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县情 >> 平邑文化 >> 平邑县志 >> 平邑县志 >> 正文
第二十六编 卫 生
   时间:2003-10-30    点击:

第一章 卫生保健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 1952年,成立平邑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县长张季夫兼主任。 1955年,建立各级爱国卫生组织,村村设爱国卫生委员会,爱国卫生工作不断加强。1956年,县爱国卫生委员会成立除四害(老鼠、苍蝇、 蚊子、麻雀。后改麻雀为臭虫)办公室,各区、乡成立除四害指挥部。1958年,全县有406个农业社成立除四害青年突击队。1963年,县、区、 社三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下简称爱卫会),共有成员7006人。全县有卫生积肥专业队2010个,成员6490人。集市卫生管理委员会19个, 成员139人。基本上做到层层有人管,逐级有人抓。1988年,全县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层层建立了爱国卫生领导小组,加强了领导,重点加 强城镇卫生治本建设。 1958年,根据中共中央除害灭病领导小组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基本消灭‘七害四病’(七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臭虫、虱子、跳蚤。四病:性病、黑热病、天花、霍乱),向国庆10周年献礼” 的号召,县爱卫会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宣传发动,下达“除四害、讲 卫生突击活动”的通知,并制定了《平邑县除四害讲卫生突击活动奖 惩暂行办法》。全县进行各种会议宣传877次,出黑板报282期,民校宣 传461次,贴标语1万余张,办宣传栏5期,放幻灯20场。1962年,举办卫 生知识广播讲座6次,出卫生宣传栏3期。1963年,举办卫生知识讲座 30次,开广播会4次,放幻灯片5部,出黑板报882期,会议讲演1545次,口 头演讲2018次,受教育人数达600万人次。1988年,印刷宣传材料5250 份,办宣传栏250期,订阅《卫生知识》杂志3500份、《医学科普》2400份、《沂蒙卫生》500份,举办卫生科普讲座5次,听讲5000余人,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 1958年,全县成立卫生突击队880个,建立积肥专业队5662个,扫除垃圾,改造厕所,共有队员18210人,达到“五洁四无”(五洁:街道、 厕所、室内、室外、厨房清洁;四无:无苍蝇、蚊子、老鼠、麻雀) 的大队100多个。城关镇成立了22人组成的粪便管理合作社,负责城镇、机关的粪便管理工作。1960年,全县各村普遍成立粪便管理专业队。1964年,全县开展以“三管、两灭”(三管:管水、管粪、管饮食;两 灭:灭蝇、灭蚊)为重点,以积肥为中心,以防病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 动。改良厕所1599个,建公共厕所1917个,家庭厕所3097个,沤肥池 1579个,对粪便统一管理,做到了无害化管理。1975年,狠抓了饮水消 毒和粪便管理工作,对全县3100眼水井进行了漂白粉消毒。1984年,全 年共搞了6次大的爱国卫生运动,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县出现了32个文明卫生先进单位。1984~1988年,狠抓了两个文明建设,把爱国卫生工作与理想、道德、情操、思想教育紧密 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1984年,全县建花坛2700个,植树 26万株,造林2500亩,粉刷墙壁4500平方米,改变了城乡卫生面貌,美化绿化了环境。1985年,广泛开展门前“三包”(门前美化、绿化、净化)和门内达标活动,加强环境改造综合治理,美化、绿化、净化了环境。1988年,全县共硬化路面11945平方米,新建垃圾箱80个,果皮箱12个,粉刷墙壁16787平方米,清理污水沟3548米,清理垃圾4500吨,清除 卫生死角3100处,清除蚊蝇孳生地1900处,清理路面38万平方米,刷新农贸市场5处,单位庭院美化、绿化面积62540平方米,植树13560棵, 建花坛94处,花池192处,修建假山5个,栽培冬青83405株、黄杨6536棵、 塔松347株、雪松190株,并重点加强了县城各街道绿化带的建设,使城 镇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二节 妇幼保健

 妇女保健 旧社会男尊女卑,妇女社会地位底下,卫生保健不被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妇女劳动卫生保健,提倡妇女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提高妇女身体健康素质。1978年在“四期”保护的基础上,增加更年期保健,并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宣传妇女“五期” 保护的重要性。在农村对妇女劳动实行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 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三调三不调”保护措施。在妇女月经期、怀孕期间,生产队不安排重活,不安排深水、冷水活,不安排走远路活,不安排挑、担、抬活,不安排长时间弯腰活,不安排喷洒农药活, 下雨、下雪不安排田间活。并允许请假,产前产后可休息50天,休息期间生产队酌情给予补助工分,并多给10公斤细粮,以补养身体。在工 厂、机关、学校中开展妇女五期劳动保护,女职工集中的厂矿、学校, 设专职妇女干部负责妇幼保健工作,使妇女五期劳动保护经常化、制度化。妇女怀孕后,由助产士或接生员给予定期查体。 1985年,全县有5768名孕妇接受检查,住院分娩者4635例,住院分娩率达51.6%。1988年,全县孕产妇总数为14188人,其中有9471人进行了产前检查, 检查率为67%。1959年,县妇幼保健站举办学习班,学习子宫脱垂的防 治知识。1960年1月,开始普查普治妇女病,查出各种妇女病患者4046 人,对1290人给予治疗。1961年,开展水肿、营养不良、子宫脱垂、闭经4种疾病的普查普治工作。查出患者8047名,对6064名患者进行了治 疗。1978年,手术治疗严重子宫脱垂52例。1979年,查治妇女病患者6675人,对5329名进行治疗,治疗率为87%。1985年,查出妇女病患者 2020人,对1682名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率为83.26%。1988年10月,全县普查普治妇女病,查出妇科病患者8473人,对7449名患者进行了治疗, 治疗率为87.9%。 婴幼儿保健 新中国成立前妇女分娩多为旧法接生,致使许多新生儿患破伤风死去。1950年,县人民卫生院设妇幼卫生组,负责社会妇幼卫生工作,深入农村宣传新法接生,培训接生员,推广新法接生。1951年,全县采取新法接生婴儿339个,其中由卫生院接生82个,农村接生员接生 257人。1960年,整顿托儿所、幼儿园,幼儿园制定幼儿生活日程,实行流水洗 脸法,每人一巾,按时饮水,增强婴幼儿身心健康,并对7岁以下62750名儿童进行了百白破混合疫苗、白喉类毒素、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对6950名儿童接种了牛痘苗。 1957年,县妇幼保健站为109名儿童进行健康查体,给机关托儿所内的保育员,讲授科学育儿、婴幼儿保健及传染病管理等知识。1959年,为全县12134名少年儿童,进行健康查体。1960年,对6个月~ 15周岁的儿童进行麻疹易感儿摸底调查,查出麻疹易感儿62754名。1961年,查治小儿营养不良病889名,经服用自制小儿营养粉,治愈741人,治愈率为83.4%。1963年,对37所学校中的4000名少年儿童,进行了生长发育状况调查;对农村6000名儿童,进行了预防接种。1966年,对274名儿童进行健康查体。1979年9月,对全县农村2~7岁的115851名儿童,免费服用驱蛔净驱蛔。1981~1988年,连续对县直机关700 名独生子女进行了健康查体。1984~1985年,对全县30628名儿童进行健康查体,查出病患儿童均进行了治疗。1988年4月,对全县儿童查体, 并对9921名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率为98.23%。

第三节 劳动卫生

60年代,劳动卫生保健偏重于一般检查、指导。70年代,县防疫站设劳动卫生科,逐步开展环境卫生监测、测尘、测毒、水质理化分析、工业三废治理、工人健康查体等。1958年,为保护工人健康,县内厂矿 设工人医院1处,厂内卫生所10处,配备医务人员80人,年总门诊量86190人次,巡回医疗2015人次。岐山煤矿修建了工人浴池,对高温作业人 员增设防署降温设备。1960年后,各厂矿企业建立安全卫生委员会,煤 矿成立义务煤氧防护队。卫生所增加至7处。印刷厂采取预防铅中毒 措施,食品加工厂制定食品卫生评比条件,水泥厂为降低粉尘浓度安装了球磨机。1964年3月,临沂专区卫生防疫站对岐山煤矿进行测尘和 防尘工作调查。1972年,县卫生局组织人员对各厂矿工人进行健康查体,共检查20个厂矿2647人,查出沙眼患者946人,传染性肝炎、肺结 核等传染病18人,高血压、心脏病202人。1978年5月,对县水泥厂、陶瓷厂、保太石棉厂、县棉织厂、针织厂、化肥厂、酒厂、炸药厂进行 了粉尘浓度测定。除县棉织厂粉尘浓度符合国家标准外,其余均超出 标准。1979年4月,县卫生局组织对县直厂矿4291名工人进行健康查体。对新工人全部作了胸透和肝功能检验。1982年,对全县工矿企业的劳 动卫生基本情况进行普查,共有厂矿企业71处,有粉尘作业的工厂64个,接触毒品人数3134人,占总职工人数的44.4%,接尘人数1256人,占总职 工人数的17.5%,扬尘点76处,产生毒物厂所146处。为降低矽肺发病率,是年4~5月份对28处工矿企业的粉尘危害情况进行了测定。被调查的 28处厂矿企业,职工4022人,占全县厂矿企业总人数的57%,接尘755人,占企业总接尘人数的65%。测定粉尘样品52份,合格13份,占测定样品 的25%。是年7月,对全县医用X光机及放射人员进行调查,共有放射人 员44人,X光机22台,其中有防护装置的20台,无防护装置的2台。1985 年,对全县32个厂矿企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查体,并建立健康档案。对白彦水泥厂进行了粉尘浓度测定。对县内的理发店、旅店、医院等60个单位建立卫生档案,对部分单位作了卫生细菌学调查,为进一步搞好劳 动卫生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3月,对县直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 行健康查体,共查627人,其中对574人作了乙肝表面抗原测定,查出H BsAg阳性者20人,阳性率为35%。同年10月,对县属厂矿及部分乡镇 企业的接尘人员进行了职业性体检,共查543人,拍X线胸大片482张,查 出1期尘肺病2人,O+期25人。

第二章 疾病防治

第一节 卫生防疫

 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1930年,安徽省贵池县包德珍、包公芬等人来县种痘,开平邑县预防接种的先例。建国后,平邑县每年都开展预防接种工作。50年代以消灭甲类传染病天花、霍乱为重点。60年代, 根据卫生部提出的抓重点疾病、重点地区、重点对象和以流行点为中 心的包围接种法,采取“接种一片,免疫一片,巩固一片”的措施。 80年代进入计划免疫阶段,从1980年起,对各种生物制品按规定免疫程 序有计划地进行接种。同时对1周岁以下的儿童用卡介苗、骨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进行基础免疫。对12周岁以下儿童普遍按年龄组建档立卡,共建卡19万张。至1985年,全县已建成 完整的儿童免疫档案,县、社、村三级卫生防疫网基本形成。各乡镇医院有防疫组15个,专职防疫医生44人。全县成立66个防疫接种队,下 设100个预防接种小组,共有接种队员1230人,负责做好各项预防接种 及计划免疫工作。1986年,县内完成冷链系统工程配套,“四苗”(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覆盖率达93.3%,被评为全省计划免疫先进县。1988 年,全县计划免疫进入正规化、程序化轨道。 为消灭天花,自1950年实行免费接种牛痘,后来种痘方案几经变 革、更新,分别采用初种、复种、漏种、补种和全民普种轮换进行等 措施,不断提高人群免疫水平。1960年,共种痘61591人,其中初种 21627人,复种39964人。1965年,实行春秋两季种痘。1966年,在全县 范围内进行全民普种牛痘,共种273817人份。1973年,全县共完成35万人份。1981年,根据卫生部通知精神,停止牛痘苗的接种。 自新中国建立至1988年,全县共使用预防生物制品16种,计有牛痘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狂犬疫苗、霍乱 菌苗、伤寒菌苗、流脑菌苗、钩端螺旋体菌苗、布氏菌苗、炭疽菌苗、百日咳菌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制剂、百白二联制剂、白喉类毒素等。 疫情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关于法定传染病的管理办法》,平邑县1955~1978年管理的法定传染病为两类18种。1978年 以后管理的法定传染病计两类25种。甲类:鼠疫、霍乱(副霍乱)、天花。乙类: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痢疾(杆菌 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伤寒及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炭疽病、布氏菌病、森林脑炎、狂犬病、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疟疾、黑热病、恙虫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为加强疫情管理,完善传染病报告制度,制定了传染 病报告制度和疫情管理范围。规定凡诊治病人的医务人员、检验检疫 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对确诊或疑似法定传染病及时认真填写 《平邑县急性传染病报告表》,力求全、快、准。工人、农民、机关 干部、教师、保育人员、学生、居民和退休职工等,发现法定传染病 时均有报告义务。报告时限规定,发现甲类传染病及疑似病人,城镇 不得超过6小时,农村不超过12小时。发现乙类传染病及疑似病人,城 镇于12小时、农村于24小时内报出疫情。发现暴发疫情时尽快报告。对传染病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区的处理。在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方面,严格执行传染病的防 治原则,县人民医院设有传染科,15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传染病房, 住院病人在隔离期满后,符合出院标准时方可出院。为切断传播 途径,对患者的用具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 丝虫病 新中国成立前后,县内丝虫病流行严重,人民深受其害。1956 年,保太区纯厚庄共有1500人,新兵征集时,初检合格的7名青年都因血 检微丝蚴阳性被淘汰,全村未能向国家输送一个新兵,引起县人民政府的重视。1957年,省丝虫病防治所和县防疫站联合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1958年,开始全民普遍查治丝虫病,共查351679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52544人,阳性率为15%。治疗率46%,治疗后转阴率为50%。1960年,实查446130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57997人,全部服海群生药盐治疗,使阳性率下降至6.43%。1972年,实查571227人,治疗率提高到 91.63%。1973年,实查585382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25200人,服药治疗 23500人,微丝蚴阳性率降至4.31%。1976年4月,实行全民服用海群生药盐治疗。1977年,省、地、县三级联合考核,实查48576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80人,阳性率降至0.16%。1981年,对不同方位的5个公社抽查,实查79954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32人,阳性率为0.4%。由于防治效果好,丝虫病已基本消灭。1983年10月,卫生部向平邑县颁发了基本消灭丝虫病合格证书。 疟疾 平邑县原为间日疟高度流行区,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1956~1988年,累计发病304278人,年平均发病98154人。中间出现 过两次暴发流行。第1次高峰是在1960年,发病36172人,发病率为72927/万。第2次高峰是在1971年,发病人数为58940人,发病率83073/万。两次流行先后持续4~5年,高峰间距11年。1980年以后, 开展传染源检索,举办疟疾防治和疟原虫防治学习班22期,培训852人次。对疟疾现症病人的管理与治疗,做到五及时(及时发现、及时确诊、及时登记、及时治疗、及时报告),三有底(大队有底、区医院有底、县防疫站有底),采用氯伯8日疗法送药上门,达到一场发现,二场治疗,不发第三场。20余年共治疗现症病人364277人,休止期根治服药360797人,抗复发治疗368231人。为保护易感人群,1962~1980年,全 民预防服药人数达10761502人次,并开展以灭蚊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 动。为巩固防治成果,开展了对“四热”病人(疟疾、疑似疟疾、感冒、不明热)的血检工作。全县所有乡镇均设立了镜检站。1988年,共检5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4%,血检覆盖村1018个,覆盖率为96%,没 有检出阳性病人,首次实现无疟疾县。 地方性甲状腺肿 1959年,全县进行地甲病普查工作,共查402352人,查出病者2922人,患病率为726.22/10万;治疗1463人,治愈196人, 好转691人。1977年10月,进行第二次普查,全县总人口为759432人,实 查707445人,患病8822人,病区遍及县内15处公社。1978年12月,进行第3次普查,实查711369人,查出生理性肿大80393人,各型病人125364人,甲状腺肿大率为28.91%,患病率为17.61%。为搞好地甲病防治,从1979年开始采用食盐加碘。1982年9月,基本达到国家控制标准。为保证碘盐供应经常化、制度化,县政府每年组织由工商、税务、供销、卫生等部门参加全面检查。1988年,全县共检测库盐153份,全部有碘;门市部零售盐1251份,有碘1250份,居民用盐1311份,全部有碘。由于 采取这些切实措施,巩固了地甲病的防治成果。 黑热病 1950年,全省开始对黑热病发病流行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1956年,全县开展黑热病普查工作,共查出黑热病患者531人,全部用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并对病人家院喷洒灭白蛉及房间消毒。1957年查出黑热病患者204人,全部给以治疗。1958年进行第3次普查, 实查40万人,占总人口的81%,发现可疑患者132人,病原确诊34人,血清 试验确诊50人,抗锑病人2人,总计86人,发病率为215/万,对所有病人 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并以六六六粉喷洒杀灭白蛉。1963年5月,对全 县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摸脾检查,共查69176人,发现可疑患者75人,其中对68人进行骨髓穿刺,确诊42人,可疑抗锑病人1人,对查出的病人全部用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经过治疗,发病逐年减少。1980年,全县仅有1例黑热病人。此后,未再发现有黑热病人。 华枝睾吸虫病 亦称肝吸虫病。1972年对东阳公社毛家洼大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查500人,查出肝吸虫卵阳性者13人,感染率为2.6%。 1975年12月,对保太公社纯厚大队进行调查,共查1304人,查出肝吸虫卵阳性者92人,感染率为7.1%。1978年5月,对保太公社堤后大队进行调查,共查1998人,查出肝吸虫卵阳性者200人,感染率为10.1%。为加 强对肝吸虫病的防治,1983年3月,首次利用肝吸虫成虫抗原皮试法对武台公社武沟管理区进行调查,共做皮试11203人,查出阳性患者259人,阳性率为2.31%。1984年,应用皮试法对县内20个村庄及7处小学进行 调查,总人口为30357人,皮试调查28214人,调查率为92.9%,感染率为 0.2481%。历年来,对查出的肝吸虫病患者全部用血防846片(六氯对位二甲苯)进行治疗,并广泛发动群众,改进个人饮食卫生习惯,做到不吃生鱼或煮不熟的鱼,在流行区对猫和犬等贮存宿主进行捕杀,切断传 播途径等综合防治措施,使发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克山病 1968年以来,县内不明原因的小儿心肌病增多,病死率极高,经省防疫站协助调查,证实有克山病存在。1971年,平邑县被定为克山病区。1973年3月,对临涧公社克山病进行调查,查出患克山病者18人。1975年底,12处公社发现各型克山病人140人。1979年底,新发现病人86人。病区集中在四海山周围的临涧、流峪、丰阳等公社。1978年以前为多发年,以后逐渐下降,发病季节多在3~6月份。在防治 措施上,危重病人一律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的医疗费全部由省拨款。病情稳定的,建立家庭病床,及时治疗,定期检诊。并加强生活指导, 防止暴饮暴食,控制克山病的发生。1988年,全县无新发克山病人,对未愈的20名病人进行随访和治疗,除2人因病情恶化死亡外,其余病人病情趋于稳定。 流行性出血热 1980年10月,在柏林公社杨谢大队发现第1例出血 热病人死亡。同年又发生4例。1981年发病16人,发病率为1.99/10万; 死亡2人。1982年发病2人。1983年发病10人。1984年明显上升,发病 45人,发病率为5.46/10万。疫区主要在魏庄、地方等乡镇。1985年为历年发病之最,发病374人,发病率为45.09/10万,死亡10人,病死率 为2.1%。1986年发病240人,发病率为29/10万。为控制该病的传播, 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室内及野外灭鼠活动。1988年,争创无鼠害县,夏季 室内鼠密度由灭前的3.4%降至0.41%,冬季室内鼠密度由灭前的0.8% 降至0.22%,控制了出血热发病的上升趋势。全年发病38人,发病率为4.6/10万,较1987年下降了40.6%。 布氏杆菌病 该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72年6月,由地、县两级防疫站畜牧兽医站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对县内铜石公社贺山庄大队、武台公社石河大队、牛氏庵种羊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共检查1163人,查出布氏菌病患者2人,患病率为0.17%;检查羊508只, 确定患羊15只,患病率为2.95%。调查证明,县内人畜间存在布氏菌病患者和患畜。虽然感染率很低,为防患于未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防 治措施,对病人积极予以治疗;对病畜妥善处理,对栏圈定期消毒; 广泛宣传布氏菌病的防治知识,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危害极大。1953年,柏林区1名区长和1名武装部长被狂犬咬伤而发病死亡。 当年,县人代会决定捕杀家犬,消除病源,控制了疫情,至1977年一直 未发生狂犬病。1978年4月5日,卞桥公社资邱村再次发现狂犬病人,治疗无效死亡。至1985年,全县共被犬咬伤2959人,发生狂犬病73人,全 部死亡。后采取果断措施,全县强行灭犬5万只,降低了家犬密度,使 疫情明显下降。1986~1988年,无1人发病死亡。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 麻疹 1955年春,全县麻疹流行,仅七区红石岭村就有病人22人, 死亡7人,病死率为31.7%。1959年,麻疹局部流行,发病5372人,死亡61 人。1961年,出现暴发流行,全年发病20307人,发病率为38753/10万, 死亡61人,病死率为0.3%。1965年又呈现流行高峰,全年发病12785人, 发病率为2150.1/10万,死亡146人,病死率为1.14%。1974年,发病 11895人,发病率为1583.4/10万,死亡52人,病死率为0.43%,波及10个公社。1980年以后实行计划免疫,更新接种方案,提高了麻疹疫苗的使 用率,发病率逐年下降。1984年,全县仅发现1例麻疹,达到了国家控制标准以下。1988年,全县未发现麻疹病人。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 伴有严重的后遗症。该病在县内呈散发状态,未发生过大流行。1960 年,国家试制成功脊髓灰质炎液体活疫苗。1962年12月,全县首次在城关、仲村、郑城公社及县直机关应用疫苗。1965年3月,县内首次应用 脊髓灰质炎减毒糖丸活疫苗,发病率逐年降低。截至 1980年,全县共发病491人,死亡4人。1988年,全县未发生1例病人,基本控制了发病。 伤寒、副伤寒 1956年发生146人,发病率为29.14/10万。1960年 发生194人,发病率为39.1/10万,死亡3人,病死率为1.55%。疫区重点为保太公社,发病115人,占全县总发病人数的59.2%。该社杨家白壤村为暴发流行点,经检验确定为乙型副伤寒,流行的原因为粪便管理不当,苍蝇为媒介,该村西南角两例伤寒病人为传染源,波及周围人群,依次蔓延流行。医疗队深入病区进行防治,加强对患者 隔离治疗,对粪便、水源严格管理,注射伤寒三联疫苗,很快控制了疫情的发展。1961年,对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了伤寒带菌健康检查。1979年以来,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开展伤寒三联菌苗接种。1987~ 1988年,全县未发生1例病人。 流行性乙型脑炎 1956~1988年,呈散发状态,忽高忽低。1965年, 发病304人,发病率为51.12/10万,死亡69人,病死率为22.69%。1966年, 发病920人,发病率为150.40/10万,死亡112人,病死率为121%,波及12个公社,发病率为历年之最。1967年,发病510人。1970年,发病550人。1971年,发病351人。为搞好乙脑防治,县成立了防治领导小组,公社 医院成立防治队,设隔离病房,收治病人。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抢救危重病人。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灭蚊活动,并做好乙脑 疫苗的接种。由于综合防治,发病明显降低。1985年,全县仅发生3例 病人,发病率为0.36/10万。1988年,未发现1例病人。 病毒性肝炎 50~60年代,呈散发状态。1971年,出现小流行,发病1288人,发病率为181.53/10万。1972年,全县呈暴发流行,共发病 9701人,发病率为1335.30/10万,死亡3人,病死率为0.03%。1977年,发病达历史最高峰,共发病12756人,发病率为1651.9/10万,疫区波及全县15个公社。针对这种情况,县防疫站设立肝炎防治点,广泛开展防 肝炎知识的宣传,狠抓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在厂矿、学校集体服茵陈、板蓝根、大枣汤预防,通过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发病。对献血人员进行肝功能检查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发现异常者取消献血资格, 使肝炎发病明显减少。1988年,全县共发病672人,发病率为7802/10 万。 白喉 1959年全县发病137人,发病率为27.34/10万,病死率为13.8%。1960年,全县暴发流行,发病1344人,发病率为271.13/10万, 死亡40人,病死率为2.97%。1961年,全县共发病801人,发病率为152.86/10万,死亡14人,病死率为1.75%。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白喉病的防治,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病区进行防治,药材部门保证药品供应,全县接种白喉类毒素60320人,占适龄儿童的92%。还以生产队为单位全民服用绿豆、鲜茅根、金银花、蒲公英等煎成的汤药。1961 年以后,白喉呈少量散状发生。1981~1988年,全县未发生1例白喉病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981年前,流脑发病出现过5次流行高峰。1963年第1次流行,全县发病1203人,发病率为216.25/10万,死亡 131人,病死率为10.88%。1967年第2次流行,共发病1943人,发病率为 309.05/10万,死亡144人,病死率为7.41%。1972年第3次流行,发病870 人,发病率为119.75/10万,死亡50人,病死率为5.74%。1977年第4次流行,发病726人,发病率为94/10万,死亡43人,病死率为5.92%。1980年第5次流行,发病758人,发病率为96/10万,死亡19人,病死率为2.47%。 在发病季节,县、公社都成立流脑抢救队、组,大队有乡村医生负责, 使流脑防治形成网络。省、地、县都派出医疗队深入病区,大力防治。在流行村队全民服用磺胺药或集体煎服银花贯仲汤,1日2次用青霉素 或2‰的呋喃西林滴鼻,提倡盐水漱口,食用大蒜,开门开窗,晒被晒太阳。1981年11月后,使用流脑A群多糖体菌苗,发病明显减少。1988年, 全县仅发生2例病人,发病率为023/10万。 百日咳 建国后出现4次发病高峰,大致每隔4年出现1次。1962年 第1次流行,全县共发病1916人,发病率为349/10万。1966年第2次流行, 发病939人,发病率为153.5/10万。1959年第3次流行,发病2461人,发病率为373.72/10万。1973年为第4次发病高峰,发病7785人,发病率为1049.7/10万。由于加强防治常识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百日咳菌苗和百、白、破三联制剂的接种工作,加强基础免疫,至1978年得到控 制,发病率逐年下降。1985年,全县发病30人,发病率为3.63/10万。1988 年,全县仅发生2例病人,发病率为0.23/10万。 钩端螺旋体病 1966年,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172例,发病率为 28.1/10万。1970年,全县呈暴发流行,发病23359人,发病率为3381.4 /10万。1971年发病780人,发病率为109.9/10万。疫情发生后,医务 人员及时深入病区防治,教育群众不要在被猪尿污染的河塘中洗澡、洗衣服,以防感染,并用金银花、马齿苋、白茅根等煎汤代茶饮。同年,县卫生局在万寿宫举办防治钩端螺旋病学习班,对98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1974年秋,对东旺沟和进展大队进行家畜疫源地调 查,8月份完成了全县10万亳升钩端螺旋体菌苗的预防注射。1975~ 1988年,县内未再发生此病。 细菌性痢疾 1956年后呈波浪式流行,其规律是从每年的5月 份开始上升,8、9、10月份达到高峰,11月份开始下降,流行季节达6 个月。县内发病呈3次高峰。1960年为第1次高峰,发病12341人,发病 率为2489.6/10万。1972年为第2次大流行,发病10078人,发病率为 1387.2/10万。第3次流行高峰在1974~1977年,连续4年流行,共发病 45203人,年均发病11300例。1980年后,采取切断传播途径,管好传染 源等防治措施,做好饮食卫生工作的监测及饮食从业人员的健康查体, 把好病从口入关。并服用痢疾噬菌体2000人份,使痢疾的发病逐年减 少。

第四节 皮肤病防治

 头癣病 建国前,县内头癣病屡有发生,不被重视。建国后,开始进行头癣病的防治工作。1977年11月,组织头癣病普查专业队,对全县15岁以下的儿童做了细致的检查,历时50余天,遍及村村户户,共确 诊头癣病183人。1979年,共查出头癣病人188人,对全县确诊的所有病人,均由专人送药到户到人,直到治愈为止。至1980年8月,共治愈 375人,占患病人总数的98.9%。1981年,对全县的头癣病人再次进行复 查复治。是年底,全部治愈。1988年,未发现有头癣病人。 麻风病 1956年,建立县麻风病防治站。是年,对可疑麻风病人 线索调查,至1958年,确诊麻风病人76名,县委决定将丰阳公社崔家峪搬迁,征用土地150余亩,建房30余间,设立麻风村,将76名麻风病人收容入村治疗,药费由国家负担。1959年,在柏林公社黑石岭建麻风村1 处,占地30亩、山场100亩,建房20间。同年将确诊的37人,全部动员入村治疗。1961年,全县共查出麻风病人367人,收容入村治疗的124人, 7月份,对村内病人进行查体、化验和病理切片检查,发现34名病人基本治愈,批准出村回家。1964年,查出未入村的分散病人225人,其中村头隔离者25人,家庭内隔离者12人,接受治疗者145人。1965年,共查出麻风病627人,全部给予治疗,治愈112人。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麻风村被砸, 麻风病人四处游走,损失巨大。1971年8月,对住村病人给予每人每月4~8 元的生活补助费,并拨款4.6万元扩建麻风村。是年底,村内实有麻风病116人,其中,男93人,女23人。1972年,县、社两级成立麻风病收容领导小组,层层发动,分片包干,发现1个,确诊1个,收容1个,全年新 发现病人15名,全部动员入村。同时,开展麻风病防治的科学研究, 利用穿心莲、抗麻4号、红光素等药物进行穴位注射。当年治疗病人 284人,治愈34人。1973~1975年,治愈101人。1976年7月,全县组织 1654人的普查专业队,对15个公社、1035个大队、735620人进行检查, 受检率为96.7%,查出病人17人。1977~1981年,除正常治疗外,并实施 畸形患者的手术矫治,治愈6例,好转9例。1982年,采用利福平对服DDS 的联合化疗,治愈8例。1983年,开展全民性麻风病普查,全县15个公社, 1036个大队,790003人,实查738997人,普查率为981%,共发现患者17人。至1988年全县仅有麻风病14人,全部予以隔离治疗。

第三章 医 疗

第一节 医疗院所

 平邑县人民医院 位于县城东关,占地553278平方米,为全县医疗中心。其前身为1946年创办的县委机关门诊部,1950年,改称平邑县人民卫生院。1957年,改称平邑县人民医院,时有工作人员46名,设病床30张。1960年,设行政、人事、总务3个股,分内、外科和挂号、病 案、注射、针灸、化验、放射、中西药房等20个科室,工作人员63名。 1968年,县卫生三站合并到县医院,工作人员增至105名。1979年,投资45万元建2640平方米的门诊楼。1987年,投资110万元建4000平方米的病房楼,内设病床222张。1988年,全院职工298名,固定资产值2636万 元,年业务收入1846万元,拥有科室25个,设病床257张。 平邑县中医院 位于县城北岭,是一所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医院,为全县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中心。始建于1986年。 1987年4月开诊,时有职工21人,设内科、药剂室、针灸推拿等科室,日就诊病员40余人次。下半年陆续增设西药房、注射室、放射科、检 验科。1988年,设外科和手术室,开展普外手术。是年,全院职工58人,设病床50张,年业务收入66万元。 县人民医院分院 平邑县人民医院于1972年设立白彦、卞桥、临涧、仲村、郑城、柏林、地方等7处分院。这些分院的前身为建国初期成立的各区卫生所,后易名为区卫生院、人民公社医院。1965年, 郑城医院列为省重点战备医院。1966年,临涧医院改建为四海山区战 备医院。1972年,上述7所医院同时转为县人民医院分院。1988年,各分院共有职工268人,总建筑面积14414平方米。同年,白彦、卞桥、临涧3个分院列为临沂地区第一批重点加强的农村中心卫生院。 乡镇医院(卫生所) 平邑、保太、铜石、流峪、武台、丰阳、东 阳、魏庄等8处乡镇医院,除魏庄医院系1971年新建外,其余均为原建 国初期成立的区卫生所或中心联合诊所。1963年,东阳区与城关区合并,东阳医院并入城关区医院。1971年,东阳公社从城关公社析出。 1972年,东阳医院复建。1985年撤区并乡后,新设立的魏刘乡、温水乡 于1987年建立卫生所,岐山乡、天宝山乡于1988年建立卫生所。1988 年底,12处乡镇医院(卫生所)共有职工319人,总建筑面积13704平方米。 私立诊所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群众防病治病主要依靠中医中药。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共有中医药堂铺150余处,其中较有名气的有1759年(清乾隆六十年)江西南昌人陈于都创办的平邑泰元堂、1862年(清同 治元年)陕西省华阴县南乐村张西泽创办的平邑天芝堂、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新泰县羊流镇张锡极创办的仲村致远堂、1930年流峪区 车庄街阎嘉秀创办的平邑六合堂。1922年,平度人刘文阁创办平邑泰 华医院,为境内第一个西医诊所。1931年,柏林区东围沟续寿先创办平邑松泉医院。1934年,滕县东沙河区陈岗村陈正义创办平邑济东药房。1939年,平度人刘文和、刘文琳创办仲村泰华医院。至1949年,境内相继设立西医诊所10余处。建国后,少数私立中、西医堂铺、诊所 继续开业,大部分于建国初期并入区卫生院或联合诊所。 医药合作社 1945年,在费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属的固城、仲里、保太、卞桥、大平安庄等地,相继成立了5处具有联合性质的医药合作社,每社医务人员3~5名,配有药橱、药架、柜台等设备,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疾病蔓延的情况下,起到了保健医疗作用。1947年,国民党进攻蒙山地区,仲里、保太医药合作社撤销,其余3处于建国初期更名或并入所在区卫生所。 联合诊所 1953年始建5处,每处4~5人。1955年,发展到36处,共计56人。1956年,部分联合诊所转为区卫生所。1958年, 部分诊所转为农业社保健站。1960年,各联合诊所与所在区卫生院实行统一核算,国家差额补助。是年,全县大部分联合诊所转为集体卫生所。1963年,县内共有集体性质卫生所29处,职工106人。1965年, 全县集体卫生所及联合诊所共计42处,128人。1968年,集体卫生所、联合诊所下放,共下放医务人员351人。 蒙山县卫生院 1946年,在原蒙山县卫生所的基础上组建,地址初 设于兴国庄,1948年先后迁至蒋家庄、卞桥。有工作人员60余名,分内、 外、中医3科,日诊治病员70余人次。1952年,该院随蒙山县撤销而撤 销,其财产移交平邑县,医护人员少部分留卞桥组建十二区卫生所,大部分由沂水专区卫生局另行分配工作。 鲁南军区一所 为八路军鲁南军区主要后方医院。1945年冬迁至 境内蒋家庄(今郑城宁安庄),又先后转移至涝泉、朱家村、三寨,时 有医生20余名,看护员240余名,其中平邑籍人员近70名。鲁南军区一 所主要担负部队伤病员的医疗任务,同时也为驻地及周围群众治病, 深受老区人民欢迎。1947年春,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鲁南军区一所奉 命撤离县境。 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中心医院 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89201部队医院。1981年10月从湖北省襄樊市迁至平邑县城,占地383亩,总建 筑面积6750平方米。人员编制300人,其中医护人员157人,行政工勤人 员143人,设病床200张。1984年1月,改称铁道部第十一局中心医院。 1986年12月有工作人员420名,设病床420张,全年门诊61318人次,住院 3127人次。1987年该院迁回原址。 平邑县疗养院 1960年12月成立,地点初设于唐村区大岭,1962年 春迁至仲村钢铁联合厂旧址。主要收治患有慢性病、传染病的脱产干部。有工作人员10余名,病床60张。1963年5月撤销。

第二节 医疗队伍

 中医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从业人员全县约150余名。名气较大的医生有庞绥来、陈德扬、唐次和、王信、徐学深、胡润章、张兆奎、杨玉春、 郭云海、班玉岭、孔昭礼、岳明勋、贺洪文、刘永春等。 建国初期,多数中医仍个人开业,少数参加医药合作社或联合诊所工作。1953年,全县有中医167名,技术较高并有一定威信的有巩焕章、陈勋、唐鸿基、曹友之、陈持、李春凯、陈明五、任鸿奎、骆庆德、刘福五等人。 1958年,中医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公立医疗机构中医发展到32人, 保健站中医141人,有经验的老药工138人。有30名老中医带徒,跟师学习的34人,西医学习中医的188人,占医务人员总数的38.4%。 1961年,全县有中医156人,经卫生局批准有13名老中医被定为平邑县名老中医,并填报山东省名老中医登记表上报备案。他们是能恒丰(内、外科)、宋春霖(内科)、公方章(温病)、唐鸿基(内科)、刘 辉梓(外科)、王静轩(内科)、姬贯一(内科)、鲍化久(针灸)、薛瑞昌 (内、妇科)、张玉清(内科)、庞光星(内科)、王成鼎(内、喉科)、高登云(眼科)。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医队伍以很大冲击。到1972年, 由于自然规律支配和“文化大革命”摧残,有18名老中医死亡,119名 中医药人员下放到大队,19名改做总务、药库、保管、会计等工作, 因年老多病休息的16名。 1973年,根据国家政策,调回下放的29名中医学徒,卫生所下放的 中医药人员全部回收到原单位工作。从1973年起,每年都有中医药学 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县,中医队伍扩大。但是,1978~1980年,由于 退休子女顶替,50岁以上的中医基本退休。到1984年,全县中医药人员148人,其中中医师39人,中医士31人,中药师2名,中药士22名,中医 带徒17名,中药剂员37名。 1988年,全县共有中医药人员153名,其中主治中医师11名,中医师32名,中医士35名,中药师7名,中药士20名,未定职称的中医药人员48 名,乡村中医工作者186名。 西医 1922年,平度县人刘文阁创立泰华医院后,其弟刘文和、刘文琳、刘文才等在仲村开设诊所,刘氏一家先后有24人在平邑县从医。继之,县内有20余处西医诊所建立,除松泉医院、济东诊所人员 较多外,其它诊所一般只有医生1名,不设司药和护士。1949年,全县 有西医、西药人员近60名。 1950年,平邑县政府甲等机关卫生所改称县人民卫生院,时有医务人员15名,其中医生2名,护士2名,助产士2名,护理员2名,药剂员1名, 学员2名。1952年,县卫生院增至21人,乡区医药合作社、卫生所共10处,人员68名,其中有西医药人员29名。1953年,全县有西医人员88名。 1959年,全县共有西医药人员227名,其中有主治医师1名,医师5名, 医士84名,护士90名,助产士2名,药剂士16名,检验士3名,技工8名,保健员8名,其他技术人员10名。 1965年,西医药人员483名,其中中医人员123名,医师7名,医士130 名,护士10名,助产士6名,药剂士5名,技工5名,助产员5名,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145名,行政管理人员31名,勤杂人员16名。 1987年,全县西医药人员989名,其中主治医师15名,医师153名,护师15名,药师8名,检验师3名,医士170名,护士139名,助产士39名,药士 14名,检验士18名,护理员112名,药剂员56名,检验员40人,其他初级卫生技术人员207名。 乡村医生 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在农村开业行医的总人数约200 人。 1956年,农村医生及保健员达583人。 1968年,农村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至1971年,全县“赤脚 医生”发展到1267名,卫生员3725名,初步达到了大队有“赤脚医生”, 生产队有卫生员。 1981年,经县卫生局考核、考试,有1404名“赤脚医生”获得证书。1983年,有787人获得乡村医生证书,493人获得“赤脚医生”证书。 1984年,卫生部决定将“赤脚医生”改称卫生员,仍保留乡村医生名称。1986年,963人获得乡村医生证书。 1987年,经卫生局考核、考试,有1284人获得乡村医生证书,达到 中专技术水平。 1988年,全县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621人。

第三节 医疗技术

 中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把温病卫气营血辩证用于乙脑、钩端螺 旋体等传染病的治疗;以卫气营血辩证为主,结合西医分期治疗流行 性出血热,效果良好。县中医院对脑血栓形成、肾脏病的治疗总结出 一些经验。 骨质增生祖国医学称“骨”,县医院老中医姬贯一根据古人“初痛在经,久痛入络”的理论,用全蝎、炮山甲、蜈蚣、炙土元四 味虫类药,内服治疗,效果很好。县中医院在总结姬贯一老中医治疗 经验的基础上加入三七参、乌稍蛇、狗脊、路路通等品制成加味四虫 散,具有服用方便,效果显著的特点,观察300例,能恢复到胜任原工 作,追访1年不见复发者246例,占82%,自觉症状明显缓解,胜任轻工作者50例,占166%。 县中医院外科用复方荆芥洗方治疗痔疮、肛裂。用大黄莱菔子汤治疗腹部手术后患者恢复肠道功能。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用针灸治疗眩 晕病人,用挑炙治疗毛囊炎,方法简便,效果显著。 县中医院针炙科用针刺头部腧穴与体针交替治疗中风后遗症,气 功门诊运用练慧功和仪器激发相结合,并配合眼部穴位按摩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眼科对角膜溃疡的治疗等均有所创建。 西医 内科 1963年,首次开展心包穿刺术,治愈化浓性心包炎患者,并实施以阿托品改善循环抢救循环衰竭及抢救心力衰竭的冬眠疗法、体液疗法。1965年,开展临床心电图诊断,能对较复杂的心律紊乱、正后位局限心肌梗塞、预激房颤作出诊断。1974年,开展对血液病的 诊断和处理。1980年后,对心血管、呼吸、血液、消化、泌尿、神经 系病的诊治,日趋专业化,挽救了大批中毒、溺水、脑出血、高血压 危象、上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心脏骤停、尿毒症、肝昏迷等病员 的生命。 外科 1955年,由医生高承珠、麻醉士廉德跃等成功地完成第一 例阑尾切除术。1958年,县医院正式设置外科,并建成手术室,陆续开展了各种普外手术。1961年,由李寿鹏医师做第一例胃大部切除术。 次年,脾切除术和肾切除术均获成功。1972年,开展直肠癌根治术。 1976年,全县各医疗单位逐渐建立外科。1978年,县医院实施食道癌切除术、贲门弛张术,并于次年进行脾腔静脉、肠腔静脉吻合术、脾肾静脉吻合术。1980年,实施股骨颈带股方肌骨瓣移植、三翼钉固定术 和胰头癌根治术。1983年,胰、十二指肠切除、全肾切除术、左半叶肝切除术、经皮肤肝穿刺胆囊造影术、脑外伤硬膜外血肿做开颅 术、脑血管造影术,获得成功。1984年5月,完成右肺全肺叶切除术。1987年,又 完成全膀胱切除术、直肠代膀胱术。1988年,县医院外科已熟练地掌握开颅、开胸等技术。 妇产科 全县最早的妇产科于1953年建于县医院。1958年,孙淑芹、穆士贞医师实施第一例卵巢囊肿切除术获得成功,同年又行剖腹 产手术。1963年,实施子宫全剔术。1967年,完成阴道闭锁成形术。 1974年,实施子宫颈癌及绒毛膜上皮癌切除术。1978年,县医院行尿瘘 修补术。1985年,完成第一例腹膜外剖腹产术。1987年,完成经阴道子 宫切除术。 儿科 1963年,开始小儿头皮输液。1965年,心包穿刺、胸穿、腰 穿、腹穿、骨穿等应用于小儿科临床。70年代初期在心电图的监测下, 治疗亚急性克山病,顽固性心衰伴严重心律紊乱。1985年,县医院开设儿科病房,能够收治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水电紊乱、消化道大出血 及失血性休克等疑难危重病人。成功地挽救了一些急性心衰、呼吸衰 竭、肾衰的患儿。 五官科 1964年,县医院成立五官科。1966年,开始气管切开、人造瞳孔、上颌窦根治、气管异物取出和眼球摘除等手术,后又实施扁桃体摘除术、白内障摘除术、眼球贯通伤处理、泪囊摘除术以及青光眼手术等。1982年,开始乳突根治术、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及上颌窦筛窦根治术。1985年,进行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术、鼻中隔矫正。1986年, 完成老年性白内障晶体摘除40例。1987年,开展新泪囊穿线,停止了泪 囊摘除术。 口腔科 1974年,县医院、平邑镇、郑城等医院开始进行龋齿填充和根管充填治疗术等。1975年,县医院口腔科首次进行兔唇腭裂修补术。 1976年,进行颌骨囊(束)肿摘除术及固定桥、活动桥的义齿修复。1978、1984年,分别进行全义齿和牙列不齐的矫正及扩冠、嵌体的牙体修复手术。1987年,行部分舌体切除术及颌骨部分切除术。

第四节 医疗设备

 房屋 1946年,平邑县委机关门诊部成立,时有房屋面积200平方米。建国后设立乡镇卫生院(所),多为陋室草房,亦有租赁的民房。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设施、扩大医疗建筑面积。1988 年,全县27个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57652.1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为761507.56平方米。 车辆 平邑县卫生医疗机构中,先后使用车辆共12部。其中用于救护的9部,用于运输的拖拉机3部。在车辆分配方面主要照顾交通不便的山区医院,解决病员转诊急救的困难。1966年,县医院首先配备 南京跃进牌救护车一部,后临涧、白彦、仲村医院相继配备了救护车。 医疗器械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医疗设备简陋,主要为药碾、戥称、研 钵和某些制造丸散膏丹的器具。西医传入后,也仅有听诊器、注射器 和体温表等简单医疗器械。建国后,根据各医院的任务、规模、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水平,适当考虑将来的发展,对医疗器械进行了有计划的装备。县医院是全县的医疗中心,医院器械装备得到了重点加强。 乡镇医院根据规模以及开展新项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增加了设备。 1972年,装备医疗单位16个,有上海产30MAX光机、甲种手术包、光电比色计、五官科器械、手术床、立式消毒柜等医疗器械86种。1982年, 向10个医疗单位下发医疗器械15件,其中大型医疗器械有上海产XDH- 3心电图机、显微镜、牙科治疗机等。1986年,卫生局又向15所医院 分配医疗器械26件,其中较大型的有心电图机、洗胃机、干燥箱、水 温箱、光电比色计、培养箱等。 1988年底,全县拥有X光机40部,其中500MA1部、400MA1部、 200MA9部。共有心电图机23部,其中日本进口6511型心电图机4部。 B型超声诊断仪10台,其中日本进口SAL-32B型超声诊断仪1台。 另有脑电图机1台,脑血流图机1台,洗胃机19台,上海产XC-3型、 XS-4型纤维胃镜各1台,膀胱镜1台,乙状结肠镜10台,上海产心电监 护仪2台。 县医院、中医院、各县分院共有规模较大的手术室8个,各乡镇医院、卫生所设简易手术室8个。有万能手术床11张,轻便手术床22张,无影灯20架,麻醉机8台。 全县各医疗单位共设检验室21处,有显微镜66台,电冰箱53台,分 析天平27台,分光光度计11台,电动离心机11台,电脉仪2台,电子血球计数仪2台,尿液分析仪1台,电子中风预报仪2台。 全县有针灸、理疗、气功室15处,有TDP(神灯)35台,音频治 疗仪5台,超短波治疗仪7台,气功人工激发系统1部,人体信息诊断仪1 台,近视治疗仪3台,风湿治疗机、离子导入机、骨质增生治疗仪及其 它大型医疗设备43件。 全县各医院五官科、眼科有裂隙灯2台,验光设备2套,牙科综合 治疗机5台,较大型五官检查器械13件。 全县共有制剂室6处,其中灭菌制剂室2处,拥有塔式蒸馏器3台,中型高压灭菌柜2台,配料缸2台,电烤箱2台,酸度计2台,自动分装机1台, 离子交换器10台,粉碎机9台,压片机9台,有大型DZZ4-127AIII 链条炉排蒸气锅炉1台,KZG2B卧式快装锅炉2台,高压消毒锅59台。

第五节 医疗制度

 医院工作制度 县内各医院成立之初即根据单位实际,先后制定了挂号、就诊、住院治疗、急病抢救、值班护理等项工作制度。1956 年,县卫生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重新制定了医疗和诊疗等规章制度。 1958年后,县卫生院加强公社卫生院业务建设。到1964年,医疗单位制 度建设趋向正规。“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疗护理等制度一度出现混 乱局面。1977年,各医院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同时恢复院 务会和业务组长的管理职能。1978年后,贯彻卫生部《医院工作制度试行草案》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试行草案》,各医院相继修订和完 善了各项具体的工作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 1952年10月,全县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全民事 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县公费医疗委员会负责管理工作,公费医疗费列入财政预算,经费由卫生科和财政科共同掌握。享受公费医疗者凭医疗证到指定的医疗单位就诊,医药费据实报销。根据病情确需转外地诊治或疗养者,由原医疗单位提出申请 经卫生科批准到外地就医或疗养。1957年1月,县公费医疗经费开始分部门掌握使用。1964年3月,再次由卫生局集中管理。1977年10月,调整县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各公社先后成立公费医疗管理小组,定期检 查公费医疗处方、病历和报销单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实行包经费、包治疗、固定公费医疗医生和严把报销关等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医疗费开支。1981年,县政府规定凡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按年龄、工龄、职业以及病情分别执行不同的公费医疗标准,同时公费医疗经费再次 分系统和部门实行包干的方法进行管理。1986年9月,设县公费医疗 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公费医疗管理工作。 合作医疗制度 1968年9月,农村开始推行合作医疗。实行合作 医疗的村队,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立卫生室,培训“赤脚医生”和卫 生员,推广单方、验方,中西医结合,提倡“一把草药”、“一根银 针”、“一个验方”治疗疾病。合作医疗基金,一般由个人和集体共 同负担,对确有困难的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生产队给以全部 或大部免交的照顾。1968年底,全县实行合作医疗的生产大队205个, 1976年9月达1000多个,占全县生产大队总数的98%,合作医疗基金实行社队两级管理。1977年9月,全县有5处公社432个生产大队,实行 社员在队就医吃药不要钱,解决了群众就医问题。1968~1982年,“赤脚医生”自 制针剂30多种、中成药120多种,采摘药材45万公斤。1982年后,农村卫生室逐渐被个人承 包或改为联办,合作医疗被多种办医形式所代替。

第四章 药品 药政

第一节 中 药

 中草药资源 平邑县中草药集中产地是蒙山,所产药材品种繁多, 质地优良,藏量丰富,自古有“天然药库”之称。明、清时代金银花、紫苏等种植已较普遍。至清朝末期,谷、果、菜、木、草、花、禽、兽、鳞介、昆虫等属类直接或经加工后可入药者达160余种。新中国成立前, 在蒙山内采、刨中药材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付业生产,除留以自用外,对外销售。许多种名药材远销东北、河北、上海及胶济铁路沿线。 1966年,县卫生局对仲村、武台等5个公社的中草药资源进行调查,查出蒙山一带有中药材120多种。1985年4月~1986年10月,对县境内 的中药材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共查出中药材216科、736种。其中植物 类133科、593种;动物类83科、126种;矿物类及加工类17种,动植物药材总蕴藏量为243586万公斤,矿物类药藏量更为丰富,仅石膏就有20 亿吨。1988年,药材市场形成抢购抢销的局面。由于经营单位竞相抬价抢购中药材,刺激了山区农民滥采、乱采挖中药材,大宗药材如丹参、葛根、柴胡等已近乎“竭泽而渔”。动物药材如全蝎、土元等不按季节,常年捕捉,使药源遭到严重破坏。 中药材引种 1958年,在保太公社谭家武阳大队建立种药场。1959年2月迁往平邑镇浚河东侧,称浚河种药场,占地21亩,引种、试种 药材40余种。1971年秋撤销。1969年4月,县药材公司筹建蒙山种药厂。种药厂 位于龟蒙顶擂鼓台下,先后引种、试种云木香、黄连、 大黄、黄芪、人参、辽五味、天麻、川朴、黄柏、软紫草、伊贝、平 贝、杜仲、玉竹、细辛等药材。1985年10月撤销。 民间中成药自制中成药,自魏、晋时县境内的丹山、凌云宫等地道士炼丹,到清朝化癖膏、益元膏、乌金丸、 接骨散等相继制作应用,均因疗效显著,声名远播,成为县内民间名 牌中成药。 大瑶草湾志诚堂膏药,创于明朝永乐年间,清雍正年间盛销。相 传大瑶草湾李氏先人游泰山,与一僧人相善,临别僧人授以膏药方,嘱曰:“以此可以济世活人。”李氏回家后,按法炮制,果有良效, 遂名传远近,代有传人。1912年沂州府官员赠圆蓬伞一顶,从此,以圆 蓬伞为标志的膏药遍销山东各地,远销东北诸省。志诚堂膏药分化癖 膏、益元膏、金不换膏3种。化癖膏专治小儿癖积、男女气滞寒凝; 益元膏治筋骨疼痛、五劳七伤、风湿麻木;金不换膏治无名肿毒、各 种金疮。1943年,志诚堂膏药仿单更换新版时,将化癖膏更名为普济膏, 并对各种膏药的功能主治、用法禁忌等评述备至。建国后,志诚堂膏 药仍由李氏后人制作。 资邱张氏乌金丸为县内民制妇科中成药,始于清乾隆年间,已传 5代,历经200余年。传为一逃荒之人携带家眷来资邱给张家帮工,维 持生计,后因其妻亡故,无钱安葬,张家慷慨资助,使逃荒人感恩不尽,遂将乌金丸方秘传张家,并嘱曰以此济世活人。张家得方,依法配制,应用后无不应验,求药者日增,故对此方益为重视,遂规定传 长不传小,并划出40亩济田地作为施药费用。清光绪年间,资邱张氏 乌金丸博得盛名,四方求药者门庭若市。乌金丸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疗效卓著,故有人写诗赞道:“乌金丸药最通神,起死回生价 千金,有缘之人来求救,半积阴功半养身。”建国后,经过土改及入 社,张家济田地归公,开始卖药收费。1966年,乌金丸方册被视为“ 四旧”而被没收毁掉。 清道光年间,北仲村刘德训家,始用祖传秘方接骨散,为人续筋接骨,后传流数代,迄今有200年历史。接骨散药味精专,配制独特, 功效卓著,久负盛名。除服用接骨散外,尚配合家传整骨复位手法, 整骨时精力集中,讲究三到(心到、眼到、手到),并能巧妙的借重自 身的体重、腰力、腿力和手法与病人密切配合,使断骨快速复位,减 少病人的痛苦。至今仍有折骨患者前往取药治疗。 中药购销 新中国成立前,中药材的购销多在民间进行。药农把采集到的药材以药易物,或售给药商、药店。清嘉庆初年,商旅就把金银花贩往他处获得厚利。平邑镇北岭及武台、埠阴等处的药王庙每年春冬两季举办庙会,届时各地药商荷担携筐云集一处,将地产药材交换贸易。县内的药店、药商收购地产药材除自用外,还运往上海、天津、济南、济宁等地进行销售或换回所需药材,其中外销最多的药材为金 银花、连翘、全蝎等。泰元堂、天芝堂、致远堂、六合堂、和顺堂等,都是经营中药材批发及零售的中药店,销售品种均在200~500余种。县内私人开设的中药店无力从外地购药者,皆从以上几家中药店 购买。1947年,平邑县政府药社在福山区(今流峪乡)设立,主营中药。1948年,县人民卫生院设立中药部和医药合作社联合办理药材采购,除 当地需用外,销往外地主要药材有20余种。建国后,中药材的购销大部分由济宁、临沂等药材经营部门购进。1953年,中药材购销由供销 合作社药材经理部办理。1956年9月,县药材公司设立后,负责县内的药材购销。1977年以后,中药材全部由药材公司从临沂药材店购入。 药材公司下设两个零售点、六个药材经营组。1988年,药材公司销售 中药材586种、中成药424种。 中药加工炮制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药店对中药多遵古炮制,重视炮制 火候及外观色泽,实用的炮制方法有炮、炙、煨、炒、煅、炼、制、 度、飞、伏、镑、晒、曝、露等17种。建国后,中药炮制在长期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遵古而不泥古 的炮制原则。随着中药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炮制中做了改进,保证了用药的 安全有效。1988年,县内各医疗单位,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 药炮制通则》,炮制的丸、散、膏、丹及中草药注射剂等中药达146 种。 中药应用 新中国成立前,县境内有中药店150家,应用中药品种约300余种。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应用日趋广泛。1985年,县医药公司经营的中药有568种,中成药424种。1988年,县中医院应用的中药493种。其中解表药27种,清热药54种,祛暑药10种,祛风湿药32种,祛寒 药22种,泻下药14种,利水渗湿药29种,安补药 15种,平肝熄风药13种,开窍药7种;止咳化痰药35种,理气药27种,理 血药56种,补益药63种,收涩药21种,消导药6种,驱虫药7种,催吐药9种,抗癌药10种,外用药36种。中成药417种,其中丸剂185种,片剂83种,锭 剂3种,散类制剂29种,膏油类制剂31种,液体类制剂34种,注射剂20种, 冲剂(合剂)12种,胶囊剂14种,其他6种。

第二节 西 药

 西药传入 1922年,平度县人刘文阁在平邑开设泰华医院,西医药始传入县内,但当时不占主要地位。其后,又有滕县人陈正义开办济东药房、县内续寿先开办的松泉医院、郭子章开设的新鲁药房、纪俊 章开设的博爱药房,西药始被广泛应用。至1949年,县内有西药房(诊所)14处。 西药购销 1922年,泰华医院从济南神州大药房、卫生大药房、亚州药房及烟台怀阿医院购进药品,所购药品亦售给县内中、小西药 房及病者,西药均为英、法、美、日、德国进口药品。建国初期, 西药仍由县内西药房(诊所)自行购进销售。1952年,部分西药由平邑县人民卫生院购销。1953年,西药由县供销合作社药材经理部经营。1956年,由县药材公司统一购销经营,购销的西药有162种。1988年,购 销的西药品种达689种,医用器械140种,当年购销额突破一千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部分医疗单位还根据实际需要,到省内外其他医药部 门购进部分西药和医用器材。 西药应用 新中国成立前,泰华医院应用的西药有阿斯匹林、606针、磺胺嘧啶、福白龙(奎宁)、红汞、碘酒等计126种。1935年,应用吐酒 石、斯锑黑克治疗黑热病。1946年,鲁南一所开始应用青霉素治疗外 伤感染等病。建国后,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西药品种不断更新,应用种类增加,西药在防病治病中的地位逐渐提高。1956年,应用的西药有62种。1985年,经营应用西药品种达689种。1988年,县人民医院 应用的西药有581种,其中大型注射液15种,注射针剂172种,片剂238种, 粉剂46种,酊剂39种,水剂24种,油剂8种,膏剂18种,栓剂3种,其他19种。 制剂生产 1957年10月,县人民医院建立配制室,时有房屋4间,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工作人员3名。主要设备有手提高压消毒器、蒸馏器等。能生产生理盐水,枸橼酸钠,普鲁卡因注射液等。1968~1970年,县内部分医院和村合作医疗室建立了小制剂室。1975年,成立平邑县合作医疗制药厂,有工作人员5名。1977年12月,为扩大制剂生产,调14名工作人员入厂,主要设备有手提高压锅、灌浆机、晒干机以 及小型蒸馏器等。产品有金银花、板兰根、大青叶针剂及鹿胎膏、降 压糖浆、癣头水、注射用水等。产品检验合格后,按出厂价供应县内 基层合作医疗单位使用。1976年,县内公社医院全部建起制剂室,所制药品经检验合格后自用。是年统计,全县各制剂室所制丸散膏丹计 200余种,注射剂100余种,大型注射液5种。1986年10月,县人民医院为 了扩大药品制剂生产,新建制剂楼一幢,增添制剂设备,充实技术人员。1988年,生产大型注射液23万瓶,生产品种有5%葡萄糖等渗压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甘露 醇注射液,10%普鲁卡因注射液,抗凝剂、1%丁卡因针剂等。

第三节 药品检验

 1952年,县卫生科设立后,不定期地组织人员对药材医疗单位的药品进行抽查,发现伪劣药品及时取缔停用。1959年9月,县卫生局对县 内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停用和销毁失效霉变中西药品 36种。1977年9月,县药品检验所成立,负责全县药品检验工作。1979 ~1983年,通过对县内药品经营单位和医疗单位的药品检查,共查出过 期失效、变质及伪劣药品530种,价值10995元。其中,中药219种,价值4608元;西药311种,价值6387元,全部予以销毁。1984年2月,共检查大小集市85个,取缔游医药贩115名,没收并销毁伪劣药品,价值4114 元;检查药材经营组、零售部9处,查出伪劣药品15种,价值3786元; 检查县医院1处,县分院7处,区卫生院8处,厂矿卫生所15处,查处伪劣 药品25种,价值1860元;检查251个村的324个卫生所,查处伪劣药品85种,价值845元。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 县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对县内药品经营、医疗卫生单位再一次进行 全面的药品大清查,历时2个月,共清查458个单位,查出中药伪品11 种,过期失效霉变药品134种,西药伪品3种,过期失效及淘汰药品122种, 中西药品总价值为23462元。9月27日,在县体育场将查出的伪劣、淘汰、失效药品进行了焚烧销毁。县广播站作了实况转播,扩大了用法制手段管理药品的宣传效果。同时,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县人民政府任命2名药品管理监督员,47名兼职药品监督员,在县内行 使药品检查监督权。1986~1988年,检查医药经营单位392次,医 疗卫生单位390次,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3462次,厂矿及学校卫生室108 次,查处伪劣和过期失效药品139种,价值34294元。查处桔梗、巴戟天、土霉素等8批假药,予以销毁,并对当事人做了严肃处理。1988年10月, 县卫生局决定对药品经营单位和医院制剂室实行报验制度,由县药品 检验所监督检验,并对所规定的报验品种定期报检。

第四节 药政管理

 医药市场管理 新中国成立前,医药市场的管理工作既没有专职机构, 也没专职的业务技术人员。由于无人管理,伪劣药品时有售用。建国初,医药市场管理工作由各级分管文教的助理员兼管。1952年,由卫生科负责管理。1957年9月,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路医和游散 药商管理的指示》,各区卫生院派出人员深入乡村、集市,取缔游医药贩,历时15天,共取缔游医药贩136起,没收伪劣药品218种。1958年 12月,在全国药政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表扬了平邑县的药政工作。1975年12月,县卫生局配药政管理专职干部1人。1977年,设立药 政股。1985年7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全县的药品管理工作开始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1986年4月,县卫生局依法对平邑镇医药经营零售部超范围经营做出处理,吊销其《药品经营许可 证》,处以罚款并通报全县。依法处理药事案件5起,取缔非法游医药 贩27人,没收非法医药广告招牌31件。1987年,对985个农村卫生室、 个体开业诊所和集市进行清查,查出伪劣药品40种,取缔游医药贩61 人次,没收广告招牌53件,收缴非法制剂折款1200元。遵照《药品管理 法》规定,组织全县医药卫生单位及乡村卫生室药剂人员进行健康查 体。为911人办理了《药剂人员健康证》,为4个符合条件的集体和个体药品经营单位办理了《药品经营许可证》。1988年4月,对所有集体 和个体开业经营医药商品者进行登记管理。规定所有开业者,必须持 村委会证明,经县卫生局严格考核领取许可证,由工商部门发给经营 医药商品营业执照后方可经营。7月,县卫生局对药品经营单位和药品 制剂室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毒麻限剧药品管理 1950年,全县开展严禁鸦片,清除余毒活动。对经营和使用麻、毒药品的单位严格管理,规定只限县医院、区卫生院的主要医生可以使用麻醉药。1963年9月,经省卫生厅批准,县人民 医院凭核准的《印鉴片》向临沂药材站购买麻醉药品。1965年11月,县内13处区卫生院凭临沂专署卫生局签发的《剧毒药品购用证》到临沂药材站购买麻醉药品。1972年3月,对麻醉药品实行每季购用麻醉药限量表,进行等级限量供应。1981年11月,县内各医院对持有县级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办理晚期癌症病麻醉药品供应卡片,开给不超过3日限 量的麻醉药品。1986年5月,县卫生局同公安局组成联合清查小组,清查出私种罂粟1614亩,计1658万棵。对所种植的罂粟立即铲除,对当事者从严惩处,并罚款10958元。1987年2月,县内各医疗单位购用精神药品,须经地区卫生局审核批准,发给《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按季度限量购用。1988年,通过清查,共拔除非法种植罂粟10612万棵, 罚款4803元,查处贩卖带籽罂粟2859.5公斤案一宗。 药品淘汰 1982年9月,县卫生局遵照卫生部(82)卫药字第21号文 精神,通知各医院对所淘汰的药品封存登记,共查出立即停用的药品 72种,价值16754元;延缓至1983年底停用的药品21种,价值3811元。 此外,对过期失效,霉烂变质,发现伪品药材随时淘汰销毁,保证了 医疗用药的安全有效。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平邑县委 平邑县人民政府  承办: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9-4211087  举报邮箱:pyzwgk@ly.shandong.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260031  鲁ICP备05027550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602371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