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 物
第一节 古遗址
岳家村文化遗址 位于资邱乡岳家村西北500米处,东西长100米, 南北宽80米,文化堆积1~15米。1987年,出土石锤、石斧、红陶鼎、 红陶鬲、灰陶盆、灰陶罐等大批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和岳石文化遗物。
东石门文化遗址 位于白彦镇东石门村西岗子,南北长150米,东 西宽80米,文化堆积1~15米。1980年出土一批完整的红陶鼎、灰陶 鼎、镂孔豆、背壶等器物,属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
铜石文化遗址 位于铜石村北首,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50米,文 化堆积05~1米。出土大口尊、红陶鼎、红陶鬲、白陶鬲、灰陶盆、 灰陶罐等新石器时代器物,属大汶口文化遗址。
杨谢南墩文化遗址 位于柏林乡杨谢村西南1000米,柏林乡政府 大院北350米。遗址为高台地,呈长方形,高出周围地面4~5米,顶部 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文化堆积2~35米。出土器物有石铲、石斧、 和灰陶鬲、灰陶罐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丘上北墩文化遗址 位于资邱乡丘上村西北300米处,遗址为一高 大活土堆,全系文化堆积,现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30米,高6~7米。土 质松软,东南部坍塌处有明显的大火烧过的痕迹。出土器物有红陶鼎、 灰陶鼎、灰陶鬲、灰陶罐、陶豆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范家台文化遗址 位于天宝山乡范家台村东150米,遗址为一高大 土台,顶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高出地面15米,文化堆积2~25米。 出土器物有灰陶鼎、灰陶鬲、灰陶罐、石斧、石铲等,属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遗址。
堡前庄文化遗址 位于铜石镇堡前庄村北800米处,东距公路250米。遗址为高台地,呈长方形,顶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 堆积4~5米。出土器物有红陶、灰陶鼎、灰陶鬲、陶豆、石铲、石 斧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蔡庄堡子文化遗址 位于东阳乡蔡庄西北500米处原堡子寺旧址, 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10米,文化堆积25~4米,以东北部临河地段为 最厚。出土器物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石铲、石斧、灰陶鼎、灰 陶鬲、鹿角、兽骨、蚌壳等。
下洼宝台寺文化遗址 位于临涧乡下洼村西南500米处宝台寺旧 址,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文化堆积3~5米。出土器物有灰陶鼎、 灰陶鬲、灰陶盆、灰陶罐、石斧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小卓庄文化遗址 位于临涧乡小卓庄村西南500米处张家林,东西 长300米,南北宽200米,文化堆积15~2米。出土器物有石铲、石斧、 白陶、蛋壳陶杯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洼子地文化遗址 位于唐村岭乡洼子地村东北300米处,东西长 500米,南北宽300米,文化堆积05~25米。此处原为一高台地,现顶 部已被整平,出土器物有红陶、鬼脸鼎、白陶、蛋壳陶杯等,属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76年3月,遗址东北部发现商代晚期墓葬, 出土铜爵、铜觚、铜觯、铜提梁卣各1件,铜爵上有铭文“史”字(见 馆藏文物)。
南锅泉文化遗址 位于铜石镇南锅泉村东北300米处城子台,东西 长300米,南北宽150米,文化堆积2~3米。出土器物有红陶鼎、白陶、 灰陶鬲、红陶罐、兽骨、蚌壳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邢家庄文化遗址 位于柏林乡邢家庄新村东南首,为一高台地, 南北长500米,东西宽250米,文化堆积1~15米。出土器物有红陶鼎、 灰陶鬲、红陶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洼里文化遗址 位于保太乡洼里村东250米处,南北长200米,东西 宽150米,文化堆积08~1米。出土器物有属于龙山文化的红陶鼎、红 陶鬲、灰陶鼎、灰陶鬲和属于岳石文化的灰陶罐、夹砂灰陶器盖等。
前孙庄文化遗址 位于魏刘庄乡前孙庄村东南首,东西长200米, 南北宽100米,文化堆积05~1米。出土器物有亚腰形无孔石斧、灰陶 鬲、灰陶罐、夹砂灰陶器盖等,属新石器时代岳石文化遗址。
颛臾国故城 位于蒙山南麓,柏林乡固城村北。城址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城墙由黄土夯筑而成。现南面城墙残存 较少,东、西、北三面一般残墙高3~4米,最高处9米。颛臾是以凤凰 为图滕崇拜的夏商方国,传为太后裔,西周初期周成王封颛臾国附 庸于鲁,主祭蒙山。颛臾国故城始建于西周,《论语》有“季氏将伐 颛臾”的记载。城北有颛臾王祭祀蒙山神的主祭处古蒙祠,又名颛臾 王庙、万寿宫。
邱舆故城 位于郑家峪乡南埠庄村西,故城城址呈长方形,分内 城外城,内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外城东西长500米,南北 宽350米,内外城墙均由黄土夯筑而成。外城西南角残墙最高处约6米, 内城墙仅东城墙高出外城2米。城内陶片遍地,有红陶鼎、白陶、 蛋壳陶杯、残豆柄、板瓦、筒瓦、云纹瓦当等。出土器物时代,上自 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下迄东汉,前后延续二、三千年,说明邱舆历 史上曾有过较长时期的繁荣。邱舆春秋时期为鲁国城邑,《左传》载 孔子弟子司马牛死后葬于邱舆,现墓葬不可确指。
武城故城 位于魏庄乡境内。城址内现有南武城、北武城两个自 然村。故城城址西、南两面以苍山、南城山为屏障,东、北两面依地 势筑成半圆形城墙,城墙现存最高处9米。武城为春秋时期鲁国城邑, 公元前554年(鲁襄公十九年)筑城。后季孙氏叛鲁,自立费国,武城 为费国所并。战国时为齐国占有,改称南城。西汉改置南城县,又名 南武城县。东汉复置南城县,后历经各代到北齐废南城县并入武阳县。 武城自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相当繁荣。春秋名人曾点、曾参、 澹台灭明和晋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东晋书法家羊欣等均为武城 人。南城山有康成石室,东汉郑玄曾客居此地注《孝经》。
南武阳故城 位于仲村镇临城村东,南、北昌乐庄之间。城址呈 “『”形,北、东城墙各长500米,西城墙长600米,南墙东段长200米, 西段长300米,东西两段由一长100米的南北城墙连接。城墙由黄土夯 筑而成,西北角残墙最高处3米,底宽15米。系始建于西汉时期的南武 阳县治所。至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称颛臾县。1958年、1972年, 城内共出土汉代五铢钱7000余枚。
故县古城 位于魏庄乡东故县村,北濒温凉河,西距武城3公里, 南有故县村。遗址呈正方形,边长各300米,城墙现仅存西南、西北、 东北3个城角,最高处6米,系用黄土夯筑而成。城内满布春秋至东汉时
期陶片。此城究竟为何城说法不一。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定此城为春秋鲁国东阳城。清光绪《费县志》称“东阳与武城春秋时 期系两邑,五里内两城并置,非所以为治”。《费县志》据《续山东 考古录》“《魏志》南城有武城,未详徙治何所,《寰宇记》南城武 城并见”,推断此古城为南城新徙治所。
城子古城 位于唐村岭乡城子村。城址西、北两面经河水冲刷, 具体所在已难确指。现残存南城墙东段长250米,高8米;东城墙南段 200米,最高处7米。自然村城子位于城内东南角。此城从建筑形制看, 属春秋时期城址,但为何城尚无定论。1972年,城内出土铜鼎、铜鬲、 铜壶等春秋器物,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第二节 古墓葬
曾点墓 位于魏庄乡南武城。现存封土高45米,直径15米。曾点 系曾参之父,其父子均为孔子弟子。 后汉王符《论侈葬》有“之陵, 周公非不忠;南城之墓,曾子非不孝”之语。曾参以孝著称,但简葬 其父,历代传为佳话。据清光绪《费县志》载,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 年),重修曾氏父子墓。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设奉祀生各1名,先后 由其七十代、七十一代、七十二代孙袭任。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督 粮道孙星衍、费县知县郭志清立石碑一通,现此碑下落不明。
曾参墓 据《费县志》载:“莱芜侯既葬武城,曾参未闻他徙,亦 葬武城”。《费邑曾氏谱》云:“墓在武城之土桥。”清乾隆四十三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 泰,准设立宗圣曾子墓奉祀生一名,袭任与莱芜侯同。曾参墓现已被整为平地,封土不存。
澹台灭明墓 位于魏庄乡上土桥村,原封土高大,与武城曾点墓 东西相望。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春秋名士,鲁国武城人。 1808年(嘉庆十三年),督粮道孙星衍为其立墓碑一块。该墓1972年被 整平为耕地,墓碑不存。
蔡邕墓 位于柏林乡杨谢村西北,原墓为石砌,毁于50年代,今 封土不存。蔡邕,字伯喈,东汉陈留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系晋 初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外祖父。蔡邕晚年拜左中郎将,因熹平六年上 书朝廷,得罪内宫宦官,自度不免于祸而流亡他乡达12年之久。其间 常往来依泰山南城羊氏,踪迹及于蒙山,今蒙山之阳有伯偕洞。 后屈事董卓,死于长安狱中,羊氏收而葬之。
原宪墓 原宪,字子思,孔子弟子,故里在今仲村镇南屯(原名 原宪屯)。村之东北15公里处南武阳故城亦称原宪城。清光绪《费县 志》从《府志》、《通志》称:“原宪城城北数里许,王家武阳西岭 有所谓擂鼓台,非台也。周围砌以石,为古墓形制。”谓此为原子思 墓,今尚无确考。
郑玄衣冠冢 位于郑城镇康成庄(原名郑仙坟),封土高3米,直径 10米。郑玄,字康成,晚年“避难于南城山,栖迟岩石之下”注《孝 经》。南城山西南麓有康成石室遗迹,迤北10公里有郑城,因康成曾 居此而得名,死后人们感其功德,葬衣冠于郑城北15公里处松林村东 岭,后讹为郑仙坟。
康太庄汉墓 位于地方镇康太庄,原封土高大,占地近2亩,1965 年冬整为耕地。墓葬为石结构,分前、中、后3室,有画像石。现此墓 除顶部1块墓石被毁外,其余均埋于地下未动,墓主人不详。
东埠阴汉墓 位于保太乡东埠阴村,原封土高大,占地数亩。其 北面之东、西埠阴村当因此得名。1982年2月,发现汉代画像石墓两座, 墓主人不详。一号墓长11米,宽6米,出土画像石3块;二号墓长125米, 宽76米,出土画像石12块。画像石雕刻技法有凹入平面刻、弧面浅浮雕、 高浮雕3种,画像内容以反映东汉生活为主,其中以二号墓第6石“马 夫提水饮马图”画面最为生动。
王家武阳古墓 位于保太乡王家武阳村西。墓主人不详。1972年 春,出土汉代陶质乐俑、舞俑共9件,造型逼真生动。陶俑现藏临沂市 博物馆。
康家林古墓 位于仲村镇兴民庄北,西岭庄西,为明代御赐祭葬 墓。今封土较小,翁仲、碑碣、石兽、石羊尚存。
明鲁怀王、悼王墓 两墓均在白彦镇小山后村东北,毓秀山南麓。 两墓东西相距25米。东为鲁怀王墓,墓高10米,直径30米;西为鲁悼王 墓,墓高7米,直径16米。墓室均为砖石结构,底部用条石铺成,上部 为拱形青砖垒砌。1972年两墓各出土圹志1合,共4块,现藏于县博物馆 (详见石刻造像)。鲁怀王名当,明太祖朱元璋第六代孙,鲁庄王嫡 长子,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封世子,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追封鲁怀王。 鲁悼王名健,怀王嫡长子,太祖朱元璋第七代孙,弘治十六年封世 孙,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追封鲁悼王。
鲁敬王墓 位于郑家峪乡东午门村北,现封土高5米,直径8米,墓室为砖石结构。清光绪初年墓室被盗,出土《钦赐鲁敬王妃圹志》1块。 鲁敬王系朱元璋第十代孙,名寿,鲁恭王庶六子,初封富平王,1596年 (明万历二十四年),袭封为鲁王,二十八年死,二十九年与王妃程氏合葬 于奎山之南麓(鲁敬王妃圹志见石刻造像)。
左宝贵衣冠冢 在县城东南30公里,地方镇西,红石岭村东。左宝 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率部赴朝鲜抗击日军,于平壤之战壮烈殉国。 1895年,清政府拨款在其故里地方镇建衣冠冢,埋葬了其生前穿过的 靴子一只。时置墓地30亩,陵园占地10亩,围以砖墙,墓前神道立有石 牌坊、石狮、墓表、御制龟驮碑等。石牌坊1956年经雷电击倒。衣冠 冢等,1976年又遭人为破坏,现仅封土、石狮、墓表、残碑基座尚存。 墓表南面刻有兵部左侍郎杨颐的挽联:“孤军支拄穷边,伤哉为国 捐躯,万里未能收战骨;几辈逍遥海上,恨不藁街悬首,九原何以谢 忠魂。”墓表北面为驻藏帮办大臣内阁大学士礼部左侍郎尚贤的挽联: “经百战勇冠诸军,常开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张睢阳古 之烈丈夫”。
第三节 石刻造像
功曹阙 皇圣卿阙 共3座,均为汉代墓前建筑,山东著名画像石 刻。原址在平邑城北八埠顶(今县农机修造厂)。1932年,由平邑镇米 民主持迁至今平邑县第三小学院内,现从南至北依次为功曹阙、皇圣 卿西阙、皇圣卿东阙。1956年省政府拨款建阙屋3间,予以保护。1978年 12月23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功曹阙建于公元87年(东汉章和元年),故亦称章和石阙,由灰青石 4层筑成,分阙基、阙身、斗拱、阙顶4部分,总高21米。阙基上缘呈 斜削状。阙身高152米,宽072米,厚059米,四面周围边框各隐起凸 线1道,其内先以凸线构成内外2框,然后再用水平凸线将内框各划4层, 框内分别镌刻人像、车骑、奇禽、异兽。阙身铭文在今南面第4层东 半部,隶书,字径约1寸,竖写9行,可识者有“南武阳功曹乡啬夫”“文 学掾平邑”“天下相感”“章和元年二月十六日”等41字。阙身上施 石1层,高041米,四周较阙身微微挑出,四角各镌斗拱1朵阙顶上部刻 四注式屋顶,底部有檐椽1排。
皇圣卿阙东西两座形制相同,均较功曹阙稍大,建于公元86年(东 汉元和三年),亦称元和石阙。除阙身四面边框内画像各为5层外,其余 部分与功曹阙无甚差别。皇圣卿阙铭文在西阙南面第4层西半部,首行 有“南武阳平邑皇圣卿冢”9字,次行“之大门卿以元和三年”9字,此 后有六七行字,皆不可辨。其画像为传说中的女娲伏羲手执规、矩和 反映现实生活的车马、骑射、乐舞、兵勇等,人物形象各异,栩栩如 生。功曹阙、皇圣卿阙,宋赵明诚《金石录》均有记载。
平邑石雕像 位于平邑镇汉阙路西、镇土产收购站北、平邑镇粮 管所宿舍。此处原为玉皇庙,内供有一石雕像,高约5米,现埋于该处 地下。
富贵顶摩崖造像 位于魏庄乡南武城西富贵顶南面峭壁上。造像 为3龛,共11尊,均位于登山必经之路。其一为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 夏历四月八日摩崖造像,中有菩萨像7尊,武士造像2尊。下方刻铭 文:“沂州崇净寺比丘尼□□刘悟城,费县妙胜禅院尼姑□□诚等主 持……大宋国沂州费县和顺乡佛观顶,李宁刻石。”造像现已残缺, 铭文字迹漫涣。其二紧靠上处造像东面,为1129年(金代天会七年) “十一月初三,沂州费县和顺乡故县村”民众镌观音像一尊,铭文在其 右。盖因战乱期间,民众隐居避难,造像以祈求保佑平安。其三,在 观音像往南不远处东石壁上有造像1尊,现只残存轮廊。以上造像虽 仅前后两年所刻,但铭文中朝代年号不同,说明此地在1128年4月前 尚属南宋。至次年11月初已改属金所辖。
白云岩摩崖石刻 其一,蒙山白云岩山路两旁大石之上,分别刻 有“龙”、“虎”2字,字大50厘米。其二,清虚观旧址石壁上刻有 “清虚古观”4个大字,字径20厘米,其下刻小字300有余,记1883年(清 光绪九年),白云岩清虚观土地位置、面积等。此外清虚观周围石壁 上分别刻有“蓬莱洞”、“金泉”、“太古”等多处摩崖题字,字径 大小不一。
平邑孝禹碑 1870年(清同治九年)于平邑集出土,为汉代墓碑。 此碑圆额,上作两鸟相对状,下有横界纹一条,两边各有界纹一条, 中间竖书“河平三年六月丁亥,平邑成里孝禹”,计15字,隶书,犹 多篆意。河平三年为公元前26年。史书记载姓为西汉望族。孝禹, 事迹不详,此碑出土后不久被泗水知县宫子行物色而去,首存学宫,后辗转运往济南,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三阳怀古碑 石碑高167米,宽08米,厚016米,正面刻“三阳 怀古”诗,诗曰:“东蒙近可望,颛臾国在兹。林深村户隐,麦秀古城 移。问俗犹周化,观风尽汉仪。封疆连费邑,何问鲁臣师。”落款“上 元邵以仁”。邵以仁,明代诗人(今江苏江阴县)。三阳自元、明至清 乾隆四十一年曾设巡检司,文人墨客常游历其间。1982年4月,此碑运 县文物管理站保存(今县博物馆)。
仲子故里碑 位于仲村完小,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费县知县 公欣慕立。碑身原正面刻“仲子故里”4个大字,字径30厘米,现已残, 尚存“仲子故”3字。另据清光绪《费县志》载:1621年(明天启元年) 知县阎国脉立仲子故里碑于三阳,时三阳为驿路所经之地,意欲世人知 晓。仲村原有仲子祠。阎国脉所立仲子故里碑亦说原立于仲村,康熙 年间始移置三阳。该碑已失落,不可考。子路故里今名仲村。《史记》 称“仲由,字子路,卞人也”。《集解》徐广曰“子路,卞之野人”。 泗水县大卞桥即古卞邑,仲村为古卞邑之东境,西去泗水县大卞桥35 里,东北西三面皆山,地颇荒僻,与徐广之言尤合。
重修平邑清真寺碑 平邑清真寺原有碑碣数通,“文化大革命” 期间多被砸毁。今仅存清光绪年间米希义重修清真寺时所立 石碑1通。此碑高160米,宽068米,厚020米。碑文字迹磨损严重, 计6行225字。碑文如下:
平邑集西北隅,旧有清真寺一座,创建百余年矣,拜殿讲堂俱备,而 正□阙如。岁壬午,予笔耕于此,尝与诸耆董相度其闲□。夫北枕围 壁,南临深沟,东连丛茔,□□□□□□□豁建门。于此□不为识者 笑,族侄希义赍志久矣。韪予之言,鸠工庀材,诹曰兴工,不越月而 无□□合,朱户洞辟,将得□而入者,皆获升堂之庆也。次年复有改 修前殿之举,因工浩费巨,集腋本方,□伯外郡,栉风沐雨,希义曾 不惮其劳焉。既集资,诸君子赞赞襄襄,选料聚工,越两朔晦,克蒇 厥事,□漆黝垩,壮丽辉煌,肃观瞻严,体统两得之矣。兹欲刊碑记 实而属文于予,予不获辞,为述其巅末□尔,是为证。
大清□□□年十一月
重修地方清真寺碑 位于地方清真寺内,高185米,宽074米,厚 015厘米。碑文共581字,详细记载了左宝贵倡议募捐重修地方清真寺
经过。碑额题“左军门捐资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文如下:
从来天下事非诚好焉不欲为,非有力焉亦决不能为。当今之世诚 于好义而力足为者,其惟吾左冠廷军门乎!左军门原籍本村人,由行 伍起家,累迁至今职。带兵蓟北独当一面,厥功甚伟,几为关外一日 不可少之大员。天子所以褒荣而赐予之者,今复有加无已。遐迩知兹, 亦不必缕述。惟慕其为人也,贵不忘本,富而好施。吾村清真寺之重 修后得军门之力居多。忆昔同治年军门防堵涿州时,即致书与族弟又 芾,请其往募,愿以身为之倡。又芾即约杨公堂明冒险而往,果募百 余金以归,寺水房之修与数亩田之置皆赖乎此。后光绪八年又有信致 本村,许为寺中募化多金,嘱著妥人来领,于是掌教文子敬阿衡不辞 劳瘁,偕杨公建勋,越数千里至其扎营处,又得资二百余金,以为寺 中修理大门各处之用。后有军门差官左大峰者,有事旋里,目睹寺中 尚欠齐整,回营后面禀军门。后蒙捐银四百两,嘱董事等修南北讲堂, 以其余资又置田十数亩,以作养膳计。军门前后共施银七百余两,非 有力焉不能如是,非中心好之而乐为虽有力恐亦不能如是。今寺中已 功告峻,合村同感军门威德,虑其历久弗传也,爰志巅末勒石以垂不 朽云。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政大夫甘肃升用直隶州前静宁州知州瑞符米协 麟拜撰。
诰封通奉大夫二品封典吏部员外郎辛酉科拔贡晋徽唐传猷敬题。
附贡生国史馆誊录候选县丞至州董长增沭手敬书。
董事 王永来 杨堂智 木衍宗
米克成 杨建勋 杨希成
杨建基 □永俊 米鹏若
杨堂凯 监 立
光绪二十年仲春中浣之吉 石匠王昌国
平邑新建清真女学校碑 位于平邑镇原清真女寺内。该碑高23 米,宽095米,厚038米。清真女寺今已废,现仅有此碑,因被垒于墙 中而保留至今。
重修卧龙桥碑 位于保太乡子宿村东岭。碑高117米,宽057米, 厚017米。传说孔子登东山(蒙山)之时曾宿于此,故今村名之为“子 宿”。村之东岭旧有石桥1座,后被毁。1921年9月,当地群众“募四方, 输资财,求良工,运条石,不数日而桥成也”。碑文记述了该村村名来历、修桥经过及倡导、首事、捐资人名单数额等,由泗滨居士王宝 贤撰文,蒙阴居士孙殿帮书。
明鲁王、王妃墓志 共5方,其中鲁怀王墓志1合2方;鲁悼王墓志 1合2方;鲁敬王妃墓志1方。鲁怀王朱当、鲁悼王朱健分别为明 太祖朱元璋第六、第七代孙,死后葬于白彦毓秀山南麓小山后村东。 1972年墓志出土。鲁怀王墓志盖长091米,宽088米,高018米,阴刻 篆文“御赐鲁府怀简世子圹志”4行10字;志石长090米,宽087米, 高018米,阴刻楷书17行共232字。鲁悼王墓志,盖长088米,宽082 米,高017米,阴刻篆文“明故鲁世孙圹志”3行7字;志石长087米,宽 081米,高016米,阴刻楷书22行,393字。鲁敬王妃墓位于郑家峪乡东 午门村北。王妃墓志清光绪初年出土,后下落不明。1984年在白马乡 胡同村重新发现,1986年运县文物管理站(今县博物馆)保存。
第四节 馆藏文物
平额象化石 1986年夏,在地方镇红石岭桥6号桥墩东侧出土1具 完整的平额象下颌骨(下巴)化石,并附有左右两个完整的下臼齿。平 额象属原齿象类,是现代象的祖先,生活时代为更新世早期,距今约 100万年以前。
石铲 1976年,卞桥公社南安靖村出土,属大汶口文化器物。石铲 长263厘米,宽94厘米,厚1厘米,重540克,上部平顶有圆孔,下部直两 面刃,通体磨光。
石斧 1975年,丰阳公社城后村出土,属龙山文化器物。石斧长 125厘米,宽6厘米,重870克。上部两侧有亚腰,下部直两面刃,通体 磨光。
大口尊 1988年3月,从铜石村征集,为商代早期陶器。大口尊呈 圆锥形,上口直径448厘米,通高41厘米,黄褐色,内壁平滑,外表有 斜状绳纹。
白陶 1965年,从地方公社党委征集,属龙山文化陶器。通高25 厘米,上口呈椭圆形,有斜状流口,袋形腹部,空心圆锥足3个, 耳形手,手外表饰条形纹,通体呈白褐色。
铜觚 1973年6月,从流峪公社洼子地村出土,属商代器物。通高224厘米,重815克,上口喇叭状,敞口,口径5厘米,细高柄,柄中部有一 宽箍,箍成索纹,底为筒状圈足。
铜觯 1973年6月,从流峪公社洼子地村出土,属商代器物。通高 178厘米,重635克,二合一结构,上部为盖,盖有纽;下部为壶状,腹凸, 底为圈足。
商史爵 1973年,流峪公社洼子地村出土,通高21厘米,流长8厘米, 口径8厘米,腹深10厘米。内铭文阳文“史”,系商代部族的号或族 徽,说明商代平邑境内已有“史”族部落或方国居民活动。
邾杞 1976年12月,从东阳公社蔡庄村西北堡台地出土。计4套 8件,形制花纹相同,尺寸大小一样,通高20厘米,口沿边长30×22厘米, 重35公斤,西周时代器物。底盖内均有铭文,文字相同,计5行21 字“邾叔虢作杞孟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该铜为 邾国礼器,西周时期蔡庄一带曾属邾国。
戈 1980年6年,从保太公社寨上村出土。全长19厘米,援长12 厘米,内长7厘米,重230克,二穿,援部有铭文“戈”2字,系春秋时 国铸造之兵器。
铜鬲 1978年12月,从锅泉林场出土,属春秋时期器物。铜鬲通高 17厘米,上口直径为19厘米,折沿,空心圆锥足。
铜鼎 1976年12月,从卞桥公社丘上村出土,属春秋时期器物。鼎 通高27厘米,上口直径24厘米,重5050克,直耳,两耳外表及腹部周围有 蟠螭纹饰,鸟首鼎足。
四乳铜镜 1988年12月从魏庄乡东故县村征集,属东汉时期器物。 铜镜直径177厘米,厚06厘米,重845克,纹饰为四乳鸟纹。
花鸟铜镜 1983年11月,从保太公社西埠阴村出土。属唐代器物。 铜镜直径214厘米,厚05厘米,重1265克。四处花鸟,纹饰清晰。〖DK80〗
宋代银锭 1981年4月,在柏林公社柘构村东蒙山万寿宫林场出土。 银质,亚腰形,长14厘米,上宽84厘米,下宽8厘米,腰宽55厘米,重 2000克。正面有“宋、伍拾两、使司行人、朱甫、守甫、杨原”等 文字及印记符号。
明敕命诏书 1522年(明嘉靖元年)敕命湖广道监察御史彭占祺之 父山西平阳府河津县县丞彭斐文林郎、嫡母王氏孺人、生母窦氏太孺 人诏书,长170厘米,宽30厘米,全文共34行310字,钤“敕命之宝”、“□运之宝”朱印。彭占祺,今资邱乡丘上村人,1514年(明正德九 年)进士,历任浙江永嘉县知县、湖广道监察御史,按察司佥事,曾以 “廉明爱士”闻名,人称“彭青天”。诏书为其后人彭廷柏捐献。
明代木雕彩绘关公像 黄杨木质,高110米,宽054米。坐立, 双手扶于股上,戴武士冠,穿重彩龙凤衣,浓眉大眼,红光满面,须长过胸,神 采奕奕。此像原供于仲村镇回龙庙村雷泽湖西关帝庙内,数百年间当 地群众对其顶礼膜拜,奉若神明。1980年夏,运县文物管理站(今县博 物馆)保存。〖DK80〗
左宝贵书信集 1984年8月,地方镇大井头村胡乃德捐献,共1册, 114页,内收有左宝贵往来书信49封。其中除左宝贵写给青山 的1封外,余之均为当时文武官员、亲朋好友写给左宝贵 书信,涉及43人。《左宝贵书信集》记载了左宝贵在甲午战争前开金 矿,修铁路,办教育,爱惜人才,希图“富国强民”的事迹,为研究 左宝贵生平事迹及其与洋务运动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第五节 纪念文物
山东省委机关旧址 1938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率省委机 关和四支队进驻柏林乡柘沟村,开辟蒙山前抗日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 组建抗日民主政权和群众团体,该村尚有黎玉等住过的房屋。
一一五师师部机关旧址 1940年5月,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率师部 机关进驻桃峪村,师部设在孙德义家,时有堂屋3间,西屋2间。政委罗 荣桓率政治部驻附近巩家山村,先后住在韩学仁及周德海家中。政治 部主任肖华住肖茂祥家中。
桃峪高干会议会址 位于桃峪村东山根林化吉家的1棵大梨树下。 该处东临山崖峭壁,南靠母子山,北、西两面视野开阔,且居高临下, 便于保密警卫。该梨树时占地近半亩,浓阴密蔽,现仍枝丰叶茂,春 华秋实。其周围果树满山,环境幽美清静。
鲁南区党委机关旧址 1940年5月,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驻油篓 村西街。区党委书记赵住李贵珩家下堂屋,后勤机关设在李贵璞家 院内。
平邑烈士陵园 位于县城莲花山前,占地面积15125平方米。始建于1956年。坐北朝南,大门上方有“烈士陵园”4个正楷馏金大 字,两边有用水泥制做的8面五星红旗。门两侧题:“丹心耿耿光照千 秋,勋业昭昭教垂万世。”主体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陵园北部正 中,高865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正门前廊上方书“革命烈士纪念 堂”,七个正楷大字,悬挂仿毛泽东手迹“死难烈士万岁”金字大匾。 两侧题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纪念堂内安放着 革命烈士骨灰和花圈,陈列着烈士遗物和《革命烈士英名录》、著名 烈士斗争史料等。正面墙上巨幅烈士谱书写着2275位革命烈士英名, 两侧和南面绘有老泉崖战斗、苏家崮战斗、太皇崮战斗 及黑山阻击战4次著名战斗的巨幅油画。陵园内安葬着133位烈士 遗骨。园内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松柏常青。
郑城烈士陵园 位于郑城西岭,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00米,始建 于1944年11月。陵园内有抗日烈士纪念碑一座,烈士墓173座,山东纵 队一旅三团政治部主任陈小峰烈士灵墓位于前列正中。解放后,平邑 县政府将散葬南部9个区的烈士遗骨迁葬于此。抗日烈士纪念碑矗立 陵园南面正中,高6米,正面镌刻“抗日烈士永垂不朽”8个正楷大字, 背面铭刻着509位抗日烈士的英名。两侧碑记,记述了费南各界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白彦、老泉崖、苏家崮、太皇崮战斗中,英 勇抗战的光辉业绩。原抗日烈士纪念碑1965年为雷电击毁,1966年平 邑县人民委员会按原貌重修。
贯庄烈士陵园 位于柏林乡前贯庄村东300米,占地30亩,始建于 1945年5月,由纪念碑和墓区两部分组成。烈士纪念碑坐落在陵园北部, 面对蒙山主峰龟蒙顶,碑高55米,碑身为正四面形,碑顶雕刻飞机1架, 四角各雕大炮1门。正面书“抗日烈士”4个大字,两侧镌刻主力部队 170位烈士及地方武装83位烈士英名。南侧为碑文,记述先烈业绩和 群众缅怀之情。纪念碑刻有王建安、罗舜初、周赤萍、胡奇才、钱钧、 单洪、刘菜夫、谭开云、王子文、程鹏、王焕宇等党政军领导人的题 词,其中费北县政府题词为:血战环蒙,屡歼敌伪,英雄事迹,似泰 岱永固;救民水火,为政屏藩,民族浩气,如日星长存。墓区内安 葬着1945年迁入的184位烈士遗骨及建国后陆续迁入的253位革命先烈。
老泉崖抗日烈士纪念牌 位于唐村岭乡老泉崖村西。1944年9月, 费县(1946年改称平邑县)党政军民为纪念1941年5月27日老泉崖战斗中光荣殉国的抗日烈士而建立,纪念碑正面书“老泉崖战斗抗日烈士 纪念碑”。背面为纪念碑碑文,记述了战斗经过及人民缅怀之情。
蒙山彭雄题词 位于蒙山白云岩清虚观遗址东南巨石南面, 竖刻“山清水秀彭雄题”3行7字。前4字“山清水秀”,字径50厘米; 后3字“彭雄题”,字径20厘米。彭雄,江西省永新县人,生于1915 年,1929年在井冈山参加红军,1934年参加长征,是抢渡金沙江的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参谋长、鲁西军区副 司令员、黄河支队司令员、津浦路东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 长等职。1943年3月17日率干部乘船北上延安时,在东海与日军汽艇遭 遇,激战竟日,弹尽无援,壮烈殉国,时年29岁。遗体安葬于今江苏 省赣榆县抗日山(马鞍山)烈士陵园。
〖HS4〗 第二章 名 胜
东蒙胜境 蒙山,又名东山、东蒙,以其山奇、水碧、林幽的 特点,构成闻名遐迩的东蒙胜境,为历代登临胜地如今有古道奇观、三 关雄姿、东鲁在望、一径通天、云海松涛、龙门三潭、碧水垂帘、玉 泉枕流、虎踞龙盘、鹰峰晚照等景观,潜在旅游资源甚丰。
东蒙胜境的中心区,在蒙山南麓万寿宫至龟蒙顶一带,面积约30 平方公里。万寿宫,又称古蒙祠,是古颛臾国祭祀蒙山神的地方。这里, 背山面水,地势平坦,林木茂密,修竹满园,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 也是登临蒙山的第一个风景点。从万寿宫登龟蒙顶,有3条路:西路, 为东蒙古道。由万寿宫西北行,过迎仙桥、承天宫,北折,穿桃花峪, 越行宫,跨回马岭,历黑风口,经小风门、大风门,步快活岭,达南 天门,再北上经二仙桥,过朝天宫、慈宁宫、玉皇殿旧址,就到了蒙 山绝顶——龟蒙顶。从西路登山,一路山色一路景,步步引人入胜。中 路,由万寿宫北行,沿拦路泉拾阶而上,经老母猪点窝、李家石屋、 彭家庵子、小峨峪、白云岩,绕过十八拐,攀过鹰窝峰、风门子,即 达中路、东路交会点——小柳沟,由此转向龟蒙顶;或由白云岩北上, 翻过大峨峪,渡过大柳沟,越过擂鼓台,登上龟蒙顶。中路山势嵯峨, 奇峰突兀,重重叠叠,景深莫测。著名的云海松涛、鹰峰晚照等胜 景即在此路。东路,是1969年新开辟的汽车路,路面宽6米,乘吉普车、
大卡车盘旋而上,经蝎子山,历沙家浜,过胜利门,穿小柳沟,越擂 鼓台,直达山顶。此路山靠山,山连山,“前崖后谷疑无路,左绕右 旋又数峰”,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登上龟蒙顶,俯瞰脚下,峰连 跳,千姿百态,令人心旷神怡。眺望四 方,琅琊在其东,徂徕居其西,抱犊位其南,大岘处其北,沂蒙大 地尽收眼底。当年孟子形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感受是极为亲切 而真实的。
地处龟蒙顶背后的明广寺,系明代所建上元庵,又称鹿野苑。这 里山石奇兀,林木葱茏,水声潺潺,风景极佳,是东蒙胜景的重要组 成部分,游览区约10平方公里。
龟蒙顶迤东,玉柱峰南麓的大洼,因其四面环山,中间平凹,一 径通幽而得名。此处极擅幽邃之胜,而无市井之喧,堪称深秀莫测的 世外桃园。玉柱峰下有鬼谷洞、鬼谷庙、鬼谷峪、鬼谷村等遗址、遗 迹,相传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曾一度隐居并教授孙膑、 庞涓于此。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
天宝梨乡 天宝山又名天保山,旧称苏家崮,位于县城东南265 公里处。天宝山区方圆20多平方公里,这里峰峦起伏,花果遍地,山清 水秀,风光旖旎。名胜古迹有范家台、大圣堂、小圣堂、朝阳洞、赵 庄溶洞、九间棚旧址等。范家台相传是唐初樊梨花的点将台,据专家考察 实为龙山文化遗址。大、小圣堂均为元代道观,两处绿树成荫,藤萝 遍绕,翠竹野花,相映成趣。赵庄溶洞大可容千人,洞内钟乳石笋, 千姿百态。朝阳洞亦系钟乳石洞,抗日战争时期此洞曾为北海银行鲁 南印钞厂。天宝山区是山东黄梨集中产地之一,素称黄梨之乡。 天宝山西麓的大峪沟更是久负盛名,旧有“两个济宁州,赶不上一个 大峪沟”的美称。峪内处处梨树成片,杂果成行,春花秋实,令人心 旷神驰。特别是赏心悦目的“天宝梨花”是县内一大景观,每年清明 谷雨之间,梨花盛开,满山遍谷犹如雪海,杂以桃红柳绿,更觉绚丽 多彩。置身其间,如在画中。此时各地前往游春、赏花、采风、写生 者络绎不绝。
西固雪萝树 在县城东南23公里的地方镇前西固村东。树龄近千 年,高15米,胸围45米。枝干虬曲,树冠如伞,花色纯白。每年小满、 芒种间开花时,银装素裹,如雪似玉,成为境内的一大景观,到此观赏、拍照者络绎不绝。树下有1738年(清乾隆三年)所勒明朝处士马三 公墓碑1通,文称“树名雪萝树,大数围,高二丈余,枝叶古茂,迥异 凡木”。1979年,经专家鉴定,此树学名流苏,土名牛筋子,木犀科,属 稀有古树,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县政府拨款修筑围 台保护。
附:
蒙 山
蒙山,是山东中南部名山之一。它绵亘于平邑、费县、蒙阴一带, 周围二百余公里,和北面的泰沂山脉,共同构成鲁中南低山丘陵的脊 骨。蒙山峦接跳,群峰嵯峨,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 山上泉流瀑鸣,草木丰盛,形成引人入胜的景观,很早就被誉为蒙阴 县的八景之首,称为“蒙山叠翠”。
蒙山自西向东,依次耸立着龟蒙、云蒙(挂心掘子)和东蒙(望海 楼)三座主峰。三峰海拔皆在千米以上,峭拔挺立,秀出天表。其中
龟蒙海拔一千一百五十六米,仅次于泰山,属山东第二高峰。它的峰
巅呈穹隆形,很象一支巨大的神龟,伏卧于云端天际,因此被称为龟 蒙顶。
蒙山,历史上也称东蒙,很早见于我国古籍。西周时,成王封 太后裔风姓为颛臾王,附庸鲁国,主祀蒙山。《论语·季氏》: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所谓“东蒙主”即主祀东蒙之 义。《诗·鲁颂·宫》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 遂荒大东。”诗篇的作者鲁大夫奚斯,把拥有泰山和龟蒙顶当作鲁国 的荣耀。《书·禹贡》在记述徐州的地理情况时说:“淮沂其,蒙 羽其艺。”这里的蒙、羽,即今临沂地区的蒙山和羽山。
蒙山景物壮美,历代前来访胜探景的名人文士可谓比肩接踵。孟 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据《邢疏》,这个东山即蒙山,因山 在鲁国之东,故名。其后,如汉代蔡邕,唐代的李白和杜甫,清代的 吴伟业等,也在这里留下了游踪,并且写出了不少赞颂蒙山的华美诗 章。唐代兰陵人萧颖士在游赏了蒙山之后写道:“云气杂虹霓,松声 乱风水。微明绿林际,杳丹洞里。仙鸟时可闻,羽人邈难视。此焉 多深邃,贤者昔所至。”可以看出,诗人不仅热情讴歌了故乡这座名 山景物之美,并且也倾注了无限眷恋之情。唐代诗坛上两大旗手李白 和杜甫,于天宝四年联袂来蒙山寻道访友,在此结下深挚的情谊。杜 甫为此赋诗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成为千载传颂的佳话。
蒙山胜景、古迹荟萃,身入其境,颇有使人应接不暇之感。按照 旅游路线,大体分为万寿宫、东蒙古道和蒙顶三个景区。
万寿宫,座落在蒙山的前怀。这里原为一处道观,盛时道众达三 百余人。始建于宋,称玉虚观,后改今名。现存殿宇,为清康熙年间 重修。正殿三楹,原祀玉皇。梁柱皆朱漆,崇宏壮丽。殿西,原为贾 成公祠。贾成公,名文,宋临沂人,笃信道教。政和六年,宋徽宗召 见于汴京,赐以紫衣象笏,后仍乞归蒙山,死时,赐谥清虚文成公先 生。再向西,有一土坛,为积土夯成。上面原有祠,称蒙祠,即古颛 臾王祀蒙山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治水东流迳蒙山下,有 蒙祠。”即指此。治水,即现在流经平邑、费县境内的浚河。蒙祠, 原祀蒙神,宋熙宁八年,神宗封古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宣和五年, 徽宗又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从此,蒙祠改祀颛臾王,祠亦改名英烈
昭济惠民王庙。蒙祠之南约四里处,有颛臾故城遗址,略呈正方形。 城的基址高出地面一两米,尚可辨认。附近村庄名固城,这里离故费 城二十多公里,和《论语》说的“固而近于费”正相符合。
目前,万寿宫为国营万寿宫林场驻地。这里修竹含翠,果林飘香, 法桐、白杨等各种树木成排成行,真是披锦吐秀,溢彩流霞,风景十 分旖旎秀美。
由万寿宫出发,沿东蒙古道登山,行二里,越过一道山溪,有一 道观,名承天宫,内祀后土神。承天宫原有石殿两座,梁柱窗户皆巨 石雕成。屋顶亦覆以巨石,石上雕有屋瓦图形。庙前有石坊。石殿、 石坊皆明鲁王始建,清嘉庆年间重修。现殿坊皆不存,唯余砖木结构 神殿三楹。石坊之前,跨山溪有一座三孔弧券形石桥,宽约四米,长 十多米,名仙桥。桥身为大石叠成,桥头有龙头雕饰。桥和承天宫同 时兴建,清康熙年间重修。桥南侧有石碑四通,载石桥重修始末。
由承天宫上行二里许,爬上一个陡坡,西侧有一平台,台上有道 观,正殿三楹,颇为端庄古雅。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时重修, 原祀泰山神。殿前有古杏一株,阳春花发,望之若绯色彩霞。泰山行 宫迤东,跨过一道山梁,即桃花峪。这里没有桃林,而是满峪葱郁的 古柞。柞木深处,隐藏一古庙宇。庙前清泉汨汨。绿竹绕阶,两三树 夭桃,着粉施朱,疏影横斜,点缀在一片深碧之中,妩媚纤丽,楚楚 动人。桃花峪的上口,为陡峭的悬壁,雨季到来,上面的山水穿云渡 樾,飞流直下,象巨幅素练,半空飘落,蔚为壮观。
过泰山行宫不远,即回马岭。这里山势峭绝,石冷草瘦,羊肠小 径坎坷崎岖,时观时隐,无论乘马或策蹇,皆不能行。过此,迎面一 苍青色的巨大削壁,凌空特起,气势磅礴。其右为一深壑。有时山风 沿壑涌来,被石壁所遏,形成强劲旋流,这就是有名的黑风口。
黑风口迤东,依次为小风门和大风门。这时路面为仅丈余宽的石 梁。两边幽谷深邃,峭岩削。“铁锁万年悬鸟道,石梁千仞惹猿愁”。
明代胡缵宗的诗句,恰切地描绘了古道之险。站在大风门一带,观赏 周围风光,奇丽极了。丹崖青嶂,千姿百态:若龟、若象、若锦屏、 若剑峰。山上万松笏立,奇石峥嵘,谷壑纵横分布,晦冥幽深。不论 造形或色调,都极为繁复多变,真是“古今难画亦难诗”了。
过了大风门,为一幽僻所在,称快活岭。这里道路平缓,幽草如茵,佳木葱茏,繁荫遍地。东北侧,有一岩穴,一泓青泉,自石罅中 溢出,甘美清冽,名小白泉。游人至此,或坐或卧,清风徐来,暑气 尽消,是登游蒙山的理想休憩之地。
由快活岭继续向东盘登,历十八步,攀十八拐,即进入蒙顶景区。 这里首先进入人们眼帘的是南天门。在一道山梁的前端,矗立着一座 神殿,共五间,梁柱皆巨石雕成,粗可径尺。屋顶亦大石铺成。门额 题“九龙宫观音殿”。原有观世音等泥塑像七躯,现存仅神坛。观音 殿为明鲁王建。鲁王名檀。朱元璋的第十子,封国兖州,在山东地区 传十代,其中鲁庄王阳铸在位最久。他的子孙四代,都葬于蒙麓的古 费县。如果这个鲁王是阳铸的话,他活动的时间至晚在嘉靖二年以前, 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这座高山建筑,现仍屹立高山之巅,经受 着山风雷电的侵蚀,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精湛技艺。
过观音殿东北行,进入一道山溪。溯溪而上,可见一道观遗址, 由上而下,依次为朝天宫、慈宁宫、玉皇殿。古殿宇皆不存,新修起 排排瓦舍,为电视转播台驻地。慈宁宫的左侧,原有石碑一通,题刻 “东山小鲁处”几个大字,传为孔子登临过的地方。由上沿盘山公路 向东盘登,即达龟蒙极顶。立身其上,但觉霞笼眉际,云生足下,颇 有离天尺五之感。俯视周围群峰,匍匐倦伏。峰巅皆北拱,犹如绿色 浪涛,滚滚北去。至此,才能真正领略到蒙山叠翠的意趣。
由龟蒙顶沿高山公路南行,绕过一处名叫擂鼓台的巍峨高峰,即 达白云岩胜境。这里亦为一道观。称玉虚观。它和蒙麓的万寿宫,蒙 山平仙顶的玉虚观,皆为同一风格的建筑,原祀玉皇。殿堂之前的悬 壁上,有一组摩崖题刻,正面为“玉虚古观”四个大字。玉虚观因年 久失修,已颓败不堪,但附近自然景观,却引人入胜。周围奇峰突兀, 洞窟幽邃。左峰称鹰窠,西北峰称峨峪,俱冲霄接汉。山上松树干粗 而矮,树冠扁平开张,呈伞状。有的旁逸侧出,有的倒挂山崖,具有 高山林木的特有形态。玉虚观附近,一泉由崖岫中喷薄涌出,亭泓 曲折,鲜澄明洁。其北,有几块巨石,组成一古洞,上有“蓬莱洞” 三个摩崖大字。东南方石壁上,亦有一组摩崖,上书“山清水秀”四 字,下署“彭雄题”。彭雄为新四军某师的参谋长,曾在蒙山一带进 行抗日活动。一九四三年,他率干部赴延安参加学习,不幸途中遇难。 上述题刻,即他战斗在蒙山地区时留下的手迹。白云岩南面为对松山。
两山对峙,松树层层叠叠。山风吹来,松涛谡谡,颇富诗意,给白云 岩胜境平添了无限幽趣。
(原载辛鸿义主编《临沂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