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pingyijytyj/2022-0000350 | 发布机构 | 平邑县教育和体育局 |
公开目录 | 部门文件 | 发布日期 | 2016-03-21 |
文号 | 平教发〔2016〕41号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标题 | 平邑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印发平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
平邑县教育体育局
关于印发平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
|
平教发〔2016〕41号 各镇(街道、开发区)中心校、中学,县直各学校,各民办学校: 现将《平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平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试行) 平邑县教育体育局 2016年3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平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试行)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中小学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要求和中小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指南。 第一章德育目标 (一)总目标 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四品八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尊、敬人、乐观、执着”品质和“爱国守法、文明礼让、孝亲尊师、团结友善、勤劳节俭、好学向上、诚实守信、勇于担当”德行的现代公民。 (二)学段目标 1.小学德育目标。培养具有“爱人爱己、文明礼貌、明白责任、拥有梦想”的小学生。 2.初中德育目标。培养具有“爱国爱家、文明雅行、学会尽责、胸怀理想”的初中生。 3.高中德育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明尚雅、勇于担当、追求理想”的高中生。 第二章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植家国情怀、培育文明教养、强化责任意识、树立理想志向”四个方面入手,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进一步梳理、整合德育内容,促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层次化、序列化和整体化。 (一)根植家国情怀 小学主要开展爱的情感教育,初中主要开展爱和归属感教育,高中主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 1.小学:爱的情感教育 (1)爱国爱乡爱家爱校的教育:尊敬国旗,唱响国歌;爱国爱乡,爱家爱校;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关心集体,热心公益。 (2)爱自己爱他人的教育:关爱自己,关心师长;尊老爱幼,学会感恩;团结同学,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体谅他人。 2.初中:爱和归属感教育 (1)爱的教育:孝敬长辈,共建和睦家庭;尊师爱友,培养团队意识。 (2)归属感的教育:热爱学校,培养认同情感;热爱家乡,增强家乡情怀;热爱祖国,拥有家国意识;热爱传统,增强民族自信。 3.高中:家国情怀教育 (1)感恩教育:适应环境,提升自我;尊敬师长,关爱同伴;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情怀教育:热爱家乡,传承文化;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弘扬文化,全球视野。 (二)培育文明教养 小学主要开展行规养成教育,初中主要开展文明雅行教育,高中主要开展文明尚雅教育。 1.小学:行规养成教育 (1)文明礼貌教育:礼貌问好,有问有答;仪表端庄,态度亲和;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2)习惯养成教育:主动清扫,爱护卫生;遵守纪律,能够安静;遵守公德,严守交规。 2.初中:文明雅行教育 (1)个人雅行教育:语言文明,行为举止得体;知礼守礼,争做博雅学生。 (2)公共道德教育:遵守承诺,待人处事真诚;反对浪费,厉行勤俭节约。 3.高中:文明尚雅教育 (1)文明尚雅教育:自理自立,勤俭节约;行为优雅、自律慎独;绿色上网,低碳环保。 (2)公民道德教育:知礼守礼,雅言友善;诚实守信,正直善良。 (三)强化责任意识 小学主要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初中主要开展积极品质教育,高中主要开展个性品质教育。 1.小学:责任意识教育 (1)明确责任的教育:了解职责,学会整理;己事己毕,为班做事。 (2)增强责任的教育:言行一致,有错就改;学会避让,自护自救,有借有还,节约资源;控制情绪,勇于担当。 2.初中:积极品质教育 (1)生命品质教育:敬畏生命,懂得珍爱自己;尊重他人,学会相互包容; (2)责任意识教育:强化自律,勇担自身责任;知规明纪,培养集体精神;低碳生活,践行环保意识;参与公益,担当社会责任。 3.高中:健康人格教育 (1)健康人格教育:珍爱生命,重视安全;敬畏生命,实现价值;明确己责,勇于担当;参与公益,学会奉献。 (2)规则和批判意识教育:知规明纪,遵守法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敢于批判,积极进取,勇于创新,遵守伦理。 (四)树立理想志向 小学主要开展理想志趣教育,初中主要开展情趣志向教育,高中主要开展理想情操教育。 1.小学:理想志趣教育 (1)学习志趣的教育: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刻苦学习、懂得钻研,按时作业、书写工整、爱惜学具,学会阅读。 (1)理想志趣的教育:自觉锻炼、培养特长,树立志向,拥有梦想。 2.初中:情趣志向教育 (1)自制教育:悦纳自己,学会情绪调节;自主自立,增强公民意识。 (2)职业和志向教育:初步定位,拥有良好心态;积极上进,丰富综合素养;提升自我,养成良好品质;心怀梦想,憧憬美好未来。 3.高中:理想情操教育 (1)健康情趣教育:摒弃陋习,健康生活;明辨善恶,博雅生活。 (2)规划和励志教育:立足现实,畅想未来;定位高考,追求理想;自信乐观,坚持不懈;磨练意志,坚毅顽强。 第三章德育途径 围绕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按照分层递进的思路,本着“操作简便、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原则,落实四大实施途径,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的思想品德,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积极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1.强化德育课程 (1)落实德育课程目标与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德育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确保开好每周一节班队课,加强德育课程教学,促进学生道德知识内化。 (2)加强地方、校本德育课程建设,根据区域、学校实际和学生兴趣需要,精心设计、开发富有特色的地方、校本德育教材,促进德育课程建设。 2.强化学科渗透 (1)注重教师学科育人意识与能力的提升。通过师德学习提高教师道德素养和育人水平,坚持引导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实现育人无痕。 (2)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渗透,充分发挥发挥学科课程潜移默化的育德功能。 (二)突出主题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 1.强化主题教育活动 (1)加强德育常规。围绕年段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落实学校晨会、升国旗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德育常规,充分发挥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育德功能。 (2)创设德育载体。利用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青年节、建党日等重要节日,以及入学仪式、毕业仪式等重要活动开展道德实践,围绕德育内容的实施途径,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 加强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公益劳动、扶贫帮困、科技环保、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社区实践活动,推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互惠。加强对外交往,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学生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参观、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小学生社会实践每学年不少于5-10天、初中学生不少于20天、高中学生不少于30天。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环境文化建设。以创建美丽校园为契机,加强校园卫生整治和日常保洁,加强校园绿化和日常养护,加强校园美化和场所文化布置,加强校园宣传阵地和教室班级环境建设,发挥环境文化激励、引导育人作用。制定班歌、班训、班旗、班徽,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团队意识,形成良好班风。 2.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推进现代学校章程建设。将制度文化融入学校管理全过程,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民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3.行为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突出师生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公民道德教育,发挥教师榜样对学生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转变教与学方式,整合课程资源,培育具有个性的学校课程和课程文化。开发以素质为核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 4.精神文化建设。以树立先进理念为核心,探索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规划办学愿景。依托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彰显精神内涵的文化载体,塑造核心价值观,增强学校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班级建设品牌,彰显班级发展特色,确立班级共同愿景,提升班级育人功能与实效,形成适应学情、体现班情、特色鲜明的班级育人风格。 (四)完善“三位一体”育人网络 1.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办好家长学校,建好家长委员会、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密切家校联系,推动学校、家庭形成共育合力。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主动联系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计委等部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
|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
Copyright © 2003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平邑县委 平邑县人民政府 承办: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9-4211087 举报邮箱:pyzwgk@ly.shandong.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260031 鲁ICP备05027550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6023713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