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县情 >> 平邑文化 >> 平邑县志 >> 平邑县志 >> 正文
第二十七编 体育
   时间:2003-10-30    点击:

第一章 学校体育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

体育活动 民国初期,平邑、仲村、地方、武安、资邱等地的蒙学堂、小学堂,除了上国文、算术、常识等课外,还安排了艺体课,并坚持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1931年,平邑、仲村、地方蒙学堂改为费县县立完全小学,武安、资邱小学堂改为区完全小学。这些学校每周设体育课两节,教学内容有:跑、跳、投掷、武术、队列练习等。 1932~1937年,小学体育课,每周两节。平邑、仲村、地方完小在开展田径、武术、队列等活动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每年清明节举行规模不等的体育比赛。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小学每周设两节体育课,教学内容有田径、体操、游戏、武术、球类、打花棍、扭秧歌等;日伪小学,每周也设两节体育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作为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受到重视。各校每周开设两节体育课,体育活动的项目逐渐增多。1951年,国家体委颁布了第一套广播体操。12月,全县各校组织师生学习,利用早操和上、下午课间操时间进行锻炼。 1954年,全县中小学先后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预备级暂行条例》。1956年,国家体委颁布《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条例》(简称“劳卫制”),分一、二、三级和少年级等,学校体育围绕着“劳卫制”规定项目进行活动。学期中和期末,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测验,达到“劳卫制”标准者,发给证书、证章。各中学和中心小学并组建以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为主的体育代表队,坚持常年业余训练,每周训练3~5次,每次1节课时间,有时赛前进行集中训练,使学校体育更加普及,体育运动水平不断提高。50年代向临沂体校输送学生10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劳卫制”被废除,体育课改为军事训练体育课(简称“军体课”)。按山东省编写的“军体课”教材进行教学,其内容分为队列、投弹、射击、行军、游泳、爬山等。1968年语录操代替了广播操。1978年按新《体育教学大纲》上课,凡专职、兼职体育教师都制订了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和课时计划,做到了无教案不上课。全县各类学校按照国家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制定的《中小学体育暂行规定》的要求,坚持“两课”(每周两节体育课)、“两操”(早操、课间操)、“两活动”(每周两节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基本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1982年,国家体委颁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新标准”)。据1987~1988年度统计,重点中小学达标率为86%,农村中小学达标率为75%。1970~1988年,向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输送体育本科生5人,体育专科生35人,体育中专生60人,向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7人,省体校1人,地区体校中专班5人、中学部8人。 师资配备 新中国成立前,本地无一名专职体育教师。新中国成立初,只有平邑、地方、仲村等几所规模较大的学校配备了专职教师;其它学校均为兼职教师。1966年,全县有专职体育教师15人,兼职体育教师22人。1970~1985年,县教育局在平邑师范举办3期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班,使专职体育教师大增。1980年,县教育局教研室配备了专职体育教研员,具体负责全县学校体育工作。1988年,全县有专职体育教师71人、兼职体育教师82人;其中体育本科毕业生3人,体育专科毕业生15人,体育中专毕业生25人。

第二节 体校

 县青少年业余体校创办于1973年春,校址在县体委院内。开始无专职校长、教练员,在驻城学校中聘请了3名体育教师为兼职教练,县体委1名干部兼管校务工作。体校开始主要抓短期训练,训练对象为各中学体育代表队、职工和农民体育代表队,利用体委训练场地进行训练,坚持了3年。 1976年,体校雇用4名合同工为教练员和1名兼职教练,增设了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4个班,学员80人。学习时间2年、3年、5年不等。学生来源于平邑一中、平邑镇中学、平邑县实验小学、平邑镇一小、二小、三小和回民小学的学生。 1982年和1985年先后充实了专职教练6人。1982年增办了田径班,招生20人。1985年增办了游泳班,招生10人。1986年,配备了专职校长,面向全县中小学招生。

第二章 群众体育

第一节 农民体育

 50年代,农民体育在全县逐步兴起,保太区的鲁埠村,苗庄区的苗庄村、南武城村等,成为全县开展体育活动的典型单位。1957年,县体委在苗庄村办起了农民体育活动基地,为全县培养农民体育骨干,受到临沂专署的表彰。 60年代初,经济困难使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受到影响。“文化大革命”初期,农民体育一度处于低潮,只有仲村公社的西岭庄、卞桥公社的石河、柏林公社的孝义、唐村公社的龙王河、铜石公社的小河南等少数大队以篮球为主的体育活动还较为活跃。 70年代,随着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的恢复和发展,农村体育逐步恢复和发展。铜石、郑城、仲村、地方、保太、武台等公社的部分大队篮球运动较为活跃。冬季爬山,夏季游泳活动在少数大队也开展起来。铜石公社小官路大队、郑城公社陈庄大队都是县体委确定的农村体育点。1976年,小官路大队出席了山东省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会议。1977年,县委、县革委在铜石召开了农村体育现场会议。此后,全县各公社普遍重视体育工作,健全了公社体育领导机构,许多大队建起了青年民兵之家,兴建篮、排球场、乒乓球室,添置了体育器材,农村体育进一步普及。 80年代,乡(镇)中心文化站和青年民兵之家的体育设施得到扩建,农民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1983年,县体委、县武装部和团县委在铜石公社西皋村召开了农村体育现场会,推广西皋村体育设施建设的经验。1983~1988年,各乡(镇)每年召开一次运动会,举办1~2次单项比赛。节假日和农闲季节,村级比赛、村与村的友谊赛十分活跃。

第二节 职工体育

 抗日战争时期,本地职工体育活动有所开展,但仅限于解放区的县、区机关和完全小学,而且活动项目甚少。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内体育活动项目有第一套广播体操和篮球、棋类、长跑等。1955年后,陆续增加了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 1953年9月7日,在一中操场举行了“平邑县首届职工田径选拔赛”,共选拔12名运动员,组成平邑县田径代表队。在地区举办的职工田径运动会上分获第一名和第二名。 1955年底,全县已有8个单位和系统建立了篮球队。县、区机关和文教系统分别成立了业余羽毛球队和乒乓球队。有时邀请外县篮球队来县进行友谊比赛或应邀去外县比赛,体育活动较为活跃。是年12月2日,举行了首届县直机关职工篮球赛,有6个队参加比赛。 1960年2月5~6日,县工会、兵役局、团县委、文教局联合召开了全县体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00人,对职工体育活动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选出了出席省体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10人。随之,县内成立了职工女子篮球队,县直基层篮球队增加到10个。大多数公社也建起了社直职工篮球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社直职工体育活动受到严重影响,一度处于停顿状态。70年代初期,职工体育又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县直有20多个单位体育活动开展较为经常。许多单位先后举办厂内运动会。1976年,钢铁联合厂出席了山东省体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会议。1978年国庆节县直机关职工篮球赛有30个男女队参赛,盛况空前。 进入80年代,职工体育出现了新局面。县直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都建立健全了体育领导小组,增建体育设施,增加体育活动项目,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的单位达40多个。1984年10月,新建成的职工俱乐部正式开放后,每年的元旦、春节、“十·一”、“五·一”都举办球类和棋类比赛,体育竞赛活动形成制度化。1985年,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老年体育活动逐步开展起来。主要有门球、导引养生功、钓鱼、太极拳等活动项目,参加这些活动的主要是老年职工。 1985年3月,根据省委发出的“开展体育运动日活动”的号召,从县委领导到各基层单位领导,都亲自带头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全县有32个单位开了运动会,共有3500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各项比赛,县直机关篮球队增加到50个,其它项目的运动队近百个。 1986年12月31日晚7点半,县总工会和县体委联合举办了“职工火炬接力长跑运动会”,县直单位的10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长跑仪式并讲话,点燃火把带领1000多名干部职工进行了长跑。1987年,成立了县级领导干部篮球队,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职工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1987~1988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平邑县“长寿杯”老年门球比赛,共39个队参加。在1986~1988年临沂地区连续举办的三届“长寿杯”老年门球比赛中,平邑县老年代表队均获得好名次。1987年,平邑县老年门球队代表临沂地区参加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门球邀请赛,荣获第4名。1986~1988年,县老年门球队先后有10人次作为临沂地区代表队成员,参加山东省“长寿杯”老年门球赛。 1988年,平邑县钓鱼协会成立,先后举办了第一、二届“长寿杯”老年钓鱼比赛。 截止到1988年底,县、乡直各单位有业余篮球队44个,运动员450人,门球队20个。

第三节 民间传统体育

 清朝末年至解放前,当地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多是娱乐、游戏性相结合的自发性的活动。活动项目有武术、舞狮、旱船、高跷、花棍、腰鼓、秧歌、摔跤、游泳、踢毡子、打线球、扳手腕及各种棋类活动等。 县内武术活动始于何时,无考。流传的武术种类主要有少林拳、行散拳、木头拳、太祖拳、峨嵋天花拳等。清朝初期,平邑、仲村、流峪、卞桥等地群众习拳练武者众多。 清朝中期,人称“徐把式”的拳师徐世里,曾在平邑镇收徒传艺。他擅长少林拳、春秋刀。金彦章、金彦尤是他的徒弟。仲村镇中流庄拜师求教者颇多,拳师甄连锡、甄连奎是行散拳老拳师王春严的徒弟。卞桥镇西石井孙复胜在沧州拜师李洪生,专攻太祖拳,后在广东、广西卖艺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运动获得新生。健在的拳师每到农闲就向群众传艺,武术运动逐渐由民间传入学校。1975~1988年,县业余体校武术教练亓玉良,先后在平邑镇三小、二小等校组织小武术队,进行武术训练,培养少年儿童和社会青年武术人才百余名,并组织中老年数十人练习40式杨氏太极拳,1979年被省体委授予省级优秀教练称号。平邑镇老拳师陈登贵,县石膏矿中年拳师王炳堂、青年拳师李兴琰等先后向青年传授武艺。至此,平邑县的武术运动走上了一个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新阶段。

第三章 体育竞赛

第一节 竞赛活动

 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各项比赛逐渐形成制度。县级每年举行一次或多次各项竞赛,以职工、农民篮球和学生田径等项目居多。1959年,全国第一届运动会闭幕后,山东体育代表团的部分队员来平邑进行了表演。1970~1988年期间,承办地区级田径比赛2次,越野长跑比赛1次,职工篮球比赛1次,老年门球比赛1次。举办县级中小学田径运动会7次,中学生运动会7次,小学生运动会1次。1978年6月,举办全民田径运动会1次。1972~1982年,举办中学生篮球比赛8次,其中中学生女子篮球赛1次;小篮球比赛1次。1954~1988年,举办职工篮球比赛21次,农民篮球比赛3次。各种体育竞赛,促使裁判队伍相应壮大,裁判水平逐步提高,培养各级各项裁判75人,其中一级2人,二级17人,三级56人。

第二节 竞赛成绩

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体育竞赛情况无系统资料可考。新中国成立后至1988年,平邑县体育代表队参加地区各项比赛100余次,并取得较好的成绩。50年代获得团体前六名3次,60年代获得团体前六名5次,70年代获得团体前六名18次,80年代的前9年获得团体前六名25次。 全县有57名运动员和5个运动队代表临沂地区参加省级比赛,22人次进入单项前六名,破地区各组田径最高纪录5人次,破省儿童组游泳最高纪录3人次,3队次进入团体前六名,还有5人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性比赛。1973~1988年,全县达二级运动员标准者7人,三级运动员标准者50余人,少年运动员近百人。

第四章 体育设施

新中国建立前,县内体育设施既少又简陋,只有平邑、地方、仲村等完全小学建有简易的小型体育场,设有跳高、跳远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体育事业的兴起,县直有关单位和中小学体育场所逐年增加。1955年,县公安局、银行、一中、供销社和平邑镇、仲村、地方等小学已建起简易篮球场及乒乓球室。1953年,一中建起了县内第一个田径场。1956年,县工会在原县政府大院西北角建起职工俱乐部,有7间游艺室,内设乒乓球、象棋、康乐球等文体活动设施。1964年,建起三合土地面篮球场1个,1970年由体委改建成县内第一个灯光篮球场。 1971年,县内第一个公共体育场开始兴建。内设田径场、游泳池、灯光看台球场、综合训练房和业余体校教学办公楼,建筑面积2465平方米。1972年春建成田径场,面积1400平方米,半圆式400米跑道6条,1983年改建成炉渣跑道。场北有3层看台,可容1200名观众。1972年开始建游泳池,1973年6月竣工,池长50米,宽25米,池底混凝土结构,池壁由料石砌成,总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1973年秋建成灯光看台球场,周围两层看台,面积640平方米。后经两次改建,总面积810平方米,北面9层看台,其它三面为3层,可容纳3000余名观众。1985年开始兴建训练房及业体办公楼,总面积1554平方米。1986年办公楼竣工,面积656平方米。1988年底,训练房基础工程完成,面积842平立米。 1974年,县钢铁联合厂、食品公司、化肥厂,相继建起水泥地面的灯光篮球场。 80年代初期,铜石公社的西皋村,先后建起了水泥地面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单双杠等体育场所、设施。 1982年11月,县工会在镇东建成职工俱乐部,内设游艺室、图书阅览室、羽毛球场及露天电影场等文娱体育设施。1984年7月,投资7000元,将露天电影场改建为能滑旱冰、能打球和举行文艺汇演、集会的一场多用的灯光球场。1988年职工俱乐部改称工人文化宫。1988年底,全县有200米以上跑道田径场29个,小运动场172个,篮球场464个(其中有灯光设备的9个),排球场45个,足球场4个,羽毛球场43个,乒乓球台150付,乡(镇)文化中心站18处,青年民兵之家875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平邑县委 平邑县人民政府  承办: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9-4211087  举报邮箱:pyzwgk@ly.shandong.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260031  鲁ICP备05027550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602371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