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文艺创作
在平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既有壮丽的山河,又有灿烂的文化。儒学创始人孔子著名弟子曾点、曾参、原宪、仲由、澹台灭明等,都出生在这里。宗圣曾子著《孝经》、作《大学》,名垂青史,流芳千秋。西晋至南朝宋,南城(今魏庄乡南武城) 羊氏豪门望族,诗书传家,涌现出羊祜、羊、羊玄之、羊玄保、羊欣等文化名人。羊祜道德文章,名重一时,世人称贤,他的《让开府表》,堪与诸葛亮之《出师表》齐名。明末,朴里村(今柏林乡汪家坡村)汪桂茂,高才博学,有诗作传世。清代,地方镇东固村杨仪廷,文采出众,其传世七言律诗,记事抒怀,脍炙人口。其兄杨佑廷参与重修续修《费县志》,著有《费邑古迹考》,辑成《费邑艺文存》。柏林贯庄郭翘 楚著《四书审问》、《冰渊集》等。地方镇下坡村庄清吉、东固杨傅廷,保太乡李白壤李化洋、万庄毛培元、东埠阴李凤芬等,亦均有诗文问世。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境内众多文人志士投身于革命,有的成长为一代文化名人。其中前西固村的杨星华,酷爱快书艺术,1938年加入苏北抗日义勇军,1942年前后编演了20多个曲艺节目,被誉为“抗战武二郎”,在二十六军中被称为快书专家。东围沟村艾洋为电影剧作家,代表作有《怒海轻骑》、《红霞》等。北仲村管宗祥15岁投身革命,参加鲁中八路军文工团,后在战斗中不断学习,逐步成长为部队文艺骨干,现为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演员,参加多部影视剧编导,并在《祝福》、《神秘的大佛》、《梨园传奇》、《包氏父子》、《侠女十三妹》、《良宵血案》等影片和《单家桥的闲言碎语》等电视剧中塑造了众多角色。1949年10月,小学教师韩凤同创作了凤阳花鼓戏《孟良崮战役》,公演后深受群众欢迎。 建国后,文学创造活动,由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领导,县文化馆具体组织。1950~1958年,文化系统每年春季举办一期创作培训班,每期50余人。80年代后,经常邀请一些知名学者、作家来县讲学,讲授创作经验,辅导创作骨干。1980年后,县文化馆选配专业创作人员4名,各乡镇、各部委办局以及宣传、广播等部门配备了专兼职创作人员。 1986年4月,县文学创作协会成立,时有会员27人。到1988年,全县计有专职创作人员89人,业余创作人员增加到150余人。专业创作人员王晓东,1980年6月,与人合作的历史故事《于谦的故事》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自1976年始,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诗歌、儿歌、故事、小品、小说、杂文等共20余篇。王洪庆编写的戏曲《两厢愁》、电视剧《戏迷外传》分别在《沂蒙教育》、《临沂师专学报》上发表。业余作者石殿存创作的民间故事《王二大胆》在《民间文学》发表。
第二节 戏 剧
清末至全国解放前,境内流传的剧种主要有山东梆子、弦子戏(柳子戏)以及皮影戏等。其中,山东梆子戏倍受群众喜爱,大剧团小戏班多数唱山东梆子戏,主要剧目有:《双蝴蝶》、《对花枪》、《铡美案》、《辕门斩子》、《反徐州》等。全国解放后,豫剧逐渐传入本县。豫剧唱腔圆润,表演丰富,通俗易懂,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于是豫剧在全县迅速传开,一些小戏班也四出搬师授徒,改唱豫剧。豫剧在境内流传的剧目主要有:《桃花庵》、《卷席筒》、《御河姻缘》、《牧羊圈》、《大祭桩》、《红娘》、《花木兰》、《杨家将》、 《寻儿记》、《社长的女儿》、《朝阳沟》等。此外,流行于平邑一带的弦子戏、郑城等地的皮影戏也颇受群众欢迎。 业余剧团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无正式科班剧团。闲散社会艺人及文艺爱好者多于农闲后,临时组班演出,盛时达数十个。1942年,八路军鲁南军区派鲁南剧社王灿章等人,帮助苗庄成立了庄户剧团,配合抗战形势编演现代时装戏,宣传抗日救亡道理,揭露敌伪顽匪罪行,慰问前线将士,鼓励群众参军参战。演出剧目有《儿童团站岗》、《地雷战》、《梨糕 糖》、《抗属光荣》、《军民一家》、《反霸诉苦》、《谁养活谁》、《一笔血债》、《李二牛归队》等。日军投降后,为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阴谋,编演了《蒋敌伪合流》及《红军攻克柏林》等剧目。1946年1月,鲁南行署在邹县水埠调集各县汇演,苗庄剧团演出了《老太婆 觉悟》、《送郎参军》等5个剧目。接着又在参加了鲁南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汇演后,被选拔参加鲁南地区宣传工作,配合地方政府搞土改 达3个多月。1947年2月,剧团被迫解散。继后,形势好转,又多次配合党的工作,编演了《水落石出》、《大娘教子》、《孟良崮战役》等剧目。建国后,苗庄剧团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配合党的各项工作,演出了《刘胡兰》、《十字路口》、《三世仇》、《白毛女》等剧目及一些短小文艺节目。1969年,苗庄庄户剧团受到临沂军分 区表彰,《大众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 等先后转载了他们的事迹。1970年5月,受到山东省革命委员会表彰奖励。 1944年,仲村的尹俊生、唐加洪、周孝法等十几人倡议发起,集资2000余元,购买服装道具,办起了仲村业余山东梆子剧团,以上演古 装戏为主,同时配合形势及党的中心任务编演现代时装戏,如《送郎参军》、《兄妹开荒》、《王秀兰大生产》、《火烧蒋家兵》等剧目。仲村剧团演员行当齐全、乐队力量雄厚,服装道具充足,50年代初, 发展到50余人,上演剧目近百个。所演的大型历史剧《闯王进京》,使用灯光布景,特技烟火,群众大开眼界。 全国解放后,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生活需求日增,除苗庄、仲村业余剧团外,尚有平邑、马家峪、驿头、鲁埠、万庄、木头崖、田家庄、油篓、常庄、野鸡坡、夏家村、西皋等民间业余演出团体。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装戏禁演,县内各业余剧团大多被迫解散。继之,各大村镇先后成立业余宣传队,排练节目,在本村或附近村庄演出。1980年前后,业余剧团一度恢复。近几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业余剧团基本停止演出。 专业文艺团体 1956年1月,仲村业余剧团命名为“平邑县红光剧团”,遂迁团于平邑镇,成为县政府领导的专业剧团。建团后,由唱山东梆子改唱豫剧。剧团多方招聘名角,扩充人员,培养新秀,演员实力不断增强。1957年,由著名演员邓银芝主演的《花木兰》、《洛阳桥》、《红娘》等剧目,连演数月,场场座无虚席。青衣演员赵玉玲和花脸演员王传章主演的《孟姜女》,在地区汇演中获一等奖。1959年,由丑角演员唐加礼主演的《卷席筒》剧组,串遍山东各地,誉满泉城内外。县剧团自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演员队伍精干,后台服务热情,全团配合默契,浑然一体。旦角演员姚宝珍、许桂玲,须生演员张桂芝、许加祥,小生演员聂传惠等,成为深受当地戏迷喜 爱的角色。司鼓张森、黄志豪,琴师刘运太、吴贵宝、祝明柱等人也成为剧团的骨干。县剧团在演好原有剧目的同时,不断推出新剧目,如《金鞭记》15本,《杨家将》8本,《芦荡火种》、《朝阳沟》等。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演出活动停止。1967年8月,县红光剧团撤销,演员四散。1973年3月,县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成立,时有演职员37人,在全县巡回义务演出,每年上演120多场。1978年10月,县剧团恢复,易名为平邑县豫剧团,恢复了古装戏的上演,以原老演员王传章、薛爱玲、唐加礼、王成寅、秦振东等为骨干,又培养了王华、王娟、陈春沂、孙令彩、刘娟等一批舞台新秀。至1983年,先后上演剧目30多个,其中《卷席筒》、《御河姻缘》、《墙头记》、《三哭殿》、 《十五贯》、《李双双》、《朝阳沟》、《春草闯堂》等剧目,所到之地屡演不衰,成为本县戏剧史上最为红火的一个时期。1980年在全 区戏剧汇演中,平邑县豫剧团名列前茅,所演出的剧目《三哭殿》获演 出集体一等奖,演员薛爱玲、王成寅获并列个人第一名,王华获个人 二等奖。除在本县演出外,还先后到沂水、沂源、蒙阴、新汶、莱芜、滕县、枣庄、临沂等地演出,均受到当地观众的好评。1983年,县剧 团被地区文化系统评为先进单位,受到表彰。为使剧团后继有人,加快 戏剧人才培养,1983年6月,成立县戏曲学校,从外地聘请教师6人,招收 学员40人。学员刻苦学练,演技逐步长进。排演的《红珠女》、《秦雪梅吊孝》、《猪八戒招亲》、《武松打店》、《七品芝麻官》等剧目,深受欢迎。1986年8月,县剧团及戏曲学校撤销,至此,县内无专业 文艺演出团体。
第三节 曲 艺
境内曲艺主要有渔鼓、评书、落子、大鼓书、琴书等,其中平邑落子为本地特有曲种。渔鼓伴奏乐器主要有渔鼓、剪板,唱腔曲调有两坡羊及平调、寒腔之分,板式有开腔、垛口、流水等,曲调委婉,极富地方特色,多于集市书场演出。本县渔鼓艺人主要有秦永义、邵兴泉、郭元香、宋相玉、宋相宝、刘常富等人。其中秦永义技艺精湛, 曾出席地区汇演,获奖后赴济南参加“华东地区曲艺调演”,荣获三等奖。主要曲目有《白绫记》、《金镯玉环记》、《杨家将》、《响 马传》等。评书代表艺人陈庆龙,艺名陈三毛,1957年当选为县曲艺 队队长,主要曲目有《水浒传》、《三国演义》、《彭公案》、《施 公案》等。落子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北部等地,俗称“莲花落”、“光 光书”、艺人称之为“荷叶吊板”。平邑落子为山东落子分支,始由 魏庄蔺学全从鲁西南微山湖一带学成传入本县,后传其子蔺景旺。蔺景旺迄今仍活跃在县南部及费县梁邱等集市书场。落子乐器主要是大 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板式有慢板、中板、快板、急板、垛子等,情绪高亢激扬,风格独特,富有韵味。平邑落子以唱为主,曲调动听感人,地方特色浓郁,唱腔为双句体结构,属徵调式雅乐七声音阶,其韵律长短句结合,大都一韵到底。表演中说唱者兼扮生旦净丑角色,另加身段、武功、口技等特技表演,集喜怒哀乐于 一体,有“一人唱出一台戏”之称,颇受书迷赞赏。传统曲目有《朱洪武牧牛》、《打蛮船》、《许龙传》、《呼家将》、《杨家将》、《南唐传》等。建国后,艺人有时也说唱《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高山下的花环》等新编曲目及《一孩好》、《锄草段》等小段。大鼓书以周家小庵周原志、仲村于长江等为代表。琴书以胡汝静、宋效奎、张明珠技艺见长。主要曲目有《罗衫记》、《龙庆》、《父子会》、《林公子投亲》等。
第四节 音乐 舞蹈
音乐 境内管弦乐器主要有笛、笙、箫、唢呐、二胡、板胡、琵琶、坠琴、扬琴、三弦、吉他、大小铜号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各种型号的锣、鼓、钹、渔鼓及木梆子等。 民间器乐流行曲牌主要有:《小桃红》、《拜堂歌》、《老炮台》、《平调开门》、《商字调》、《凡字调》、《傍妆台》、《工尺上》、《二八调》、《小梁州》、《鸿雁乐》、《百鸟朝凤》、《下调黄莺》、《大财神歌》、《万年欢》等。1988年底统计,民间吹奏艺人全县有42班256人,多活跃于红、白事及喜庆集会等场合。1982年6月,县文化部门举行全县首届吹打乐调演,有12个代表队144人参加,评出一等奖一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1987年7月,县志办公室会同文化馆组织了民间艺人王庆焕、孟兆贤、郭兴民等11人的民间器乐曲演奏录音。 建国前民间流行的小调如:《上翻帘》、《小寡妇上坟》、《小 五更》、《姐儿妞》等,调子大都低沉忧伤,唱词颓唐、庸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由部队文艺工作者改编或创作的一些情绪激昂,宣传翻身解放的曲目,深受欢迎。如宋子峪贫农小组改编、张文执笔记录的五更调《穷人翻身歌》,唱出了农民的一片真情。《大辫子甩三甩》、《送郎参军》、《支前小调》、《沂蒙山小调》等也曾广为流传。建国后,文化部门多次进行民间小调及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1970年共搜集整理民歌42首,编印《平邑县民歌集成》一册。1986年, 民间吹打器乐曲《鸿雁乐》等5首曲谱被省《民间音乐集成》一书收录。本县歌曲创作活动活跃。1964年,由县文化馆任士成作曲,业余作者李堂全作词的《沂蒙山区好地方》,曾先后在全国9个音乐刊物上发表,成为沂蒙赞歌的代表作,县师范教师张淑娥于同年参加华东地区文艺调演演唱后,迅速传遍全国。80年代后,音乐创作活动逐步正规化,1981~1988年,县文化部门共召开了8届音乐创作研讨会,计有154人次参加,创作歌词223首,谱曲214首。其中,米振伟创作的男声独唱《赶集路上》在省电视大奖赛中获奖。 舞蹈 境内流行舞蹈主要有龙灯舞、狮子舞、划旱船、老汉推车、新媳妇骑驴、踩高跷、扭秧歌、玩竹马等。特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打花棍、扭秧歌、踩高跷等活动盛行乡里。 建国后,县文化馆配备了群众文艺辅导员,舞蹈作为舞台艺术才真正开展起来。1964年7月,由任士成作曲,项文编舞的《银花丰收舞》,获地区汇演一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毛泽东思想宣传排演的舞蹈节目,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县文化馆李加户、宋长瑜创作,马宁编舞的女声表演唱《银花遍地香》、《喜采银花》, 在1977年、1979年地区文艺汇演中获奖,《喜采银花》并被选为参加省文艺会演节目。1987年,党彦彬作词、米振伟谱曲、王翠林编舞的舞蹈《梨花 开》,获山东省文艺汇演三等奖。
第五节 书法 绘画 摄影
书法 境内清代以前,科举中第者颇多,书法佳作不乏于世。新中国成立后,书法艺术提高较快。至“文化大革命”前,境内较有影响的有胡仲汝、孔凡佑、王子良等人。80年代后,县文化主管部门及群众团体多次举办书法展览,书法爱好者渐多。1985年9月,县书法篆刻协会成立,首批会员22人。是年秋,县文化局与兖州县书画界举办书画联展,本县参展作品近百件。1986~1988年,每年梨花会期间,举行一次书法展览,3年共展出作品300余件。1987年9月,县青年书法美术协会成立,会员43人,同时在县工人文化宫举办首届青年书画作品展, 共展出60余件。杨广森的书法作品2幅被中国美术馆收展,1幅被南京美术馆收展,1987年8月在全国商业职工书法、绘画、篆刻大赛中获书 法二等奖。王锡庆书法作品获全国农民书法大赛三等奖。高崇业1988年在国际“龙蛇杯”大赛中获三等奖。侯承义书法作品,1幅参加全省青年优秀书法作品展,4幅获国际书法比赛奖,8幅获省地级奖。李晓光的书法作品,参加1987年8月全国商业职工书法、绘画、篆刻大赛, 获三等奖。刘岳、孟漫、项宗环的书法亦均有较高水平。 绘画 新中国成立后,境内美术以绘画为主,此外尚有泥塑、木刻、石雕、剪纸等。美术工作队伍以文化系统美术工作者和各中学美术教师为主。1958年,张慕哲的国画《美人蕉》参加省美术展览。 1959年,其山水画《厉家寨换新天》,参加全国美展。1961~1966年, 张翼创作的木刻、线描插图40余幅,先后在《大众日报》、《临沂大众》发表。孟漫擅长版画、连环画,省及省以上出版单位出版发行的连环画有《两姐妹》、《柳翠》、《小小纸风车》、《三个孤儿的故事》、《牛顿的故事》,版画《我和太阳对对表》、《理想的翅膀》、《庄户学》等。1981年12月,县美术协会成立,首批会员14人,美术创作骨干队伍逐渐壮大。 平邑镇同太庄泥塑玩具远近闻名,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全村共有130余户从事泥塑制作。主要作品有:王狗、泥娃娃、善财童子、 观音菩萨、财神等。每逢冬月,家家作坊,人人动手,赶制泥塑玩具及其它制品,从晾胚、烧制到彩绘,均为手工操作。其作品制作精细,美感强,为人们喜爱,多于春节前后当地集市销售。同时外销泗水、蒙阴、新泰、莱芜、博山、费县等地。 摄影 1950年后,县城有郭连义经营的泰山照像馆、靳立亭经营的“曲阜照像馆”两家个体照像馆。1956年两家合并成立公私合 营照像馆,隶属常山供销社。1961年9月,改属县饮食服务公司,称平邑照像馆,时有职工7人,全年营业收入3.5万元。1964年开始使用灯光照像。1974年建二层摄影楼,并增加立体布景,添置返转机,改称大众照像馆。服务项目有叠印、虚光、水彩、油色、放大、分身照等,职工20人,年营业收入7万元。1983年,在县百货大楼东二楼开设彩照部。1985年,大众照像馆增加化妆照像、艺术照像、冲卷等服务项目。 1988年新建蒙阳彩扩社,安装柯达901彩扩机,蒙阳照像馆同时成立。1988年计有国营照像馆3处,有职工24人。个体照像馆31处,从业人员42人。 业余摄影爱好者穆文东、魏士远、关仲祥、潘景文等,经常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摄影作品。1974年,魏士远拍摄的《踏遍蒙山为战备》,发表在《山东民兵》上。关仲祥拍摄的《蒙山云海》3幅照片,参加 1983年省在临沂举办的美术摄影展览,并有多幅照片在《山东画报》等报刊发表。潘景文1976~1988年先后在中央级报刊发表摄影作品16幅,省级报刊发表287幅,其中《送粮到门》获全省“齐鲁杯”摄影比赛三等奖,《十三元钱的故事》获省“圣泉杯”摄影比赛三等奖,《梨乡风情》获全国“家乡美”摄影比赛优秀奖。
第六节 盆景 根艺
花卉盆景 本地民间养花历史悠久。据清光绪《费县志》载,清代主要花卉品种有:牡丹、芍药、海棠、藤萝、木槿、鸡冠、玉簪、凤仙、月季、蜀葵、紫薇、山丹、百合、瑞香等。多为地栽或盆栽, 制作盆景者甚少。建国前,少数富户、商号、寺庙、药肆、塾馆中有少量的供石、树桩(主要为黄杨、松柏)盆景,较著名的爱好者有唐次和、胡光裕等。唐次和系当地名中医,爱石成癖。建国后,种植花卉,制作盆景者渐多,但“文化大革命”中除平邑烈士陵园保留百余盆外,机关、民间几乎荡然无存。1979年后,全县花卉、盆景爱好者日益增多,县防疫站万洪堂培植月季50多种,县政府办公室刘宝进引种名菊百余种。1986年9月,县花卉盆景协会成立,副县长李才笃任理事长,首批会员42人。1986~1988年,共举办盆景艺术展览3 次,每次参展作品200~300余件。1987年10月,庄立忠、刘镜清、唐昌 华、刘令功、徐斌等人的9件作品参加山东省第一届盆景艺术展览,徐 斌的山水盆景《初醒》获三等奖。本县盆景突出表现在沂蒙山区的自然风貌上,给人以“依石隙微土而生,抗烈日严寒而存”的高尚情操之感。唐昌华、王云龙、张同昌、庄立忠、陈绪生、马凯、王开年等擅长树桩盆景的蟠扎修剪;王鸿烈工于石玩、篆刻;徐斌以培植老桩 、制作山水盆景和收藏石玩见长,并在《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发表论文两篇。 根艺 本县根艺起步于1981年。最初由徐瑞玉开始根艺造型,后逐步发展,现县内根艺成绩较突出的有:徐瑞玉、侯殿强、胡玺宝、 陈宗学等人。徐瑞玉先后制作根艺作品百余件,多次在本县展出,并 举办一次个人根艺展,县长杨培才为之题词“匠心独具”。其作品立意高,自然成型,纹理清晰,布局合理,富有“天人合一”的艺术特 色。侯殿强制作根艺作品近百件,其特点师法自然,神形兼备。1988年,胡玺 宝8件作品参加地区展览,获得好评。
第二章 图书 档案
第一节 图 书
图书发行 1948年3月,县内始建新华书店平邑支店,隶属华东总站山东省分店,时有营业室2间,职工3人。1953年8月,县书店设在板桥路西侧今平邑镇医院南院东边,建营业室4间,仓库3间,年销售额2.5万元。1958年1月,改为平邑县新华书店。4月,增设白彦、唐村、铜石等公社书店,全年共销售各类图书15.3万册,销售额7.7万元。 1963年,仲村、白彦、唐村、铜石公社书店撤销。县新华书店为弥补农村图书发行的空缺,组织成立农村发行供应组,深入机关、学校和农村,为广大读者流动服务。全年销售各类书籍17.4万册,销售额8.46万元。1966年8月,县新华书店迁至板桥路东侧,新建营业室5间,仓库14间,计有房屋35间,年销售额12万元。1976年10月后,全县13个公社供销社相继建立图书文具门市部,图书种类、数量和销售数量迅速增加,年销售额达31.28万元。1979年,恢复和新建仲村、铜石、流峪、白彦、卞桥等5个图书门市部。1980年5月,县新华书店又在浚河路中段新建新华书店营业楼1座,为新华书店第二门市部。全年购进图书115万册,年销售95万册,其中中小学教材51.3万册,年销售额49.6万 元。1985年,销售各类图书328.5万册,销售额125.1万元。1988年,县新华书店在注重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扩大图书发行销售网点的建设, 广开就业门路,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原有7个自身网点和3个集体网点的基础上,又发展18个集体和个体售书网点。成立了图书批发部、机关服务部及早晚服务部3个图书发行单位。年底,全县计有各类图书发行网点31个,经销各类图书345万册,总销售额 174.85万元,实现利润8.1万元。 图书阅览 1951年5月,县文化馆建立。秋,馆内增设报刊阅览室,后又开辟图书借阅室,有藏书2500册,报纸8种,刊物35种。至1960年, 藏书1万余册,报纸、杂志100余种。“文化大革命”初期,大量图书被查禁,加之管理混乱,书籍丢失、破坏严重,借阅停止。1973年, 经整理后,重新开架借阅。1976年,县文化馆迁到浚河路北,新建二层 楼1座,内设图书阅览室及书库8间,时有藏书2万册,报刊110余种。1981年4月,图书室从县文化馆析出,独立编制,称平邑县图书馆,有工作人员6人。藏书245万册,报纸23种,刊物150种,图书月借阅1125册 次,年借阅1.35万次,报刊年阅览量3.72万人次。1988年10月,新图书 馆楼竣工使用,时有工作人员10人,新楼建筑面积1289平方米。一楼书库,可容藏书15~20万册,二、三楼设有资料室及4个阅览室,计有120 个座位供借读者使用,阅览人数大增。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系统及文化部门各单位均十分重视群众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建设,至“文化大革命”前,一中、师范、党校、各区中心校等25处学校以及机关工会等单位相继办起图书室, 计有藏书98725册,配有专职管理人员18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图书室关闭。1978年后,中共中央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广大干部、群众看书学习的风气日盛,厂矿企业及机关单位纷纷办起图书室、阅览室,各乡镇加强了文化站建设,有条件的农村亦办起了青年之家、妇女之家,恢复或增设了图书室。至1988年底,全县乡(镇)、农村图书室发展到254个,藏书10.65万册;机关、厂矿图书室10个,藏书2.2 万余册;各级各类学校图书室137个,藏书15.7万册。全县有专兼职图书管理人员450人。年借阅书刊量25.3万册次,接待读者132.5万人次。
第二节 档 案
档案管理 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末,档案工作无专职管理人员, 主要由县委、县政府秘书兼管。1962年档案馆成立后,档案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正规。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档案接收、征集、整理、鉴定、编目以及历史档案开放,举办档案展览等。1962年,开始接收县委、县人委档案入馆,并着手进行征集、整理等工作。1978年,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鉴定,鉴定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144卷。1985年后,馆藏档案迅速增加,档案收集、保密、保管、消防、统计、鉴定、销毁、借阅等各种规章制度也随之逐步健全。1988年底,县档案馆共编制修订 案卷目录120册,文件卡片目录5万张,人员卡片1万张,文件字号目录8册,档案存放地点索引目录2册。1987~1988年,又对万余卷馆藏档案进行全面鉴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编制档号等工作,实现了全宗号不重复,全宗内目录号不重复,目录内卷号不重复,卷内件号、页号不重复,达到科学管理档案的要求。 县档案馆主要保管县委、县政府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文书档案及各单位移交的永久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由县委组织部、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县社等单位保管。一般文书档案及科技档案多由发文单位及科技材料形成单位自己保管。 “文化大革命”前,全县有15个县直机关单位和13个区公所先后 建立了档案室,加强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冲击,大多文书档案散失。1977~1985年,县直部委办局相继建立档案室,配备了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1988年,县直93个机关单位、26个乡镇及16个厂矿企业分别建立健全了档案管理制度,有专兼职管理人员135人。县委办公室、县社、农业局等36个单位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县建委组织专人整理村镇建设档案材料362卷。 1987年后,在县档案馆的具体指导下,石膏矿、化肥厂、造纸厂、水泥厂、拖配厂等单位均加强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至1988年底,县水泥厂整理科技档案105卷,化肥厂132卷,拖配厂110卷。此外,县钢联撤销时移交县档案馆科技档案40余卷。 自1984年以来,县馆共接待查档者7992人次,调阅案卷20772卷次, 复制档案资料41444页。同时,还配合党史和县志编纂工作,编写了《中共平邑县历届党代会简介》、《平邑县历届人代会简介》、《平邑县历年自然灾害》等资料。 馆藏档案 1962年,县档案馆接收县委、县人委档案1000余卷,至1965年馆藏数量达3000余卷。1985年,接收1980年前各公社永久、长期档案2224卷。1986年,接收县直各正局级单位1976年前的档案6000卷,时县馆存档案10142卷。1988年底,县馆计有档案60个全宗,12042卷,案卷排列长度240.82米。其中永久档案7225卷,长期档案4817卷。 馆藏档案主要收藏建国以来原中共白彦县委和中共蒙山县委两个全宗的档案共23卷;平邑县委县政府及各部委办局机关、区、乡(镇)、人民公社、撤销单位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形成的档案资料,共有 12019卷。 此外,县馆还存有声像档案55盒,死亡档案314卷,人口普查档案77卷,工业普查档案79卷。馆藏其他各种资料230余种,7000余册。
第三章 新 闻
第一节 广 播
县收音站 1950年10月,蒙山县委宣传部在县府驻地荆埠村始设收音站,设备为一部4灯外差两波段50-42型干电池收音机,由专人定时收记广播内容,供县委、县政府领导人参考。1951年11月,平邑县委宣传部建立收音站,至1954年底,全县17个区全部建立收音站,站内设备由县里统一解决,收音员由区机关秘书或文书兼任。1955年6月,国务院奖给三寨、埠阴、姜庄、朱尹、田庄5乡收音机各1部。区、乡级收音站的建立为县广播事业网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县广播站 1957年10月,成立县广播站筹建小组,1958年6月1日, 县广播站建成正式开播。 县广播站自开播后,坚持每天中午、晚上两次播音,共播音3小时35分,其中自办节目60分钟。1970年后,每天早上增加1次播音,并延长每次的播音时间,全天播音计6小时35分。县广播站除正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山东广播电台的指定节目外,努力办好自办节目。自办节目内容主要有农村节目、平邑新闻和综合节目、简明新闻、社教节目、时事政策问答、农业学大寨、法制教育讲座、学雷锋做好事、科技知识、为您服务、天气预报、广告以及自办文艺节目等。 县广播站建立初期,只有两部广播机,输出功率为2000W,1台汽油发电机。随着广播事业不断发展,各种设备不断增加或更新,至1985年底,站内各种设备价值累计为20.24万元。1968年前,县至各公社广播信号传输均借用邮电局电话线路,有线广播受到限制。1968年 秋,开始架设平邑至武台广播专线,后,各条专线相继开通。至1975年底,县城至各公社放大站信号传输全部实现专线化,广播专线达172杆公里。1985年全县广播专线总长达276杆公里,340线公里。 公社、区、乡(镇)放大站 1965年6月,县广播站从临沂购进美多牌300W广播机,架设了2杆公里的专线,始设城关公社放大站。时,全县广播喇叭已由1958年的660只发展到13800只。后,各公社放大站相继建立,到1972年底,全县15个公社均设立广播放大站。1985年,全县各站总装各种型号广播机22台。放大站建站后,积极与有关单位联系, 先后架设了通往各管理区、大队的广播专线。1975年底,公社以下广播专线发展到2621杆公里,广播喇叭发展到135900只,入户率达98.8%。1978年,全县1035个大队,村村通广播,户户有喇叭,广播喇叭达到 159400只,农村广播网基本形成。 1982年后,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的大量进入个人家庭,广播喇叭被忽视,加之管理不善,乡镇以下广播线路及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广播通播率、入户率逐年下降,到1988年底,全县通播率下降到35%,入户率只有5%。1987年,开始筹建县广播电台,1988年底基本完工。
第二节 报 纸
1958年12月,县委决定在办好县站广播的同时,加强人员,创办《平邑县报》。县财政拨款2万元购置了印刷设备,从外地聘请排板师傅, 充实了部分人员,为县报出版作了充分准备。1959年1月1日,《平邑县报》正式印刷发行。 县报社设在县广播站内,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统一领导,统一编辑,人员分工各有侧重。时有编委和编辑人员共5人,编委成员兼编辑。编委徐瑞学侧重报纸,华守成侧重广播,唐昌华分工抓工业报道;编辑张新浩分工抓农业报道,宋玉庆分管通讯联络工作。县报为中共平邑县委机关报,8开2版,每3日1期。县报除转载中央、省、地报纸重 大新闻外,重点配合本县党的中心工作,宣传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和党的总路线,传达县委指示,报道地方新闻,总结传播先进经验, 表彰先进,促进落后转变。县报中本县稿件占整个版面的71%,其中地 方新闻、通讯、工作经验介绍等稿件占本县稿件的80%,广泛宣传了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办报条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报社全体人员既作编辑,又搞印刷,克服设备不足、人员不齐的困难,如期完成县报的出版任务。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编排稿件,有时忙到深夜。稿件编出后,又全力以赴地参与排版印刷工作,帮助工人师傅设计调整报纸版面,反复校对,严把文字关,保证县报质量。 1959年7月16日,《平邑县报》因故停刊,共发行65期,130版,每期发行3402份。时,县、社各单位及每个生产队均订有县报。
第三节 通讯报道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报《鲁南时报》在县境内油篓村创刊,反映本县人民群众参军参战、对敌斗争、土地改革、合作生产等方面的内容大量刊登,曾鼓舞了人民的斗志,稿件多为党政军中的文人志士所提供。 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末,通讯报道工作一度由县委宣传干事兼管,后又专设通讯干事,负责组织和发动通讯员写稿,及时反映报道各方面情况。 1958年6月,县广播站建立后,为满足县站广播稿件需要,首先在各公社党委和县直各部门中聘请了一批特邀通讯员,并在农村发展了一 批业余通讯员,到年底全县通讯员达到200多人,平均每天收到稿件10多件。1959年《平邑县报》创刊后,县委进一步加强了通讯队伍建设,发动全党办报,在各行各业大力开展通讯报道工作,通讯员发展到 370人。仅县报办报6个半月期间,即收到稿件2312篇,采用455篇。县报停办后,报道队伍随之减少。 1959年下半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县委设通讯秘书,负责本县通讯报道工作。县委宣传部设通讯干事,除新闻报道外,负责全县通 讯联络工作。1970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通讯报道组成立,初设1人,至1971年增加到3人。1970年后,县广播站在各公社相继设立了中心通讯组,并发展了一批农民通讯员,最多时达到325人。1982年后,县委宣传部坚持每年年底召开一次通讯报道表彰会,鼓励通讯员多写稿,写好稿,调动通讯人员的积极性。 1984年机构改革后,县委报道组设在宣传部内,有专职人员3人,县直各有关单位也相继成立了报道组。继后,经县委宣传部和广播站研究,首先在全县15个区通过文化考试,择优录用了15名专职通讯员,负责本地的新闻报道工作。县站与其订立了供稿合同,合理解决了他们的报酬问题。1985年8月,26个乡镇先后配齐了专职农民通讯员,并成立了2~3人的报道组。同年,县委报道组增加到4人,全县形成了一个以骨干通讯员为主体的通讯报道工作网。1985年, 全年专兼职通讯员为县站及上级新闻单位写稿1400多篇,其中县站采用1200多篇,被中央、省、地报纸电台采用100多篇,有的稿件被省、地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1986~1988年,县广播站连续3年被省电台授予集体记者一等奖。李现军获省电台一等模范通讯员奖励。柏林乡专 职通讯员陈涛采写的有关刘凤云的新闻报道,先后被中央、省地多家 新闻单位采用,在全国引起反响。潘景文撰写的稿件《香椿树下恨悠 悠》,获全省“保险杯”社会新闻征文活动一等奖。
第四章 电影 电视
第一节 电 影
电影放映 1952年前,县境内只有文化馆组织的幻灯放映队1个, 群众称之为“土电影”。1952年3月,省电影教育工作队来本县放映 大型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及苏联影片《斯大林格 勒大血战》,在县城及各区巡回放映,曾轰动全县,境内居民第一次看上电影。1953年,滕县专署电影队、临沂专署电影队406小队、408小队,先后来本县巡迥放映。1954年下半年,408小队正式固定本县放映,仍属地区领导。1956年7月,临沂电影工作队408小队下放本县管理,县电影队正式成立,组成2个分队,无固定放映地点。1957年,县电影中队成立,辖3个分队。 1961年,在县电影队院内建露天影院,将露天影院放映队编为第一分队。原3个分队分别编为二、三、四分队,负责农村巡回放映。“文化大革命”前,全县有放映单位6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放映影片以“样板戏”为主。1970年后电影放映单位开始向工矿、农村发展。1973年县电影管理站成立,至1975年全县放映单位发展到21个,其中国办8个,工矿企业办3个,农村公社办10个。1974年10月,县电影院施工,1976年7月11日正式营业。1983年,仲村、地方等公社影院相继建成使用,城乡电影放映单位迅速增加,县电影管理站改为电影发行放 映公司。1984年底,电影队发展到51个。1988年,达64个,其中乡镇办30个,村办17个,户办10个,保持正常放映的单位54个。 电影宣传 电影宣传主要内容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典型事例,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宣传方式主要有:幻灯、宣传栏、电影广告等内容。1973年,县电影院首映朝鲜影 片《卖花姑娘》,宣传工作做得好,曾轰动全县。 县电影队自建队以来,多次自制或改装幻灯机,配备专人绘制幻灯片,多次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汇演。1965年夏,魏士远、唐瑞云、王萼代表临沂地区赴省映出了《沂蒙山在变》幻灯片,受到好评。 秋,魏士远携此片参加省队赴华东地区汇演。1970年后,幻灯解说不断创新,从单口到对白,后逐渐改用快书、快板、大鼓、琴书、柳琴等演唱形式。1980~1983年,曾3次参加省地幻灯汇演,幻灯片《一胎化》、《包》、《王老汉赶集》,分别获地区一等奖和省三等奖。
第二节 电 视
1970年10月,省广播局赠送县广播站一台14英寸上海牌黑白电视机,主要收看山东电视台节目,为当时县内唯一电视机。1978年全县仅有电视机44台,多为行政机关、厂矿或农村大队集体购买。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电视机数量随之迅速增加,1981年即发展到428台,其中彩电30台。1985年电视机总数达5806台,其中农村个人购买2006台。1988年为49772台,其中彩色电视机为1948台。 1970年7月,山东省广播事业局于蒙山主峰龟蒙顶建调频电视转播台,称山东省广播事业局七二○台。1976年7月,下放到临沂地区广播事业局管辖。1985年1月,又收归山东省广播电视厅所属,更名为山东省广播电视厅蒙山转播台。1988年,蒙山转播台有干部职工47人,设调频、电视、微波、中波、发电5个组。 转播台建成后,安装500瓦调频转播机和1千瓦黑白电视转播机,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及山东电视台节目。1976年,安装10千瓦调频发射机4部,可同时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及第三套节目。是年,安装10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1部,转播省电视台电教节目。1984年底,新上1千瓦中波转播台。1985年又上1千瓦调频发射机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到1988年底,蒙山转播台已成为鲁南地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枢纽台站,具体负责调频中波广播、电视差转及微波信号发送任务,接收泰山转播台信号,分别送往临沂、枣庄、济宁三地市,同时亦可把以上三地市的新闻节目回传到省电台和电视台。 1987年,开始筹建县电视转播台。1988年底发射铁塔、机房等设施基本完成,并于农历12月27日开始试播。在此之前,境内主要收看蒙山电视转播台转播节目,无自办差转电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