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组织
第一节 科学技术委员会
建国初期,科技工作由县政府有关部门兼管。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工作日益重视。1958年8 月28日,成立平邑县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设在县委宣传部, 配备专职干部3人。是年12月4日,设立平邑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1962年5月,县科委撤销。1964年4月,恢复县科委。1966年12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县科委解体。1972年2月16日,平邑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设立科研组。是年12月17日,重设县科委,辖地震办公室、标准计量所、沼气办公室。1981年7月,沼气办公室改由县农委领导。1984年6月,标准计量所改为标准计量局,由县政府直接领导;撤销地震办公室,其业务由县科委承担。1986年12月,设立平邑县科学技术干部科,次年6月改为科学技术干部局(副局级建制),隶属于县科委。1988年8月,恢复地震办公室(股级建制)。1988年底,县科委(包括科干局、地震办公室、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共有干部17人。
第二节 科技学(协)会
平邑县科学技术协会 1957年12月,成立平邑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筹备委员会。1962年3月,召开平邑县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平邑县第一届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1964年2月,召开平邑县第二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平邑县第二届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这两届科协成员均系兼职,无常设机构和专职人员。1979年9月,设立平邑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为常设机构,与县科委合署办公 。1984年4月,县科协从县科委析出,独立办公,隶属于县委。1988年12 月12日,召开平邑县第一届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科协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专业学(协)会 1981~1988年,相继成立了23个县级专业学(协) 会,共发展会员2738人。几年来,各学(协)会围绕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等问题,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研究、服务活动, 共提出合理化建议近千条,举行学术报告会、交流会120次,发表论文366篇,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54万人次。平邑县农学会1981~1988年, 围绕“科技兴农”的中心任务,研究和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累计 引进小麦、玉米、花生等良种80多个,使全县主要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进行“五种五收立体高效栽培”、“地瓜覆膜栽培温饱工 程”、“花生超高产攻关”等课题研究,获省级科学成果奖2项;参加 “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家庭院经济研讨会”、“全国蔬菜遮阳网应用 技术研讨会”及学会年会等活动20多人次,交流学术论文10余篇,有的发表在《中国农学通报》、《农业科技通讯》、《植物杂志》等部级刊物上。中华中医学会平邑分会,召开学术研讨会5次,交流学术论文104篇,在全国、省、地中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2篇。平邑县经济学会,在省、地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6篇,获省、地优秀论文奖22个。 乡镇科学技术协会 1981~1985年,全县相继成立了乡镇科学技术协会15个,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科技活动。 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 1987~1988年,全县相继成立了家禽养殖、果品生产、葡萄栽培、食用菌栽培等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34个,发展会员3740人。岐山乡家禽养殖研究会,于1987年成立,在区域上跨越5个县、市,发展会员650人。这些研究会,对促进农民学习新技术,掌握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商品经济,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节 科研单位
平邑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建于1959年12月,地址在农校,有行政干部5人,工人9人。隶属于县农业局。1982年撤销。主要科研项目:良种引进、田间试验、丰产栽培、优良家禽繁育等。 平邑县林业科学研究所 建于1978年3月,1982年6月撤销,地址在浚河林场北首,有科技人员、行政干部和工人5人。隶属于县林业局。 主要科研项目:引进优良树种进行驯化栽培试验;杨树丰产林栽培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 平邑县农业机械研究所 建于1977年5月,1982年6月撤销,继之成立农业机械推广站。配备科技人员6人,行政干部2人,隶属于县农业机械局。其主要任务是研制适用于当地耕作的小型农机具,并改良现有的农业机械。 平邑县金银花科学研究所 建于1977年5月,1982年撤销。该所驻郑城,配备科技人员3人。隶属于县药材公司。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金银花肥水栽培、有性杂交繁育、剪枝整形、病虫害防治、鲜花烘干等。
第四节 四级农科网
1958年,全县农村建立科技队52个,队员1400余人。由生产大队划出地片,种植小麦、地瓜、花生、棉花、蔬菜等。其目的是高产示范、推广良种。县农业局和各公社农技站派员现场指导。搞得较好的大队有:鲁埠、大三阳、同太、元郭、东武安、南柏林、驿头、康家寨、 陈家寨、王家寨、徐家武阳、王家武阳、孙家武阳、孟家武阳、沈家武阳等。1973~1979年,全县四级农业科技网基本形成:县有农业科学研究所,15处公社均有农业技术推广站,544个生产大队有农业科技队,1704个生产队有农业科技组,参加农业科学实验者达2万多人。1980年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至1982年,原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组织逐步解体,由科技队、组的形式转化为科技户。1984年,全县农村有科技户1765户,1988年增加到11500户,占总户数的 5.2%。
第二章 科技队伍
新中国成立前,平邑县科技事业基础薄弱,人才匮乏,除少数乡村中医、小学教师外,其他行业几乎都是空白。建国后,随着国民经济和各项 事业的发展,各类科技人员逐年增加。其主要来源: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录用闲散科技人员;岗位培训或自学成才;外地调入。 1953年,全县有林业、农业、卫生科技人员20人,1956年增加到63人。1960年,全县有各类科技人员361人;1966年达1703人,比1960年 增加3.7倍;1970年达2468人,比1966年增加43.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全县的科技队伍又有迅猛发展。1988年,全县各类科技人员共计6064人,比1970年增加1.46倍,比1960年增加15.8倍;同时在知识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章 科技成果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的开展。科技人员坚持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围绕境内经济发展搞科研。至1988年底, 经地区以上鉴定的科技成果项目有23项,其中受国家级奖励的3项,受省级奖励的7项,受地区级奖励的1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2项。 赤松育苗高额丰产 1958年3月,大洼林场杨乃惠承担,在海拔600米的山坡垦荒旱地育苗,亩产百万株。1958年12月,受国务院奖励。 招引啄木鸟除虫 1965年,浚河林场进行人工招引啄木鸟除虫试验成功,并迅速在全县推广,为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开创了新路子。经过20多年实践,境内浚河、温凉河两岸的杨树林,基本无虫灾。1978年3月和1978年5月,分别受全国科学大会、全省科学大会奖励。 有线广播自备电源启动装置 1975年,由魏庄公社放大站吴公愚研制。使用该装置,在3分钟内即能供电开机广播。这一科研成果,曾在全省推广。1978年5月,获山东省科学大会科技发明三等奖;是年12月,获临沂地区科学大会科技发明一等奖。 元郭一号小麦 是元郭一大队科技队1978年选育的优良品种,亩产482.61公斤。1978年12月,受地区科学大会奖励。 南竹北引 1972年,蒙山万寿宫林场从福建省武夷山引进毛竹,带干栽植24.6亩,为“南竹北引”提供了经验。1978年12月,受地区科学大会奖励。 蒙山乌梅汤 70年代初,卞桥公社裤腿大队卫生室刘法克,用蒙山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效果显著。1978年12月,受地区科学大会奖励。 天麻引种 1969年,平邑县药材公司在海拔1000米的龟蒙顶擂鼓台下建立药场,从长白山引种天麻成功。1978年12月,受地区科学大会奖励。 ZPAC字盘秤 1974年,由平邑县衡器厂(时称修称组)科研组研制成功,年产400~500台。1978年12月,受地区科学大会奖励。 全晶化对讲机 为遥控装置,用于通讯联络,由平邑一中课外科研究小组研制。1978年,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LGB—104型联合耕播机 1980年,由平邑县农机研究所、平邑县轻工机械厂联合研制,主要研制人:袁星民、李庆平、曾庆登、孙爱花。该机能一次完成松土、旋耕、筑畦、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农艺程序。有利于抢墒情、适农时。1982年,获地区科研成果三等奖。 金银花尺蠖虫生活史观察及其防治 该虫俗称“过虫子”、“造桥虫”,是危害金银花叶片的主要害虫。1977年在郑城一带发生,次年蔓延全县。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朱弘复鉴定,定名为金银花尺蠖虫。1980年立项,由平邑县药材公司承担,主要参研人员:平邑县金银花研究所时成华、田茂宽,山东大学生物系刘清琪。至1982 年,基本上掌握了金银花尺蠖虫的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1983年9月, 经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是年12月,获山东省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12月, 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花生高产栽培试验 1981~1983年,临沂地区科委承担,平邑县科委协作(孙令才协作),完成1亩以下亩产600公斤、15以上亩产500公斤、百亩以上亩产400公斤皮果的栽培试验。1983年12月,由省内14个单位专家鉴定:该项试验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可供创高产单位 借鉴。同年获省科委三等奖。 六通露、通脉露、金丹酒 均为金银花制品。1984年,平邑县食品厂承担,在山东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孙承南指导下,胡广春、赵显玲参与研制。1984年8月,省科委委托地区科委主持,由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食品卫生等方面专家16人鉴定,一致认为:“六通露”具有活 血行痹、益气通络的功能;“通脉露”具有活血通脉、行气止疼的功能;“金丹酒”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疼的功能,分别对跌打损伤、腰腿风湿关节疼、胸闷不舒和心区疼痛等病,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保健作用,均可投产。 金银花增产技术扩大试验 1982~1984年,平邑县药材公司、平邑县科委联合试验,张阶友、赵家礼、时成华、田茂宽、张俊亮、王宗卿参试。经过3年的试验,5个试验点墩产干花由平均0.0825公斤提高到0.179公斤;总产由2.56万公斤提高到5.55万公斤,均增加1培多。1984年10月,省科委委托地区科委主持,由省内外17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在试验中,提出的“六改”措施,即改培墩栽培为水平阶栽培; 改春施基肥和生长期不追肥为冬施基肥、生长期分期追肥;改不治虫为及时防治害虫;改不剪枝为合理剪枝;改割秋条一次定植为多次育 苗和多次栽培;改晾晒为烤房烘干,可在全省推广。其中多次育苗移栽已大面积推广应用;改培墩栽培为水平阶栽培的措施居国内先进水平,可在同类异地推广应用。1986年2月,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平邑县第二次土壤普查 1983年4月~1984年12月,平邑县农业局承担,林希佩主持,进行了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为开发利用土地及农 林牧合理布局提供了可靠依据。1985年,获省三等奖;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优秀成果三等奖。 苹果综合增产技术开发试验 1983~1985年,平邑县科委承担,杜树新、谷守诰、高崇云、田晓民、赵吉华参试。1986年1月,由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林业厅、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等单位的9名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开发试验中采用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合理负荷、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是成功的,为苹果生产提供了有益经验,可供同类异地大力推广。1987年8月,获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刺槐优良无性苗木 1977~1986年,平邑县林业局王启忠连续试验,突破了快速繁殖和栽培成活两个关键,使组织培 养大量应用于生产成为可能。1986年8月通过鉴定,此项成果居国内同 类先进水平。先后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平邑县综合农业区划》 1984年9月~1986年1月,平邑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司增辉、项更馥、王统彬、刘殿军、班乃华参研。该项目为搞好全县全面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86年1月通过鉴定。1987年11月获省农业区划三等奖。 平邑县水利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1985年3月~1985年12月, 县水利局承担。1986年1月,通过鉴定,认为该课题研究,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措施,对全县今后水利建设具有指导意义。1987年11月, 获省农业区划三等奖。 农业区划在平邑发展果品生产中的应用 1986年,平邑县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宝司增辉、李玉舜、项更馥、王统彬承担。1988年7月通过鉴定,认为该项目为广泛运用区划指导生产提供了范例。1988年8月,获地区农业区划二等奖。 农业区划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1986年,平邑县农业区划 委员会办公室王统彬、司增辉、李玉舜、王立海、项更馥承担。1988年7月通过鉴定,认为该项目证明了区划符合客观实际,对指导生产有 重要作用。同年,获地区农业区划二等奖。 平邑县土地利用现状详查 1985~1988年,平邑县农牧局孙传贵承担。1988年3月,山东省土地资源调查技术组鉴定,认为该项目为编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依法管好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同年,获地区科委三等奖。 山东金银花质量及产地加工工艺研究 1986年,由山东省医药研究所、山东省药材公司、平邑县科委、平邑县药材公司联合承担。1987年9月通过省卫生厅、省医药总公司鉴定。研究结果证实,采摘二白、大白、三青花产量最高,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质量最优。1988年10月,获省科委二等奖。
第四章 科技服务
第一节 科普活动
科普宣传 1979~1988年,县、乡科协围绕全县工农业生产,广泛地开展了科学普及宣传活动。先后自编自印和翻印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科普资料20余种,发放各种科技资料12万多份,举办科技讲座200多次,听众达20万人次。特别自1986年配备科普车后,宣传活动更加活跃,共下乡300多次,为广大农民放录像、录音、电影450多场,举办科普画廊50期,深受农民赞扬。1984~1988年,县乡科协与邮 电部门配合,组织订阅《山东科技报》、《科技新闻报》、《致富钥 匙》等报刊。1986年组织订阅《山东科技报》39811份,发行密度居临沂地区之首,受到省、地表彰奖励。 人才培养 1984~1988年,围绕种植、养殖等多项应用技术,县、乡、村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技术培训班1409期,共培训各种技术人员 84711人次。1988年,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中,向广大农民推行了18类近百项实用技术,有15万多名农民把所学的技术应用于生产, 依靠科学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新技术推广 1984~1988年,县、乡科协以科技扶贫为重点,帮助农民群众开拓致富道路,引进、推广了一些适合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实用新技术。主要项目有:立体农业种植、沙棘引种栽培、蔬菜保护地栽培、食用菌栽培、地膜覆盖、活拔鹅毛、快速养猪、大沟麦丰产栽培、果树旱地培肥等。这些实用新技术推广后,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二节 科技情报
1972年县科委恢复后,因陋就简地建立了科技情报资料室,配备了3名专业技术干部,先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700多家县以上科技情报单位建立了情报关系。多方收集、储存、传递科技信息,至1988年底,共收存各种科技资料600多种、6000余册。为了发挥情报信息的作用,县科委采取请进来(请有关人员查阅资料)、送上门(把新信息主动送给有关部门)等方式,广泛地传递科技信息。如:吊丝窑烧砖新技术、葡萄糖酸内脂作豆腐新工艺等。1972年县科委创办《平邑科技》,1982年易名《平邑科普》,为不定期综合性科技刊物,至1983年停办,共出版8期,每期印刷1000~2000份,重点介绍了全县科研、科技管理方面的论文、成果和各种实用新技术。
第三节 科技咨询
1984~1988年,县、乡科协和各学(协)会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面向群众的原则,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共为群众解答了5000多条(次)各类技术问题。1985年4月,县科协牵头,组织县农学会、林学会、畜牧学会等学(协)会的会员,在集市上开展为农民咨询服务活动,仅1个月的时间,即发放“明白纸”5000多份,解答群众提问2000多条,并把农民急需的良种、农药、激素等供应到门,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第五章 地震测报与能源利用
第一节 地震测报
1975年2月15日,平邑县地震办公室成立。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后,全县先后建立宏观测报点7个:其中县种畜站、牛氏 庵羊场为动物测报点;汪家坡、德化庄、县政府院为井泉观测点;县酒厂、化肥厂为水质分析观测点。建立微观测报点10个:平邑一中、平邑二中、岐山煤矿、唐村水库、昌里水库、杨庄水库、安靖水库、城关二小、马家峪村、县地震仪器室。观测项目有:地应力、土地电、土地磁、地倾斜、地温、水位、水温、水氡、动物等。1982年,贯彻“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保留了3个骨干点、3个水井点、1个动物点。县地震办和各观测点的人员,不论寒冬炎夏,坚持日夜值班, 细心观测,详细记载,认真标图分析,多方探索地震规律,以尽量减轻地震灾害。 据测报,1969年7月~1988年底,境内发生微弱地震20次,其中4级以上1次,3~39级3次,2~2.9级8次,2级以下8次。在这20次微弱地震 中,有12次发生在平邑、新泰、蒙阴3县(市)交界处,占发震总数的60%。
第二节 能源利用
沼气 平邑县兴办沼气始于1958年,当时一轰而上,遍及全县,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成效甚微,不久即停办。 1974年7月,县革委生产指挥部组织县科研组、煤建公司人员去外地参观学习大办沼气的经验和技术,之后,在平邑镇四村一大队和保 太公社北王庄大队建沼气池成功。1977年,东阳公社被列为省地办沼气的重点公社。1978年,全县办沼气出现高潮,有15580户建沼气池,年底建成4360个,利用4148个。卞桥公社建成沼气池1907个,利用1880个,居全县第一。1982年3月,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卞桥公社、东阳公社东旺沟大队、卞桥公社西卞桥大队,被评为全省办沼气的先进单位, 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奖励。1986年5月,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卞桥镇、铜石镇烈庄村党支部书记杜爱善,被评为全省办沼气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沼气池容量一般7~8立方米,最大的150立方米(安靖大队建)。其结构有两种:一种是石料、三合土、混凝土整体浇筑,一种是混凝土预制。1981年10月30日,全国沼气办公室主任谢志恒,来平邑视察了上述两种结构的沼气池,后经3位工程师考察、改进、定型,经国家批准为全国推广的“农村家用标准沼气池”。1986年,北王庄70% 的农户用上沼气,把“做饭不用柴和煤,点灯不用油和电”的愿望变 成了现实。1987年统计,全县共建沼气池9798个。后因三合土超龄和 建房损坏一部分,至1988年底,实有沼气池8181个,利用率占70%。 改灶节柴 全县农村生活用能以作物秸秆、薪柴为主。1983年调查,全县用的老式灶,热量利用率仅有10%,而省柴灶热效率可达20%以上,据此推算,全县每年可有10万吨标准煤的节省潜力。1984年,平邑县被定为全省改灶节柴试点县。1985年,又被定为全国试点县。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88年,全县有17.77万户农民用上了“平邑省柴灶”,占总户数的92%。经验收,国家农牧渔业部于1988年3月颁发合格证书。“平邑省柴灶”热量利用率达24%,比老式灶提高14%。 太阳能 全县太阳能辐射量平均123.6千卡/cm2,蕴藏着4.7亿吨标准煤的潜力。如能利用太阳能的千分之一,足以解决全县农村用能的全部问题。全县对自然能的利用起步较迟,1985年后始有进展,1988年建塑料大棚550个,总面积230亩,地膜覆盖总面积1.2万亩;太阳灶组装式,县招待所、电业局、大洼驻军安装160平方米,单体式有70户,总面积4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