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琴书”是一种流传于沂蒙民间的传统曲艺,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是为适应农村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山东省民间艺术之林里的一朵奇葩。形式取材于民间故事、典故传说和英雄故事。它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朔到200 年前(清代中叶),它产生于山东中部、西南部农村,是一种典型的说唱艺术。最早是民间的小曲联唱,始称“小曲子”。演唱者被称为“唱小曲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洋)琴(亦名“蝴蝶琴”),故称为“打扬琴”或“唱扬琴”的,后逐渐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由于当时社会条件较差,打扬琴艺人走街串巷、赶集、赶庙会,卖艺赚取资金养家糊口,成为一种养生的重要手段。它曾伴随着数十代人成长而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娱乐形式。

孙氏琴书是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演出中艺人右手打扬琴,左手打琴板,边说边唱,旁边有坠琴伴奏,说唱中既有风趣幽默的人物描述,又有火爆热烈场景展示,抑扬顿挫的说唱此起彼附,情节跌宕,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是农村集会、庙会中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由于时代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向多元化发展,琴书已不再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唯一方式,琴书市场逐渐箫条。虽然“跑坡”卖艺不时兴了,但“孙氏琴书”在当地仍深受群众的欢迎。
平邑孙氏琴书的代表传承人孙宝兰,系平邑县郑城镇人,1958 年出生于琴书世家,现为第四代传承人。她常年在县内集市、临沂、泰安、新泰、费县、泗水等地演出,代表曲目有《金钱红绫记》、《罗山记》、《王二英思父》《、陈三两爬堂》、《白猿偷桃》、《杜康造酒醉刘伶》、《狸猫教虎》、《争灯》、《打狼段》、《家有二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