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涧镇坚持党建引领践行“枫桥经验”,探索创建“345”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即建好“党建网格+乡贤+义警”三支队伍,探索形成“村小组排查上报、党支部协调化解、工作区联动解决、党委专题研判”四级联调矛盾化解机制,打造“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体系,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支队伍”画好村级服务“同心圆”
一是党建网格队伍。按照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临涧镇坚持党建引领、多网融合,形成主要由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为网格长的3级72网格体系,通过功能型党组织等形式,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个末梢,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社会调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是乡贤队伍。临涧镇是外出务工人口大镇,乡村振兴的担子扛在村党组织的肩上。为破解基层党组织服务力薄弱问题,最大限度激活乡村振兴群众力量,临涧镇通过乡贤“外引内选”工程,推选乡贤110人,打造培树临涧村和全、巩家村代成、齐发乡情等8个品牌乡贤调解室。建立1名支部委员带领N名乡贤的“1+N”工作模式,收集各类群众建议460余条,进行法制宣传400多次,集中坐班处理纠纷230余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隐患80余起。
三是义警队伍。按照“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的原则,全镇组建22支义警队伍、配备义警队员220人,最大限度挖掘民力资源,有效破解当前基层警力不足的难题,成为维护治安稳定的一支民间力量。
“四级联调”奏响矛盾化解“大合唱”
村里的一些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升级,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矛盾问题能倾诉、解决途径更便捷、调解结果更公平,临涧镇构建了以村为基础的四级联调矛盾化解机制。一是村小组排查上报,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党建网格员、乡贤、义警及时靠上,进行初步调解,调解不成的,及时上报支部。二是党支部协调化解,对各村内小组上报的矛盾纠纷,支部书记通过问询了解、座谈交流、重点走访等,与村“两委”一起协调解决。三是工作区联动解决,对于支部未能协调解决的问题,工作区负责协调联系与解决矛盾纠纷相关的科室、相关村,采取约访约谈,协商解决方案。四是由分管领导提议,召开镇领导班子成员、党建、综治、信访、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负责人的信访稳定专题研判会,分析问题成因,落实调处责任,形成一事一案、一案一策,确保“案结事了人和”。通过“四级联调”,有效推动了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奏响矛盾化解“大合唱”。
“五治融合”谱写社会治理“新乐章”
临涧镇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初步打造成“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新体系。
一是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到位。坚持政治引领贯穿基层社会治理始终,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个,选配村党组织书记6人,纳入专业化管理村党组织书记10人,以党建引领凝聚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
二是自治有序,社会引导到位。组织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网格员、乡贤、义警推选引导党员群众广泛参与村级治理,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最大限度促使各类苗头性矛盾纠纷通过自治途径得以解决。
三是法治有规,知法守法到位。结合党支部“主题党日”实践活动,通过网格员、乡贤、义警等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大力宣传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广大群众遵纪守法。
四是德治有魂,全民参与到位。组织各党支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依托新时代沂蒙精神,积极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定期表彰先进典型,形成立德述德讲德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弘扬了社会正气,有效促进了道德治理水平。
五是智治有形,社会防控到位。深化网格化建设工作,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提升立体化、科技化、智能化防控水平。织密防护网,深化雪亮工程“加密增亮”,监控探头全镇达367路,实现全镇所有村居、学校、医院、加油站等重点场所、重要路段全覆盖;强化治安巡防,各村配备警用电动巡逻车36辆,鸣警笛、亮警灯逐步常态化,提高见警率、降低发案率。
临涧镇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道路上,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镇村联动、多级协同,以“345”工作法不断深化“枫桥经验”的实践,努力建设更美、更乐、更平安的“樱桃小镇,山水临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