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体局紧紧围绕举旗帜、聚主责、育新人的使命任务,通过强化“三个融入”,阐释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教师管理,深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全县师生的育人自信、文化自信。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发展和规划
一是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激活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二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三是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纳入教师教育体系,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挖掘身边教师的典型,发挥教师示范表率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四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节约粮食、诚信考试、文明礼让等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和日常活动
一是开发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课程。开发和编印了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全县各学校编写传统文化教材120余套,起到了一校一品的目的,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是组织好校内传统文化活动。上年,各学校组织开展了“党史国史宣传教育”、英烈事迹展览、诗歌朗诵会、红色歌曲演唱会等活动近百次,举行庄重而有意义的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和成人仪式,激发了广大师生爱国热情。三是引进校外优秀文化成果。平邑县秉承“让每个孩子得到最适合的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设施和现有资源,从学生需要出发,给学生自主选择权,开发设置了500多个学生社团,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促进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部分学校开展围棋、拉丁舞、电钢琴、打击乐、机器人编程等外聘社团,邀请传统文化名家和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学校,积极开展“开笔启智,习字立人”书法教育,强化“传承文化,习字立人”的书法教育理念。
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
一是加强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组织思政课老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利用教材,开好课、研好课、上好课,在每一节课中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组织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是开展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工作。按照“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形成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四是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坚持把法治教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组织学生学习《宪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五是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里,为夯实立德树人、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日,实验小学教育联盟与水浥田园综合体签约20余亩的学生劳动基地。以校区、班级为单位,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走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悬挂校区、班级标识牌、园地耕作、种植养护等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深入推进“生命、生活、生长”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促进劳动教育系列化、常态化发展。孩子们在心间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大脑细心呵护明日,定能看到劳动之花的绚丽绽放,品尝到劳动果实的美味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