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石镇位于平邑县城东南部,辖46个行政村,人口8.4万人。近年来,铜石镇坚持“党建+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导各村结合自身优势,盘活各类资源,打好增收组合拳,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乡村振兴。目前,全镇所有行政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14个村突破50万元,5个村跨入百万元村行列。
一、“清”出新能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实施“三资”清理行动。成立以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双组长”的“三资”清理领导小组,由镇纪委、派出所、审计所、经管站、国土所、经贸办等部门组成工作组,实施村集体“三资”清理专项行动,目前,铜石镇46个行政村清理各类违规合同51份,盘活河滩地、荒地、无固定收入地等土地810亩。通过完善合同、重新发包,增加村集体收入70万元。增加土地亩产值。积极配合全镇招商引资政策落地,泰和村、北张里村整理村内闲置土地600余亩,招引亿万家木业、华兴保鲜库、鑫宝木制品厂、鑫森木制品厂等5家企业,村集体收入20万余元,带动村内及周边村3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4万元。提高山地利用率。将村内山地、撂荒地整合后对外发包,提高山地效益。镇政府流转龙泉村200亩闲置山地、撂荒地,与山东公社联盟签订承包合同种植特色农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二、“借”来金饭碗,撬动乡村振兴新局面。
积极筛选优质项目,加大向上“争跑”力度,将上级各类涉农扶持资金有效整合统筹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村集体增收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激发村党组织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内生动力。借助“第一书记”帮扶优势。夏家村等7个村借助第一书记帮扶优势,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车间”对外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带动60余名群众就业。借助旅游奖补政策。彭泉村、金圣堂村等5个村利用省级特色旅游奖补资金挖掘旅游资源,利用吴王崮特色旅游资源及彭泉流域自然景色,配套旅游设施、建设民宿、农家乐,深山里开出咖啡馆,实现公司化运作,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实现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借助上级扶贫政策。昌里村、泰和村借助上级扶贫政策,引入“恒温库”项目,储存大蒜、山楂、黄桃等当地特色农产品,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
三、“铺”好新路子,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打造“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因村制宜、典型引路、循序渐进等方式,依托果树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探索农产品种植产业链延长及多元发展的路子,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真正发挥作用,促进集体增收。目前已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8家,村均增收2万元以上。利用特色产业。龙泉村整合流转村内100余亩闲置土地入股合作社,吸纳社员80人左右,种植山楂、黄桃,并统一购销;积极与晟银药业开发山楂的药用价值,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品,与地方镇多家山楂加工企业研发山楂片、山楂糕、养生茶饮料、罐头等“泛山楂”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辐射带动全村400多户实现增收。树立品牌效应。两城村按照打造“建合作社、搞初加工、创好品牌、扩大销路”的思路,开发出花椒面、花椒油、调味料包等多种延伸产品,增加附加值,“两城味道”产品已进入商超、药厂,打通了花椒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每公斤社员可增收12元,村集体年增收2万元以上,勾绘强村富民新画卷。直播电商带动。诸冯铺村在抖音、快手等多个电商平台着力打造“沂蒙兵哥”直播带货品牌,各大平台粉丝超过8万人,主营铜石大蒜、章丘大葱、铁杆大葱等农副产品,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带动周边村庄80余名群众就业。
下一步,铜石镇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持续探索发展新模式,确保村集体经济多点开花见成效。一是做强村企共建。充分利用村驻地位于327国道、高速路口等交通便利地理优势,吸引周边中小企业、来料加工项目等到村驻地设点经营;二是做大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产业,通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三是做活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和近郊旅游目的地,推进山楂产业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全力开创铜石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