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化和旅游局以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平邑文旅品牌知名度、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依托政务公开工作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起了“乐有舞台、游有去处、业态丰富、深度融合”的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全县文化旅游服务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升级。通过文字、图解、政策解读等方式,做好公共领域政策解读、通知发布、活动预告等工作,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县文化馆国家一级文化馆复审通过初评,天宇自然博物馆、县博物馆分别晋级国家二级馆、国家级三级馆,“三馆”等级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投资600余万元新建改造提升镇街综合文化站(县图书馆、文化馆分馆)14个、乡村大舞台21个、文化广场62个,实现了镇级“两馆”分馆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二是持续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举办观众近十万人次的广场艺术节、全国1100余名选手参加的“决战沂蒙”街舞大赛;组织镇村logo品牌、形象MV设计大赛,实现村村有标识、镇镇有歌曲;开展“送戏下乡”、文艺赶大集、文艺轻骑兵“四进”106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775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开展非遗进景区、戏曲进校园、“网络达人乐游”系列活动40余次;在全省率先推行县级博物馆夜间免费开放;完成大型纪录片《曾子》和电影《老潘的归途》拍摄。积极对接“长三角”,开展文旅推介,发行“旅游一本通”,带动游客8万人次;制作金银花表情包,下载使用量超30万人次。组织首届文创旅游商品大赛,深入挖掘平邑特色产品300余种,康发养生小馆荣获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蒙山烙画葫芦等10项作品荣获“沂州古城杯”第二届临沂市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

三是文旅项目建设后发有力。总投资18亿元的大殿汪水浥田园综合体项目核心区已试运营;一期投资1.8亿的艾桂小镇项目、投资7000万元的蒙山龟蒙景区5A级提升工程正在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九间棚4A级景区提升工程顺利推进;投资30亿元的老潘影视小镇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彭泉-九间棚-观音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已完成规划设计。突出平邑革命历史,加大红色文化挖掘传承和红色旅游产品打造。平邑县入选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沂蒙山旅游区龟蒙景区、九间棚景区成功入选临沂市红色A级旅游景区名单,九间棚景区被评为临沂市十佳红色研学基;九间棚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柏林镇柘沟村等5个村入选临沂市第二批沂蒙红色堡垒村。
四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实施文物保护项目,完成了492处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整理,对不可移动进行拉网式排查,加强日常巡查保护;启动南武城故城东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创新非遗挖掘保护、转化传承,助力脱贫攻坚,“蒙山烙画葫芦”等5项非遗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名录,蒙山草编等6项非遗入选第六批市级非遗名录。省级非遗项目“沂蒙挑花”荣获2020首届全国乡村手工艺刺绣大赛铜奖,市级非遗项目“李氏草编”荣获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草柳藤编织项目二等奖,仲村镇原宪屯村、保太镇后南埠崖村被评为全市“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村居名单。
六是创新文旅市场监管方式。探索推行文旅行业“一网监管”模式,对全县150余家文旅企业、31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23台公益电影放映设备实行全覆盖、立体式监管,通过技术手段构建起了实时监控、重点时段监测、一人多现场监管、多网互联互通的综合高效监管格局。12月15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在我县召开了全市现场会,并发文推广我县工作经验做法。加强市场秩序、安全生产、“扫黄打非”和扫黑除恶等日常监管力度,着力消除监管盲区,维护文旅市场秩序和安全,无“小耳朵社区”创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