。
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协助青救会村头路口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沿村传递信件和情报、破除封建迷信(斗神汉神婆、掀神桌子)、拥军优属等。解放战争时期,村或校儿童团继续执行上述任务。在反奸诉苦会、庆祝大会或祝捷大会前后,大唱革命歌曲,鼓动革命情绪。全国解放后,儿童团组织消失。
少年先锋队
1949年10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作出决议,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0年6月,境内各完小及初级小学少年儿童队相继建立。1951年秋,团县委、文教科对全县少年儿童队辅导员进行集训。年底,平邑县小学生中,共有队员3955人,有辅导员125名,校外辅导员220名。
1953年,少年儿童队改称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55年,在全县少先队中广泛开展“小五年计划”活动。学生在校内开展各项发明创造活动;在校外主动帮助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做好事;回家主动做“小先生”。年底,全县少先队员达5447人。
1958年,全县少先队积极开展“学习好”活动。1959年,全县各校少先队组织开展“种植、除四害、讲卫生”活动。6月,教育局召开全县优秀少先队代表大会,有300多名少先队员出席大会,受到表彰。
1962年,全县少先队员组织“开展向刘文学学习,做毛主席的好孩子”的活动,在小学生中出现了听党的话、勇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良好风气。
1963年,全县少年儿童开展学习雷锋以及“比、学、赶、帮”活动。举行“雷锋的一生”、“雷锋的童年”等类型的班会,进行“今天是红领巾,明天是红旗手”的教育。各校大多数教室里设有“节约箱”、“拾遗箱”、“好人好事登记簿”等,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是年,发展新队员11410名,新建队的学校119处,校外建队47处,新增辅导员338人。全县共有少先队辅导员785人,有57名辅导员受到县政府、团县委和文教局的表扬。
“文化大革命”中,各校建立“红小兵”,取代了少先队。
1978年,红小兵组织撤销,少先队组织恢复。1979年,对全县少先队辅导员进行培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15处公社中心校都配备了专职总辅导员。各中学、联中低年级的学生也在团的领导下进行统一活动。
1981年6月,全县少先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以及“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年底,全县有1103处学校建立了少先队组织,队员发展到87222人,辅导员3211人。
1982年,少先队组织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县实验小学、城关二小及铜石中心校还开展“小红花”评奖活动,活跃了组织生活,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质量。
1985年3月,全县少先队开展“文明礼貌用语”活动,有44名少先队员和5名少先队辅导员受到地区教育局和共青团临沂地委的表彰。地方中心校少先大队被评为先进少先大队,流峪中心校少先队员吴宏出席“省少代会”。与此同时,全县少先队员还开展“学英雄、建丰碑”和“创造杯”活动。有5个基层团委、8处中学、14个中心校、1处小学、48名辅导员、54名少先队员在这项活动中受到团县委和县教育局的表彰;平邑第一中学初(二)一中队获“创造杯”奖。
1986年,全县少先队开展“万枚四有小金星奖章”活动。共开展创造性活动1325个,其中18个活动获省优秀活动奖;26个活动获地级优秀活动奖;王玉芝、李怀廷、王平昌等3人获省最佳指导奖和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11名团教干部获地级最佳指导奖和地级优秀辅导员称号;8名辅导员获县级最佳指导奖和县级优秀辅导员称号;123名少先队获省金星队员奖章;68名少先队员获地级金星队员奖章;1500名少先队员获县级金星队员奖章;7个单位获地级“红旗单位”奖,10个单位获县级“红旗单位”奖。团县委被团地委、地区教育局表彰为“红旗单位”。
1987年,在全国开展的“勤、巧”小队活动中,有3个小队获全国优秀活动奖。
1988年,全县少先队开展争创“金星大队”活动。有8个少先队获省级“金星大队”奖;9个中队、9个大队获地级奖。年底,全县有少先队员87967名,辅导员2782人。
第六节科技团体
1957年12月成立平邑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备委员会,由13人组成。
1962年3月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231人。大会选举了由17人组成的第一届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简称科协)。选出主席1名,副主席4名。
1964年2月,召开第二次科学技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69人。大会选举了由19人组成的第二届平邑县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选举主席1名,副主席4名。
以上两届协会没有机构编制,无专职工作人员和办公地点,主席、副主席都系兼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协自然解体。
1979年9月,县委重新设立了县科学技术协会,与科委合署办公。
1984年4月,科协从科委分出。独立办公,编制9人,隶属县委领导。
1988年12月12日,召开第一届科协代表大会,代表200人,选举科协委员29人,常务委员9人。
1980~1988年,全县先后建立畜牧兽医学会、林学会、农学会、中医学会、美术协会、水利学会、统计学会、科教电影协会、书法篆刻协会、养兔协会、文学创作协会、计划生育协会、花卉盆景协会、珠算协会、电力工程学会、经济学会、教育研究学会、机械工程学会、硅酸盐学会、曲艺家协会、护理学会、药剂学会、集体建筑企业协会等县级各类专业技术学(协)会23个,会员2738人。这些学会围绕全县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讨论和服务活动。
第七节工商团体
工商业联合会
1952年3月15日,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
1953年3月,召开全县工商界首届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县工商业联合会下设15个分会。工商业联合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由工商业者组成的群众团体。其任务是:组织私营工商业者,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
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县工商联撤销。
个体劳动者协会
1983年9月,本县开始筹备建立个体劳动者协会(简称劳协)。1983年12月13日,平邑县个体劳协首次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252名,选举产生了个体劳动者协会委员会,由17名委员组成,下设城关、仲村、武台、保太、柏林、卞桥、地方、铜石、东阳、流峪、郑城、魏庄、白彦、临涧、丰阳等15个分会。
个体劳协是个体劳动者自己管理自己的群众组织。个体劳协的任务是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经商、优质服务活动。1983年底,全县城乡个体工商户5928户,从业人员7032人,月营业额1575万元。1988年12月,全县个体工商户达18990户,从业人员38325人,月营业额24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