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县情 >> 平邑文化 >> 平邑党史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平邑县历史》(第一卷)第八章
   时间:2008-09-05    点击:

      第八章  全力支援前线 迎接全国胜利

 

  第一节  贯彻“三大方案” 开展“三查三整”运动

 

贯彻“三大方案”  1947年春,华东局、华东军区及鲁中、鲁南等地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工厂的干部、群众约40万人,相继转移到黄河以北,其中不少是伤病员和荣誉军人,还有俘虏的国民党尉官以上的军官。到秋末冬初,天气渐冷,如此众多的人员吃、穿、住和医药等供应,都需要当地临时筹措;而军队的供应,更是紧迫。即便这些机关及其人员返回原地,由于撤离后,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疯狂破坏和搜刮,加上连年的灾荒,这些地区的人民群众,不仅要生产救灾,维持生计,还要支援前线,同样要承受较重的负担。

为了减轻人民负担,除了坚决实行土地改革,带领帮助群众生产救灾外,华东局于19471010日开始,在渤海区召开了高干会议,研究了机构、编制、厉行节约、缓解财政困难等问题,制订了“精简编制”、降低“供给标准”和“清理资财”的三大方案,并形成了《关于贯彻高干会议精神及具体执行三大方案的决定》。

经过大张旗鼓地贯彻三大方案,短短的3个月就大见成效。到19481月底,华东局及所属各区县通过精简机构,有13万编余人员,或走向前线、或去军校党校学习、或暂时复员,另有少数人员被下放、回家。

蒙山县委、县政府根据华东局、鲁中区党委和沂蒙地委的指示和要求,成立了整编委员会、财经委员会、清理资财和征收委员会,工作重点是精简整编,确定了具体的整编方案。整编方案规定:县委设书记1人,通讯员1人;组织部长1人,干事2人;宣传部长1人,干事2人;国工部长兼职,干事2人;秘书处秘书、文书、财经会计、粮食会计、管理员、通讯员各1人;建联、农委、青委、妇委各设负责人1人,工作人员1人。武装部设部长1人,组宣干事、参谋各2人,会计12人,修械所工作人员23人,卫生员1人。县政府设县长1人,秘书处秘书、干部干事、油印、收发、管理员、财经会计、粮食会计、通讯员、卫生员、理发员各1人;民政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财政科设正副科长各1人,财政会计、粮食会计各1人,科员4人;实业科设科长1人,科员2人;邮局设局长1人,副局长或交通干事、业务兼汇总、收发、发行、会计各1人。区级设分区委书记、组宣委员、组宣干事各1人,国工委、建联、农会、妇联、青委各设工作人员1人;区公所设区长、文书、生产助理、财政助理各1人;武装部设部长、文书、军政干事各1人。

平邑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华东局制定的三大方案,按鲁南区党委和尼山地委的统一部署,成立了整编委员会,于19471228日作出决定:一是全部交出机关的一切公共资财。交出生产节约物资款98.749万元(北海币),其中县政府交出54.3万元(北海币),粗细粮食5.815万公斤,柴草3.25万公斤,其他物资一宗。二是所有的骑驴一律交出,出发步行。三是精简勤杂人员。县委、县政府各机关只留通讯员12名。

19487月,鲁中南区党委成立。812,区党委为贯彻华东局三大方案精神,颁发了《关于调整机构实行新编制的决定》,规定了对超编的干部从爱护培养出发,进行适当调整,妥善安排。平邑县委、县政府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按区党委、地委统一要求的编制,对编余人员采取了安排学习、参军、复员、调动、清洗等渠道分流安置:动员80人到军区教导队学习,以充实主力部队;安排20人到军区后勤工厂学习工作;安排部分编余人员到区县委党校学习;慎重调整处理了部分妇女干部;对于严重贪污腐化、经常违反政策而屡教不改、太落后及政治面貌不清者,按党的政策,进行清洗处理。

通过执行三大方案,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减轻了人民负担,密切了党群关系,为支援后来的战争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开展“三查三整”运动  1947年秋,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伴随着隆隆的炮声,解放区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的土改运动。抗战胜利以来,党的组织得到很大的发展,党员队伍经过严酷的战争锻炼,更加坚强。但在战争和土改运动快速推进的环境中,一些党组织特别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作风和组织不纯的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党的建设和党的任务的完成。各解放区党组织在开展土地改革的同时,根据全国土地会议关于整党工作的部署,开展了整党工作。

整党的基本方针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说服教育为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基本内容是通过开展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三查),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三整),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错误严重的党员辅之以组织纪律处分;对极少数混进党内的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坚决清除出党。基本方法是吸收非党群众参加党的支部大会,使“三查三整”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对少数被地主、富农和流氓分子操纵的党支部,则由上级组织派出工作组重新组建党支部,并协助支部开展整党工作。

为了指导整党,19482月和5月,党中央先后发出《老区半老区的土地改革与整党工作》、《一九四八年的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根据革命老区、半老区和新区的不同情况,确定整党工作的方针,分层次地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对揭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性质和程度不同的问题区别对待和处理。基层党组织开门整党,使整党工作得到党外积极分子和群众的监督、帮助,既整顿了党的队伍,又整顿了群众队伍。

194712月,蒙山县委根据鲁中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集中县、区干部在上冶进行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

1948110,鲁南区党委在平邑县王崮山召开县委委员以上的干部会议。会议由区党委书记傅秋涛主持,区党委副书记张雨帆传达了华东局召开的大鲁南土地会议精神。由于在大鲁南土地会议上错误地批判了所谓黎玉的“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和土地改革中的“富农路线”,在研究讨论鲁南情况时,引起激烈争论。15日,傅秋涛作大会小结。与会者总结了土改等项工作,一致认为,鲁南地区党的运动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贯彻了党的政策,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改善了贫雇农生活,摧毁了封建反动统治,实行了“耕者有其田”,改造了农村政权,党群组织有了很大发展,翻身农民的支前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也检讨了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地主留地偏多,富农土地未动,土地分配不合理等。

221,傅秋涛作了《鲁南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肯定了王崮山会议的成绩:一是大家多动脑筋,开动机器,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鲁南的问题;二是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澄清了是非,解决了矛盾,清除了分歧;三是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团结,鼓足了干劲,为开创鲁南地区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会议部署了全区以后一个阶段的总任务,即:开展游击战争,坚持鲁南战略区,压缩敌占区,巩固收复区,配合主力部队进行战略反攻。会议还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要突出抓好生产救灾、对敌斗争、整编队伍和土地改革等项工作。

鲁南区党委会议后,平邑、白彦两县委根据区党委的要求和部署,于19482月相继在各县展开了“三查三整”运动。大批从事土改工作的干部深入农村,把土地改革、整党建党和准备春耕春播结合起来。通过整党,农村党组织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都有很大的进步,党群关系更加密切。这次整党为争取土改和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第二节   全力支前  全面支前  全程支前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了第三个年头。经过两年的浴血奋战,解放区的面积已占全国总面积的24.5%,而且相继连成一片,解放区的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35.3%。解放区内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的革命、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人民解放军也由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相比之下,国民党的军队,在两年之中被消灭了264万人,总兵力由战争开始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而且大批担任守备,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国统区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陷入一片混乱,国民党统治集团不得不在军事上放弃“全面防御”而转为“重点防御”。其5个战略集团被解放军分割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相互之间难以策应、配合。

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战争形势,认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的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机立断,决定组织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在山东战场,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先后于周(村)张(店)、潍县、兖州战役歼国民党军11万人后,控制了胶济铁路全线和津浦铁路济南到徐州段的250余公里。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全部被割裂,仅剩下济南、青岛、烟台、临沂及徐州北面的少数据点,且完全处于被解放军包围的孤立状态。华中野战军西线兵团和苏北兵团集结于鲁南、鲁西,准备与驻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最后的决战。

为适应迅速发展的形势,统一和加强对大鲁南地区的领导,集中力量支援即将到来的战略决战,19486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将鲁中、鲁南和滨海三个战略区合并,成立鲁中南区,原由华北局领导的泰西地区也同时划归鲁中南区。鲁中南区成立以后,党政军领导机关首先动员、组织全区力量,全力以赴支援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从此,沂蒙军民在鲁中南区党委的领导下,除与军区部队配合主力作战、肃清残余反动势力、巩固后方外,广大民众还以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精神,全力、全面、全程投入到支援主力部队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战勤工作中。

济南、淮海战役及以后的渡江、京沪杭战役,规模宏大,战场辽阔,投入参战兵力众多,支前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作为山东解放区中心区域的沂蒙山区,需要承担最主要的支前任务。平邑、蒙山、白彦3个县的党政军民,在鲁中南区党委和地区党委的领导和组织下,为搞好支前工作,圆满完成支前任务,从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的改革,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愿望。到1948年上半年,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的农民认识到,只有打败蒋介石集团,才能彻底翻身得解放,“反蒋、保田、保饭碗”,“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成为翻身农民一致口号和行动。二是进行生产救灾,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大规模支援解放军战略决战奠定了物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实施“精简编制”、降低“供给标准”、“清理资财”三大方案,减轻了人民负担,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恢复了元气。整党整军工作密切了党群军民关系,增强了军民、军政的团结,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纷纷要求参军支前。三是总结三年的支前经验,建立常设机构,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在组织体制上,把民工分成随军常备队、转运常备队和后方预备队三种;在管理上按部队编制配备干部和党员积极分子;在政策上,实行合理负担,注意生产与支前相结合。四是贯彻华东支前委员会关于“把支前民工队伍当成学校办”的方针,在民工队伍中建立党组织,发展党员,选拔干部,培养积极分子,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展立功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激发了民工的支前热情。

支援兖州战役  兖州地处交通要塞,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国民党军对兖州非常重视,投入重兵扼守。夺取兖州战役的胜利,切断国民党济南守军对徐州的依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兖州战役由华东野战军第七、九、十三纵队和鲁中、渤海、鲁南、泰西部队共45个团的兵力参战。从1948529日以围攻兖州与济南绥靖区的结合部泰安为序幕,于713日攻克兖州,15日歼灭济南南援之敌于泰安以北及以南大汶口之间地区,历时48天,共歼灭国民党军6.36万人。

为支援兖州战役,77日,蒙山县支前指挥部根据鲁中区支前司令部的紧急命令,连夜从仲村、保太、固城等9个区调集民工500名,组成100副担架赴新泰县楼德集结待命。13日,接受转运伤员的任务,战地服务28天。14日,蒙山县又组织1000名挑夫星夜奔赴曲阜县毕家村,次日接受转运物资任务,战地服务26天。战役中,平邑县出动小车1000辆的运输队,2299名运输队员随主力部队活动。白彦县也组织了担架队支援兖州战役。       

支援济南战役  1948916日,济南战役开始。在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下,国民党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率3个旅在前线起义。24日济南全城解放。济南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0.4万人。济南战役的胜利,开创了人民解放军攻克坚固设防和10万重兵扼守大城市的先例。济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战役前,华东野战军某部15万人进入白彦县休整。白彦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倾家荡产、全力支援部队”的号召。全县人民齐动员,省吃俭用,完成了部队休整1个月的供给任务,受到了鲁中南区党委和鲁南行署的表扬。四专署决定免征该县第二年的公粮。

战役期间,平邑县共有5批支前大军,计7630人赴前线服务,占全县总人口(16.26万人)的4.7%,占全县整劳动力的34.4%。上述总人数中,随军运输队2270人,担架队4952人。其中第一批2749人,第二批2203人,民兵241人,被分配到部队粮站工作的高级民工167人。共磨面35万公斤,运粮30万公斤,修路架桥临时民工1.78万人次,为后方战勤机关和过境部队服务及送病号等动用临时民工1.12万人。蒙山县出动担架343副、1680人,小车353辆、788人,挑夫2127人,到前线服务。蒙山县妇女还为前线加工粮食数万公斤。

支援淮海战役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在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下,集结精锐部队80万人于徐州周围地区,企图控制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挽回败局。

在这种形势下,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将大部主力部队集结在济南至徐州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其中,华东野战军11万人在白彦县境内隐蔽休整驻扎77夜,由白彦、平邑、费县、泗水和麓水等县负责驻军粮食的供给。军需柴草、住房宿地,全部由白彦县解决。山区村庄较小,许多村庄的驻军人数超过了村民人数。此外,白彦县还承担了从此经过的其他部队3万余人的供给。尽管建县不久,工作人员不足,各职能部门还未健全,白彦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驻军的供应任务。

1948116日至1949110日,经过66天的紧张、激烈的作战,人民解放军以歼国民党军55.5万人的辉煌战绩结束了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中、中原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之下,为人民解放军的渡江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正确指挥和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的结果;也是山东等解放区人民群众全力支援的结果。淮海战役中,山东解放区军民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踊跃支援前线,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为确保战役的胜利,战前,解放区党政军民作了充分的支前准备。1024日,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蒙山县支前指挥部发出《关于加强整理支前组织的指示》。在总结了过去支前工作的经验及成绩的基础上,要求继续进行支前动员,重新整理支前组织,以便担负起即将到来的更繁重的支前任务。第一、要在健全生产组织的基础上,整理整编和扩大支前组织,把所有能支前的劳动力吸收在组织内。第二、将全县村庄按不同情况分为三等类型,对党支部和各种群团组织健全,能起保证作用的一类村,挑选20岁至34岁,思想进步,觉悟较高的青年,编成常备担架队、常备小车队和常备挑夫队。对党支部和群众组织不健全、不能起保证作用的二类村,编好担架小车队、挑夫队。对无党支部无党员无群众组织的三类村,可安排短期任务和零用工。将所有编内人员登记造册,以随时听调。要求每副担架配备一名党员,三副担架为一个班,三至四个班为一个排,排长由联防干部或村支部书记、支委担任。小车队和挑夫队也编成班、排、连,每班配备12名党员,联防干部或支部委员任连长。平时加强对支前队伍的教育,随时做好出发准备。

117,为支援淮海战役,平邑县委根据鲁中南支前委员会关于地委设立支前司令部、县委设支前指挥部,区委设立支前站的精神,重新建立支前指挥部。县长王一民任支前指挥部指挥,县人民武装部部长张凤志任副指挥,王彬任人力动员科科长,程桂山任财务科科长,徐洪勋任秘书。全县8个区都建立了支前站,各分区委书记任站长,财政助理负责粮食供应,交通员负责交通,设文书一人。114,平邑县在温水、流峪、郑城、唐村岭、平邑镇设立5处支前民站和茶水站,负责供应过往部队、民夫的吃住和通讯联络等。

淮海战役打响后,白彦县组成一个运输团:辖3个营、11个连、32个排,挑夫1000人,班长以上干部263人,共计1263人。刘玉俸任团长,林显志任政委,随华东野战军三、四纵队服务3个月,支援淮海战役。

为支援淮海战役,在修复津浦铁路时,发动群众开展献树献木运动,解决铁路枕木2000多根。大批民兵群众参加了修复铁路和境内公路的活动。保证了淮海战役交通运输的需要。

1026,平邑县组成淮海战役运输团,共3个营、12个连、1400人,出动木轮推车600辆。27日,运输团在团长孙以久、政委张凤志率领下,推着满载军粮的小车,日夜兼程,行程200公里,运到淮海战役前线。在张庄卸下部分粮食,又装上枪支弹药继续前进。当通过一条大河时,3架国民党飞机盘旋轰炸,河上木桥被炸毁,有3米断空。此时,三连政治指导员高启文和模范排长金学增找来木板搭桥,然而木板无法固定,他俩毅然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不顾寒冷,手扶木桩,肩扛木板,使全团车辆顺利通过。

人民解放军围歼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时,战斗十分激烈,担架不足。平邑县运输团立即召开营、连干部会议,决定车子队变担架队,连夜抢运伤员。全团抽出120辆车子,将车子两侧及后面绑上木棍,队员们拿出自己的棉被铺在车子上,每辆车子推两个伤员,一夜赶运两趟,抢救了400多名伤员。

平邑县运输团一营四连在玉皇庙卸车时,国民党飞机在他们卸车的上空投下照明弹,疯狂地扫射了一阵后,又掷下一枚巨型炸弹。排长金学增,不顾个人的安危,冲上去抱起炸弹扔进井里。当他离开水井不远时,一声巨响,水井和附近的一间房屋被炸塌,运输队员和村民无一损伤。为此,支前委给金学增记特等功一次。

平邑县运输团在支援淮海战役期间,送军粮、运弹药、转伤员,历尽艰辛,战胜了重重困难,胜利完成任务,多数人立功,部分连队被评为模范运输连。运输团支援淮海战役使用的部分木轮车现存放在位于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

在支援济南、淮海战役近4个月的时间里,平邑县的支前担架队、运输团等组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许多奇迹,获得了许多荣誉,涌现出许多英模群体。由平邑县黄山区、天宝区支前民工组成的挑工营,就是一个较为出色的先进集体。1949210日《大众日报》就他们的事迹做了《平邑挑工营》的专题报道。

平邑挑工营支援淮海战役初期,刚到前方就遇到了两个困难,一是分配给的粮食不够吃;二是许多民工出征时脚上穿的那双鞋,早已破损。他们研究决定:不向上伸手,发动全营民工,生产节约,自己解决。每个连排都做豆腐卖,用豆腐渣、野菜和地瓜秧等来冲饥。三连18天卖豆腐就盈利198700元(北海币)。没有鞋穿,就发动民工用茅草编草鞋,9天的时间编了200多双,解决了全营半数以上民工没鞋穿的难题。

平邑挑工营一连从宿迁半程村挑着粮食走了一整天送到天楼。刚卸下粮食,某纵二师后勤处通知一连急备30副担架支前。一连的民工们说:“咱虽是挑子队,只有一根扁担,只要前方需要,咱什么都能制出来。”民工们当即借来了床,在床两边绑上扁担,只用了1个小时,即备好30副担架。当夜,他们抬着担架奔赴前线,往返15公里,运送了两趟伤员,出色地完成了运送伤员的任务。

随某纵一师的平邑挑工营二连、三连(半个连)的民工,白天负责向前线挑粮送柴,夜间本来可以休息,但看到战士们白天打仗夜里挖战壕,就主动协助部队挖。在毛桥一带,他们利用6个夜晚,挖了一条长1380米、宽1米、深0.7米的战壕。当时寒冬腊月,90%的民工没穿上棉裤,高世楷等几人连棉袄也没有,第二天早晨每个人的头上、身上都积满了一层霜雪,可是谁都不叫苦。他们说:“咱们多吃点苦,受点累,挨点冻,战士们就少流血。”

在围歼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时,正逢雨雪天气,前线的柴草被湿透,做饭、伤病员烤火都十分困难。挑工营一连指导员邱贵田得知这一情况后,和连长带领全连民工踏着泥雪,到10多公里外国民党军废弃的工事、碉堡里,拆下来3500多公斤干木头,解决了前方做饭及伤病员烤火的困难。

平邑挑工营在空闲时间,组织了由二连连长谢振成,三连指导员颜振江和1名民工组成的1个慰问小组,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到围歼邱清泉、李弥兵团的解放军某团前沿阵地,深入到各营、连、排、班慰问解放军。慰问小组每到一处都这样说:“你们不分昼夜战斗在雪地里,有时饭不及时,你们辛苦了。我们回去一定把你们的精神告诉每一个民工,全力支持你们,对你们照顾不到的地方,请给指出,我们一定改正。”战士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平邑挑工营在淮海战役为解放军服务4个多月,全营424人,其中荣立一等功的109人、二等功的140人,荣立三、四等功的164人。194919日,当他们光荣复员时,纵队担架团长、政委和文工团长,带领文工团星夜兼程,赶到他们的住地,举行了隆重的欢送晚会。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奖给他们锦旗一面,步枪25支,子弹250发。锦旗上这样称颂他们:“你们劳苦功高,你们光荣又光荣。”华东支前委也奖给他们一面“功上再加功,光荣再光荣”的奖旗。

 

第三节  子弟兵团随军南下和抽调干部支援新区

 

子弟兵团随军作战  淮海战役后,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深入发展,战场逐渐南移,沂蒙老解放区离主战场越来越远。为了继续做好支前工作,沂蒙老区增加了随军常备民工,组织了子弟兵团随军南下远征作战。

蒙山、平邑、白彦三县支前子弟兵团,随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服务1年多,先后参加了兖州、济南、淮海、渡江、南京、上海、杭州等战役,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军属模范冯光成,在头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抢救伤员,33夜没下火线。担架队员张洪元大腿中弹受伤,他强忍着疼痛,一夜两次坚持抬担架转运伤员,行程40多公里。队员刘相春,在8架国民党飞机扫射中冲向战场,背着伤员一口气跑了4公里,在他的影响下,20多名队员冲上阵地背下伤员,星夜送到后方医院。队员尹士荣,晚上行军不慎掉到桥下,腿部受伤,行走艰难,便拄着拐杖坚持转运伤员。队员魏有成腹部生疮,家中父母患重病,领导几次劝他回家休息并照料老人,他总是不肯。队员彭美起,鞋不能穿了,便扔到路边,赤着脚抬伤员,往返在冰天雪地里,脚被冰凌刺得流血,仍坚持完成任务。中队长高启文抬的伤员,多处受伤,活动受限,他帮助伤员翻身,并用自己的茶缸、饭瓢给伤员接大小便。赵永楷抬的伤员不能动弹,便用自己的帽子给伤员接大便。刘玉龙抬的伤员,伤势过重,口中有痰吐不出来,呼吸困难,他就用手指轻轻地插入伤员口中,把痰引出来。担架队员宁肯不吃菜,省下菜金买鸡蛋、油条、花生等给伤员吃,利用休息的空间给伤员喂水喂饭。

支援淮海战役后,蒙山县卞桥区子弟兵团又随军过长江,先后参加支援了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战役。他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看押俘虏,运送战利品等任务,而且每攻克一处国民党军阵地,就去街道、去国民党军驻过的营房、去河里收捡或打捞国民党军丢弃的枪支、弹药、公文、衣物等物资。通讯员张传兴,在杭州一次就打捞了两推车枪支弹药,荣立一等功。三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孙邦杰,在带领全连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注意做俘虏的工作,得到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在萧县,他通过俘虏的检举,查出了一个国民党军某部参谋长,及时移交给有关领导。上级领导对该参谋长进行审讯,得到一些重要的军事情报,对人民解放军取得战役的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随军南下的子弟兵团各支前单位成员,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奋不顾身,抢救伤员,看押俘虏、运送军需物资、帮助新区清剿匪特等,取得显著成绩,多数人员立功,多数单位受到表彰奖励,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组织干部南下 1948年秋,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所有战场上几乎全部处于战略进攻的主动地位,解放区面积迅速扩大。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准备5.3万名干部支援新区,其中华东地区抽调1.5万人,并须于19493月集中待命出发。19481225日,华东局作出《关于执行中央准备五万三千干部决议的指示》,指出目前华中的干部特别缺乏,1.5万名南下干部的名额完全由山东负责。还指出,在准备好中央所要求的1.5万名干部的同时,还要提拔大批干部补充本区。

鲁中南区党委于19491月召开了各地委组织部长会议,研究安排抽调干部的具体事项。21日,区党委根据华东局分给的负责组织1套区党委、10套地委、40套县和分区委领导班子,约4000名干部南下的指标,决定:沂蒙地区所属各县抽调的干部编为二大队。二军分区参谋长张耀辉任大队长,地委组织部长、蒙山县委书记刘夏峰任政委。二大队于227日开赴浙江省,接管第九地委和第九军分区(后改为临安地委)。刘夏峰任地委书记,原鲁中南区二专署专员程鹏任专员,原鲁中南二军分区参谋长张耀辉任军分区司令员。二大队下属7个中队,第六中队由蒙山县抽调的120名干部组成,刘坚任中队长。4月,上级派谢润生任中队指导员。下设两个分队和一个通讯勤务班。萧殿湘任一分队分队长;孙兆明任二分队分队长。第六中队于422日渡江,5月中旬到达浙江省杭州市,接着奉命接管该省的孝丰县。谢润生任县委书记,刘坚任县长,张正一任组织部长,段吉厚任宣传部长。强世贤带两个班配合兄弟中队接管了浙江省武康县,强世贤任武康县委书记。

白彦县的南下干部分两批近200人去浙江,集训后分别前往杭州市和金华地区,另一部分西行到湖北省和四川省接管新解放区。

    尼山地委抽调地、县、区级干部500多名南下浙江,支援新区。其中平邑县抽调干部130多人,集训后与曲阜县南下的干部合编在一起,由曲阜县委民运部长殷俊带队接管杭县。殷俊任县委书记,原平邑县东阳分区委书记林传福任县委组织部长。

630,鲁中南区党委发出《关于外调川黔干部的决定》,根据区党委的要求,蒙山县分区委书记王云、干部杨月华等人于本月奉调南下,经徐州、湘潭去云南省呈贡县。

平邑、白彦两县根据要求也组织了多名干部随主力部队去贵州、四川等地支援新区工作。

 

第四节 开展生产救灾运动 

 

解放战争初期,山东解放区由于遭受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人民遭受到血腥的摧残和反复搜刮,加上夏秋季洪水泛滥,局部地区遭旱、蝗灾害,致使1948年春至1949年春出现严重灾荒。不少地区田园荒芜,十室九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鲁中区15个县,1947年遭受国民党军、“还乡团”抓捕和杀害者达14万人,损失牲畜8万头(只),部分土地因无牛耕种而荒芜,百万农民沦为灾民。鲁南区的白彦县,损失惨重。

针对解放区出现的严重灾害,华东局实施“精简编制”、降低“生活标准”、“清理资产”三大方案,克服财政困难。同时提出生产节约、备荒救灾,要求各级政府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生产备荒中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不荒掉一亩地,不饿死一个人”的救灾口号。指出“春耕生产和救灾工作是当前的紧急和中心任务,除作战外,一切其他工作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工作”。

白彦县的生产救灾  194832日,鲁南区党委向各级党委、军队发出《关于迅速进行生产救灾的指示》:一、各级党委抽出十分之八、九的干部深入到农村工作;二、学校训练班组成工作组,到区、村作生产救灾工作;三、各基干团、县大队、区中队应帮助群众春耕。

白彦县的生产救灾任务十分繁重:人民无饭吃,春耕无耕牛,种地无种子。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白彦县委、县政府遵照上级指示,抽调三分之一的干部蹲点进村入户。县委书记陶友亮、县长商向前分别到白彦区、山阴区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开展生产救灾。县委、县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分别下到各区。各分区委、区政府直接深入到有关村庄,和人民群众一起商量研究救灾的具体措施。白彦县西南柴山前的4个区,灾情严重。白彦县委、县政府了解受灾情况后,责成白彦县银行办事处向这4个区的群众发放贷款,帮助支援他们的生产救灾工作。

鲁南行署副主任张劲夫亲自到灾情严重的苗庄区东石门村蹲点,帮助群众进行生产救灾。东石门村原系孙鹤龄的佃户村,土地改革后,佃户分得了地主的土地。1947年国民党、还乡团占领后,大搞反攻倒算,退田退租,老百姓吃够了苦头,生活十分困难。当时东石门村树叶吃光,家家断炊,情况相当严重。张劲夫率4人的工作组在东石门住下后,通过鲁南区行署,马上调拨来了一些地瓜干,配以糠菜,救济百姓,没有发生饿死人的事。为不误春耕春种,工作组调拨耕牛和种子,组织农户及时耕种。有的农户劳力不足,体弱多病不能及时耕种,就组织起了变工互助队,进行生产互助。并鼓励百姓种一些早熟的瓜果、蔬菜、粮食作物,以解生活燃眉之急。有的群众怕形势反复,不敢耕种土改分得的土地,有些土地荒芜。鲁南军区特务团就帮助耕种,再交给户主管理。有些离村较远的荒芜之地,拨给了邻村耕种,确保不荒一亩田。张劲夫在东石门村生产救灾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组织变工互助,全面发放贷款,帮助群众春耕春种,减轻人民负担,协助难胞安家,实行劳武结合等生产救灾的经验,在全县推广。白彦县委在深入基层帮助救灾的同时,号召全县党政军民在生产救灾中要省吃俭用,要亲帮亲,友帮友,互救互济,发扬友爱精神,保证不饿死人;并宣布对工作人员见死不救者要追究责任,直至撤职、开除党籍;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主动降低生活标准;机关和地方武装结合贯彻“三大方案”,普遍降低口粮标准,掺糠吃稀吃菜,节约出粮食救济灾民;机关和县大队武工队组织人力物力帮助农民种地;还以工代赈,多种早熟瓜、菜,掺加树叶、野菜,解决口粮问题。

蒙山县的生产救灾  1949216日,鲁中南二地委要求蒙山县委向党的活动分子代表会议汇报生产救灾工作,以引起代表们对生产救灾问题的重视。蒙山县当时的灾情特别严重,加上蒙山境内还有几股残存的土匪时常骚扰,群众生活极度困难。为解决部分军烈属缺粮问题,二专署拨给蒙山县3万公斤救济粮;拨给5万元救灾贷款,解决群众春种问题。县委、县政府动员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克服困难,搞好生产救灾。

2月下旬,鲁中区党委在沂源县召开生产救灾大会,号召男女青年参加生产救灾团,搞好春耕生产,渡过春荒。为加强生产救灾的领导,蒙山县委书记刘夏峰兼任生产救灾委员会主任,县以下逐级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3月初,华东局派郭子化到沂蒙区检查生产救灾情况,并派干部去各县加强生产自救的领导。314,鲁中二地委复函刘次恭并蒙山县委,指出“对灾荒及难民的吃饭问题,要动员群众协助互救解决困难”。蒙山县认真贯彻上级指示,42858,召开区干部会议,研究生产救灾工作。会议要求机关干部下乡包村,调动人力、物力投入春耕。农村每位党员要参加一个变工组,发动变工互助,搞好生产自救。会议决定,从领导机关开始开展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食。同时,带领农民抢种庄稼和蔬菜。5月中旬,蒙山县出现严重灾荒,有些村的树头、野菜、草种、柿子花、松柏籽、槐树叶等全被吃光。514,鲁中区党委生产救灾委员会发出救灾紧急通知,指示地委抓紧调运粮食救济灾民。蒙山县委根据地委的通知,20日火速派员前往沂南县调运粮食15万公斤,用于救灾。另外,县委还发动群众互助互济和生产自救,扶持生产,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平邑县的生产救灾  平邑县委认真执行鲁南区党委生产救灾互济委员会的指示,号召全县党政军民在生产救灾中省吃俭用,打长谱、算细账;亲帮亲、友帮友、互救互济,发扬友爱精神。工作人员见灾不救者,追究责任。

1949326,平邑县成立生产救灾委员会。救灾委员会由马保秀、王一民、张杰、林传珠、王秉伦、李泽山、任希和、李明德、邵立祥9人组成。马保秀、张杰为正副主任。县生产救灾委员会成立后,号召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帮助群众制订计划,开展生产自救。要求群众互救互助,禁止请客送礼、烧香焚纸等不必要的消耗。并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发展运输和上山刨药材等项副业。二是开展社会互济,提出“自由借贷、有借有还”,“无粮帮一口、强似有粮帮一斗”的口号。三是在吃树叶方面,树多的户可让给没有树的困难户吃,但是不能把树头砍光。为保证树主的利益,无树户吃光树叶后把树枝交给树主。四是号召群众多种春菜及大麦等早熟作物,在可能的条件下,每2人种半分菜,在春地里套种小白菜、南瓜、豆角。五是动员机关干部厉行节约,开展捐献,提议每人每天节约1两粮、10元(北海币)钱,自愿捐献。

由于平邑、蒙山、白彦3县的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对生产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救灾措施,人民群众战胜了灾荒,渡过了难关。

 

第五节  加强党组织建设 迎接新中国诞生

 

恢复整顿党组织  19473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对山东解放区进行大举重点进攻,他们为复辟其反革命统治,建立反革命秩序,疯狂地破坏中共基层组织,利用“还乡团”残杀基层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平邑、蒙山两县在短短的50多天里,基层党支部就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党员、群众被杀戮。

为减少损失、保存实力,平邑、蒙山、白彦三县委,根据区党委的统一部署,除留下部分人员坚持与国民党、“还乡团”斗争外,组织县、区、村党员干部及抗属撤离,北去渤海。在复杂艰苦的斗争中,部分留下的党员一时迷失了方向,表现出束手无策,有恋家保命的思想。因此在反动派统治破坏的过程中,有的转移他乡,有的隐蔽在家,极少数还自首缴枪。但多数党员,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他们坚贞不屈,与国民党、“还乡团”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适应解放战争和迎接全国解放的需要,整顿恢复基层党组织,成为县委的重要工作和任务。

平邑县、蒙山县和白彦县农村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工作大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1947年秋至1948年春。此阶段以整顿农村党组织为主,以撤离的党员为骨干组成支部,通过支部的了解,对失掉关系而表现好的党员,给予恢复关系。但在整顿恢复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处理原则和标准,有些地方工作不慎重,走个人路线,先恢复老熟人、老上下级,组成支部;有些地方走唯成份论路线等。

第二个阶段从19482月到19488月。此阶段单纯地整顿现有党组织,没有整顿恢复的暂时停止开展这项工作,主要原因:上级党委发现在前段整顿过程中,个别地方犯了错误,认为在家里的党员都是坏的;有些地方认为支前工作忙过去,到土改时再搞;还有的地方认为要搞就大规模地搞。

第三个阶段从19488月开始。此时,各级党组织充分认识到整顿恢复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前段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明确了统一的处理原则,较为普遍地开展整顿恢复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但也存有“宁可不搞别搞错”的思想;有的限于号召部署,缺乏检查指导;有的认为太复杂,干部又少,缺乏信心。

这次整顿、恢复党组织工作,鲁中、鲁南和19487月成立的鲁中南区党委,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订了一整套整顿、恢复各级党组织的政策措施。平邑、蒙山和白彦三县县委,遵照区党委的部署和指示,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一般以北撤和就地坚持游击战的同志为骨干,组成分区委、村支部;给隐蔽起来以各种形式进行斗争的党员及时恢复关系;在国民党军占领期间未坚持斗争,躲在亲友家但并未变节自首的,也予以恢复党的关系。通过整顿、恢复工作,新的党组织增强了战斗力,迅速稳定了形势,恢复了工作秩序。

194922,蒙山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卞桥镇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00余人。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后任务的建议报告》,选举蒙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了县长赵长利作的《蒙山县政府工作报告》,宣传部长段中厚作的《今后任务的建议报告》。会议选举段中厚任蒙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主席,选举唐绍典、曾元奎任副主席,选举出常务委员17人。同时,全县建立健全了各分区党组织。

424,沂蒙二地委发出建团工作的通知,指出要选择立场坚定、作风正派、能联系群众的青年干部担任各级青委及青年团的领导职务。下旬,蒙山县委根据地委指示,作出了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定,5月,陆续建立了青年团的县、区委组织机构。

为迅速推进战争的胜利,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要求全党上下在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与中央和毛泽东思想保持一致。为此,鲁中南区党委于1949219日发出了《关于加强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学习的指示》,要求全区各级党组织,利用战争空隙,结合当时生产救灾、支前补兵、调遣干部等各项工作,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学习。学习中,要从思想上彻底清除无纪律无政府的立场、观点,进一步从理论上学习,从思想上反省,在工作中检查,以保证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并就学习的步骤、方法,提出了详尽的要求和部署。

大力培养提拔新干部  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东分局的决定,鲁南、鲁中南区党委遵照“顾全大局,服从分配”的原则,先后于19484月和19493月,抽调了大批干部奔赴南方新解放区开辟工作,这样当地就急需大批干部来补充。随着形势的发展,百废待兴,各职能部门逐步完善,各项工作亟待开展,也急需大批干部,因此,大量培养提拔干部成为各级党委的工作中心。

1948118,鲁中南区党委在《关于冬季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为适应形势发展,加强干部教育与大量培养提拔干部,应作为今后党的建设的经常的重大任务”。 11月28,区党委又发出了《关于今冬开办村干部训练班的指示》,明确提出:“当前胜利形势正迅速发展,大量提拔干部适应形势要求,已成为当前工作中的紧迫任务,各地委、县委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为此,区党委决定今冬以县为单位成立村干部训练班,责成县委亲自组织,县委书记兼任班主任,配备专职干部三至四人协助工作。每期训练150人左右,学习受训半个月,争取到19493月底,每县训练五至八期。每期结业后,可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动员选拔一部分学员脱产参加工作”。

根据区党委的指示要求,平邑、蒙山、白彦三县委都办起了村干部培训班,各县县委书记兼任班主任,共培训农村干部8000余人,按照标准,培养提拔了一大批干部脱产参加各区的工作。其中,蒙山县培养提拔干部272人,平邑县培养提拔干部367人,白彦县培养提拔干部18人。

平邑、蒙山、白彦三县的党组织情况  19497月,鲁中南区组织宣传工作会议后,各级党组织普遍重视恢复、整顿党组织,到1949年底,鲁中南区共恢复党支部487个,新建党支部2066个,恢复党员5028名,发展新党员29517名,全区共有党支部1.3万个,党员23万多人。至19499月,平邑县共有8个分区委,分别是: 平邑分区委、福山分区委、营山分区委、由吾分区委、崇崮分区委、丰山分区委、天宝山分区委、东阳分区委。共有党支部146个,其中机关支部11个,农村支部134个,企业支部1个。有党员2104人,其中机关党员373人,农村党员1701人,企业党员30人。蒙山县有9个分区委,分别是:仲里分区委、保太分区委、固城分区委、卞桥分区委、上冶分区委、白埠分区委、薛庄分区委、诸满分区委、汪沟分区委。共有党支部370个,其中机关支部13个,农村支部357个。共有党员6480人,其中机关党员452人,农村党员6028人。白彦县有8个分区委,分别是:白彦分区委、苗庄分区委、临涧分区委、山阴分区委、城前分区委、冯卯分区委、尚河分区委、辛庄分区委。共有党支部107个,其中机关支部11个,农村支部95个,企业支部1个。共有党员1203人,其中机关党员285个,农村党员918人。

欢庆新中国诞生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这天下午,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各种媒体,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全中国人民纵情欢呼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诞生。

大典之日,平邑县委、县政府在平邑镇完小(现平邑第三小学)门前广场召开由工人、农民、党政军机关干部参加的数千人大会热烈庆祝。代县长马保秀主持会议,县委书记王一民作了《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要讲话,各界人士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

是日,白彦县委、蒙山县委也分别在白彦村、西荆埠村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蒙山前人民大力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坚定地跟共产党走,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3 Pingyi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共平邑县委 平邑县人民政府  承办:平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9-4211087  举报邮箱:pyzwgk@ly.shandong.cn

政府网站标识码:3713260031  鲁ICP备05027550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602371335号