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教育
第一节 私塾 社学 书院
私塾 私塾为民国之前境内民间办学的主要形式。一是塾师于家中设馆办学招收弟子,如安靖卜广露、平邑杨文彬等;二是富户延师教授本家子弟而办的家塾,如平邑陈凤阁、庞居庄牛家、同太庄谢家等家塾;三是地方公益出资聘请教师,在祠、庙或私人所施宅院而办的联馆或村学,民国前期,西张庄曾同时存在过6处此类学塾。初入私塾先教识字、临帖、背诵,四五年后塾师开讲,教授八股习作。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等启蒙读物及《四书》、《五经》等。无固定修业年限,教授因人施教,注入式。清末,境内计有私塾89处,兴学堂废科举后,私塾学堂并存。教学多以识字和日常应用为目的,增设《庄农杂字》、《日用杂字》、《珠算》、《尺牍》等教材。1938~1949年,小学教育逐步兴起,但偏僻山村仍有私塾存在。至1951年,铜石区诸冯铺私塾取消, 私塾方在境内完全废止。 社学 为官办学校,招收12~20岁民间子弟上学,在校期间免服差役。1375年(明洪武八年)诏立社学,境内三阳、平邑、地方、铜石、温水、元郭等6处社学均为明嘉靖年间费县知县傅尧臣所建。 清末,境内社学除柏林孝义村的孝义堂社学,卞桥安靖村的安义社学外,其他社学渐为义学所取代。义学不同于社学,多为民间团体或私人办学,经费多来自学田及当地义集收入,招收有志于学的贫家子弟,所学课程和教法基本与私塾、社学相同。清末,较有名气的义学有:东张庄吴氏义学、西张庄孟氏义学、同太庄义学、石门义学、白彦义学、西皋义学、岐山庄义学、保太义学、固城义学等。 书院 境内书院始于元代,明清时期为讲学及专供生员学习的场所,经过考试选拔的庠生或附生可直接送省参加乡试。清末,境内规模较大书院有: 东山书院 1313年(元皇庆二年),狄里(今仲村镇康家寨)人康辅之等创办,久圮。1729年(清雍正七年)贯庄贡生郭翘楚将康家寨义学移建于贯庄,名为东山书院。衍圣公孔传铎为作《移建东山书院记》。立碑遇圣桥下。1805年(清嘉庆十年)重修。至清末,群墙、房屋俱塌。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夏,在遗址改建小学堂。 思圣书院 址在东阳店子村,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隐士王谦、常好古、李秉忠、王致敬等人合资兴建。日久年远,渐次毁坏。 另有三阳村三阳书院、武台孙家楼村天台书院、卞桥阎家庄注经书院,兴废无考。 校士馆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平邑万顺昌杂货店店东黄兴顺献宅基5亩;1903年,平邑巡检梁鲲主持捐集平邑附近13社的资金,修筑黄家所施旧宅而开办平邑校士分馆。聘任徂阳举人卢衍庆、吴家庄廪生岳慎三等为师,集13社好学之士于其中,准备应试。次年,该馆学生刘汝洋、陈晓楼、吴兴基等人考取邑庠生。1904年,改为平邑高等小学堂。
第二节 学前教育
城镇幼儿教育 1956年10月1日,平邑县机关幼儿园成立。园址在平邑镇三村东西大街路北,全园工作人员6人,第一批入园幼儿25名, 幼儿在园食宿。“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之后,园址迁至浚河路路南,县政府西侧,改名平邑县直机关幼儿园。1986年,该园有工作人员15名,在园幼儿102人。入园年龄3~6岁,依年龄大小编为大、中、小班。园内有办公室、教室、休息室、伙房、游艺室等房舍20多间, 并有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玩具、幼儿读物等。 厂矿、企事业单位于1978年始建幼儿园7处,8个班,在园幼儿290 名,教职工10人。1988年发展到13处,16个班,在园幼儿699名,教职工32人。幼儿园负责人、保育员均由本单位自行安排,教师由教育局从幼儿师范毕业生中分配。这类幼儿园有些与托儿所设在一起。 城镇各小学为了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相继招收6岁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称育红班,1年后转入小学。1986年,平邑镇各校计有11个班, 225人;1988年,22个班,835人。保教人员多由小学女教师担任。 农村幼儿教育 1958年,全县农村办起幼儿园535处,入园幼儿 31221人。1960年后,由于经济困难,幼儿园逐步减少,至1961年,全部停办。1974年始,农村部分小学开办育红班,招收6岁儿童进行学前教育。1976年农村幼儿园逐步恢复。1978年,农村幼儿园159处,280个班, 8402人,教职工342人。1988年,农村幼儿园322处,378个班,11567人。 其中,小学附设学前班45个,2112人。平邑三村幼儿园被评为全国红旗单位。
第三节 小学教育
清末,县境内有贯庄、马尾庄、平邑魏氏、平邑米氏、资邱、河湾初等小学堂6处,以及平邑高等小学堂1处。民国元年,小学堂改称小学校。1915年初等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1911~1937年,境内有公立完全小学5处,分别是1912年由平邑高等小学堂与私立平邑米氏初等小学堂合并成立的费县县立第二完全小学;1919年创办的仲村村办初等小学,后改区立生民小学;1915年创建,1924年由甘学伦捐资扩建的地方模范小学;以及资邱、武安完全小学。初级小学有的由私塾改良而成,有的是私立小学演变而来,至1937年境内计有95处,学生4200人。1936~1937年,有短期小学12处,共20个班,600余名学生。一般设国语、算术、常识课。 另外,境内有平邑镇义成功商号店东周玉廷1918年创办的义成功回民小学,1925年停办。1930年,清真寺董事米玉山主持修建的私立萃英初级小学,兼收回汉两族学生。有教会小学4处,分别设在丁家庄(蒙阳小学)、河湾、时家村(十八村培英女子小学)、黄家庄。 1938年,日军侵占平邑,县内小学全部停办。1939年,日伪在其占领区开办学校,进行奴化教育。1940年始,抗日根据地及游击区,开办抗日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到1945年发展到330处,406个班,学生13175人。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体育、唱歌、图画。 1940年夏,鲁南第五军属小学在朱家村成立,两个班,80余人。年底,邹东县县立东寨完全小学成立,军属小学遂迁入东寨完小,其中1个军属子女班。1944年底,平邑完全小学成立,军属子女小学又迁入平邑完小。其中军属子女班两个。1947年春,国民党军逼近平邑,军属小学迁往蒲芦,同年疏散,师生或参军,或随地方干部、群众北撤。 抗日小学把宣传抗日、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开展群众识字运动视为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工作,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贡献。 1939年9月~1944年11月,日伪政权在其占领区开办小学18处,33个班,学生1140人。1944年11月,本地解放后,这些小学全部改为抗日小学。 1945年,境内开办庄户学42处,47个班,学生1431人。庄户学为当时的村办小学,“忙时分散,闲时集中”,田间、地头、课堂都是学习的场所,劳动学习两不误,教学时间和教材均不固定。1946年,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除平邑完小外,全日制小学一律改为庄户学。1947年春,国民党军逼近平邑,学校全部停办。 1948年3月,全境解放。秋,恢复学校教育,至1956年,高、初级小学 发展到397处。在校生28950人。1958年,贯彻中央“两条腿走路”的 教育方针,大办教育,各类公、民办小学达到1065处,有学生59727人。1961年,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整顿,并下放了部分教师。1962年,小学处于恢复发展时期,时有全日制小学586处,其中民办小学151处,在校生 30680人。1964年,除办好全日制学校外,大力发展耕(工)读小学〈亦称简易小学〉,学生或半耕半读,或早、午、晚学习,部分解决了农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年底达到1002处,1467个班,学生达44967人。1965年增至1713个班。并规定半日制小学毕业生可升入高一级全日制小学。时,全日制小学增加到737处,1330个教学班,在校生4649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64年前的29.3%上升到77%。1966年,全县全日制 小学970处,其中高小164处,在校生49836人。1967年,批判“两种教育制度”,耕读小学大部改为民办小学或联办普通小学。1966~1976年, 片面强调政治挂帅,学生坚持学工、学农、学军及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放弃了文化课教学,强调村村办学,就近上学,但教育质量普遍下降。1978年后,小学教育拨乱反正,教育质量在普及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自1981年秋季始,全日制小学均开设了思想品德课,全面坚持“三好”原则,执行《小学生守则》。教育出现了新局面。年底,全日制小学987处,3999个教学班,在校生1181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2.5%,1984年上升到95.12%。1985年,对学校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1986年为763处。1988年,全日制小学854处,294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 90525人。
第四节 中学教育
发展概况 1952年,平邑初级中学建立,1958年始招高中班。1957年起,分别在仲村、铜石、郑城、柏林、卞桥、白彦、地方、唐村等地新建中学,至1960年底,全县普通中学发展到9处,初中班51个,在校生2383人,高中班5个,在校生214人。时有平邑1处完全中学。1962年,地方、唐村中学停办。1967年,恢复唐村、地方两处中学,并将唐村中学迁至流峪。是年,保太、临涧、丰阳3处中学建成。1971 ~1976年先后在武台、东阳、魏庄、城关新建中学4处。1976年底,全县有县办中学16处。1978年,平邑七中(白彦中学)被省教育厅定为省重点中学。 1968年,开展“教育革命”,取消升学考试,实行推荐选拔办法,并提出“上小学不出大队,上初中不出管区,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 号,各县办中学一律改为高中,初中招生任务全部由联办中学和小学 “戴帽”中学班承担,学校盲目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1977年,全县有联办中学114处,355个教学班,学生16135人。小学“戴帽”初中 班173个,学生7226人。1978年,小学“戴帽”班停办,先后并入联办中学,并调整联中布局。1985年,全县有一中、二中、三中、七中、十六中5处完全中学,初级中学11处(其中东阳、地方、柏林3所职业中 学),联中68处,共有初中班492个,在校生5164人,高中班83个,在校生2919人,教职工1952人。1986年,县实验中学建成开始招生,为县办完全中学。1988年,除6处完全中学归县办外,初级中学一律改为乡(镇) 办中学或职业中学,原联办中学转为乡(镇)办中学,时有乡(镇)办初级中学26处,职业中学3处,初中班456个,学生26824人,高中班58个,学生3478人,教职工达2022人。时,保太乡中学39个教学班,在校生2192人,教职工155人,为全县规模最大的乡(镇)办中学。 学制与课程设置 县办中学皆为全日制中学。1952~1966年,学制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秋季始业。“文化大革命”期间,学制改为4年,初中2年,高中2年,春季始业。1978年,初中恢复3年制,1981年,高中恢复3年制,同时高初中均恢复秋季始业。 1952~1957年,课程设有语文(1956~1958年分为文学、汉语两 科)、数学(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卫生常识、地理、历史、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科,使用国编教材。1958年,增设政治课。1966~1967年,“停课闹革命”,学校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学校“复课闹革命”,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军事体育、革命文艺7门课程,使用省编教材。1978年,各县办中学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使用国编教材,初中开设政治、语文、数学、 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音乐、体育、美术,高中开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生物、外语(英语或俄语)、体育。 教学秩序及人才输送 1952~1957年,学校以“五爱”(爱祖国、 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三好”(身体好、学习 好、工作好)、“健康第一”为培养目标,同时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教学秩序正常,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58年,有些学校片面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及师生参加“拔白旗”等活动,违背了教学规律。1959年,随着社会上纠正“五风”,学校对教学、纪律等作了恢复整顿工作。1960年,中学教学秩序恢复正常, 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活动。1964年,一中高考升学率为50%, 1965年高达78%(72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各县办中学师生分别成立名目繁多、观点不同的“造反”组织,或杀向社会,或互相攻击,甚至发生武斗和打、砸、抢事件,许多干部、教师惨遭批斗。多数学校校舍、教学设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教师无所适从,学生学无长进。1968年后,学校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进行管理,但教学秩序依然混乱,教学质量持续降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县办中学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1977年,取消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恢复校长负责制,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各中学把学校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 教学上来,教育质量逐步提高。1977年恢复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制度。至1988年,全县输入大专院校新生1472人,中专2905人。其中1988年达到历年升学最高水平,考取大专232人,中专368人。 重点中学简介 平邑一中 1952年9月创建。当年招收初中班2个,学生98人,教职工17人,文教科副科长顾屏周兼任校长,借用平邑镇一家酒厂的房子上课,校名为山东省平邑中学。1953年春,在平邑镇西(今文化街南部)划地12亩,建瓦房、草房46间,学校迁入新址,王庚年任校长。1956年,孙景任校长,设党支部、校委会、教导处、总务处、仪器室、图书室、 医务室、伙房、仓库等。1957年,改称平邑第一中学。1958年,升为完全中学。在党支部和孙景校长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到1965年,高考升学率高达78%,在全区名列第二。1966~1976年,一中是全县“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单位。学校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委、县府将 一中定为重点中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领导,教学质量随之提高。1983年高考,全校毕业生有130余人被录取。尔后,逐年增加。1988年,有172人考取大中专院校。其中本科89人,专科54人,高中中专7人,初中中专22人。全校有31个教学班。其中:初中班13个,学生918人,高中班 18个,学生1095人,教职工146人。 平邑三中 校址在铜石村。1958年创建,10月,首届招收4个初中 班。1968年始招高中班。1959年,大搞勤工俭学,学生由于过多劳动, 教学质量一度下降。1962年后学校加强了课堂教学。1963年,毕业学生116人,考入师范学校和高中者39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逐步恢复正常秩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稳步发展。1985~1988年,每年毕业两个高中班,毕业生110人左右。1985~1988年,考入大专院校129人。 1988年,全校有14个教学班,学生923人。其中:初中8个班,学生569人, 高中6个班,学生356人,教职工74人。 平邑七中 校址在白彦镇。1960年建成,始招3个初中班,时称平邑八中。1962年,原七中(在地方)停办,遂称七中。1968年,始招高中班。1970年,改称平邑县白彦中学。1978年,复称平邑七中。该校地处 山区,距县城近百里。“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学秩序尚好。同时,响应毛泽东 主席的号召,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改变了学校面貌,解决了师生的生活问题,促进了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升学考试制度,师生同心致力教学。1978年,被教育厅定为省重点中学。至1988年,计有 642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82年,全校3个高中毕业班,有11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1988年,该校被载入《中国著名中学》一书。是年, 全校有19个教学班,学生1169名,教职工93人。 平邑县第十六中学 在县城文化路北端,1975年施工,1976年初具规模,当年招收高中班6个,学生330人。校名为平邑县城关中学;1978年改称为平邑县第十六中学。同年,始招初中班4个,并将一小、二小、三中的初中“戴帽”班全部并入该校。1988年,全校有21个教学班,学生1422人,教职工105人。 平邑县实验中学 校址在县城东首。1986年兴建,建3层教学楼1座,建筑面积1524平方米。当年招收高中班2个,学生156人,初中班4个, 学生312人,教职工24人。1988年底,全校有22个教学班,学生1607名, 教职工86人;学校建筑面积7846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座;教学仪器800余件,藏书3500余册。
第二章 专业教育
第一节 师范教育
平邑师资培训班 1946年由平邑县文教科主办,附设于平邑完小。学员是各区推荐来的“小先生”、学习模范和积极分子。其生活享受供给制待遇,实行半工半读。每期1个班,学员50人,学期8个月,结业后回村任庄户学或识字班教师。第一期学员于是年5月26日开始上课。1947年春,国民党军进攻鲁南,学校解散,第二期在校学员有的参军,有的随政府机关北撤渤海区,有的回家。 平邑速成师范学校 1952年8月,借用仲村原酒厂、油坊之房舍开办。招收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学生200人,编为4个教学班。学生来自平邑、泗水、曲阜、兖州、新泰、泰安、丰、沛等县。1953年停办。毕业生中,35人留本县任小学教师,其余165人,由省邮电部门输送到天津、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地从事邮电工作。教师分别调往曲阜师范、平邑一中等校。 平邑县工读师范学校 1958年,在县城北岭划地30亩,建校舍63间,为半工半读学校,其任务是培养具有初师文化程度的小学教师、农民业余学校教师或幼儿教师。学生由各公社选送,毕业后回社队任教。学制1至2年不等。根据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选学初中和师范学校的部分教材。自1959年春正式招生开课,共招收2个幼儿师范班,1个体育班,9个小学教师班。1961年10月停办,计招生500余人。1965年秋,恢复工读师范学校,由地区文教局主办,县文教局代管业务。招收学员50名,实行半工半读和“社来社去”的教育制度(学员由社队选送,毕业后回 社队任民办教师),学制3年。1968年后,举办了多期教师短训班,为农村中小学培训师资。 山东省平邑师范学校 1958年建校,当年招收中师班2个,学生72人,学制3年。1959~1960年,除每年招收2个中师班1个中速师班(学制1年)外,同时还不定期地举办短期师资培训班。1961年停止招生,1962年撤销,二年级学生80人解散回家,37名教师另行分配。4年培养中师毕业生160人,中速师毕业生2个班80人,短训班3个120人。 1973年8月,平邑工读师范学校改办为平邑师范学校,学制2年,是年招收中师班两个。1975年,招生74名,其中11名为“社来社去”。1976年招生84名,全部“社来社去”。1978~1979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每年招收两个中师班,学员毕业后由县教育局分配为公办教师。 平邑县教师进修学校 1980年,平邑县师范学校改办为平邑县教师进修学校。主要任务是招收不及中师程度的在职公办教师或代课教 师,学制2年,达到中师程度。同时也举办各种形式、不同学科的短训班、专题讲座等,为教育改革和改进教学服务,设教师进修部、附小、函授站、电大站等。后,电大站独立办公,附小改为县实验小学。1980~1985年,中师毕业7个班,237人,短训班62个,培训2000人次, 定期巡回辅导558处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参加学习的达万余人。
第二节 职业教育
平邑县农业技术学校 1956年,县农业局主办,1956~1958年 主要任务是为农业合作社培训农业技术员和会计。招收高小毕业生培训半年或1年。在此期间,共举办4个教学班,学生160人。1959年,改为3年制,面向全县招生,当年招收高小毕业生180人,分成4个教学班(农艺、畜牧兽医各2个)。学员在校期间,生活费由国家负担,毕业后由县农业局统一分配。学校有学农基地120亩。1960年停办。 农业中学 1964年,全县创办农业中学30处。1966年发展到50处,61个教学班,学生1972人。这些学校均有较大的学农基地,学生边学习,边种地。学校由人民公社主办,学农基地由社队拨给,教师由社队就地选任。课程设置除普通初级中学的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外,增设农业知识、会计常识等。学制3年。至1968年,农业中学课程与普通中学课程完全一致,但由于缺乏师资,绝大多数学校不能开设外语课。尔后,或改办为联办中学,或附设于小学,农业中学逐步消失。 平邑县第一农业技术中学 校址在东阳,1979年由原平邑第十四中学改办。面向全县初中毕业生招生。学制3年,设农学、畜牧兽医两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各招收1至2个教学班。在校生吃周转粮,享受人民助学金,每人每月3元;毕业生可报考对口高校,可选拔为县、乡技术员,多数回农村任技术员。1988年改称平邑县第一职业中学。 平邑县第二农业技术中学 校址在地方镇西南3公里处,1985年由平邑第八中学改办。学校开设农学和幼儿师范两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年 各招收1至2个教学班。农学班学制3年,毕业生去向与第一农业技术中学相同。幼师班学制1~2年,学员毕业后或回本乡(镇)任幼儿教师,或 为县机关单位和厂矿企业幼儿园所聘任。1988年改称平邑县第二职业中学。 平邑县林业技术学校 校址在万寿宫,是一所场校合一、半工半读的初等技术学校,学制2年,由县林业局主办。1958、1959两年,各招 两个教学班。在校生吃商品粮。毕业生多数分配到本县国营林场任会计员、出纳员等,少数成绩差的回家务农。1961年停办。 临沂林校 校址在万寿宫林场,是临沂地区林业局主办的场校合一的中等技术学校。学制3年,面向全地区初中毕业生招生。1965年招收学员50人,实行半工半读、社来社去的制度。学员在校期间吃商品粮,国家发给生活费每人每月12元,1966年停办。 平邑县林业中学 校址在柏林。1984年由平邑第五中学改办。招生对象、学制、在校生待遇、毕业生去向均与第一职业中学相同。1988年,学校改称平邑县第三职业中学。 平邑县仲村化工学校 校址在原仲村酒厂旧址,1958年开办。当年招收初中毕业生2个班,学员76人。学员来自临沂、济宁、菏泽等3 个地区。学制2年,半工半读。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1960年,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到本县酒厂、化肥厂、拖拉机站等企业单位,少数成绩差的回社队务农。同年,学校停办。 医院附设卫校(班) 1946年3月,鲁中军区后勤部开办防治黑热病及简易疗法讲习班。由续润池任教,历时3个月,入所学习者38人。 1956年12月,县卫生院在平邑镇马家店,举办妇幼保健班,招收女学员23名,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药物学、小儿科、妇产科等课程,学习时间1年。 1960年3月,县卫生局委托县人民医院举办初级护理学校。耿洪江、邹凤彩任专职教师,聘请平邑一中教师教授文化课,学制2年。经考试录取具有高小文化程度以上的女学员48名,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解剖、护理基础、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西药等14门课程。1961年8月停办,学员全部回生产大队。 1965年10月,县卫生局在县医院开办半农半医卫校,设医生班1个, 学制3年,招收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40名。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农村医学、防治医学、临床诊断基础知识、常见内科病、外科病、妇科病、简易中医疗法、针灸疗法等。1967年11月停办。12月,全县有13处区医院半农半医卫校建成并开课,共办学17期,培训农村卫生员478人。 平邑县卫生学校 1980年7月,经县政府批准成立平邑县卫生学校。1981年6月建成使用。聘请人民医院及其它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做兼课教师。培训对象主要是在职初级卫生人员,学员结业后一律回原单位工作。1988年,有校舍27间,其中教学用房8间,学生宿舍9间,伙房、仓库、会计室等后勤用房10间。固定资产51276元,教具47件(台)。有教职工2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4人,专职教师4人,工勤人员16人,聘请兼课教师78人(次),共举办各类医疗卫生专业班18期,培训学员738人次。 中医进修班 1956年县卫生科在平邑镇六村举办中医进修班,学习时间半年,招收学员42人;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方剂、内科、妇科、针灸等;学员主要来自县内各医院、乡村卫生所及个体医生;学习结束后仍回原单位工作。1957年,在平邑镇同台庄举办中医进修班,学习时间半年。教师有唐鸿基、宋春霖等,除教授中医课程外,还整理印刷了《华佗秘方》。1958年,在平邑镇一村举办由平邑、蒙阴、费县合办中药进修班,招收2个班,106名学员,学习时间半年。1959年,县卫生局根据省卫生厅指示精神,要求各基层医疗单位设立西医学习中医班,由老中医组成教研组,负责对西医人员的教学工作。全县共9个班,学员216名。 1961年,县卫生局发出了《关于参加中医学院业余函授班的通知》,要求每个医务人员在1年的时间内,每天自学《内经知要语释》、《伤 寒论串解衍义》、《温病答辩》和《简明中医内科学》1.5~2小时, 每门课结束后进行考试。县卫生局成立辅导站,配备中医辅导教师2 人,西医辅导教师3人,辅导员2人。全县参加中医温课学习的有342人。 1976年12月,县卫生局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唐鸿基、陈宪民任专职教师,兼职教师3名,学员36名。学员为具有大中专学历的在职医师,学习时间1年。学习内容有医学史、伤寒论、中医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针灸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员学习结束后,全部回原单位工作。1979年3月,在卞桥医院举办中药剂人员培训班,学习时间3个月,学员29人。主要学习中药学和中草药的泡制技术等课程。同年7月,由卫生局组织在临涧医院举办中医进修班,学习时间半年,学员28名。曹孟林、华明鉴为主要教师。 新中国建立后,中医带徒仍为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1956年县内名老中医带有学徒7人,1957年有15名中医学徒生随师学习。7月29日, 县卫生科和卫生工作者协会作出了《关于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意见》, 使中医带徒工作走上正轨。到1966年,有90名中医学徒生随师学徒。1956~1988年,计有149名。学徒者签订随师学徒合同,学习时间2~5 年,期满后,经考核,有127名出徒从事中医工作,多数成为基层医疗单位的中医技术骨干,其中有5人被国家统一考试后录用。 “赤脚医生”培训班 1969年后,村队医疗室迅速增加,“赤脚医生”队伍不断壮大。为了增强“赤脚医生”在防病治病中的能力,1969年至1980年,县内共举办“赤脚医生”培训班67期,培训“赤脚医 生”3127人,其中初训1623人,复训1504人。“赤脚医生”经过培训, 一般能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并能担负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项工作。 平邑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校址在县城东南隅。面向全县初中毕业生招生,为农村社队或企业单位培养专门人才。1988年兴建,占地 110亩。当年投资300万元,建成大楼3座。招收学生4个班。由技工班、职业高中班、职业中专班、代培中专班4块组成。全校统一领导,人、财、物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学制长短不等,长班2至3年,短班灵活安排,成为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五位于一体的人才培育基地。
第三章 业余教育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扫除文盲 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费县县立第二小学等少数学校曾附设平民夜校,人数不定,组织亦不严密,农闲季节上课学识字,学唱歌。1937年停办。 1944年,解放区大办冬学,在穷人翻身、妇女翻身的基础上,提出文化翻身、不作睁眼瞎子的口号。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民兵等团体自成分校。儿童有全日班、半日班、早班、午班等;男青年单独成立青年夜校或自学小组;女青年组织识字班,一般中午上课1至2小时。各村设文教委员会,组织发动群众办学,自筹经费,自请教师,自己管理。八区蔡庄约500人,办儿童班3个,其中全日班2个,午班1个,约百人;妇女识字班1个,30余人;青壮年及民兵夜校1个班,约40人。1947年,国民党军进攻鲁南,解放区冬学停办。1948年,全县解放,复办冬学,并逐步将冬学改为长年民校。1948年1月,大东阳姊妹团60人中就有32人参加识字班,一面纺线,一面学习。1951年,全县有长年民校187处,学员4768人。1952年,县文教科增设扫除文盲办公室,各区配扫盲干部,采用速成识字法教学。全县有民校276处,学员8694人。1954年,民校992处,学员35082人,读报组256个,学员2788人;专职民师625人,兼职民师135人,小先生112人。1957年,全县计有35746人在民校学习。1958年,全县组织98256名文盲入学,占文盲总数的68%。1960~1962年,由于生活困难,扫盲教育基本停办。1963年,全县组织26364人参加扫盲班学习,1965年发展到32368人。1966~1970年,扫盲班教育停办。1970年,恢复扫盲教育。1975年,全县12~25岁的文盲82437人,入扫盲班学习的达81687人。1977年,组织青壮年文盲88918人学习。1979年,经全县验收,地区复查,认定本县为“青少年无盲县”。1982年,全县人口为808445人,12~40岁的文盲半文盲为121790 人,县委决定继续扫盲。县、乡(镇)组织专职扫盲人员296人,深入基 层宣传组织扫盲工作;同时下达文件,明确规定:凡1985年底完不成 扫盲任务的,学员每人每月交文盲费3元,单位不能评为文明单位,对文盲不纳新(接收党员)、不招干、不准应征入伍、不给办理结婚登记手 续;各乡(镇)与村签订扫盲合同;县、乡(镇)、村层层定期检查。1985年底,省、地、县三级对全县106469个文盲中的97181人进行了验收,达到扫盲标准的73779人,全县非盲率为915%,根据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有关规定》,省府颁发了《无盲县》证书。 农民技术教育 1985年全县扫除文盲后,农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技术教育上来,到1988年,全县农民技术业校已发展到430处,650个班。其中业余中学20个班,业余小学165个班,学员21970人。东阳农技中学,柏林林业技术中学等单位多次举办短训班,设立技术咨询服务部,接待群众来访。天宝山乡小闸口村农民技术业校教师马洪彪义务办班,为村里培训一批技术骨干。庞庄乡巩家村重视农民技术教育,坚持常年办班,1978~1985年,共办两年制专业技术班6期,半年以上培训班5期, 短训班33期,共培训各业技术人才401人。其中60人通过县、乡级考试, 定为农民技术员,5名被外地聘用,两名被输送到大专院校深造。 平邑县青年农民文化学校 校址在东荆埠村(原蒙山县公安局办公地点),由平邑、白彦两县合办。1952年9月开办,平邑县选送青年54 人,白彦县选送46人,统一编为两个教学班。学制2年,学习高小课程。学员免费入学,国家发给学员生活费,每人每月8万元(旧币)。1953年8月停办,学生领到肄业证返乡,学校改为卞桥区区立完小。 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平邑分校 办公室设在农业局。1981年7月16日开学。第一学期学员396人,15个区各设1个教学班。开设语文、数学、政治、化学基础知识、土壤肥料学、遗传及作物育种、作物栽培、气象基础及农业气象、农业经济及管理、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及植物生理等课程。学制4年。学员主要来自农民、区乡干部及部分职工,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承认其学历(相当于中专)。至1988年,该校计招收6届学员,累计2247名,已毕业3届,有520名领到毕业证书,毕业率为67.6%。
第二节 职工业余教育
平邑县直属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 1953年在县城开办。当年招收初小、高小各两个教学班,计240人。高小班设语文、算术、自然常识等课程,初小班设语文、算术、珠算等。学制均为2年。学员早上到校上课,上、下午回单位工作,晚上做作业,老师到各单位辅导。1955年增设两个初中班,学员100人,学制3年。是年以后,停招初小班。1964年,应广大干部的要求,学校开办语法修辞短期学习班1个,每星期六下午上课,县直各部门的文书、秘书、会计及县委、县府的领导人 100多人参加学习。1966年学校停办。先后招收初小、高小、初中20 多个教学班,1000多人。 平邑县五·七干部学校 县委主办,校址在县种羊场(牛氏庵)。1976年10月开学。第一、二两期的学员是县直机关、厂矿企业的中层干部,计79人,每期学习半年,选学马列著作,通读《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第三、四两期的学员是县、社两级的一般干部,每期6个班176人,学习1个月,主要学习理论。第五、六两期与党校合办,学员是 纳新的(新接收的)党员,每期142人,学习20天,学习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知识。该校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边学习、边劳动,劳动时间约占 1/3。1979年初撤销。 平邑函授师范学校 1956年成立,招收15个初师班,200多人参加学习。1959年,函授学校又招收中师班15个。1960~1966年,函授教师 利用星期日或假期在各中心校巡回辅导,先后有77人,领取初师毕业证书;330人领取中师毕业证书。“文化大革命”后函授教育停办。1977年恢复,更名县函授站,并成立了公社函授站,学区设函授点。县、社、学区分别配有专兼职函授教师,要求小学教师一律参加中师函授学习,联中教师一律参加高师函授学习。1980年后,高师函授移交师范院校管理,临沂师专管理专科函授,曲阜师范学院管理本科函授。1980~1988年,计有高师函授生769人,已毕业359人。中师函授从1982年后分重点班与普通班,重点班由教师进修学校管理,每期招收50人,普通班由各中心校管理。1980~1988年,中师函授学员561人,已毕业332人。医学函授1960~1988年12月,计有150人参加学习。 平邑电视大学工作站 1979年成立。当年开设英语、数学、物理、化学4个单科班。1980年,开设干部补习班,学员48人,补习高初中课程, 学习4个月。1982年,招收汉语言文学专科班1个,学员30人,业余学习, 学制3年。1985年招收全日制党政干部专修班1个,学员43人,学制2年;全日制汉语言文学专科班1个,学员44人,学制2年;半日制汉语言文学专科班1 个,学制3年。到1988年底,计毕业专科生4届206名,单科结业120人,中 专班(企业管理)1个34人,短期训练会计58人,培训电子计算机操作技术员21人。
第四章 教 师
第一节 教师队伍
1936年,境内有小学81处,教职员约百人。另有塾师近百人。1937年后,多数塾师先后转为抗日小学教师或日伪民办小学教师。1946年1月,境内有抗日小学教师435人,其中多数是高小、初小毕业生,或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学生,中学毕业生极少。他们除教学外,在宣传抗日、组织并参加支援前线、动员参军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1947年, 国民党军进攻山东解放区,学校解散,教师有的参军,有的北撤,有的回家务农。 1948年3月全境解放。8月,招收教师,恢复教育。1949年先后有3批50余人外籍教师分配来本县任教。12月,县全境有公办教师134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队伍迅速发展。 1950年,县文教科从县内文化人中招收了一批小学教师。是年,有教师258人,其中女教师10人,民办教师19人。1952年,从县内高小毕 业生中录用了部分小学教师,包括一部分民办教师。时有公、民办教师518人。秋,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1953年,仲村速成师范学校毕业生35人留本县任小学教师。1958年,从当地高小、初中毕业生及民办教师中录用了一批公办教师。1958~1962年,平邑师范学校中师毕业生160人、中速师毕业生80人、师资短训班毕业生120人录用为本县小学教师。1960年,始对教师队伍整顿。1961~1962年下放482名教师回家(个别转入商业供销部门)。1963年,全县有教师1317人,其中小学教师1174人,中学教师143人,民办教师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4%。 1964年,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两种学校同时 并举的教育制度),教师中又增添了农中教师和耕读小学教师的成份, 他们绝大部分为民办教师。1966年3月,全县有耕读小学教师1523人,农中教职工89人。1968年,小学全部下放到生产大队去办,308名外籍教师被调回原籍,小学教师的质量急转直下,后除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及转业军人中录用了少量公办教师外,民办教师全部由生产大队委任。至1978年,民办教师发展到4625人,其中农中教师1814人,占全县教师 总数80%,绝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高、初中毕业生。1978年、1980 年、1984年三次整顿民办教师队伍,通过考核,辞退了一批不合格者。从1979年起,师范院校每年都从民办教师中招收部分新生,培训2年后 转为公办教师,并根据一定条件,分期分批地将部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1983年后,国家规定,新增师资由国家统一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分配, 不允许不经专业培训的人进入教师队伍。1984年,教育局对全县教师 进行了一次考核鉴定,合格教师占90%以上。1988年,全县有教职工 6732人,其中民办教师3470人,占教师总数的52%。中学公办教职工 1570人,民办教职工452人,民办教职工占中学教职工总数的22%。
第二节 教师待遇
经济待遇 塾师坐馆束由塾师自定,联馆束由各学东和塾师 议定,学东轮流管饭。家塾塾师生活费用由学东负担,一般每年酬金2000斤小麦。村学、社学、义学塾师待遇大致与以上塾师待遇相等。 民国前期,高级小学教员的月薪一般是现洋15~18元,初级小学教员的月薪8~12元。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教员,一般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发两餐粮票(每餐可兑换1斤粮2斤柴),每年发单衣两身,鞋4双,袜两双,两年发1身棉衣,3年发1床被子;家中土地,由村里代耕、代种,家属按季度领取优待费或优待粮。亦有部分教员实行薪粮制,薪粮从学校驻村附加粮中转拨。日伪占领区小学教员的月薪30~60元 (伪币),县立小学一般能按月支取,区、乡立小学多数不能如期足额支给。 1948~1951年,公办教师实行薪粮制。起初,每人月薪50~100公斤小米。1951年后增至85~120公斤,外籍教师每月加外籍粮15~25公斤。1952~1955年,实行工资分制,小学教师月薪85~115分,中学教师160~250分,每分折合人民币0.23元左右。1956年,改为薪金制。月薪,小学教职工平均工资由原来的26.03元增至36.70元,最高月薪64元,最低 26.50元。1960年有20%的教职工增加1级工资。1963年有40%的教职工增加1级工资(计565人)。直到1976年,工资变动很小,月薪34.50元 者占多数。1977年40%的教职工提资1级,1978年2%的教师提资1级,1979年40%的教职工提资1级,1981年40%的教职工提资1级,1983年普提1级,部分教师提两级,1984年部分教师增加浮动工资1级。1985年理顺工资,教职工收入平均增加22%。1988年评定职称,3302名教师获各级 职称,工资分别增加1~6级,同时给全体教师增加原薪的10%。至此,县内教师的基本工资为62~147.5元。除基本工资外,还有工龄工资(1年工龄月工资加0.5元)、教龄补贴(10年教龄以上者月薪加5元,15年以上加7元,20年以上加10元)、粮食差额补贴、副食品补贴、洗理费、书报费、防暑费、取暖费、班主任补助费、奖金等,每人每月能领到100~230元。1953年后,公办教师享受公费医疗。其他一切待遇, 原则上等同于国家干部。 建国初,民办教师待遇由学生负担,一般是学生按夏秋两季凑粮食给老师,数量大致与公办教师相等。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大队给民办教师记工分,工分的多少标同等劳力。从1965年起,实行民办公助, 初,每人每月补助2元(小学)到4元(中学),之后逐步增加,至1986年增至20~22元。1981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工分已不存在,各村根据本村经济状况,发给民办教师每人每月20~30元现金。1985年后,实行各乡(镇)集资办学的办法,民办教师的工资除国家补助的部分外,各乡(镇)根据本乡(镇)的经济状况每人每月发给工资25~30元; 也有的分级负担,乡(镇)发20元,村发20元,每个民办教师月薪在60元以上。 社会地位 清末民初,县内文化落后,凡属笔墨文字的私事、公事、多须求助于“先生”,故塾师、教习、教员都颇受乡民尊敬,尤其是学生家长,对教师均以礼相待;但在当时,教师均为雇用人员,经济待遇低,且收入及职业亦无保障又无权参政议政,“家有半碗粮,不当孩子王”,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普遍发出这种无可奈何的感叹。“孩子王”、“教书匠”,这便是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教师,除教学外,还积极从事抗日和反内战活动。这一时期,县内的党、政、军干部, 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小学教员;在职教员,一面教学,一面宣传抗日,组织儿童站岗放哨,帮助村政、锄奸、反霸、土改、支前,动员青年参军、参战等。当时的教员,不但受到群众的尊敬,而且受到政府的器重。 建国初期,教员被誉为“人民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多次在教师中评模、选优,部分教师被推举为各界代表、人民代表、政府委员,广大教师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 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有71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方得以改正。1959~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部分教师退职回家,有的则自动离职。1964年10月,全县教师集训,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到会1164人,竟有1099人“洗手洗澡”,甚至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中,教师成了“臭老九”。社会地位直线下降。“文革”结束后,党中央明确提出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社会地位随之提高。1979年后,县内有两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1982年,教师进修学校评出11名讲师。1984年,52名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教师荣誉证书。1988年,全县有2793名公办教师获得各级技术职称,其中33人定为高级技术职称,608人定为中级技术职称。凡获得以上荣誉及职称者、地区级以上的优秀教师及教龄满20年年龄在45岁以上的老教师,其家属是农村户口的一律办理“农转非”。教师中的部分优秀分子被选举为县、乡人民代表、党委委员、县政协委员、教育局长、副县长等。全县教师中有共产党员840人,共青团员1538 人,同年,享受离休待遇的104人,享受退休待遇的185人。1949~1985年,优秀教师受到国家级表彰的5人次,受到省级表彰的30人次,受到地区表彰的225人次。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逐步提高,尊师重教已形成良好风气。
第三节 师资培训
建国初期,教师培训的方式以星期天集中学习和假期集训为主。 其后,采取的方式,一是教师轮训,1953~1956年,县文教科将达不到初师(或初中)文化程度的小学青年教师轮流送往费县师范教师轮训班,带薪学习1年,将部分中学教师送往泰安教师进修学院进修,结业后均回本县任教。二是教干轮训。1955~1958年,有10名小学教干先后到临沂教干训练班培训。三是集训。1952年、1956年、1958年,县文教科利用假期,多次举办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普通话等学习班,分别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逐步提高师资水平。 1966~1976年,教师培训工作中断。期间,虽组织过几次音乐班、体育班等,但多流于形式。 1976年后,为提高教师素质,采取多种形式,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一是函授。1977年恢复县函授站,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函授学习。二是离职进修。从1982年,县教师进修学校从小学公办教师或代课教师 中,每期招收100人,学期两年,发给中师毕业证书。至1988年,计有215名小学教师毕业于平邑教师进修学校。参加高师进修92人,毕业后回到原单位任教,中师离职进修473人,已有323人毕业。同时,省、地教 育学院及费县师范学校,均对本县教师定向招生。三是短训班。1969 ~1985年,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共举办了各科短训班217个,参加学习的达7000余人次。1979年,32名教干分4期到高家柳沟参加教干训 练班学习,每期3~6个月。四是通过电大、自学考试等形式培训师资。 至1988年底,教师学员在电大和自学考试中专科段毕业的计43人,单科 结业的332人。
第五章 教育经费
清末,境内教育经费来源有:学田收入、各界捐集、国家补助及义集收入等款。 民国前期,公立学校的教员薪金由政府支给,学校设施,主要靠地方自筹及个人捐集。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经费由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统一掌握。教员薪粮从学校驻村附加粮中转拨,办公用品由各区各校发放实物(笔、墨、纸、煤油、火柴等),校舍、设备由各校驻村筹划。各校均搞一些生产自救,解决部分费用。1946年,为适应战争需要,境内小学除完小外全部改为庄户学,办学经费全部由驻村自筹。1948年,教育经费复用抗日战争时期的办法。1949年,平邑县小学教育经费为19.78 万公斤秋粮,社会教育经费为1.85万公斤秋粮。白彦县小学教育经费为20万斤秋粮,社会教育经费为1.68万公斤秋粮。 建国后,实行“两条腿走路”(国家和群众办学同时并举)的方针, 多渠道解决办学经费。本县解决教育经费的办法,除财政拨款外,尚有征收学杂费、集资捐献、勤工俭学等项。 国家拨款主要用于公办学校,部分资助民办学校。1950~1953 年,实行中央统一财政,三级管理体制。1954~1979年,实行“条块结合”,省下达教育经费预算指标,县核定执行。1980年后,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拨款。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扩大生产,改善办学条件,办公费用或师生福利等。学杂费收入主要用于教学办公及学校卫生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